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三百九十五章:胜利带来的危机

澳洲崛起录 第三百九十五章:胜利带来的危机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东普鲁士战役进行的同时,俄奥边境也没有闲着。在德国的催促下,奥匈帝国集结了三个集团军,共计4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准备向俄国发起进攻。

而俄国方面,也囤积了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集团军,企图一战而吞并整个加利西亚。

如果说东普鲁士战役是俄国在英法的压力下,不得不发动的一场仓促的战争。

那么俄奥边境的遭遇战,就能看出奥匈帝国和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野心。

奥匈帝国想要击败俄国,顺路南下成为巴尔干地区唯一的列强国家,并且接管所有巴尔干国家。

而俄国,自然想要吞并加利西亚这片肥沃的土地,同时缩小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

俄国和奥匈帝国在边境地区投入的军队数量高达上百万,准确的来说是接近两百万。

这也让东线战场的士兵人数比之西线战场丝毫不弱,如果单从双方士兵规模来看,东线战场或许还更多。

但实际上,这也只是虚假的繁荣而已。所有人都知道,奥匈帝国和俄**队的战斗能力远远逊色于法国和德国,如果德**队的主力在东线,俄国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2月1日,奥匈帝国第一集团军和俄国第四集团军在克拉西尼克地区遭遇,并且立即开始激烈的混战。

但俄**队的战斗能力相较于奥匈帝**队来说逊色许多,经过一番激战之后,俄**队被成功打退。

但这场战役远远不会停止。很快,俄国就组织了第三和第八集团军,向利沃夫和加利奇方向实施进攻。

同时,第四和第五集团军对于奥匈帝**队的左翼实施迂回包围,切断奥匈帝**队向克拉科夫方向撤退的路线,尽可能将奥匈帝**队的主力包围。

真正的战火在2月3日打响,俄国第三和第八集团军很快就和奥匈帝国第三集团军打了起来,第四集团军成功拖延驻奥匈帝国第一集团军,迫使奥匈帝国从塞尔维亚调来第二集团军。

枪声一直响到了2月7日下午,奥匈帝国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在付出了大量的伤亡之后,被迫向后撤退。

俄**队也乘胜追击,占领了加利奇和利沃夫。

得益于尼古拉大公的亲自指挥,俄**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逢敌必战,逢战必胜,很快就占领了整个加利西亚地区。

这场持续了大半个月的战役,也让奥匈帝**队付出了超过40万人的伤亡,而俄国的伤亡人数仅有不到23万。

这样的战果对于奥匈帝国和同盟国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俄国占领加利西亚之后,对于德国的西里西亚和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都构成了威胁。

面对着这样的险境,奥匈帝国无奈,只能向德国求援。

德国也不能不管腹地和盟友的危险,因此只能从西线调兵加强东线,暂时拖住俄国人的攻势。

阿瑟看着从欧洲方面发过来的战报,也不由得有些咋舌。

俄**队能够轻松战胜奥匈帝**队,这是阿瑟有些没想到的。

毕竟俄国国内的体系太过腐朽,这个古老的敌国能够爆发这样强大的战斗力,也算是不容易了。

不过再想想,战争爆发之后澳大拉西亚多次运送到俄国国内的武器装备,阿瑟突然就不奇怪了。

决定士兵战斗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士兵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情况。

俄**队前线的主力,目前已经大量装备了产自澳大拉西亚的军事武器,也无形中提高了俄**队的战斗力。

但东线战场的胜利对于俄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德国已经召集了大量的军队前往东线。

俄国虽然能对着奥匈帝国耀武扬威,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德国陆军,并没有太多的反抗之力。

更重要的是,俄国国内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稳定。如果因为德国增援东线,导致俄国国内出现危机,恐怕俄国相较于历史上会提前内乱,甚至爆发出更大的危机。

而没了俄国的协约国,实力也要下降相当一部分。虽然英法澳三国联合起来也有战胜德国的实力,但协约国战胜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肯定也会高很多。

要知道,俄国在历史上的一战中可是动员了1000多万的军队,死伤就接近200万人。

这些数字还是因为俄国国内的统计十分落后,实际上的伤亡数字绝对会更高。

这也代表着,1000多万的军队需要协约国其他三个国家来填补,除非澳大拉西亚能够组织数百万土著军队,否则,也只能忍痛派遣常规部队,来促进场战争的胜利了。

这也代表着,无论怎么样,俄国国内的稳定和东线战场的稳定是很重要的。

俄国能够分担德国相当一部分军队,目前的战争局势来看,英法澳三国都不能承受俄国退出战争。

想到这儿,阿瑟也觉得不能坐以待毙。正好皇家军工厂新的武器装备已经生产完成,也是时候运送一部分给俄国,加强俄**队的战斗力了。

1915年2月17日,俄国,圣彼得堡。

东普鲁士战役的失利让尼古拉二世没愤怒几天,加利西亚战役的大获成功不让尼古拉二世的脸上重新展露出笑容。

更重要的是,俄国直接占领了整个加利西亚地区,这种土地面积上的直接扩张,可要比战役的胜利都值得高兴。

开战到现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因为俄国一直默默无闻,导致憋了一口气的尼古拉二世终于也能扬眉吐气,指着墙上悬挂的战争局势图开始指点江山。

尼古拉二世的胃口可不止一个小小的加利西亚地区,如果有可能的话,匈牙利,东普鲁士等地区,也都在尼古拉二世的考虑范围之内。

当然,还有之前和德国人瓜分的波兰地区,也应该全部收回来。

这样一来,俄国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东欧地区,再加上间接控制的巴尔干地区,欧洲有一半的土地被俄国掌控。

一边看似聚精会神听着的俄**方和官员,此时脸上也多半展现着笑容。

对于俄国这样的老牌国家来说,国土面积的扩张值得高兴,对外界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也值得高兴。

要知道,自从进入20世纪,俄国这样的老牌列强的衰弱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特别是面对岛国这样一个缺点明显的新生国家,俄国差不多才打了个平手,足以证明俄国的衰弱。

再加上德国的崛起,同盟国的形成,让俄国成了欧洲第四,位居英德法之下。

而这次大战爆发之后,俄国在战争开始前几个月没有任何建树,甚至总动员进度迟缓,士兵武器装备差,后勤运输体系差等问题,让欧洲人直呼压路机已经老了,腐朽了,退化了。

这对于俄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人老了会去世,机器老了会报废,国家老了也会被新生国家压迫和吞并。

这次对于奥匈帝国的胜利,对于沙俄帝国和沙皇政府来说,就是对外界的重新宣告,至少俄国还是那个欧洲压路机,对奥匈帝国这样的末等列强,依旧是实力上的碾压。

虽然不至于让人们重新正视沙俄帝国,但至少人们也应该感叹一句,死的骆驼比马大,再腐朽的顶级列强,也不是一个小小的末等列强能够比拟的。

当然,让整个沙皇政府都比较高兴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俄国在这次战役中功劳巨大,德国人甚至还被迫派遣了更多的援军,缓解了西线战场的压力。

而功劳,也是在战后分配利益的考核。对于沙皇政府来说,现在所获得的功劳越大,战后所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对于战争爆发到现在那数十万人的伤亡,由于人口高达一亿多人的沙俄帝国来说,谁又会在意呢?

是尼古拉二世还是沙皇政府?是俄国高层还是资本豪绅?

都不是,除了俄国的平民之外,没人会在意这些伤亡。在俄国高层的眼中,这些伤亡只是一串数字,一串随时能够更改,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的数字。

是看看俄国每年的人口出生数字就能够明白,每年光是新生婴儿数量,就高达上百万甚至数百万。

数十万伤亡对于沙俄帝国来说完全不值一提,这完全影响不了俄国每年的人口增长率。

“陛下,既然德国人已经派遣了大量的援军,那不如我们就此休整,前线战场彻底转为防御状态。这样一来,既能守住我们已经占领的加利西亚地区,还能完成法国人所要求的拖住德**队的任务,能减小我们国内的伤亡和消耗。”加利西亚战役的指挥官,尼古拉大公早早地抵达了圣彼得堡会议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尼古拉大公对于俄**队的实力和德**队实力的差距有着明显的认知。

虽然德国东普鲁士地区的守军加上援军,也不会超过50万。但就这50军队,就足以拖住俄国接近200万的军队,甚至还能给俄**队造成大量的伤亡。

反正俄国从西线调集军队已经解除了法国的危机,德国也算完成了法国的要求,没有必要和德**队继续消耗下去。

虽然俄**队不缺少士兵,那在战争中消耗的武器装备,子弹炮弹等等,仍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尼古拉大公的提议是完全正确的。

俄国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和德国消耗下去。除非俄国内部没有任何不稳定因素,但这种情况在现在根本不可能。

不过,对于更加考虑政治因素的俄国官员来说,尼古拉大公的提议就有些纯属扯淡了。

既然都已经取得了胜利,为何不乘胜追击呢?

那是德国的东普鲁士地区,西里西亚地区和奥匈帝国的匈牙利地区不香吗?

俄国为什么参加战争?就为了在土地上面获得扩张,同样也是增加政治权力和地位吗?

打了一场胜仗就满足了,这还让政府怎么去争夺更多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还没等尼古拉大公进一步解释,现任沙俄首相伊万·戈列梅金就立即打断,笑着反驳到:“总参谋长先生,计划也不能全从军事方面考虑。从政治角度出发,我们不得不战,并且必须要再来一场大型战争,获得胜利,才能稳定我们在协约国中的地位,以及谋求在将来利益分配中的更多。”

“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就地转为防守,这或许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但帝国百年积累下来的威望毁于一旦,我们在约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也将毁于一旦!”

“首相先生,威望和地位都是靠实力来稳固的。就算按你所说,用一场大的胜利来稳定我们的威望和地位。在我们的军队和士兵付出大量伤亡之后,战后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又有谁能够保障呢?不如就此罢手,前线转为防守状态即可。只需要用一个集团军拖住德国所有军队,那就能够完成盟友给我们的任务。

等到将来利益分配之时,我们还拥有足够的军队来保障我们的利益和地位,难道不比现在白白做出无谓的牺牲更好吗?”尼古拉大公冷笑着回应道。

还有一个更加直白的因素尼古拉大公并没有提到,就是目前沙俄帝国国内频繁爆发的起义和内乱。

人民游行,工人罢工,革命分子捣乱,海军起义。来一样就足以让一个国家不再稳定,更不要说沙俄帝国国内已经集齐了,可以凑一桌麻将了。

政府能不能承受这么大的伤亡尼古拉大公不知道,但尼古拉大公清楚,如果再继续这样进行无谓的战争,消耗自己的军队和国力,等到将来国内爆发大规模叛乱和危机之时,可就真的没有军队前去镇压了。

国际地位和国土扩张再好,也得在国家稳定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因为战争导致帝国内部不稳定,甚至被一些革命分子趁乱分裂,那可就贻笑万年了。

今天就这一更吧,四千字,请个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