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袁阀 > 3

袁阀 3

作者:巴奀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44: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书堂中的许多孩子都用无比崇拜的目光看着小袁熙,其中就有曹家的曹昂,杨家的杨修,王家的王凌,皇甫家的皇甫郦,幼小的他们觉得袁熙这种率xing而为的举动实在太酷了。

时值chun四月,午后,先生带着一群孩子出去踏青,在那桃huā盛开的地方,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融合chun天温暖的气息仿佛让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美丽可爱的nv孩走到哪里自然都能吸引男孩们的目光,而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活泼热心的高月了,她的美丽温婉、雍容大气很是令人心折,再加上她是高家贵nv,因此颇受男孩们的追捧。

而男孩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袁熙了,毕竟袁熙这厮最是离经叛道,潇洒不羁,上课天天睡觉,作业从来不做,回答先生问题时却是对答入流,并且辩才无双,你怎么说也说不过他,袁熙当真是最有个xing的男孩,而这个xing却是最让人向往的。

此时,两人正并肩坐在桃树下,相谈甚欢,却听高月说道:“小贼,老听兄长说你天生诗才,是真的还是假的?”

袁熙慵懒的坐在芳草萋萋的地上,悠闲的望着天空中的蓝天白云,随和道:“当然是假的咯,我那些诗全是小时候从一个道士那里听来的,我恰好记住而已。还有,别叫我小贼,小姐姐。”

高月听到“小姐姐”几字,想起两人初见时的场景,俏脸上出现一抹微红,她狠狠的捏了捏袁熙的小脸,轻嗔道:“你这小贼还是这么懒,怕姐姐让你现场作诗吗?”

“哼,我才不信这个好sè之徒会作诗呢。”抱着古琴一身华贵白衣的小nv孩很是高傲的说道。

蔡琰站在桃树下,眉眼如画,微风吹过,如墨的青丝飘起,纷纷扬扬的桃huā从她周身坠落,满脸高傲之sè的她如同huā中仙子,怀抱着的那古琴更加衬托出了她那高雅的气质。

袁熙看到蔡琰脸上那高傲的模样,不由lu出随和的微笑,似乎一点也不在乎这个小nv孩的挑衅,袁熙这温润如yu的气质倒是继承了袁隗的风范,他温和道:“不错,我的确不会作诗,倒却是个真正的好sè之徒。”

袁熙这话说得十分坦然,这让有心ji他的蔡琰心中发堵,不由皱了皱柳眉,道:“仲道哥哥告诉我的那首《咏鹅》不是你的写的吗?”

在一旁看好戏的高月不由奇道:“咏鹅?”

蔡琰瞥了高月一眼,心中略微嫉妒她的好人缘,只是轻轻yin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máo浮绿水,红掌拨青bo。”

高月略带诧异的看着旁边这个依旧面带温和微笑的男孩,不过,这个看起来总是懒洋洋的家伙xiong中确实有点才华,要不然先生上课提的问题也不可能对答如流。

袁熙点了点头,坦诚道:“此确是我所作,不过诗词终究小道,毕竟诗词歌赋只能怡情不能强国不是。”

蔡琰脸上的傲气渐渐消失,袁熙这种无比坦诚的态度让她感到没有任何找茬的理由,不过当蔡琰看到温润如yu的袁熙与清秀无比的高月并肩坐在一起时,她就感觉有些不舒服,既为才nv,必定早慧。

袁熙见蔡琰怀中抱着古琴,不由来了兴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善弹古琴吗?”

蔡琰这才知道原来这个袁家子弟居然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心中的傲气又腾得一下升起,她也不说话,轻轻坐下,宽大的白衣披散在青草上,摆好古琴,随意一拨,略微浑厚的琴音传出,却依旧没有使袁熙那慵懒的模样改变。

蔡琰弹奏的这一曲却是《阳chun白雪》中的《阳chun》,这《阳chun白雪》相传是chun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袁熙仔细的听着曲子,它的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袁熙不由略微有些感悟,他在书法上陷入瓶颈,若是再研习这美妙音乐的话,或许会相得益彰也说不定,他的双手又下意识的叉起,望着这尚不知名字的世家贵nv,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光芒。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终将缓缓逝去,然而那美好的记忆却是一生也难以忘怀的事情。

又过了一年到185年,曹操因为平定黄巾有功升任典军校尉,和父亲同掌禁军,袁绍因为家族显赫被任为中军校尉。

小袁熙首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太监,不是一般的太监,是段珪、张让和蹙硕。是十常侍。老爹袁绍有一点他始终是很佩服他的,就是从始至终和宦官保持势不两立,父亲袁绍很不高兴应酬这些人,不过爷爷和二爷爷,似乎是不敢得罪他们的。

186年那一天袁熙还见到了王允和新任大将军何进。何进很威武,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走起路来,一摇三晃,十足的小人得志一步登天。

王允就规矩的多了,他是一个矮矮的小胖子,不过待人谦恭说话有礼,脸上从来也没有失去过笑容,属于典型的笑面虎。这人曾经因为得罪了十常侍而遭禁锢,是二爷爷救了他。所以他对袁家很是感激的。

还有一个送了贺礼来的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一脸英气,神采飞扬,悍勇无敌的孙坚,长沙太守,乌程侯孙坚。面对四世三公声势显赫的袁家,孙坚不敢托大。

饮宴的时候,大家论及了天下形势,谈到了黄巾贼寇大乱,于是又有两个人被提了起来,一个就是公孙瓒,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大英雄刘备。

曹操首先对刘备赞不绝口,认为此人前途不可限量。可是‘执金吾’丁原,却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诸位只怕还忘了一个人吧,我倒是想起来了,黄巾贼还成就了一个人物就是董卓。”

董卓,厉害的董卓。

不要小看他。至少袁熙认为他很不简单。就凭西凉兵中的谋臣武将他就注定不会再这个时代里安分下去。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还有李儒。

宴会结束了,所有人都各自回家,可是袁熙的心却悸动起来,十三年了,袁熙已经十三岁了,距离天下大乱越来越近了。

大乱即将开始,袁熙的年纪太小了,根本不可能阻止什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情一件一件的发生,位卑言轻,小小的翅膀只能尽力的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直到无数个一点点,才能在这个时代掀起滔天巨浪,执宰天下。

公元189年,袁绍在渤海起兵以后,袁熙东征西讨,为大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袁熙不但能征善战,治理国家方面,历代帝王也鲜有能与之相比者。他即位以后,恢复均田制,建立推行府兵制,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收入,为晋朝前期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他还注意减轻赋税和徭役,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大兴土木。袁熙对待边疆少数民族也采取了非常开明的态度,无论汉人夷人,均“爱之如一”,这又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晋太宗宣武帝在位时期,中华帝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国家,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太始之治”。

后人对袁熙更是诸多赞颂。宋人朱熹称:“太宗宣武帝之心,则吾恐其无一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尔。”

当代史学家柏杨也说:“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袁熙大帝,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有帝王中,第一个被人民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难以发现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自古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兼而能之者寥寥。袁熙在位不过23年,却建立了让后世帝王难以企及的丰功伟绩,他一手将中华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对后世的中国人来说,晋太宗宣武帝是一个将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创造者: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

晋太宗宣武帝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的理想,另外还由于他促进了君民之间水乳*融的关系。

千百年来,袁熙开创的“太始之治”一直是人们倍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名君。晋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秦王扫**,虎视何雄哉!”这是晋代大诗人李哲赞颂秦王的千古名句。诗中的秦王是一个史诗般的英雄:他气宇轩昂、壮志凌云;他文治武功、丰功伟绩;他英明神武,统一中华……

众所周知: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嬴政,在称始皇帝前称秦王。大约400年后,中国历史上又出了一个齐王,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大晋帝国的太宗宣武帝袁熙。

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齐王袁熙从小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平定天下。他在战场上多次死里逃生,再一次使中华大地海晏河清,乾陵九骏可作见证;

晋太宗宣武帝励精图治,又以封建盛世“太始之治”而名垂青史。

晋人写诗,歌颂秦始皇,未尝不可,然就其描写的形象来看,更像他们本朝的英主齐王袁熙。晋太宗宣武帝袁熙曾兵驻齐地,被封为齐王。

袁熙15岁应征入伍,北邙山救驾,后因随父袁绍勤王讨董而崭露头角;建业之时,起兵邺城,直捣齐地,鏖战临淄,军围下邳,攻克易京,饮马黄河,为建立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统一战争中,白马之战,第一次黎阳之战,讨袁谭、蹋顿于柳城,败马韩于河东,第二次黎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擒献帝于许都,平曹操于陈国,逐刘备于山东;在对外战争中,鲜卑可汗因其智而退,诸番四夷因其仁而服。

“秦王扫**,虎视何雄哉!”这是齐王袁熙平定天下的写照;“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这是晋王袁熙的威武形象;我们可以认为,晋人诗中的秦王就是晋太宗宣武帝袁熙和。 袁熙是一个天生奇才。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15岁的袁熙这颗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明星初露峥嵘。

15岁的袁熙已经长成了一个身材精壮的少年。他不但成了一个军事指挥官,而且在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

袁熙看到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有一夜之间倾覆之势,因此在内心深处已经立下大志,要救百姓于水火。

后来,袁熙回忆起当时的生活情况说:“我在洛阳最后的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喜欢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一些事情,玩一玩游戏。”

当时,袁熙结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豪杰之士,有出身高贵的,也有流浪江湖的。例如,很有才华的杨修,他是侍中杨彪之子,很有军略的皇甫郦,他是左将军皇甫嵩从子,很重感情的曹昂,他是典军校尉曹操之子,袁熙和他们交情很深,彼此都很敬重。

表兄高柔来到了洛阳,和袁熙一见如故,二人结成好朋友,感情十分好,“出则同骑,入则同卧”。还有一个人叫王凌,党固解禁后随叔父王允来到洛阳。他和袁熙有点过节,所以对袁熙不太相信。

但是袁熙对王凌却是心无芥蒂,坦然地对待他,礼节十分周到,而且把他视为知己,就连自己的卧室也让他随便出入。王凌非常感激袁熙的这种知遇之恩,所以倾心相交,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袁熙在洛阳的活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时任袁绍谋士的许攸。许攸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才干谋略,于汉末时任袁绍谋士后就注意观察天下大势,准备投靠有雄才伟略的“真命天子”。

袁绍到洛阳出任中军校尉,许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袁绍心怀“四方之志”,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和袁绍进行交往,逐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许攸在与袁绍的交往中,又发现袁绍之子袁熙虽然年仅十五,但其见识和才能却非同龄人可比。

他经过仔细观察,认为袁熙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对右军校尉淳于琼说:“袁熙非常人也。宽容大度类似于汉高祖,英明神武同于汉世祖,他年纪虽然轻,却有天纵之才。”于是许攸、淳于琼暗中助力袁熙,袁熙因此在此后的夺嫡之争中取得先手。

中平五年(188)二月开始,中原黄巾余部纷纷起事。二月,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镇)起事,攻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四月,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北)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十月,青州(今山东淄博)、徐州(今山东郯城)黄巾军又起,攻略郡县。十一月,汉廷派遣下军校尉鲍鸿进讨声势最大的葛陂黄巾。双方大战于葛陂。鲍鸿军败。次年二月以征战无功下狱死。黄巾各部此伏彼起,声势复盛。

中平五年(188)三月,太常刘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以重其职。刺史本为监察官。东汉以来,渐向地方行政官转化,拥有一州军政大机,灵帝为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遂从刘焉之议,改刺史为州牧,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于是,州牧成于居于郡之上和行政长官,握有一州行政大权,职位甚重。从此州牧各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这种状况最终演化成为汉末诸侯割据分争的局面。

中平五年(188)八月,汉廷在西园成立统帅部,组织起一支新军。新军统帅部共设八校尉:上军校尉宦官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其中上军校尉何进也要听蹇硕指挥。上军校尉蹇硕成为全**队的最高统帅。

中平五年(188),巴郡(今四川重庆北嘉陵江北岸)黄巾军起,巴郡板楯蛮乘势再起,攻打郡县,抄略城邑。汉廷派遣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率军进讨,随即将板楯蛮平定。

中平五年(188)六月,益州(今四川成都)百姓马相、赵祗等于绵竹(今属四川)起兵,自称黄巾,杀益州刺史却俭,进攻巴郡(今四川重庆北嘉陵江北岸)、犍为郡(今四川彭山东)。一月之间,攻略三郡,马相自称天子,有兵数万人。益州从事贾龙集聚州郡兵进讨,马相军很快失败。

中平五年(188),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刺史王芬、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许攸、沛国(今安徽濉县西北)人周旌等见天象不利于宦者,准备尽诛宦官,废掉汉灵帝,改立汉宗室合肥侯为帝。

于是,王芬等边结豪杰,预作准备,曾连结曹操(魏太祖),曹操认为时机未到,不可轻动。回信拒绝。不久,灵帝欲北巡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旧宅,王芬等准备乘机发难,乃止书诡称黑山军攻劫郡县,求起兵进讨。

这时,太史认为天时不利,“不宜北行”。灵帝遂止,并敕王芬罢兵,随之又征王芬入朝。王芬惧事败露,自杀身死。

中平六年(189)二月,春季,王国的部队疲惫不堪,解围撤退。皇甫嵩下令进军追击,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 ‘穷寇勿迫,归众勿追。’”皇甫嵩说:“不然,以前我们不进攻,是躲避他们的锐气;如今发动进攻,是等到他们士气已经低落。我们目前所攻击的是疲惫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部队正要逃走,已无斗志,并不是‘穷寇’。 ”

于是皇甫嵩独自率军进击,命令董卓作后援。皇甫嵩边连续进攻,大获全胜,斩杀一万多人。董卓大为羞惭恼恨,从此与皇甫嵩结下仇恨。

后来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认为董卓逆命怀奸,罪在不赦,力劝皇甫嵩兴兵讨伐。

皇甫嵩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增怨恨。

韩遂等人共同废掉王国的首领地位,胁迫前信都县令汉阳人阎忠担任首领,统率各部。阎忠病死,韩遂等人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幽州牧刘虞到任后,派使臣到鲜卑部落去,告诉他们利害,责令他们斩送张举和张纯的人头,悬以重赏。丘力居等听说刘虞来到幽州,都很高兴,各派翻译来晋见刘虞,自动归降。

张举、张纯逃到塞外,所余部下全都投降或逃散。刘虞上奏,请求将征集的各部队全部遣散,只留下降虏校尉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一万人,驻扎在右北平。

三月,张纯的门客王政刺杀张纯,带张纯的人头去见刘虞。公孙瓒决心用武力消灭乌桓部落,而刘虞想用恩德和信义来招降他们,因此两人之间产生矛盾。

东汉一代在继承西汉的军事体制基础上做出了不小的调整,特别是在中央禁军的编制和兵员的招募方式上。汉末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各方势力的军制都有不同的变化,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军队一般情况下的构成编制。

东汉军队为部曲为基本单位,每曲500人,二曲1000人为部,二五制。部上设营编制为5000人,二营为军。曲下设5屯,每屯100人,屯下设2队,队下什和伍。

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

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

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中平六年(189)正月,洛阳,袁家府邸。

庭院中矗立着一位华服少年,十四五岁的样子,他负手而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不久,从正门进来一位三十几许的男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恕罪,恕罪,显奕侄儿,我来迟了,大将军府刚议事完也就过来了,哈哈”说话的这人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字子远。

而那华服少年则是袁绍之子袁熙。“不迟,不迟,世叔莫怪,当是小侄不是。”袁熙一边赔不是一边递给许攸一块翡翠,许攸微微一笑也不推辞,随即说道“大将军府议事,大将军等人打算诛杀宦官,不过众人并未谈妥,不过有人打算召集地方军队清君侧。”

许攸顿了一顿,许攸因为身为谋士,旁观者清认为当下只有起兵才是唯一出路,所以决心试探袁熙,他叹息说道:“眼看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唉,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啊?”

只见袁熙挥手打断道“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须能人出世,拯救天下百姓!”许攸不置可否微微一笑问道:“如此乱世,到哪里去找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的能人呢?”袁熙不虞有他说道:“怎么能说没有汉高祖、光武帝呢?恐怕是没有人识才罢了!许世叔须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许攸笑道:“我自以为是个伯乐,你是一匹千里马,我来相相你,不知你是否情愿?” 两人志同道合,于是秘密商议起来。

通过这袁熙院中倾心交谈,袁熙与许攸结为密友成为忘年之交。在袁绍鼎定河北后,许攸担任谋主近臣,地位仅次于淳于琼。

当郭图、辛评成为大公子袁谭的强有力支柱时,许攸则与淳于琼、等暗中或明或暗共同支持袁熙,使袁熙在与大公子袁谭的夺权斗争中有了坚定的拥护者。

这一条路注定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它需要一个团体需要一个势力相互推动相互成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