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袁阀 > 草原布局

袁阀 草原布局

作者:巴奀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44: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宗宣武帝袁熙雄才伟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俘虏政策却很值得商榷——优待俘虏也应该有限度,即使天下都是你的子民,那也要分个远近亲疏呀。

阵亡将士的遗孤还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太宗宣武帝袁熙却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优待匈奴和乌桓了。在如何处置匈奴俘虏和乌桓投降者的问题上,大晋第一诤臣的后继者陈群,两次质问,宣武帝每次都被怼得哑口无言。

陈群其人: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皇帝,深得尚书田丰的欣赏,并着力培养,太宗宣武帝袁熙和颖川侯郭嘉被整的提心吊胆。

作为晋朝最有骨气的九卿大臣之一,陈群的心里从来就没有畏惧二字,眼里也从来就没有他不敢怼的人。

司徒高柔斗败了司农糜竺,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但是有陈群不惯着他:“中二千石来拜谒,高柔不为礼。然陈群见未尝拜,常揖之。”

司马懿是太宗宣武帝袁熙驾前头等红人,陈群在朝堂上一言不合就开怼,而且怼得十分难听:“公以此无种矣。”“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

不过是不是袁熙授意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隋文帝杨坚也曾经做过,暗讽朝臣弹劾权臣杨素的案例在。

大司马袁买既是太宗宣武帝袁熙的五弟,也是宣武帝最倚重的人,陈群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大司马买既益尊,兄为皇帝,然群与亢礼(分庭抗礼,也就是平等行礼)。”

袁买是个厚道人,他知道陈群这是为他好,所以“愈贤群,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群过于平生。”大司马袁买是个聪明人。

就像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一样,识大体,知进退,起码在太宗宣武帝袁熙手下时,是这样的,但后来晋高宗袁治因为自身能力不如父兄,所以才对大司马袁买产生了疑心。。。

​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陈群胡子眉毛一把抓,逮住谁怼谁,好像没挨过陈群的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就像明朝没有被海瑞骂过的大臣,都不能算名流。

比如那个极其圆滑的宰辅高柔,也曾被陈群指着鼻子揭老底,弄得灰头土脸,而宣武帝袁熙坐在上面微笑不语:“这长文得谁骂谁,爱骂人,我们还是别惹他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这里其实是替陈群打掩护了,不然陈群起好多次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这个人不太讲礼貌,这可能是跟太祖武皇帝袁绍学的,他的弟弟大司马袁买,对此也只能不怒不言(不敢怒)。

袁熙“踞厕而视之”,也就是坐在马桶上听袁买的军情汇报,不过侧面反应了,袁熙和袁买兄弟间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可以不尊敬自己的弟弟,但是却不可以不尊敬陈群:“上尝坐武帐中,陈群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陈群,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惮如此。”我记得光武帝刘秀也玩过这一出。

​太宗宣武帝袁熙之所以敬畏陈群,除了成全陈群的直臣之气,另一个原因是这家伙啥话都敢说,一言不合就怼的皇帝大人下不来台。

有一次晋太宗宣武帝袁熙,招来陈琳、杨修一帮笔杆子,准备研究一下上古治国安邦的道理,那意思是想在大臣面前,把自己与尧舜禹汤相提并论,李世民不就这样玩过吗。

太宗宣武帝袁熙刚一开口,还没能进入正题,陈群就挺直了身子(晋朝君臣议事,都是席地跪坐,直立起来表示庄重、愤怒和尊敬,这叫长跪,也叫长跽):“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正准备发表长篇大论的太宗宣武帝袁熙,一下子憋住了,把脸都憋成了紫茄子,最后一言不发爬起来就走。跑回后宫的宣武帝袁熙怒气未消,但也知道不能处罚陈群,毕竟陈群和田丰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柬臣。

再加上贵妃甄宓的劝解,太宗宣武帝袁熙只好为自己解嘲:“甚矣,陈群之戆心!”这个戆字有两种读音,读作“杠”的时候意思是傻、笨、鲁莽,读作“撞”的时候,意思是憨厚而刚直。能把宣武帝气出倒装句,在晋朝除了陈群和田丰这两个人,至于其他人,还真没有能做得到的。

太宗宣武帝袁熙派遣大司马袁买北征,把匈奴打得分崩离析——匈奴人虽然残暴,但并不全是夯货,也知道打不过就投降,于是他们拖家带口来到晋匈边境,要求“内附”。

所谓“内附”,就是想要一张大晋子民的绿卡,享受中原百姓的待遇。太宗宣武帝袁熙是比较喜欢摆谱的,于是在匈奴王前来归降的时候,准备派两万辆马车前去接运。

读者诸君都知道,三国乱世打了一二十年,晋朝初期也是比较缺马的,太宗宣武帝袁熙要征调两万辆车,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马,就只好跟老百姓借:“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所谓县官,在晋时常用来称呼朝廷和皇帝,不是县令也不是县长,至于“贳”,就是租赁和赊欠。

老百姓一听朝廷想拿自己的马车,去迎接曾经极其残暴的敌人,自然是十分抵触,于是大家牵着自己的马躲了起来。

被扫了面子的宣武帝袁熙恼羞成怒,要宰了长安县令。此时太宗宣武袁熙已经听从老师张纮的遗计,从洛阳迁都长安了,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关东世家的影响,而且关中地区因为长期战乱,好多世家都逃亡了。

所以在关中太宗宣武帝袁熙,不怕被世家门阀所绑架,就像隋炀帝屡次东巡,也是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一样的道理,再加上袁家本身就是最大的门阀世家,再加上迁都,袁家为首的皇室势力,那就更加庞大和稳固了。

作为最大门阀世家的袁家和其他世家谈判时,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再加上袁家的天下,百分之五六十都是太宗宣武帝袁熙亲自指挥参与的,就像太宗皇帝李世民一样,谁敢触他们眉头,不想活了?

“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在天子脚下当长安县令,那人肯定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眼看着长安县令就要人头落地,陈群怼兴大发:“你杀长安县令不解决问题,还是把我宰了吧,宰了我,你就有马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被怼得一头雾水:“怎么宰了你就有马了?”

当然,太宗宣武帝袁熙没有讨论过有马还是无马的问题,他是皇帝,要啥有啥。而且陈群也没给他思考的机会。

陈群一路怼了下去:“匈奴畔(背叛)其主而降晋,晋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疲)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太宗宣武帝袁熙根本就不接茬儿,因为他知道吵下去也是自己输。于是“上默然”,也就是袁熙率先息兵罢战,一看对手不接招儿,陈群也只好愤愤离去,太宗宣武帝袁熙还是大肆铺张把匈奴王接到了都城长安。

​太宗宣武帝袁熙的优抚政策,招致陈群再次狂怼,袁熙自有其考虑,不过不能当众说。

其实匈奴王之所以投奔晋朝,首先是被揍得没办法了,袁买、司马懿这两个杀神,年年往北边跑,而且越跑越上瘾,丁壮杀光、牛羊抢光、帐篷烧光,匈奴的日子没法儿过了。

袁买见啥抢啥,抢来的两米肉食吃不完,放一把火烧光,司马懿下手更狠,连人家的祭天金人都不放过。袁买、司马懿来一次,大漠里的耗子都要饿死一半。

打不过就投降,越残暴的人越怯懦,这句话用在匈奴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这帮降奴除了要大晋身份证,而且还想开店做买卖。读者诸君都知道,晋朝是重农抑商的,特别是跟异族做买卖,那属于资敌。

于是长安城里跟匈奴人做买卖的五百个小商贩都被抓起来了要砍头(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很奇怪晋朝城市管理部队居然不抓匈奴商贩。

一听太宗宣武帝袁熙对匈奴人如此优待,对自己人却如此残酷,陈群为首的大臣自然是火冒三丈:“穷得穿不上裤子的蛮夷胡虏来到中原,凭啥享受超国民待遇?难不成还让地方官和书院大儒下命令,给每个降奴配三个美女不成?”

​陈群气哼哼地闯进,太宗宣武帝袁熙的皇宫,指着鼻子又是一顿狂怼:“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其王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陈群这段话怼得铿锵有力,如果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只需概括一下陈群的主要观点:不管是抓来的还是主动投降的,只要是匈奴人,就应该分发给牺牲将士家去当奴婢赎罪;匈奴人随身携带的财物,也应该全部没收充公。现在你把逆子当娇子,这事儿干得太不地道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情知自己理亏,还是照方抓药当没嘴葫芦,但是却知错不改:“上默然,不许。”太宗宣武帝袁熙当面不敢跟陈群辩论,背后却说怪话:“吾久不闻陈群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其实太宗宣武帝袁熙的优待政策,其实和如今的印巴分治,以及朝韩分治一样的道理,那就是大草原必须是四分五裂的,袁熙扶持匈奴和乌桓,就是为了以夷制夷,制衡日益强大的鲜卑。

只有大草原是分解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才是安全的,君不见统一的鲜卑政权和统一的蒙古政权,对于中原王朝的打击多么巨大吗?

不过这都是帝王之术,不能随便同外臣道也,只有分裂的草原才是好的草原,对吗?比如说如今北方半死不活的大毛,才是好的大毛对吗,只有半死不活的鹰酱,才是好的鹰酱对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