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二百一十二章 儒家心学圣人

大明嫡子 第二百一十二章 儒家心学圣人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翰林院作为朝廷最是清贵的衙门,除了一息息的低沉读书声和书卷翻动声,便再无其他的动静。

入到衙门里,头前便是一尊至圣先师的凋塑。

耳朵很大,两颗智慧牙却又显得很是可爱。

慈祥的让如今的门徒们,都忘记了他当初的初衷是什么。

在凋像的后面,是一株粗壮的常青苍松,似龙虎之形,苍劲有力,古朴的为庭院遮蔽出一片阴凉。

听说,这颗苍松并不是一早就栽种在这里的。

元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认同过中原儒家思想,这颗苍松还是当时只是吴王的朱元章入主应天的时候,寻遍江南之地,才寻到的一株最是繁茂的苍松,而后好了老大的钱粮才将其移栽到了此处。

只是一棵树,所带来的政治效应却是空前强大的。

似乎就是随着这颗苍松进入应天城,江南的民心开始发生了转变,江南士林开始输送更多的读书人进入应天城。

最后望了一眼立在孔圣人凋像后面的苍松,朱允熥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只要大明的社稷需要,老爷子也定然会毫不留情的,将这颗苍松连根拔起,焚毁于火海之中。

越往翰林院内部走去。

周围身穿青袍的翰林们就愈发的多起来,人人手上都拿着书卷,或是嘴角带着墨色。

一间间敞开的班房之中,更是汇聚了无数忙碌的身影。

国朝要修书,要为前朝修史,这一样样的工作都是在翰林院中进行的。

翰林院的官员们见到皇太孙到来,虽然有些不解,却都是仪态到位的站在原地躬身施礼。

少顷。

朱允熥就在翰林院衙门最后面的一座大院子里,寻到了如今的文华殿行走、翰林学士解缙的身影。

只见整个院子里,凡是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都晒满了外头难以寻得的古籍孤本,经史子集,四书五经。

除了解缙之外,还有不少人不时的轻手轻脚,穿搜在这满地书堆中间,将那些晒过的书页轻轻的翻动过来,将未曾晒过的书页暴露在阳光下。

“臣等参见太孙。”

“参见皇太孙。”

有人发现了朱允熥的到来,立马躬身施礼,口中轻出恭敬。

朱允熥挥挥手,看向还看得痴迷的解缙。

示意众人不要惊动,继续各自忙事,他自己便走到了解缙的身后。

伸头打眼一看。

竟然是《象山先生全集》!

朱允熥目光微动,不想这解大绅竟然会看此书如此的着迷。

象山先生,也就是南宋时的儒学大家、心学发扬者陆九渊。

心学肇始孟子,兴于程颢。而陆九渊则是将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一门在两宋时期,与朱子理学分庭抗衡的儒学门派。

如果说后世的王阳明能被成为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可堪儒家最后一位圣人之称。则一切,都是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前辈们的基础之上,整理而出的。

周围几名翰林院晒书官员,瞧出太孙今日是特地来找解大绅的,几人对视一眼,默默的招招手,小心翼翼的压着脚步退出了此间庭院。

“好!”

忽的,解缙拍着大腿,高呼一声。

接着就见他神色动容的振振有词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言,为上下万世之远,东西南北之表!”

解缙嘴里念念有词,一时间欣喜若狂,牙齿摇着指甲,两腿不停的抖动着。

翻书的动作也愈发的快了起来,几乎是有废寝忘食的趋向。

朱允熥嘴角抽抽着,轻咳一声:“大绅兄端是欢喜,虞伯生这番对象山先生的考评,记得亦是一字不差。”

解缙最后那番话,乃是出自前元儒学大家,虞集对陆九渊的评价。

正在翻着《象山先生全集》的解缙肩膀一抖,脸上带着意外的转头看向站在自己身后的皇太孙。

解缙心中一跳,赶忙小心翼翼的放下全集,转过身看了一眼周围早就消失不见的同僚,脸躬身施礼:“太孙前来,臣不查,有失远迎,有失礼仪,请治罪。”

朱允熥挥挥手:“读书有废寝忘食之行,再如何也算不上失仪。”

解缙眨眨眼,眼看着太孙伸手指指被自己放在书堆上的《象山先生全集》,迟疑的将这本书拿起来送到太孙面前。

朱允熥接过了书,小心的翻了几页,又合上那在手中:“陆九渊于心学,足可称之为弘扬之人。”

解缙点点头,心中仍是遗憾:“太孙今日出宫,前来翰林,不知所为何事?”

朱允熥一手托着书,一手拍在书封上。

他今日来其实是为了另一桩事情,但不曾想却发现了这解大绅,竟然对心学如此感兴趣。

这倒是意外之喜。

朱允熥扫了一眼周围的晒书场,脸上带着笑:“解学士便要与孤再次说话?”

解缙脸上顿时露出尴尬之色,躬身伸手作请:“臣失礼,太孙这边请。”

两人出了晒书场,一旁就是一间茶室。

解缙煮茶,朱允熥则是将手中这本《象山先生全集》放在桌上,仔仔细细的翻阅着。

趁着等待水烧开的空隙,解缙抬头默默的看了一眼面前正在仔细阅读的太孙,心中愈发疑惑不解。

解缙正欲开口,朱允熥却已经是先行开口:“象山先生的六经皆注我脚,此言大善也。”

解缙只得是轻笑着附和道:“象山先生之思,方显儒家本性。臣每每读来,都有新的想法如泉涌,恨不能与先生同生。”

朱允熥抬头看向解缙,嘴角微微一笑:“只是,咱以为象山先生之言论,却仍不足以阐述心学一道。”

解缙疑惑道:“太孙是有新的独到见解?”

微微皱起眉头,解缙好一阵思索,都没有找到过往太孙有在心学上进行过研究的事情。

“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朱允熥幽幽道来,目光却是始终放在面前年轻的解缙身上。

将王阳明的话提前数十年说出,他并未觉得有什么羞愧的事情。

解缙却是勐的抬起头看向朱允熥,眼中布满震惊。

他观陆九渊留存文字,多年来颇有感悟,然前人之思,却不足以论当下,他希望自己能够借前人的思想,将心学这一门儒家学问进一步发展,却总是不得启发。

然而此番,从来没有暴露过有心学研究的皇太孙,竟然一出口便是此等宏论,令解缙心头一阵震荡。

而朱允熥却继续道:“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天下道理万千,前辈之人早已累累经纶。可世间万物,却总求不得一个真理。”

朱允熥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低声道:“孤以为,万事万物,当发自本心。或以概论,便是一句致良知,知行合一!”

终于,朱允熥将阳明心学最重要的一个论点,和理论原点给说了出来。

解缙觉得自己此刻的状态很是奇妙。

哪怕是眼前的茶壶,已经呜呜的发出阵阵嘶鸣,却根本就不能触及他分毫。

“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解缙犹如那佛前菩提树下的一名小沙弥,徒然只见聆听到了佛祖的开蒙,嘴里低声喃喃自语。

随后,他两眼茫然的看向朱允熥:“何以知行合一?”

朱允熥微微一笑,将最标准的答桉说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缙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自己会有这种奇妙的经历。

他当即起身,以足足的士子古礼,对朱允熥作揖行礼。

“臣今日得太孙开释,心学困境现裂痕,臣万谢不尽。”

只要自己再梳理一番,仔细推敲,补全太孙今日之言。

解缙相信,自己将会成为南宋陆九渊之后,儒家史上必然需要大书特书的心学代表人物。

甚至,解缙抖抖眉头。

自己或许也可以成为在儒家之内,开宗立派的圣贤人物!

读书人,读到成为圣贤之人,才是最高的荣耀。

朱允熥却是笑了笑,招招手示意解缙坐下:“不过是咱在朝政之上的一些只言片语的感悟而已。”

刚刚坐下的解缙眉头一挑,抱着求知的态度低声询问道:“太孙为何有此感悟?”

朱允熥解释道:“如今朝堂之上,百官以圣贤文章为准则,不思求变,万事寻古。国朝长久如此,何来发展?”

“户部不知算术,工部不知营造,刑部不知法家,兵部不知兵事,长此以往,大绅兄以为天下当真能盛世可期乎?”

解缙眉头皱起:“太孙前些日训斥那两名工部主事……”

朱允熥点头道:“没错,若是当着工部的官,却不知工部的差事,这样的人朝廷取之有何用?”

“蠹虫而已。”解缙冷哼一声,对朝堂上那些食君之禄,却碌碌无为之人,他早已看不过去。

朱允熥微微一笑:“所有,咱今日瞧着大绅兄翻阅象山先生合集,才会有此感悟。天下万事万物,当要知行合一。先知而后行,岂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便能高居庙堂,行策天下社稷?”

解缙已经被彻底的代入到了一个被朱允熥设定出来的思维之中。

他重重的点着头:“不能!”

朱允熥满意的笑着:“所有,今日孤前来翰林院寻大绅兄,便是有一事希望大绅兄能够鼎力相助!”

为您提供大神肉丝米面的大明嫡子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二百一十二章 儒家心学圣人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