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七百六十三章:挖墙脚

澳洲崛起录 第七百六十三章:挖墙脚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赋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力的最大因素。

虽然西拉德只有34岁,但他的能力放在皇家科学院也绝对不低,甚至绝对是物理学家能力最优秀的那一批。

根据爱因斯坦的汇报,西拉德加入核武器的研发之后,他天马行空的思路为之前的问题创造了好几种解题方法,也确实解决了几个困扰项目组很久的问题。

不仅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发进度,也让研发小组的科学家们有了更足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在阿瑟的允许下,爱因斯坦给了西拉德更多的担子。

在西拉德向研发项目小组的其他科学家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后,西拉德又被任命为核武器研发项目小组副组长,并且主要研发领域更改到了核反应堆的建造。

阿瑟之所以同意给西拉德这么重要的职务,除了相信他的能力之外,也是希望他早于历史,能够早点构想出核链式反应,并且据此建造出最为基础的核反应堆。

有了核反应堆,也就相当于核武器的研究进行了一大半。再者,只要能够建造出核反应堆,就能够据此建造出核电站,对澳大拉西亚的电网铺设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澳大拉西亚地广人稀,澳大利亚中西部还有很大的沙漠,正是修建核反应堆的好地方。

特别是沙漠里还有很多小型湖泊的情况下,不仅能够解决核反应堆的制冷问题,还不用担心发生特殊情况后核反应堆的泄露。

这可要比核反应堆建在海边好多了。要是建在海边的话,一旦核反应堆泄露,大量海水倒灌进核反应堆,就会产生很多的核污水和核废水。

这些废水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会让国家担负很大的财政负担。

当然,有的国家确实没有任何素质,选择了所有人都痛恨的一种方法。

澳大拉西亚作为一个拥有广泛大洋的国家,阿瑟当然要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

最好的结果,就是永远杜绝这个国家建造核反应堆的可能。至于怎么杜绝,要么灭掉这个种族,要么让这个国家永远不会强大。

西拉德加快核武器研发的结果,也让阿瑟对于原本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物理学家十分重视。

既然美国能够搜集到如此多的物理学家,那么阿瑟相信澳大拉西亚也能。

特别是各地持续混乱,澳大拉西亚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对各国移民吸引力也在不断的上升。

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大部分物理学家都是来自外国的移民,这也证明了当时美国对移民的吸引力。

而现在,澳大拉西亚在移民方面已经替代了美国,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也有成为美国的实力。

让阿瑟没想到的是,这样的猜想很快成为了现实。

因为澳大拉西亚在移民方面的吸引力,再加上维多利亚奖对于顶级人才的吸引,每年拉拢一些国际著名科学家还是没问题的。

在新一批移民到澳大拉西亚的著名科学家中,阿瑟很快就发现了历史上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人物。

恩利克·费米。

这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并且在去年当选为意大利皇家学院的院士。

那么问题来了,恩利克·费米为什么要抛弃自己在意大利的皇家学院院士头衔,放弃自己在罗马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的职位,不远万里移民到澳大拉西亚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所制定的法律了。在反犹行动中,人们通常会想到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

但实际上,作为历史上二战中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反犹行动中的力度也不小,甚至为此制定了相当严苛的法律。

很不幸,恩利克·费米的妻子恰恰是一名根正苗红的犹太人,这简直是意大利的反犹法律中的直接目标。

虽然恩利克·费米的皇家学院院士头衔来自于墨索里尼,但这个小小的头衔不可能在意大利轰轰烈烈的反犹行动中保住恩利克·费米的家人。

也正因为如此,在澳大拉西亚的邀请之下,恩利克·费米选择前往澳大拉西亚。

距离西拉德抵达澳大拉西亚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阿瑟又迎来了另一位顶级物理学人才的加入。

对于澳大拉西亚的核计划来说,这简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好消息。

要知道,恩利克·费米在物理学的贡献丝毫不弱于西拉德,他也是建造第一台核反应堆的重要成员。

在统计力学、量子理论以及核物理、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恩利克·费米绝对算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研究者之一。

对于阿瑟来说,恩利克·费米的到来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有希望邀请到他的老师,鼎鼎大名的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波恩。

其实原因还是一样的。不管是意大利还是德国,此时他们的政体类型都差不多。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掌握权力之后,相当默契的开始了反对犹太人的行动。

而那些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其中有很多就是犹太人。换句话来说,这其实也是历史中美国率先研究出原子弹的真正原因之一。

正因为德国和意大利对犹太科学家的迫害,导致这些科学家纷纷逃离到远离欧洲,远离战乱的美国。

当然,因为美国已经被解散,此时远离欧洲和战乱的国家就变成了澳大拉西亚。

马克斯·波恩不仅是一名德国籍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也是量子力学、晶格动力学、流体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电磁理论方面的泰斗。

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马克斯·波恩并不仅仅代表着得到了一位物理学泰斗,还代表着得到了多位历史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科学家。

作为物理学的泰斗,马克斯·波恩的学生可谓是遍地开花。除了已经来到澳大拉西亚的恩利克·费米之外,还有多位仍然位于德国的人才。

这些人才中有很多也是犹太裔,也是阿瑟拉拢的目标。

想到这些,阿瑟已经非常成熟的内心还是起了几丝波动。只能说欧洲物理学家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和紧密的。

只要能够撬动一位物理学的泰斗,他所能利用的关系,可能会让澳大拉西亚多上几十位顶尖科学家。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本身的人才储备和吸引力,或许能够做到比历史上美国还要优秀的成就。

想到这,阿瑟也决定提前行动,避免被英国人捷足先登了。

在恩利克·费米抵达澳大拉西亚之后,阿瑟先是组织了和西拉德同等规模的欢迎宴会,然后在第二天召见了恩利克·费米,邀请他加入澳大拉西亚皇家学院。

对于阿瑟的亲自接见和邀请,恩利克·费米还是有些受宠若惊的。

在欧洲,阿瑟也绝对算是传奇人物了。当初的澳大利亚地区虽然面积广阔,但在英国人眼中却是只有牛羊和矿产的偏远荒芜地带。

这种可能连欧洲乡下都不如的地区,愣是在阿瑟苦心经营30年之后,坐上了世界第三列强的宝座。

而阿瑟多次强调民众的权利,以及多次修改劳动法,维护底层民众的利益,让不少欧洲民众对其抱有很高的好感。

特别是在欧洲都没有彻底实现八小时工作制之前,澳大拉西亚已经基本实现八小时工作制了,这也让许多欧洲人对澳大拉西亚人羡慕不已。

恩利克·费米来自于意大利王国,对于君主制是没有任何排斥的。

当然,将意大利国王和阿瑟进行对比,恩利克·费米瞬间感觉到了人与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来到澳大拉西亚的第一天,恩利克·费米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悉尼前往圣阿瑟堡的一路上,恩利克·费米详细观察了澳大拉西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现了在现在意大利人脸上根本看不到的那种灿烂的笑容。

说起来,现在的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亚同样都是独裁**。甚至阿瑟的**权力比墨索里尼可要大得多。

但目前就两国的现状来看,澳大拉西亚的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是意大利人的好几倍,这是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掩盖的真实现状。

不要看墨索里尼对意大利实行了多次改革,扩张了军队野心勃勃的想要实现意大利的复兴。

但墨索里尼的眼光从来没有看到过意大利平民,他所在意的是自己的独裁权力和手中掌握的军队数量。

可偏偏,因为文艺复兴的影响,意大利人是比较文艺和浪漫的。

和严肃刻板的德国人不同,开朗浪漫的意大利人并不喜欢战争,他们喜欢和平状态下的美好生活。

很显然,目前意大利的统治者正在破坏这种生活,这也是恩利克·费米为什么觉得意大利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并不高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所实行的兵役政策,可是强制征兵的。

不管意大利民众愿不愿意进入军队走向战场,他们都只能被迫成为军队的现役或者预备役士兵。

在这种状态之下,意大利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也就是意大利人真的不愿意看到战争,再加上墨索里尼对自己的反对派势力进行了大清洗,要不然,意大利人会不会爆发出叛乱也未尝可知。

光凭这些因素,就已经注定目前的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亚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了。

真正见到阿瑟之后,恩利克·费米才感受到了真正的重视,而不是墨索里尼那样的另有所图。

虽然同样是想要恩利克·费米为自己工作,但双方展现的重视程度,就已经决定了恩利克·费米接下来的选择。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