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六百五十三章:大萧条

澳洲崛起录 第六百五十三章:大萧条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时间的流逝,股票市场的崩盘背后是否有其他势力的身影已经不重要了。

对于现在的美国来说,如何稳定股票崩盘之后的经济秩序,减少股票崩盘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各行业的经济都已经陷入毁灭性的灾难,连锁反应也在不断的发生。

每当遇到这样的灾难时刻,民众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银行中取出自己的存款,购买粮食,医疗物资等应急物品。

仅仅是股票崩盘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5日,纽约所有银行的货币储量下降了超过7000万美元,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被私人储户取走。

美国的银行数量是很多的,但其中的大多数还是那些中小规模的银行,每个支行的货币储量都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处理这么多的频繁取款。

很明显,在股票崩盘之后想要取款的人远远大于想要存款的人。再加上大量的小银行拿不出来更多的钱退还给这些储户,他们面临的下场也就只有破产这一条路了。

破产加上挤兑的浪潮,让美国的银行业在短时间内陷入崩溃。甚至不只是那些小型的银行,就连美国那些著名家族,摩根,洛克菲勒等等,他们的银行也都在被大量取款

银行的钱都去哪了呢?银行肯定是要赚钱的,钱不可能全部都留在银行的金库。

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银行的大部分资金会被作为贷款分发出去,交给那些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

但在股市崩盘的大环境下,那些企业还能拿出资金偿还给银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股票市值的蒸发,大量的财产已经瞬间消失了。这也让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资金链直接断裂,银行和企业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拿不出资金后被民众愤怒的冲垮。

这时候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是慌乱的,这样的危机足以让大型银行破产。

为了稳定局势,一些有权势的银行只能紧急向企业催款,确保自己的银行不会有破产的危险。

中小企业面临银行的紧急催款,只能更大限度地裁撤员工,减小自己的开支。

但这也会导致一轮又一轮的失业潮,所有人在这次事件中都成了受害者,唯有少量提前知道消息的资本才得以幸存。

时间来到8月,随着美国新闻的报道,美国最新的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700万,超过300万户家庭已经面临粮食紧缺。

在美国的街头和各城市,随时随地都能够看到排着长队领着救济食品的人群。

这些人之前的身份或许是白领,是企业员工,是技术工人,但现在都成了靠着救济粮生活的失业人员。

如此大规模的失业人员直接让美国的秩序崩溃,七月中旬开始,美国各城市的犯罪率上升了44.1%,还有超过200万的学生被迫辍学,因为他的家庭已经无力承担在学校中的开销。

根据美国媒体的估计,七月底到八月初这半个月的时间内,美国全国范围内自杀的人数已经超过30万,饿死的人数也在20万左右。

已经有许多城市爆发了抢粮的浪潮,各城市的粮价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翻了数倍,但还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这样的危机已经不再是股市崩盘时期的经济问题了,随着各种各样的失业浪潮,已经变成了影响美国国本的社会问题。

如何处理近千万的失业人口,再加上数千万人口的缺粮问题,让目前的柯立芝总统十分头疼。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此还真的束手无策。甚至政府内部还有不少的人相信市场会自动调节过来,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未来美国经济还会恢复。

但要是明白历史上大萧条对美国的危害就不会这么说了。根据历史的统计美国经济从大萧条开始逐年下跌,四年的时间让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暴跌一半以上,直接让美国经济退回到几十年前。

1932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在大萧条时期,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收入,接近美国总人口的30%。

更重要的是,农村大量的人口并不在统计范围内。虽然农村人口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但这不代表所有的农村人都会在自家囤积大量的粮食。

美国政府的救济目标一直都不是农村人,毕竟农村的范围更广更散,美国政府并没有太大的力量救济。

大萧条对美国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呢?

按照后世的一些传闻,曾经有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大约1450公里),还有人通宵守在职业介绍所门口,只为寻求一份能够保护的工作。

因为大量的失业人口,让一些招收职工的岗位遭到了众人的哄抢。

纽约街头某家职业介绍所公开招聘30人,结果公开招聘的当天,超过7000人聚集在职业介绍所所在的街道,直接让职业介绍所崩溃。

更有甚者,有人偷偷在树林里放火,为的只是让政府雇佣自己当救火员。

根据美国财经杂志的预计,美国目前至少有千万人在寻求工作,但能够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业微乎其微,更多的人漫无目的的寻求工作,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美国如此惨烈的现状自然也影响到了欧洲。

虽然英国政府已经提前做好防备了,但伦敦股市还是如同美国那样崩溃了。

好消息是,在英国政府的提前防范之下,伦敦股市崩溃前的的上涨情况没有纽约那么夸张,自然不会吸引那么多的人投入股市,股市的崩溃影响到的人数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已经提前做好了救济人口的准备,还储备了相当规模的应急粮食,至少不会让失业人口饿着肚子。

随着时间进入八月,各国的失业人口都在不断的增长。

有欧洲报社统计了各国的数据,并且列了一份各国失业人口的排行:

第一名,美国,失业人数预计750万人。

第二名,英国,失业人数预计500万人。

第三名,德国,失业人数预计440万人。

第四名,法国,失业人数预计350万人。

第五名,奥地利帝国,失业人数220万人。

第六名,岛国,失业人数200万人。

第七名,意大利,失业人数110万人。

第七名,西班牙,失业人数55万人。

第八名,沙皇俄国,失业人数50万人。

第九名,荷兰,失业人数40万人。

第十名,葡萄牙,失业人数20万人。

澳大拉西亚在哪?

这是看了这份新闻报道之后几乎所有人的疑问。因为几乎所有列强都在这份失业人数排行榜上,除了澳大拉西亚之外。

按道理来说,澳大拉西亚坐拥3000万的人口,体质和欧美是高度相似的,应该在受到影响的范围内。

就连岛国,因为美国和美国的资本大量援助的原因,在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中都面临巨大的失业压力以及农村人口的低收入问题。

澳大拉西亚虽然距离欧美都比较遥远,但不应该不在榜上啊。就连荷兰,葡萄牙这样的国家都榜上有名,澳大拉西亚列强级别的经济体量,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事实上,澳大拉西亚的经济和股市确实受到了影响,但影响基本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甚至如果细致一点就能发现,苏维埃俄国,土耳其共和国这样的国家基本都没受到太大的影响。

纽约股市的崩盘背后就有着澳大拉西亚的身影,阿瑟也是最早开始准备应对股市崩盘的。

早在纽约股市还没有崩盘之前,阿瑟就吩咐自己的几个财团进行防范,并让王室财团准备了足够的资金,防止民众们紧急取款。

好消息是,阿瑟的话在澳大拉西亚还是比较管用的,民众们也没有太过慌乱,并没有发生挤兑取款的现象。

这样一来,至少银行业还是比较稳定的。银行业稳定了,各企业也就不会太慌,不用急着缩减员工数量减少开支。

种种因素之下,澳大拉西亚的失业率并未上涨多少,毕竟王室财团的员工数量就很多了。

虽然有一些国外的企业为了自己的成本和各种各样的原因裁减了一部分员工,但这些失业人口很快就被其他的企业收纳了,人们至少不用担心自己的失业风险。

再说了,真的有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王室救济委员会和政府也设立了救济粮领取处,不至于让失业人口饿肚子。

在这些因素之下,澳大拉西亚的失业人口一直保持在十万以下,完全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澳大拉西亚的失业人数一直是一个公开的数据,很快被欧美的媒体报道到了国外。

如此一来,不足十万的失业人口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澳大拉西亚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些失业人口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事实上,大萧条时也是美国人口流失最多的时候。历史上没有受到大萧条影响的是苏联,苏联也在这个时候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甚至是欧洲人。

不过现在,这个角色就来到了澳大拉西亚身上。一个没有遭受到经济危机太大影响的国家,甚至还能保证工作人员的收入,这难道不是那些失业人员心中的圣地吗。

但对于那些失业人群来说,如何弄到前往澳大拉西亚的船票,已经成了他们最为头疼的问题。

美国失业人口不断增多之后,有大量的美国人选择前往欧洲或者其他地区求生存。

这也让远洋船票的价格一涨再涨,原本15美元就可以前往欧洲,现在的价格已经涨到了50美元以上。

32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继续日万,已更3200/10000,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