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五百七十四章:考察队出发,矿产战略

关于南极洲的探索和开发,在后世有一份十分著名的条约,名为南极条约。

南京条约约束了各国在南极洲这个特殊的,没有常住人口的大陆上的活动,确保任何在南极洲上的探索和考察只用于和平目的。

但在这份条约之前,对于各国在南极洲上的探索没有任何限制,冰雪和极寒天气才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限制。

这对阿瑟来说也有一个好处,如果能够早在南极条约签订之前声所大半个南极,甚至直接占据整个南极的话,南极将作为澳大拉西亚的后花园,同样也能够部署相应的军事设施,将澳大拉西亚的军事影响力扩散到更远的地区。

至于南极附近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南极大陆上丰富的矿产资源,这就是附加的价值,但同样也是相当重要的。

不管怎么说,南极洲也是一个大洲,是地球仅有七个的超级大陆,其资源的丰富性自然不用质疑。

如果能够凭借着英法的支持占据整个南极洲,澳大拉西亚将有机会成为独占两个大洲的国家,这是任何国家都没达成过的夸张成就。

强大如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也从来没有达成过独占两个大洲的成就。

而且大洋洲距离澳洲比较近,这是一片可以守住的后花园,也能为澳洲提供源源不断的矿产物资,甚至是丰富澳洲的旅游景点。

澳大拉西亚只需要开发好这两个大洲,成为超级大国之一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是雷打不动的世界一级。

也正是因为南极洲如此重要的因素,不仅南极考察队成立的很快,就连物资的准备也很快,考察队甚至在第三天就能出发了。

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阿瑟面见了经过精心挑选的所有考察队成员。

这些人中有经验丰富的探险家,有身强体壮的军人,有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也有精通野外生存技能的猎人。

其中,考察队的队长,也是澳大拉西亚著名的探险家查尔斯·普特尔,是唯一一名在南极生存过两周以上的人,也是他成为这次考察队队长的原因。

南极的考察不是开玩笑的,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特别是这种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考察,也相当程度的代表了政府的脸面,自然不能接受全军覆没这样的结局。

好在现在的南极探索也不是个秘密,各国组织了多次的科考队,已经能够给澳大拉西亚的考察队伍带来相当丰富的经验。

大名鼎鼎的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后来的南极探险者们一个血泪的教训,那就是南极科考不能挑选没在南极生存过的成员,同时,也证明了狗确实能在南极带给科考队相当的作用。

出生于军人世家的罗伯特·斯科特,在探险领域相当有名,也是探索南极极点的先驱之一。

不过他在探索南极的时候做了两个错误的决定,一个是他的探索队没有任何在南极呆过的成员,第二是因为他所携带的狗在南极时受不了严寒,让他得出了狗并不适合南极探索的结论。

前几次的南极探险很是成功,这让罗伯特·斯科特在英国获得了巨大的名声,甚至还被其他国家的皇室邀请到自己国家中进行演讲,讲述自己在南极探险的经过。

就连已故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也相当满意罗伯特·斯科特带给英国人的声望,将他提拔为大英帝国维多利亚皇家骑兵团司令。

1910年,罗伯特·斯科特准备重返南极,打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入南极极点并且成功返回的探险家。

在此期间,他也结识到了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

两个人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想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探险家。

但此时的地位和名望却截然相反。罗伯特·斯科特是大英帝国著名的,甚至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而罗阿尔德·阿蒙森哪怕在自己的国家挪威,也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探险者。

两人的区别并不只是地位和名声,还有对待南极探索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因为此前在南极探索的经验,罗伯特·斯科特放弃了用狗进行运输,而是增加了一部分人手。

但罗阿尔德·阿蒙森不同,相较于罗伯特·斯科特的经验派,罗阿尔德·阿蒙森更像是一个实战派,早早的就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最北部进行了极地训练,提前适应了严寒天气。

更重要的是,罗阿尔德·阿蒙森在阿拉斯加州发现了更适应南极探索的犬类,这种狗更适应极地天气的严寒,比普通的温带犬更适合作为探索南极的运输犬。

这也能看到罗伯特·斯科特和罗阿尔德·阿蒙森两个人的大本营的截然相反的一点,就是所拥有的犬类的数量。

最终,凭借着携带的更多的狗,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的成为了那个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并且安全返回的探险家,而罗伯特·斯科特则葬身在返回大本营的途中,只能说颇有许多遗憾。

但凡罗伯特·斯科特携带一定数量的狗,都不至于走不出南极。

因为南极探索的狗不止用来运输,在情况紧急的时刻也是随身携带的肉食,能够确保这些探险人员不至于饿死在南极。

吸取了罗伯特·斯科特的教训,澳大拉西亚这次的南极科考队伍也准备携带数量众多的耐寒犬,既能当做运输,也能在紧急时刻当做粮食。

至于整个考察队的人员划分,除了领头的查尔斯·普特尔之外,还有一个地理学家,两个军人和一个野外生存专家一共五个人。

当然,考察队并不止这五个人。这五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冲击南极极点的人选,他们的身后还有上百人的后勤队伍,将分别留在大本营和后勤补给点,为冲刺南极极点的五个人准备好相应的物资,同时随时准备去搜救。

相较于前往南极极点的五个人来说,剩下的人的安全性就要大大提高,所要做的只是忍受严寒。

但前往南极极点不一样,哪怕是在普通的大陆,也是一项长达数千公里的路程,更不要说是地势根本不确定,并且极度严寒的南极了。

如果说外围的后勤人员死亡率只有10%的话,那么冲刺南极极点的这些人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能活下来的是幸运的,也绝对是少部分的。

到现在为止,恐怕有数百人葬身在南极,并且人数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中。

南极的危险除了严寒,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威胁地形。再加上频繁剧烈的风暴,让南极的考察工作一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哪怕是在后世也同样危险。

考察也不是说到了南极就能开始的,这支考察队会在南极外围训练一段时间,随后逐步深入,并且在前往南极极点的路途中建立相应的补给点,方便返回时补充物资。

因为知道南极探索的危险性,阿瑟对于这些人的后勤补给很是重视,并且亲自下达了承诺,会满足这些人在物资方面的一切要求。

除了物资之外,随着考察队前往南极的还有多面澳大拉西亚的国旗。

如果顺利的话,他们将伴随着考察队的足迹,被插在考察点附近的土地上,也象征着澳大拉西亚在南极洲的足迹。

“先生们,你们正在做的工作,对于国家意义重大的,甚至能够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工作。

澳大拉西亚是南半球唯一的列强,作为和南极洲最相近的国家,南极探索理应有我们一份子,南极的资源也更应该被澳大拉西亚开发。

这是澳大拉西亚探险领域第一次前往南极极点,它不仅代表着对澳大拉西亚的探险领域的影响,同样也代表着对世界探险领域的影响。

不管成功与否,你们都是国家的英雄,都是值得纪念的,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在你们出发前,请庄严郑重的回答我的问题,你们惧怕南极的寒冷气候,惧怕探索南极的高死亡率吗?”阿瑟进行着最后的动员。

“不怕!不怕!不怕!”众多考察队队员用力的喊了三声,象征着自己的决心。

“很好,我会在悉尼等着你们,等着你们当中的所有人平安的返回澳大拉西亚。等再次回到悉尼,我会亲自为你们庆功,你们都是澳大拉西亚的功臣,是值得表彰的英雄人物!”阿瑟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

名望和利益是最能打动人的,在得到了阿瑟的亲自保证之后,考察队所有人的士气大增,对于这次在南极的考察也充满了信心。

在阿瑟动员后的第二天,考察队就带着大量的补给出发,前往南极洲的边缘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

他们将在那里适应南极的严寒天气,同时建立好大本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罗伯特·斯科特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除了错误的选择西伯利亚矮马作为运输工具之外,仓促的追赶罗阿尔德·阿蒙森导致的准备不足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只能说长时间在英国和欧洲的赞扬也让罗伯特·斯科特十分重视第一个抵达南极极点的探险家的地位。

这也让他在南极探索中丢失了分寸,仓促的追赶早出发十天的罗阿尔德·阿蒙森,导致自己在返回大本营的途中,缺少后勤补给,最终葬身在南极洲。

澳大拉西亚的南极探索不需要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保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探索,才是目前科考队最需要做的事情。

在考察队出发前,阿瑟也再三叮嘱,相较于速度来说,阿瑟更重视结果的成功。

阿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鼓励,让这些人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最终促使这场南极考察失败。

送走了南极考察队伍之后,阿瑟也终于可以将目光从南极移开,看看除了南极之外的其他土地。

在太平洋的彼岸,澳大拉西亚还有着一大片的黑土地种植区,这是之前因为阿根廷和智利的战争导致的结果。

时间已经过去很长,但澳大拉西亚一直掌控着这片黑土地,甚至种植范围已经越来越广。

目前阿根廷的黑土地为澳大拉西亚提供了二十分之一的粮食产量,每年的粮食产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吨。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毕竟澳大拉西亚掌控的黑土地规模也不大,相较于阿根廷所拥有的黑土地范围来说,只是一个零头罢了。

凭借着在阿根廷的土地种植,澳大拉西亚也改善了和阿根廷的关系,在土地种植和粮食贸易方面都有相关的合作。

这也导致南美洲三个强国之间的关系很是复杂,巴西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最强的,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两个竞争者阿根廷和智利也不弱。

智利背靠着大英帝国的支持,不仅让阿根廷和巴西很是忌惮,同时也拥有南美洲最强的海军。

而阿根廷在修复了和澳大拉西亚的关系之后,已经放弃了美国的支援。

毕竟当时美国口口声声保证提供军事援助,在阿根廷面临威胁时,终究还是自己应对。

南美洲的局势会不会恶化阿瑟不确定,但对于阿根廷范围内的黑土地开发,阿瑟还是很感兴趣的。

如果说澳大拉西亚的人口相较于列强国家来说略显不足的话,那么阿根廷和智利这样的国家,人口就更加不足了。

不过也正因为更少的人口,导致了更少的资源消耗。

阿根廷的粮食和肉类出口颇有名声,虽然比不上澳大拉西亚,但也算是有一定地位了。

对于阿瑟来说,和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打好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国家之间也并完全不是打打杀杀,更多的还有人情世故以及外交的各种手段。

哪怕阿根廷曾经是澳大拉西亚的敌人,但此时因为地位的截然不同,阿根廷仍然可以成为澳大拉西亚的朋友。

当然,和智利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那场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战争结束之后,两个国家的矛盾已经减少了很多,阿根廷也变得安分了许多。

这也让智利的实力大大提升,成为巴西的最大竞争对手。

如果不是国土面积的劣势,恐怕智利还说不定真的能抓住机会,成为南美洲的霸主。

说到南美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国家,那就是位于北美的美国。

虽然并不在一个大洲,但美国一直将南美洲视作自己的后花园,对于澳大拉西亚这样插手南美洲事务的行为自然相当不满。

只可惜,澳大拉西亚在南美洲的行动都获得了英法的许可,甚至还有着英法的参与,这是美国人根本得罪不起的。

此时可不是美国人的时代,单独的英国或法国美国人或许还能较量,但英法澳联合起来,让美国国父华盛顿来都没办法。

相较于英国人坚定的支持智利来说,澳大拉西亚在南美并没有单独支持某个国家,和南美三个强国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合作。

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国家之间的外交都是遵循着利益进行的。在没有充足的利益的前提下,澳大拉西亚绝对不会坚定的支持某一个国家。

哪怕是大英帝国,之所以如此坚定的支持智利,不就是为了智利国内丰富的硝矿吗?

早在合成氨技术诞生以后,智利的硝矿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也让英国人在智利的支援下降了一个幅度,让智利错失了成为南美第一强国的机会。

澳大拉西亚则是多国通吃。为之前的合作,和智力关系不错。因为阿根廷国内的黑土地,和阿根廷也修复了关系。

再加上巴西国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巴西也有着矿产资源方面的进出口贸易合作。

三个国家通吃虽然不能得到某个国家如同小弟一般的效忠,但确实在三个国家都获得了利益,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智利的硝石矿,阿根廷的黑土地,巴西丰富的矿产资源,澳大拉西亚都能够享受,也是这些国家重要的合作伙伴。

特别是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的矿产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虽然后世巴西出名的只有亚马逊雨林,在巴西的发展潜力和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在世界各国中也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除了澳大拉西亚根本不缺的丰富的铁矿石之外,巴西同样也有着种类众多的稀有金属,包括一种特别的金属铌。

铌这种特别的金属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比较少,比较著名的国家也就是巴西和加拿大了。

其中巴西的储量更是高达75%以上,为了这个也要和巴西打好关系。

更何况,巴西还拥有相当丰富的稀土资源,这对于以后的高科技开发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就比如铌,通常被用作耐高温合金,超导合金和电子管材料,还能用在钢的制作中,强钢的硬度和防腐性,总体作用还是比较重要的。

虽然矿产资源也能靠硬抢,但这种和平的开发,才是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

澳大拉西亚在南美的影响力终究还是比不过更近的美国,虽然目前是澳大拉西亚占据了优势,但保不齐美国也会使出各种手段,破坏南美国家和澳大拉西亚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和南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注定不能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了。

不过好在目前的美国有着比拉拢南美更重要的事,他们国内各种繁杂的事物,也让美国没有心思将目光放向国外。

52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