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八百五十六章:欧洲大扩军

澳洲崛起录 第八百五十六章:欧洲大扩军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波斯湾领地是澳大拉西亚十分重要的地区,这里有着澳大拉西亚大半的石油储量,是国家未来百年发展中,绝对的能源中心。

波斯湾领地的驻军从最开始的两个师,到现在已经演变为整整一个军了。

目前经过轮换之后,驻扎在波斯湾领地的是新编第八军,军长是埃里克少将,一个毕业自澳大拉西亚皇家学院,军事方面很有才能的少壮派。

在澳大拉西亚所有军长级别的高级军官中,埃里克算是最有前途的将军之一了。

目前埃里克少将满打满算也才37岁,就算堆资历,他也能轻松的达到中将的级别。

一旦战争爆发,大量军功的累积,会让军方的这些家伙获得快速晋升的机会。

或许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澳大拉西亚又要多好几个中将了。甚至就连更高级的上将和元帅,也不是没有可能再多几个。

要知道,澳大拉西亚军队建立这36年时间以来,上将和元帅的数量一只手就能数得清。

国防部长作为澳大拉西亚军方的最高层,目前的标准军衔为上将。现任国防大臣托马斯,凭借着自己的资历,在四年前就已经晋升为上将。

国防部下属的参谋部、海陆空三军司令部的军衔,统一为中将级别。

参谋部总参谋长、海陆空三军司令、参谋,统一都是中将军衔。

再往下,各军军长、参谋,标准军衔为少将,也有少部分因为军功的晋升,军衔达到了中将的级别。

但中将军长始终是少数。在澳大拉西亚军队,除了近卫军军长之外,很少有军长能够达到中将级别。

各师师长和参谋标准军衔为准将,也有上校破格提拔为师长或参谋的。

但澳大拉西亚这36年的历史中,元帅只有一人,那就是身为三军总元帅的阿瑟。

其实阿瑟并未限制这些军方高层的晋升,但除了战争这样的快速晋升军衔的方式之外,靠平时积攒资历的方式来晋升军衔,很难晋升到元帅级别。

特别是因为之前国家军队规模并不大,国防部长都只是中将的时期,军方高层就更加没有可能晋升为元帅了。

到目前为止,澳大拉西亚现役上将级别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托马斯部长。

中将有七个,分别是参谋部总参谋长帕特里克,陆军总司令布雷迪·埃利森,陆军总参谋长查理·图克,海军总司令安德鲁,海军总参谋长大卫·斯科夫,空军总司令亚纳·柯勒特,空军总参谋长迈克尔·比奇。

除了这些现役的军方高层之外,现任首相劳尔·普朗格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因为军功获得过上将军衔。

但担任首相之后,他的军人身份就已经结束,自然不能算在现役之中。

包括前前前任首相肯特也是如此。在担任国防大臣期间,肯特获得过中将的军衔。

但成为内阁首相之后,之前的军衔就相当于退役,已经自动作废了。

说到底,中将级以上的高级军衔数量之所以如此稀少,除了国家到现在没有经历过太多战争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澳大拉西亚从立国到现在也就只有36年的历史。

立国的时间太短了,这直接导致那些靠资历晋升的军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晋升到太高的级别。

不过相信这一现象会在战争结束后好很多。不管是对岛国的战争还是将来有可能干涉欧洲的战争,都有着大量荣立军功的机会。

到时候,澳大拉西亚不仅会多上几位中将以上的高级军官,同样也会多很多男爵以上的高级贵族。

所谓的军功授爵也不过如此。用军功调动军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这些因为军功而成为贵族的新贵族团体为王室服务,从而实现良好的循环。

等阿瑟回到澳大拉西亚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份的中旬。

除了尽可能在英国布局,让英国政府变成主战派之外,对法国的一些改变也是很有必要的。

法国政府目前是不折不扣的主和派,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国懦弱的阿尔贝总统。

在总统制还没有取缔的现在,法国总统还是拥有着相当的权力的。只要阿尔贝总统还在任一天,法国政府就很难从主和派转变为主战派。

这对欧洲的局势来说是十分糟糕的。法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就是抵抗德国进攻的第一道防线。

一旦法国放弃抵抗德国,德国就再也抵挡不住,可以轻易的席卷西欧和中欧。

到那时,再想要用战争的方式来打败德国,所需要付出的伤亡和现在完全不成正比。

不过,想要转变法国政府的态度,比转变英国政府的态度还要难的多。

阿瑟所能做的,也只是让澳大拉西亚政府提醒法国,德国人的目标绝对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波兰。

如果法国人再执迷不悟,被联合瓜分吞并的波兰就是他们的最终结局。

反正澳大拉西亚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打的再怎么火热,对澳大拉西亚也没有任何危害,甚至反而会让澳大拉西亚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来看,法国在二战中的糟糕表现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无论是在战前政府的软弱,还是战争爆发后法国人那令人震惊的投降速度,都足够让人惊叹。

历史中的二战前夜,那可真的称得上是一个比烂的时代。英国,法国和美国都在奉行着绥靖政策,最终养出了一个让世界都为之颤抖的庞然大物。

法国之所以迅速投降或许就有其中的一些原因。毕竟英国和美国都在进行着绥靖政策,难道还能妄想法国人单独对抗德国吗?

毕竟一战的下场就证明了,法国单独对抗德国,最终只会是英国和美国这样远离战场的国家受益。

不管胜利与否,都会对国家造成沉重的伤害,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伤害较轻的选择呢?

为了改变法国政府的态度,只能率先去改变法国民众的态度。

毕竟对于法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民众的态度是高于一切的。就算阿尔贝总统不愿意发动战争,有着法国民意的裹挟,他也不得不变成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要不然,愤怒的法国民众会站出来不断的反对政府,阿尔贝总统的统治之路也不会稳固。

大不了就发动舆论让阿尔贝总统的统治陷入危机,然后趁机扶持一个主战派的法国总统。

反正反对阿尔贝总统的势力也不是没有,法国国内的主战派也有一定的规模,事情还没有到完全无法挽回的地步。

1936年3月27日,德国裁撤了原本波兰上百万的军队,只保留了一些经过战火洗礼的,比较精锐的步兵和炮兵。

但对于自己国内的军队规模,德国并没有任何裁撤的意思。这也导致德国陆军规模一跃来到了140万的规模,成为全世界陆军规模最庞大的国家。

面对着如此庞大的陆军规模,法国人也终于感到了压力。

阿瑟发动了大量的媒体,大肆宣传德国威胁论。证据就是德国仍然保留着100多万的军队,这些德**队不仅没有任何裁撤的意思,反而还在进行着大量的训练。

而德国的各大军工厂,此时都在不断的生产着武器装备。德国所做的这一切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正在谋划着一场比德波战争更大型的战争。

1936年3月28日,奥地利帝国宣布扩军,将陆军规模扩张到85万。

与此同时,奥地利各大兵工厂也在不断的生产着武器装备,并且向前线不断的囤积物资。

奥地利帝国的扩军正中意大利的下怀。在第二天,墨索里尼举行了公开演讲,在演讲中宣布,大力将正式扩军50万,将陆军规模提升到110万左右。

此时法国人想不扩军也不可能了。

迫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压力,法国在四月初也宣布扩军,将陆军规模提升到120万。

紧接着,岛国发布了征兵计划,宣布将陆军规模提高到140万,并且大肆建造陆军所需的武器装备。

欧洲方面,西班牙在接收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物资援助之后,将原本西班牙共和政府的40万军队精简到了20万,再加上自己的军队,同样凑齐了超过55万的大军。

这一系列陆军军备竞赛,让欧洲的紧张气氛提升到了最高。英国政府也不由得开始谋划,关于是否干涉欧洲局势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1936年4月17日,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再次向政府提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的计划。

因为之前鲍德温首相的反对,爱德华八世也进行了退让,提出了另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那就是辛普森夫人在婚后不拥有王后头衔,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孩子,也自动放弃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对爱德华八世来说,这样的退让已经是退无可退了。既放弃了辛普森夫人的王后头衔,又放弃了他们将来后代的王位继承权,已经是爱德华八世能够做出的最大退让。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