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穿越哲宗,打造日不落帝国 >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8章 皇城司

“臣勾当皇城司公事燕亥(娄奚星、屠顺)叩见陛下!”

赵煦的眼神从奏疏上抬起,微微瞥了一眼跪在地上的三人,目光如寒冰般冷漠,未发一言,又低头沉浸在奏疏中。

三人心中一颤,犹如被冷水浇头,直觉告诉他们事情不妙。

随即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脑海中不自觉地开始回放近期的种种,那些接触过的人,做过的事,以及下属们可能的越轨之举。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赵煦的沉默如同无形的重压,让三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终于,赵煦放下手中的奏疏,抬头间,脸色已是一片阴沉。

“燕亥、娄奚星、屠顺,朕且问你们,这皇城司,究竟是谁的?是朕的,还是你们的?又或者说,这汴京城内谁都可以指挥皇城司?”

三人忐忑不安,心中暗自咒骂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敢在这时候惹是生非。

勾当皇城司公事一共有七人,主事者是他三人,燕亥总领皇城司,因此此事他的责任更大。

燕亥满脸惶恐,颤声道:“臣惶恐不安,臣有罪。皇城司是官家的,只有官家才能做最后的决定……”

“朕不想听这些废话!”

赵煦打断他的话,冷冷地说道,“朕听说,皇城司内有不少指挥、都知、押班与外臣、内宫关系匪浅,甚至还有公事听命于他们······这是怎么一回事?”

皇城司是皇帝的私军,只听命于天子一人,如同皇帝之耳目,听八方、观六路,更如铁拳出击,守护朝纲安宁。

他们一掌宫禁宿卫,守护皇室安全;二掌刺探监察,洞察百官动态,一旦发现有不轨之臣,便立刻将消息传入皇帝耳中。

与外有瓜葛视同背叛,这可是掉脑袋的罪过。

发生这等事,他们没有察觉是失职,倘若是隐瞒不报······纵容可是重罪。

此刻,三人心中大骇,深知自己御下不严,恐有罪名加身,忙叩首辩解道:“官家,臣等御下不严,罪该万死。恳请官家开恩,允许臣等彻查,定要将这害群之马揪出,以正视听!”

“哼!别想糊弄朕!”

赵煦再次打断,转头对梁从政道,“梁从政,他们犯了这样的过错,按律该如何处置?”

梁从政思忖稍许,小心翼翼道:“启禀官家,皇城司是官家亲随,任免杀伐都是您说了算。三位公事犯了过错,小错免职,大错······死罪!”

“死罪?”

赵煦轻声重复一遍,三人顿时后背发凉,前额伏地不敢言语。

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可那是给文官的保命符,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

平日他们得罪了不少官员,文官听到这种消息会集体弹劾,不把他们挫骨扬决不罢休。

“官家,树大难免有败枝,三位公事疏忽情有可原······”

梁从政看到赵煦眼中冰冷的光芒,为燕亥三人捏了一把冷汗,硬着头皮替他们求情。

“放肆!”

赵煦厉声喝道,“梁从政,你胆子未免太大了!”

“是臣多嘴,请官家责罚!”

梁从政忙跪地自扇嘴巴,内侍不干政,他僭越了,自然得自救。

良久,赵煦不耐烦道:“别扇了,朕看到你就烦,一旁跪着去。”

“臣遵旨!”

梁从政向侧爬了段距离跪着,赵煦又对瑟瑟发抖的三人道:“燕亥、娄奚星、屠顺,朕就以玩忽职守,怠慢本职处理,你们的脑袋也保不住,别说知情不报,纵容属下犯错······看在尔等平日鞍前马后侍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让你们的脑袋暂且寄存在脖颈上······罚俸一年,以儆效尤!”

“臣等谢官家不杀之恩!”

燕亥等人忙谢恩,罚俸对他们来说比警告都轻,在这个位置上,有的是灰色收入。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这等种吃里扒外的人,就不应该留在皇城司,给朕彻查严办,绝不能姑息!”

燕亥忙保证道:“臣谨遵圣旨,臣用性命担保,这等事绝不会再出现。”

“朕把话撂在这儿,七天时间,朕要一个仅对朕负责的皇城司,倘若还是老样子,朕就把尔等全砍了,解散皇城司,重新组建······退下吧!”

“臣等告退。”

出了大殿,燕亥叫住娄奚星和屠顺,冷冷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燕某希望二位秉公查办,倘若阳奉阴违······在陛下砍了某之前,某先会砍了你们陪葬!”

“头儿说笑了,我等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怎会为了几个跳蚤坏了官家大事。”

他们之所以有通天的权势,离不开皇帝撑腰,倘若皇帝不高兴把他们免了,成为一个普通内侍,他们会生不如死。

那些他们压迫过的人会翻身压迫他们。

一报一还,庙堂还是江湖都逃不掉的规则。

所以他们必须剔除枯枝败叶,守护好皇城司这棵大树,他们才有前途。

“人都走了,还跪着干什么?”

“谢官家!”

梁从政起身,屁颠屁颠过来。

他伺候赵煦数年,早摸清皇帝心思,皇帝明显是对皇城司不满意,借机整顿。

别看皇城司公事才六品官,但他们权利通天,官员们畏之如虎,生怕有一天被请到皇城司去吃茶。

这么说吧,首相章相公天不怕地不怕,脾气上来敢对皇帝吹胡子瞪眼,却不会去轻易得罪皇城司的人。

有这样的权势,若不能被皇帝控制,那就是祸害。

所以他就陪皇帝演了会儿戏。

“派人去把章相公叫过来。”

“唯!”

梁从政出殿去安排,赵煦看着小本本上十人名字微笑。

这些人他已下诏,几天后就会抵京。

有种建中(就是种师道)儿子种浩,折可适之子折彦质,杨家将后代杨震,姚家子姚平仲,猛将杨可世等十人。

这些人是他改变禁军担保障,也是他重视武人,制衡文官的开始。

在前世他就想明白了,宋哲宗要想真有一番作为,最起码要做到两点。

首先,必须变法成功,把民生搞上去,把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上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必须提高。

其次,转变国防理念,改重文抑武国策为富国尚武,渗透一点军功制在军队中,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

他这么做,就是在无声无息中松动重文抑武国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