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穿越哲宗,打造日不落帝国 >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64章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宰臣们各抒己见,从当前的整顿,到长远的治理,无一遗漏。

赵煦静静聆听,边听边思索。

如何整顿寺庙,他心中早有沟壑,待众人谏议告一段落,他心中的沟壑已然补充丰满。

现在已勾勒成一幅宏伟的蓝图。

“整顿寺庙之事,确实有点棘手,却也不用太过担忧······”

赵煦缓缓开口道,“只要我们有详实而严格的规划,便能杜绝历史上那种极端局面重现,重蹈覆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众人清楚,赵煦口中的极端局面,就是历史中几次灭佛行动。

佛教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便有三万多座寺院,僧尼人数更是高达两百多万。

这是个十分骇人的数字,任谁都会咋舌。

当时北魏总人口不过三千多万,却有两百多万僧尼不事生产,不纳赋税,拖朝廷的后腿。

这样的景象,就是傻子都会为国家的未来担忧。

如同巨石压顶,北魏皇帝拓跋焘终于采取极端行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一刹那,全国齐喊杀光头。

有压迫便有反抗。

灭佛的决策激起了僧尼的强烈反抗,他们数次聚众起义。

虽被朝廷派兵平息,却也拖垮北魏国力。

这也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而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大量的僧尼依旧占据着国家的资源,严重影响到北周的兵源和税收。

宇文邕深知,不改变局面,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他再次发起灭佛行动。

佛教的浩劫再次来临。

到了唐朝,佛教逐步转变为帝王的政治斗争工具,他们利用佛教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故而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圣僧频频出现。

因而也有了“天下之财十分,佛有七八”之说,佛教也再次成为朝廷的眼中钉。

唐武宗李炎很不爽,他玩了把最大,也是最狠的灭佛行动,可以说是所有宗教的浩劫。

他不仅灭佛,顺便还把摩尼教、回教等一系列宗教一锅端,最终二十六万僧尼还俗,补充劳动力,增加朝廷税收。

赵煦深思熟虑道:“整顿寺庙,如同编织一张精密的网,得分步进行,还要环环相扣。”

“首先要痛击寺庙放高利贷的行为,这是寺院败坏的根源之一,必须将此事公之于众,在报纸上曝光。”

“对僧尼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罪责,胆敢反抗,就地镇压,用他们的血来洗刷对佛的玷污。”

“对信徒们来说,就是帮他们弄清楚寺庙背后的阴暗,从而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与芥蒂,这对朝廷非常有利。”

宰臣们频频点头,顺便拍了几下龙屁。

“其次便是对寺庙僧尼进行严格的考核。没度牒者,坚决驱逐出寺,回原籍从事劳作;考核不合格者,没收度牒,驱逐还俗。但这一步,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不可过激。”

赵煦微微蹙眉,权衡利弊道,“因为以前朝廷为筹措变法之资,曾大量抛售度牒,若过激的话,民怨会颇多······一些年岁较大的僧尼,酌情留在寺庙,让他们安度晚年吧······”

明显这话赵煦经过了深思熟虑。

王安石变法时,为筹青苗法本钱,曾卖过大量度牒。

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好办法,因为瞬间有了近百万贯收入,但后患无穷。

后患就是现在这种局面。

和尚们有了合法资格证,便可以大摇大摆躺平在寺庙。

然如果过激,和尚们会埋怨朝廷过河拆桥。

“第三步便是收回寺庙耕地。这个以劝为主,若是僧尼冥顽不灵,那就动手段彻查,让他们悔不当初。”

“还有就是那些挂靠的富商权贵的耕地,可以还给他们,但逃避朝廷税赋,得十倍补上,最少补五年。否则就把耕地全部充公,还要治他们逃避税赋之罪。”

“如此以来,便能震慑僧道和百姓。清除鱼龙混杂的寺庙,重新恢复清修之地,同时让百姓认清事实,把精力集中在生产上······”

宰臣们又讨论了稍许,便将这个基调定下。

“此事就这么定下,章相公牵头,其他宰臣辅佐,合力拟定一份详实而严格的规划疏。”

“寺庙人均给耕地五亩,其余全部收回朝廷。僧尼和百姓都可以租种,但必须交田赋。”

“还有,考核之事,一旦开始了,就要在半个月内完成,不给他们可乘之机,免有漏网之鱼。”

“另外,刑部结合现有的约束僧尼的律法,对我朝佛道等宗教的律法进行完善。朕的要求很简单,不允许有人打着宗教信仰的旗号,坑蒙拐骗。”

“臣等遵旨!”

安排完后,赵煦又道:“退还耕地乃我朝稳定国祚之策,绝对不允许任何势力阻碍。谁挡在前面,朕就除掉谁,这一点不容置疑。若是有人在诸卿跟前求情,可千万别心软,免得被拖下水,晚节不保。”

“臣等明白!”

随后赵煦轻轻摆摆手,众人躬身告退。

宰臣门的身影渐行渐远,赵煦微微摇头,眼中闪过淡淡的思索。

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风向决定草倒向哪边。

原主深信道教,百姓趋之若鹜,道教大有超越阐教的趋势。

随着刘混康被他收入麾下,专搞科研,道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慢慢淡了。

这样佛教就有更进一步壮大的舞台。

前世他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信奉任何神明,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而今虽重生在这片土地上,他依然保持着那份清醒和独立。

他不信,却也不会刻意去打压。

因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人们便会有敬畏之心。

这份敬畏会约束他们的行为。

与律法相辅相成,可共同稳定社会。

至于宗教的发展,他不多做干涉,但绝对不能成为滋生罪恶的温床。

若是有人借机搞事,那他不介意像灭鬼樊楼那样灭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