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六百七十四章:纷纷进场

澳洲崛起录 第六百七十四章:纷纷进场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实话,澳大拉西亚在欧美拉拢人才的行动其实是有些松懈的。

毕竟澳大拉西亚在飞机,坦克,航空母舰,火箭等方面都取得了领先,这也让澳大拉西亚对欧美人才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

吸引移民一直是这几年的主要话题,反倒是关于技术人才的引进,虽然同样也在进行,但力度比之前要小了不少。

这次威廉·爱德华·波音提出来这个问题之后,阿瑟才意识到了目前澳大拉西亚和美国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人口和经济,而是多年来的中端人才储备。

或许美国在飞机坦克方面的技术赶不上澳大拉西亚,但美国在中等人才的储备是要远远超过澳大拉西亚的。

这一现象完全能体现在民间的各大企业上。澳大拉西亚的私人企业数量远远落后于美国,除了人口导致的原因之外,中等人才储备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虽然顶级的人才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中等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

毕竟顶级的人才有顶级人才的用处,中等的人才也有中等人才的用处。

一个国家只有大量储备了技术人才,在顶级人才,中等人才和初级人才方面都有足够的储备,才能在某个研究领域发挥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澳大拉西亚现在就是底蕴不足,虽然在现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容易就会被欧美反超。

想要稳定自己的优势,除了不断的拉拢顶级人才之外,还必须培养自己的中等人才,填补中小型私人企业的空缺。

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顶级人才和中等人才一起发力,才会让澳大拉西亚的各行业遍地开花。

阿瑟的命令很快就传递到了皇家安全情报局局长巴蒂的手中,随后又分发到了各个情报人员的手中。

幸好情报人员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各方面都有所涉及。要不然,又是拉拢人才又是收购企业,早晚会让这些情报人员忙晕。

其实相较于收购产业来说,在目前的美国,拉拢那些技术人才反而是更简单的事情。

这并不夸张,对人口已经超过一亿的美国来说,几万几十万的技术人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反倒是那些纷纷破产的企业,对那些资本家来说才是香饽饽。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经济危机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美国的经济迟早是要恢复正常的。

这也代表着只有经济危机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抄底时间,买的破产的企业越多,在经济危机后也就赚的越多。

但这些技术人才不一样。每招聘一个人才,就得付出和这个人才同等的薪资才行。

而且这些人才在美国多的是,也不急于这一时,太早的招聘反而会增加企业和财团在经济危机中的花费。

这也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这些情报人员开始拉拢那些技术人才时,几乎大半的技术人才都愿意前往国外发展。

虽然情报人员并没有明说目的地是澳大拉西亚,但这些技术人才听到能够给他们提供稳定并且高收入的工作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同意了。

好在这时候没有什么反诈宣传,要不然,这样看起来更像是诈骗的行为,恐怕会让部分技术人才报警。

在众多情报人员纷纷行动之下,很快就凑齐了第一批上千个技术人员,乘坐早已准备好的轮船前往澳大拉西亚。

因为情报人员许诺过这些技术人员,如果他们带着家人前往,也能够给他们的家人提供工作。

这也让绝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是拖家带口出行的,无形中也为澳大拉西亚的移民工作做了贡献。

相信新的一年移民人口还会增加,因为目前的美国丝毫没有管控经济危机的举措。

胡佛总统所宣扬的让美国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鸡,重新过上正常生活的话语,或许美国人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经历了。

虽然技术人才不足始终是个问题,但凭借着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跟着过来的公司骨干,公司暂时维持运行还是没问题的。

其实细数目前澳大拉西亚的三大飞机厂商,所研究的领域都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

皇家飞机制造厂主攻军用飞机,目前最好的成果就是喷气式轰炸机和战斗机了。

而波音公司在单翼螺旋桨飞机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果,并且已经进入了客机的行业。

规模最小的道格拉斯公司主要涉及的是运输机领域,无论是民用运输机还是军用运输机,作用其实都不小。

在此基础之上,皇家飞机制造厂也涉及了客机领域,波音公司也有军用飞机的设计。而道格拉斯公司因为之前规模比较小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的领域,但能力毫无疑问是十分出色的。

这三家涉及领域各有不同,互相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飞机厂商,对澳大拉西亚的飞机行业来说也是一种良性的关系。

甚至军方可以在三家飞机厂商中选择设计最优秀的飞机,反正都是阿瑟的产业,对阿瑟来说也没有什么亏损。

道格拉斯和波音公司的选址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造属于他们的风洞。

风洞对于飞行器的设计和建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模拟飞行器周围的气流情况,确保飞机的设计合理,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速度最快,性能最稳定的飞机。

世界上最早的风洞应该是英国人韦纳姆在大约58年前建造的,它是一个两端开口的木箱,截面45.7厘米×45.7厘米,长3.05米。

虽然这个木箱的造型很简陋,但却成功的测量了物体与空气相对运动时所遭受到的阻力。

在飞机诞生之后,关于风洞的建造就一直是各大飞机厂商探索的话题。

澳大拉西亚皇家飞机制造厂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的风洞。

历史上风洞的普及还要等到二战以后,不过澳大拉西亚因为在飞机方面取得了遥遥领先的原因,对风洞的建造也有所成果。

目前澳大拉西亚拥有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风洞,皇家飞机制造厂也会帮助道格拉斯公司和波音公司,建造他们所需要的风洞实验室。

一般的风洞主要由洞体本身,驱动系统和测量系统组成。想要研发出性能足够优秀的飞机,就必须得在风洞中经过大量的实验才行。

等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拥有自己的风洞实验室之后,相信他们在飞机设计上也会有更好的思路。

正当澳大拉西亚的大抄底行动进行的十分顺利的时候,意外也发生的很突然。

1927年4月底,情报人员汇报美国股市出现了大量的抄底情况。经过他们的调查,这些抄底并非来自美国国内的财团,而是欧洲部分国家的资本的动作。

虽然这些抄底并未针对澳大拉西亚,但肯定是对澳大拉西亚的抄底行动造成影响了。

毕竟市场就那么多,这些资本在抄底的同时,也减少了澳大拉西亚能够抄底的企业数量。

再加上美国本土财团的行动,这不仅让美国股市乱成了一锅粥,也让美国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成了争相被收购的香饽饽。

这种情况是肯定会出现的,阿瑟对此也不意外。

虽然包括伦敦股市在内的欧洲各国的证券交易所也遭受了巨大的危机,但欧洲国家的距离毕竟太近,大家也不敢放起手来抄底,最多只是悄悄的行动,能抢一点是一点。

更多的时候欧洲国家都是在挽救自己的股市,毕竟自己的损失都很惨重,也没有什么心思去管其他人。

但美国就不一样了。首先美国距离欧洲国家还是比较遥远的,也基本威胁不到欧洲国家。

其次,之前美国终止赔款的支付之后,就已经得罪了大量的欧洲国家。

这也让欧洲各国纷纷抄底美国的企业成了必然,毕竟美国仿佛一个手握财富的软柿子,不欺负美国又能欺负谁呢?

等美国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抱团表示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美国人又能怎么办呢?

其实欧洲各国的抄底从三月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刚开始欧洲各国还是比较谨慎的,没有太过放纵,基本上都是在私下进行的。

但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试探,发现美国政府对股市的管控并不严格之后,欧洲各国的抄底就变得疯狂了起来。

随着一个个美国企业被收购,美国终于在5月反应了过来,并且表示要对股市进行治理。

但此时已经晚了,所有的势力都在美国的股市疯狂抄底,想要管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趁着美国人还没行动,阿瑟赶紧提供了一份想要收购的企业名单,并且让情报局尽快行动。

这份名单主要集中在化工,电气,军工,轻工业和造船业。别的不说,美国的造船技术还是可以的,毕竟美国人的海军规模和实力才是美国维持列强的底气。

这些基本全部都是重工业,美国人应该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不过,阿瑟追求的也不是全部收购。

如果不能收购的话,就尽可能购买这些行业著名企业的技术,然后在澳大拉西亚自己建厂生产。

特别是美国造船业和化工业的技术,这是澳大拉西亚目前比较欠缺的,正好可以趁着经济危机大量买进。

胡佛政府宣布管控股市的行为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但很快美国人就发现不对劲了。

首先,想要管控股市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有可能会让股市更加混乱。

至于关闭股市,美国政府还没有那么大的决心。毕竟股市关乎到各大财团,而财团是能影响到美国政府的。

虽然美国政府已经调查到了疯狂抄底背后的国家有哪些,但问题是,美国政府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毕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的力量美国人根本无法反抗,难道美国还能和欧洲国家展开一场全面战争吗?

其次,对于美国那些贪婪的资本家来说,谁给的钱多就将企业出售给谁这才是真理。

至于政府所宣传的出售企业会危害政府的那一套理论,那种鬼话只有平民会在乎,资本家的眼里只有金钱和权力,爱国是什么东西?

正是因为大量的资本家更看重利益和拿到手的money,美国政府管控股市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这也导致在短短的数周时间里,美国就有上万家企业被收购,包含着大量的钢铁,石油,造船,汽车制造和农业行业,这对美国形成了难以估量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像土耳其这样在经济危机中没有遭受太大损失的国家也纷纷入场。

不过土耳其很明显是有自知之明的,并没有将目标放在那些重要的重工业,而是大量收购比较便宜的小型工厂,来增加自己的工业底蕴。

虽然这看起来有些无关轻重,但这对美国的工业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

虽然这些工厂便宜,但架不住土耳其资本收购的量大。而且,也不是只有土耳其这样的国家没有遭受到经济危机的损害,大量的在工业方面有缺陷的国家纷纷入场,为的就是抢夺美国的工业。

只要能买到一个工厂,就相当于用远低于成本价的代价为自己的国家创办了一点点工业。

虽然一个工厂看起来对国家工业的提升基本没有,但几十几百个工业累加起来,对那些工业规模原本不大的国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一对一的情况下那些国家或许会畏惧美国,但目前的情况是所有国家都在美国的股市疯狂购买,大家的胆子也就大起来了。

毕竟法不责众的道理所有人还是明白的,美国人再强大也不至于和所有参与抄底的国家作对。

而且部分参与抄底的国家背后还有着英国人的支持。这也是英国人的计谋,如何保护伦敦的股市不被抄底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各国的目光转移到纽约的股市,通过牺牲美国的方式来保护英国。

4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