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九百五十八章 :伦敦会议结束

澳洲崛起录 第九百五十八章 :伦敦会议结束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如果说1937年是二战最看不清局势的一面,那么1938年就是二战最残酷的一年。

这可不是口说无凭。在1938年第一个月的前半个月时间里,英法澳三国先后发动了北非攻势,法国战场大反攻和诺曼底登陆,三个战场加起来投入的士兵高达数百万,动用的飞机和坦克更是多不胜数。

德国方面为了应对英法澳接踵而来的压力,他们只能不断的在国内动员新的士兵,经过草草的训练就投入法国战场。

战火在东欧这边也没有任何的停息。1938年1月22日,在法国战场打的火热的情况下,德国人又急迫的发动了苏达林格勒战役。

按照德国首相的原话来说,他们需要在半年的时间里尽快占领整个苏达林格勒,然后挥兵前往高加索地区,切断俄国的能源供应。

只要率先解决了俄国这個麻烦,德国大可以回师法国,消灭在法国蹦哒的英法澳军队。

这时候意大利和西班牙就变得更加重要。在德国进攻苏达林格勒这半年的时间里,西班牙和意大利将承担防守英法澳三**队的重任。

只有这两个国家能够为德国承担大部分压力,德国才有足够的精力来专心对付俄国这个强大的敌人。

二战比拼的除了各国的综合国力之外,其实还有各国背后的计谋手段。

对于澳大拉西亚和英国来说,都不想在俄国还没有大量损失的情况下过早的击败德国这个敌人。

这也导致法国战场出现了令人深思的一幕,那就是大部分英法澳军队前进的速度并不快,对德国的进攻也没有想象中的激烈。

甚至部分英法澳军队还出现了调动,他们将分别前往西班牙和意大利,率先进攻这两个国家。

进攻这两个国家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砍断德国的左膀右臂。德国损失了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基本上就只剩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样的还算靠谱的盟友。

不过一个小小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是不可能力挽狂澜的,光靠一个德意志帝国,又怎么可能撼动英法澳组建的强大同盟呢?

1938年2月2日,由50万法**队、35万澳大拉西亚军队和25万英**队组成的联合军队抵达了意大利西北部的城市都灵,并且继续朝着东部的米兰前进。

进攻意大利有个好处,只要跨过了依法边境的阿尔卑斯山脉,再往南基本上就是狭窄的半岛区域,也没什么易守难攻之地。

而阿尔卑斯山脉和都灵早在之前法国和意大利的战争中就已经被攻破,法**队纵使丢掉了首都巴黎,都没有丢掉都灵这座城市。

这也不得不再次让人感慨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曾经的法国可是差点亡国的,但意大利也只是在这样的法国手中勉强稳住了前线,并没有收复太多的国土。

都灵往东就是米兰,米兰以南就是热那亚。热那亚再往东南就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重要城市了。

英法澳军队可不会和意大利客气。大量的坦克从阿尔卑斯山脉南部的缺口浩浩荡荡的驶向热那亚,并且快速突围到佛罗伦萨的后方。

作战指挥部的意图也很明显了,那就是通过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快速的对整个佛罗伦萨以北的区域实现包围。

要知道,佛罗伦萨以北涵盖了大半个北意大利,也是意大利非常重要的工业区。

一旦对这些区域实现了占领,意大利的威胁也将彻底消失。

在意大利地区作战的35万澳大拉西亚军队隶属于新组建的第4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是原第4军军长巴弗德。

得益于军队的扩张,澳大拉西亚原本的九个军的军长基本都成长为集团军的司令官和总参谋长,一个个都成了管理数十万兵力的统帅。

按照目前各支军队所建立的功劳来看,几个集团军的总司令和参谋长,在战后的爵位基本都能够再升一级。

“我们的前方大约有多少意大利人?”第四集团军司令巴弗德目光看向几十公里之外的地区,头也不回的询问自己的属下。

“根据英国人的情报,热那亚驻扎的意大利士兵至少15万,意大利北部还拥有至少1500架飞机。”属下早已经将热那亚的意军数量烂熟于心,听到询问之后连忙回答道。

巴弗德点了点头,略微沉思片刻,对着传令兵吩咐道:“让我们的装甲军动起来,直接穿插到佛罗伦萨的后方。我们不只要吃下热那亚,整个佛罗伦萨以北都是我们的进攻目标。”

“是!”

和已经疲惫的英法军队不同,澳大拉西亚军队和岛国的作战时间也不长,此时对于战争还没有明显的疲惫状态。

更重要的是,澳大拉西亚的士兵建立功劳之后可以换取相应的田地和资金,甚至还能累积功劳成为贵族。

在这样的激励之下,士兵们对于战场并不排斥,甚至还希望在战场上能够建立一定的功劳,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别说面前只有15万意大利军队了,哪怕是150万意大利军队,巴弗德仍然会下令执行穿插战术,因为150万意大利军队就代表着更多的功劳。

而且早在非洲战场,巴福德将军就已经清楚了意大利军队实际的战斗力。如果是15万德**队或许还需要忌惮,但意大利军队哪怕有150万,该投降的时候仍然还是会投降。

1938年2月11日,在澳大拉西亚和英国的支持下,南美洲也爆发了一次武装冲突。

巴西在无限制潜艇战政策颁布之后确实安分了一点,但不管是澳大拉西亚还是英国都不愿意放过这个南美洲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特别是欧洲正在乱战的情况下,巴西很有可能成长为南美洲甚至整个美洲唯一的列强。

这对于英国和澳大拉西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整个美洲只有一个列强的话,南美和北美都将沦为这个列强的后花园。

这样的事件在美国身上已经发生过一次了,无论是阿瑟还是英国,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再在巴西的身上发生。

相较于南美洲另外的两个强国阿根廷和智利来说,巴西几乎没有太大的缺点,领土面积比阿根廷和智利的总和还要多。

这明显并不符合英国人所奉行的地区平衡政策,也不符合英国和澳大拉西亚在南美洲的利益。

于是乎,南美洲的武装冲突是不可能避免的。

在这次冲突之前,澳大拉西亚和阿根廷签署了关于黑土地开发的协议。阿根廷承诺将部分黑土地长期租借给澳大拉西亚从事农业耕作,双方也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这也算是阿瑟在为未来布局。澳大拉西亚作为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密切的联合太平洋沿岸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北美洲和南美洲都在阿瑟的计划之内,将来也会有新的太平洋同盟组建,并且关系会比现在的太平洋同盟更加密切。

甚至阿瑟还计划将一部分不是那么重要的武器可以低价提供给太平洋同盟的盟国。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整个太平洋同盟的军事实力,还能有效拓展澳大拉西亚的军火市场。

对于中小型国家来说,这样的军火贸易无疑是雪中送炭。因为中小型国家根本无力承担军事科技的开发,从研发到制造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长时间的积累,同样也需要很多的资金。

就算研制出了比较先进的军事科技,也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军工厂,并且将其生产出来。

与其这样,倒不如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使用澳大拉西亚的先进武器,比自己研发武器要方便的多。

这么做对澳大拉西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弱化自己盟友的武器研发能力和军工能力,让他们更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周边。

后世的美国就是这样。二战时期的欧洲可是十分辉煌的,英法德的各种武器层出不穷,军工业也是相当强大。

但后世历史上的欧洲国家在军工业方面已经衰弱了很多。拥有完整军工能力的也只有法国一个,大部分欧洲国家都非常依赖美国的军工贸易来维持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也让美国掌握了部分欧洲国家的话语权。

目前阿瑟也正打算这么做,将大部分太平洋沿岸国家团结到自己的周边。

甚至如果欧洲国家衰弱的比较多,也可以效仿历史上的美国那样,对欧洲提出复兴计划,并且用欧洲来对抗二战后的俄国。

1938年2月22日,伦敦举行了几个月的会谈终于结束。

这次会谈划定了各国的利益范围,并且对德意西等协约国国家的利益进行了分割。

首先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还是和之前英法澳所商议的那样,整个阿比西尼亚帝国和意属索马里被英国和法国分割。

其他参会的国家也没有实力在意大利的殖民地上吃一口肉,只能看着英法面带笑意的收下意大利的殖民地。

利比亚也是同样的道理。整个利比亚地区被英法一分为二,靠近西面的地区归属于法国殖民地,靠近东面的地区归属于英国殖民地。

西班牙仅剩的殖民地也全部被英法接管。不过英国人占据的殖民地比较少,只有位于摩洛哥北部的休达和得土安等少量土地。

法国拿下了梅利利亚、撒哈拉等面积比较大的地区。

不过从重要性方面来说,肯定是英国人拿的地区重要性更高。休达和直布罗陀隔海相望,能够更加方便英国人掌控地中海的西出海口。

不过位于中非地区的赤道几内亚也就归属于法国的统治了,算是在西班牙北非殖民地方面弥补了法国。

澳大拉西亚并未参与西班牙殖民地的分割,作为对澳大拉西亚的补偿,原本属于美国的,现在由英国人控制的波多黎各将纳入澳大拉西亚的统治。

波多黎各位于加勒比海,算是处于北美洲和南美洲交界的地区。这里的地理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等到未来导弹技术更加强大,这里部署的武器能够威胁到北美洲和南美洲,更加有利于澳大拉西亚世界霸主战略。

本来澳大拉西亚牙买加或者巴哈马群岛的,但英国人死活不愿意松口,也就不了了之了。

毕竟能够拿到波多黎各已经是在阿瑟的预料之外了。澳大拉西亚对于波多黎各也不会过多开发,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波多黎各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作为澳大拉西亚在加勒比海的海军基地和导弹基地。

最后就是关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几个国家的分割和处理办法。

战争胜利之后,这些国家不付出一些代价是根本不可能的。

特别是在领土方面,他们必须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让他们明白肆意的发动一场战争是不道德的。

其中对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分割,英法澳三国都没有太大的争论。

如果不出意料的话,罗马尼亚从匈牙利吞并的特兰西瓦尼亚还是要吐出去的。甚至靠近南斯拉夫的巴纳特地区,基本上在战后是要归属于南斯拉夫的。

保加利亚也是同理。作为德国的帮凶,保加利亚至少也要付出唯丁,布尔加斯和哈斯科沃地区,才能满足周边敌国的胃口。

真正的大头还是对德意西三个国家的处理。

不过在这三个国家,英法澳三国的争论就比较大了。

首先是三个国家都不愿意看到有任何一个国家吞并太多的土地,这对欧洲的平衡是一种破坏,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

但如果让这些战败国家保留太强的实力,难免又会导致一战后再次爆发二战这样的局面。

三个国家争吵的点也就在于此,甚至还有许多个国家代表也加入其中,也是伦敦会议拖延了几个月的真正原因。

不过西班牙和意大利还是好处理的,真正头疼的是德国。让德国太强他迟早会复仇,德国太弱的话欧洲的平衡又会被打破,还会有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崛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