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穿越哲宗,打造日不落帝国 >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10章 与时俱进

看到章惇满脸疑惑,赵煦淡淡道:“操纵御史台来控制舆论,平心而论有点粗糙和浅薄,顶多让御史台的乌鸦少叽喳几句,却会留下朕专权的口实······不过这只是辅助,朕的主攻方向是出版报纸,把包括新法在内的许多内容刊登在报纸上,在大众面前讲事实摆道理,全国上下人人了解动态,一切阻挠新法的阴谋诡计将无处遁形······”

章惇疑惑道:“这······官家的意思是公开邸报?”

“虽有一些类似,但还是不太一样。”

赵煦温声解释道,“报纸内容更丰富多样,会刊登朝廷决议、民生热点、官吏任免,甚至还会曝光一些违纪官吏······这也为凸显报纸的一个功能,就是舆论监督作用,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丑恶暴露在阳光下,净化官场风气。”

“这样······”

章惇本想反驳一句,把庙堂秘密公布于众,士大夫的脸面往哪里放。

当听到监督一词,他又刹住了话头。

对啊!

那些反对新法的旧党,贬到岭南便宜了他们,让他们上报纸,自然臭名昭著,这比单纯打压更有效。

官家用这种方式支持新法,用心良苦。

“报纸上还会刊登诗词文章,范纯仁、苏东坡二人又是其中佼佼者,他俩为报纸撰稿,自然会增加报纸的影响力······朕办报纸可不仅仅为了控制舆论,还要赚钱······”

“范苏二人文采斐然,尤其苏轼,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若是他二人的诗词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引起轰动是必然的,然而臣还是担心旧党以此为契机,掀起腥风血雨······”

章惇欣喜跃然脸上,随即又忧心忡忡。

“章相公勿用担心。”

赵煦微笑道,“朕召他二人进京,只为发挥余热,为报纸撰稿,不会让他们进入朝堂。此外,朕还有办法让他们保持缄默,对于这一点,朕很有信心······”

这两人是特殊的存在。

在宋人心里,他们的传奇色彩早超越了党争,管什么新党旧党,他们去哪儿,哪儿的人们会毫不犹豫去接纳他们。

苏轼的诗词文章,近四十年以来独领风骚,是无可争议的文坛泰斗。

自古以来,道德更胜于文章。

宋人敬重学者,更敬重道德模范。

范纯仁作为名臣范仲淹的儿子,虽没继承父亲的文武才干,却继承了范仲淹最为闪耀的光环——道德。

范家向来都是忧国忧民忧天下,心中有大义的家族。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空洞的口号,范纯仁所说一生只学会两个字——“忠”、“恕”,更不是虚言,全是发自内心。

这样的人能为朕所用,天下士大夫还有啥话可说。

人是会变的。

而且按历史年轮转动,二人也活不了几年了。

朕让他们安度晚年吧。

“官家高瞻远瞩,老臣适才的顾虑都是嚼舌之言,万望官家见谅。”

章惇被赵煦说得心悦诚服。

他感到皇帝既熟悉又陌生,正用一种全新的行动,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除此之外,朕还要重启专一制造军器局。”

专一制造军器局,本是神宗时的内廷衙门,直属皇室,专门研制、制造强力的火器和武器。

赵煦亲政后并入外廷器局,失去了它本有的优势。

这个部门集研究院和制造厂于一体,神宗朝时,曾研制出众多先进武器,支援西夏战场,宋军武器优势明显。

可惜原主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把它并入器械局,让这个能够研制出先进武器的衙门昙花一现。

既然朕来了,这个衙门就应该恢复原来的活力。

大宋的军械,应由此而崛起。

“老臣竭力支持官家重启专一制造军器局,想当年先皇总拿出一些强有力的武器支援战场······”

谈及神宗朝往事,章惇如数家珍,君臣免不了一阵长吁短叹。

“朕还欲召吴居厚入京······”

“官家,吴居厚此人虽对朝廷忠心耿耿,清洁廉明,不贪墨,但好大喜功,其作为十分为人不齿,民间对其怨声载道······”

赵煦深知,一旦提及吴居厚,章惇必然会反对。

毕竟章惇一直看不惯吴居厚,他对吴居厚的作为不齿已久。

但吴居厚深受神宗信任,更是地方监司官中的明星人物,他撼不动。

究其原因,是吴居厚和他统属的整个衙门太能搞钱了,使得国库充盈,且自己又不贪墨。

这样的人皇帝怎会不喜欢。

但他们的作为违背了新法常理,将原本爱民、利民的法令,生生变成害民、残民之法。

在章惇眼里,他们就是新法身上长出的恶疮,只有刮骨疗毒,方能彻底治愈。

所以,即便章惇大权在握,也不会把吴居厚召回京城任职。

“这事朕早已知晓,想当年吴居厚急功近利,方法错了,路也走歪了,把新法直接变成压榨百姓的政策······”

赵煦沉思片刻,缓缓道,“但如今他已知错改错,担任江浙转运使期间,疏浚运河,开凿水利,灌溉土地,关心民政,在地方上名声很好,做了好多利国利民的事。”

“朕之所以召他入京,正是他犯过错,还认识到错,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吴居厚的错误在于层层加码,为了出政绩超级加倍,加大额度,缩短期限。

结果手下官员推广时再次超级加倍······百姓的钱财又不是欢乐豆,怎能受得住。

“这也是朕努力的一个目标,新法是为国富民强,造福百姓,以前王荆公的做法都有些极端,国富足而民受害,间接剥削百姓······所以我们不能走老路,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国家昌盛则民族亦昌盛······”

赵煦深知,革新的阻力不仅仅来自士大夫阶层,也源于普通百姓。

士大夫反对是因为新法动了他们的利益,可老百姓也跳出来反对?

除了别有用心者蛊惑,官方的做法也存在问题。

“革新之路任重道远,朕心中已有大致轮廓,朕希望章相公全力支持,早日辅佐朕实现心中的抱负。”

“老臣定竭力辅佐,早日实现官家心中的夙愿······”

章惇心知肚明,皇帝召他一人入宫,是何等荣宠。

此刻,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全力辅佐天子,推进改革,实现天下大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