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二百八十六章:证券交易所

澳洲崛起录 第二百八十六章:证券交易所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时间进入1910年的9月,发生在东亚数个省份的水灾越来越严重,各地饥民抢粮,难民暴起,民情困苦。

这也到了澳大拉西亚刷好感的时候,阿瑟高调的宣布代表澳大拉西亚,向灾区援助100吨粮食和五万澳元,来表示澳大拉西亚对外和平友好的一面。

果不其然,得到了澳大拉西亚援助的好消息之后,不仅当地政府大肆宣传,各地灾民难民对澳大拉西亚也十分感激。

只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灾难澳大拉西亚出售粮食获得的收入,就足足是这些援助的上百倍。

九月初,悉尼率先成立了澳大拉西亚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当天阿瑟亲自参与了证券交易所的开所仪式,并且发表了讲话,声明了证券交易所的重要性。

事实上,股票交易早在160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就已经发生。当时,荷兰政府印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东印度公司股票。

而在17和18世纪,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距今已有至少一百多年的时间。

哪怕是在阿瑟看起来不太发达的岛国,在1878年也成立了两个股票交易所。

这么看来,澳大拉西亚的股票交易所成立时间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新成立的悉尼证券交易所隶属于财政部管理,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证券交易所和股市的建立,对于国家和私人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私人企业可以选择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将自己公司分成若干个股份出售给其他人。

这可以让缺少资金的公司在股市中筹集发展资金,满足因为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除了筹集资金之外,股市还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让私人企业的资产升值。

这对于澳大拉西亚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好处的,也可以吸引大量的外界资本前来澳大拉西亚,带动澳大拉西亚的各项发展。

鉴于人口和经济规模,目前证券交易所的在悉尼设立也已经足够。

悉尼是澳大拉西亚唯一一个人口上百万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到来。

相信在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后,澳大拉西亚的中小企业也会迎来一定的发展。

随着九月缓缓过去,阿瑟对于欧洲局势也越来越关注。

按照历史上的发展来看,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应该很快就会到来。

摩洛哥危机是德法两国在摩洛哥的政治冲突,同样也加剧了欧洲的竞争以及德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之后,在1907年3月,法国就借口一名医生被杀事件出兵占领了摩洛哥东部的乌季达州。

紧接着,在1907年的8月,法国又借口几名法国工人被杀(实际上是这几个法国工人在施工中破坏了穆斯林墓地),派兵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占领了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五个港口城市。

法国占领布萨布兰卡之后,因为追捕逃兵和德国领事馆冲突,让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关系顿时变得更加紧张。

不过当时德国选择了让各国比较意外的息事宁人态度,同意将这次事件交付仲裁,使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实际上让德国选择息事宁人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之前波斯尼亚危机让欧洲局势已经变得十分紧张,德国人不愿意给这样紧张的局势再添一把火。

二是因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已经让德国意识到,法国控制摩洛哥的趋势是难以阻挡的。

与其在摩洛哥方面继续和法国抗争下去,不如就此妥协来,换取德国在摩洛哥的经济利益,以及法国方面的补偿。

毕竟德国好说歹说也是世界第二列强,既然在摩洛哥方面对法国退让了,那法国总得给点补偿吧!

因此,1909年2月9日,法德两国签订了《法德协定》,法国宣布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和完整,并且承认德国在摩洛哥拥有同等的经济权利。

而德国方面则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拥有特殊的政治权利,并且保证不干涉法国为维护摩洛哥的和平稳定而采取的行动。

法德协定的签署,让德法两国的政治家和高层十分满意,甚至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几乎将法德矛盾转移到了谈判桌上,而不是战场上。

只可惜,法德两国的走近,让英国人十分谨慎,并且关注。

说到底,有英国在,德法两个国家是不可能走向和解的。

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都是霸主级别。一旦这两个国家走向联合,那么他们真的能够控制整个欧洲。

这是英国人根本不愿意看到的,德法和解之后,他们的敌人不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英国了吗?

更何况,德国能够和法国和解,难道不能和俄国和解吗?

他们的矛盾和解了,那英国怎么办?

要知道,虽然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上占有殖民地最大的两个国家,但大部分的利益,实际上还是被英国掌控。

真让欧洲各大列强和解,他们的敌人可想而知,那就是英国。

作为著名欧洲搅屎棍的大英帝国,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吗?

别的不说,德法和解是英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德法和解之后,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矛盾也烟消云散。

这将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理由变成了德英矛盾,说白了也就是第一列强和第二列强关于世界霸主之位的争夺。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俄两个国家还会心甘情愿的为了英国卖命吗?

甚至不来参一手就是好的,毕竟大英帝国占据的殖民地以及瓜分的利益是所有列强中最多的,在大家都和平的基础上,瓜分大英帝国似乎对大部分国家都有利。

如果按照历史的走势,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将在几个月后爆发。

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让英德矛盾更加尖锐化,因为德国成了英国政治唯一的标靶。

同时,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也让英法协约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

因为在法国最关键的时候,英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给予德国致命的一击。

这让法国人对于英国感激涕零,在之后加强了两个国家各方面的密切合作,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对德作战。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缔造了更加紧张的欧洲局势,甚至让战争气氛越来越浓。

如果不是英国在危机的强硬做派以及德国人的退缩,恐怕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就将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不管怎么样,对于这次危机做好准备是有必要的。历史上的摩洛哥危机被较为妥善的解决,但谁又能保证这个世界的摩洛哥危机不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呢?

毕竟这个世界有了阿瑟这只蝴蝶,许多发展和之前的历史早已经不太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德两国拥有别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能。

万一德国选择了强硬,不就代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来了吗?

当然,哪怕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没有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提前为其做好准备也是有必要的。

这次危机让欧洲三大列强,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忙于这次争夺中,也导致许多别有野心的国家利用这次危机拓展自己的利益。

比如,在危机期间爆发的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次战争的一方主人公,是一样的,都是已经腐朽不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说起来也和巴尔干战争有关。

巴尔干战争准确来说是巴尔干几个国家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这其中就有萨拉热窝的主角塞尔维亚。

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巴尔干国家成立为了两个阵营,互相对立。

一方为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和门第内哥罗,背后站着协约国集团。

另一方为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背后站着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

从这也能看出大国对于小国之间的控制和影响,巴尔干地区因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影响,也跟着划分为了两派。

既然分为了两大派系,彼此之间爆发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巴尔干国家之一的塞尔维亚,自然也有一番雄心。塞尔维亚妄想统一巴尔干建立大塞尔维亚人的南斯拉夫国家。

这一野心自然和奥匈帝国的战略利益冲突。奥匈帝国在两年前兼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居民大多是塞尔维亚人,和塞尔维亚接壤。

因为彼此国境冲突的原因,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结仇,但小国终究抗争不过大国。

因此,塞尔维亚一些民族主义的青年军官,组成了一个名为不统一毋宁死的黑手党。

而这个由塞尔维亚军官组成的黑手党,正是将来给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刺客提供武器的组织。

只能说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冲突是有关联的。因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让让意大利发动了意土战争。

正因为意土战争让土耳其疲于应对,巴尔干各国家组成联盟,发动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之后又因为战争分配不均以及背后国家势力的对立,导致巴尔干国家分裂成了两派。

再加上塞尔维亚在两次战争中的国土扩张,让塞尔维亚诞生了建立大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国的想法。

这种想法和奥匈帝国产生了冲突,也让部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青年军官对奥匈帝国产生了仇恨,特别是像斐迪南大公这样的,反对大塞维亚主义,敌视塞尔维亚的奥匈重要人员。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万,已更7400/10000,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