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穿越哲宗,打造日不落帝国 >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35章 士可杀,不可辱

“微臣疏忽失察,致使李虎啸瞒上欺下,竟做下这等恶行,臣有负圣恩,请官家责罚······”

奸计败露,李勇面如死灰,跪地瑟瑟发抖,然而他还抱有最后一丝侥幸,希望皇帝听信他的辩解,对他从轻发落。

赵煦怎信狡辩,冷喝一声道:“来人,将李勇给朕拿下,革职查办!”

几名班直应声而动,迅速上前,剥去李勇身上的官服,将他五花大绑。

李勇哀叹不已,这次是真栽了。

“诸位将士,军队是国家的脊梁和后盾,尤其禁军,肩负着保卫京城的重任,深受百姓的敬仰与信赖。可如今的禁军,军纪败坏,战力肤浅,根本保障不了国家和百姓安全······看到这些,朕甚为痛心和失望······”

赵煦的声音在校场上空回荡,将士们脸上露出羞愧之色。

“······今日,朕只惩首恶,对于被胁迫,或盲从的将士,只要说出实情,朕既往不咎······”

禁军不能乱。

整顿禁军要果断,也要谨慎。

以严惩和宽容相结合,在稳定的前提下,逐渐恢复禁军的秩序与战斗力。

根据皇城司暗探查到的消息,赵煦将首恶几人全部抓起来,然后令副职暂代职务,稳定军队,追查一切。

突然间空出好些官位,军官看到升职的曙光闪烁,都争抢着把军队管理好,以期在这波机会中脱颖而出。

赵煦返回汴京,李勇等人也被押入皇城司受审。

由于有打入内部的皇城司暗探揭露,侍卫亲军步军司下辖的六个军,吃空饷严重的事都被查出,指挥使等军官抓来一大把,都是副职暂领军务,军队还算稳定。

同时,步军中还出现两起士卒杀官逃走的恶**件,均与被迫顶缸和克扣粮饷有关。

军中处置从宽。

那些吃空饷或克扣粮饷的翻倍吐出来,可既往不咎,然后把粮饷足额补发给士兵。

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与公正,禁军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禁军改制。

挑选精兵,打造铁血队伍。

挑剩下的羸兵,派去熙州种植棉花。

虽说今年的棉花种植期已过,但可以为明年的种植做好准备。

这也是赵煦改革兵冗问题的一个思路。

不采取简单粗暴的裁军手段,而是将一部分军队巧妙地转化到其他行业中,为大宋建设贡献力量。

······

“官家,祖宗以来,未尝杀士大夫,臣等不欲自官家开始破例,请官家收回成命。”

整顿禁军案中,牵扯了好多官员,其中御史中丞封稷,不幸卷入其中,终被贬谪至地方。

其余官员罚俸的罚俸,降职的降职,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那些首恶武官,甚至被判死罪。

李勇和苍羽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震慑宵小之辈,然而因为是文官,文官便纷纷上书,为其开脱。

一句话,大宋不杀士大夫。

赵煦面无表情,端坐龙椅静观文官的慷慨陈词。

“有宋以来,便有祖训,对士大夫向来宽宥,从未有杀戮之举,如今破此先例,实乃对太祖、太宗大不敬。”

“轻启杀戮士大夫之端,乃乱国之举,请官家三思。”

“臣请李、苍二人刺面配远恶之处,以示惩戒。”

“如此,不如杀之!”

“何故?”

“士可杀,不可辱!”

“······”

良久,赵煦示意安静。

他当然清楚这些文官心里的小九九。

他们担心,一旦皇帝开了杀士大夫的先例,哪天皇帝手滑了,他们也会成为倒霉蛋。

所谓的“不杀士大夫”,不过是文官们为了自保,弄出来的潜规则罢了。

“张元和吴昊也是士大夫,按诸卿的说法,他二人也罪不至死咯?”

这两个名字,早已成为大宋文人中败类的代名词。

他们投奔西夏辅佐李元昊,好水川一战,正是这二人谋划,宋军才会惨败。

赵煦话一出口,一众吵嚷的文官顿时哑言。

“都说祖制不杀士大夫,杀了就是对太祖、太宗大不敬,那朕今日倒要问问诸位,该不该为这些士大夫抱屈?”

“建隆二年,商河县令李瑶杖毙,供奉官李继昭弃市;建隆三年,蔡河务纲官王训等四人磔于市。乾德元年,兵部郎中、监泰州税曹匪躬弃市。乾德四年,光禄少卿郭玘坐赃弃市。开宝五年,右拾遗张恂坐赃弃市,殿中侍御史张穆坐赃弃市,杀右拾遗马适······太平兴国三年,中书令史李知古杖杀六年,监察御史张白、殿前承旨王著弃市。端拱五年,秘书丞张枢弃市······”

赵煦的声音缓慢而低沉,似乎每一个被杀的士大夫,都承载着苍劲的拳力,狠狠地扇在文官们的脸上。

你们说祖制不杀士大夫,可这些人都是太祖、太宗,甚至真宗时被杀的士大夫,尤其以太祖、太祖朝杀得最多、最狠。

祖制从何而来?

文官想免死,哪有那么好的事。

赵煦目光扫过众人,低沉道:“诸卿可还有说法吗?”

“臣等有罪。”

文官们纷纷低头,跪地齐声乞罪。

少顷,新任命的御史中丞邢恕奏道:“官家,臣建议将李勇、苍羽二人先行拔麻,然后弃市。”

赵煦微微颔首道:“可!”

拔麻就是将二人的官职、爵位一一剥夺,再将其功名抹去,彻底从士大夫的阶层中剔除,然后再定罪斩杀。

这样的做法,虽说有掩耳盗铃之嫌,却是给士大夫留有一点脸面。

······

随后,《大宋日报》上刊登了这些官员的罪责,以及处置结果,令贪官们无处遁形。

百姓们看到这些贪官罪有应得,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得以宣泄,无不拍手称快,为正义之举鼓掌喝彩。

他们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街头巷尾,谈论着这些贪官的罪行,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畅快。

其中范纯仁、苏轼,分别挥毫泼墨,以笔为剑,深入评论了此事。

批判贪官行径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大宋未来的殷切期望,也让赵煦刷了一大波民望。

但士大夫害怕了。

皇帝杀人诛心,不仅开启了杀士大夫的先河,还让士大夫身败名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