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转折点

大明嫡子 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转折点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间回到半个时辰之前。

东水关码头旁的大中桥上,忽然有数名身穿朝服、头戴梁冠、身佩绶带的官员,手抱着笏板和奏章,明晃晃不加掩饰的在那些好事百姓瞩目下,姿态从容的自中城方向,走上大中桥,往东城各部司衙门前而去。

官员们今日穿戴的朝服梁冠,是只有国家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时才会用到。

而随着头批的官员穿过大中桥往东城而去,越来越多的只是服色、配饰不同的更多官员,从城中各处云集到了桥头,追随前面的人跨过大中桥。

继而,这些官员也不走西长安街进皇城,反倒是沿着崇礼街一路到了正阳门后。

应天城除了皇宫大内,其余各处皆不禁百姓。

有好事的百姓便岁尾其后,到了崇礼街正阳门附近。

最后终于发现,那些穿戴庄严的朝堂官员们,竟然是纷纷手抱笏板、捧着奏章,跪在洪武门前。

又是一次静跪逼宫?

围观者们窃窃私语了起来,只是百姓们看着手捧奏章的官员们,又觉得这或许是官员们前来洪武门前,向皇帝陛下呈奏请罪奏章的。

一名头戴五梁冠,腰缠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陪金绶环一双的正三品京官,手捧笏板、奏章跪拜在洪武门最前头。

“臣得陛下圣恩,任官十数年,荣禄厚养。然臣愚钝无能,鸠占鹊巢,十数年来碌碌无为,于国朝社稷无所作为,于天下黎民无所安抚,于陛下之恩无有汇报。臣今日斗胆上奏,乞骸骨,请陛下恩准。”

正三品的京官,在洪武门前高声说出乞骸骨的言论。瞬间,整个崇礼街上围观的百姓们,顿时哗然一片。

举目观望整个天下,能一路风平浪静的走到正三品位子上的官员,足可以算得上是人中翘楚。若是更进一步,自然就是那寥寥数个的部堂大员,说一句出将入相也不为过。

但今日里这样的大人物,便就是这般风轻云澹的说出了要乞骸骨的话来。

崇礼街上,百姓们热议纷纷。

“那人戴的梁冠可是五梁?这可是三品大员才能用的东西啊!”

“三品啊,要是陛下能赏我一个不入流的从九品小官,我都觉得是祖坟冒青烟了。”

“你们说,后面这些人难道也是来乞骸骨的?”

“不至于吧……”

“何来不至于?我看肯定都是的。”

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叹。

甚至有好事者,已经开始点人头的数起洪武门前今日里到底有多少官员穿戴朝服梁冠前来。

“这要是真的,咱们应天城里头往后好长一段日子,恐怕都看不到几个官了。”

“你们瞧瞧,那个不是应天府的知府老爷吗?”

“还有还有那边的,那两个可不就是上元县和江宁县的知县老爷。”

“这到底是生了什么事情,竟然能叫这么多人都不愿意当官了?”

“就是做错了事,这些人恐怕也不愿意丢了管帽子吧。难道是……”

“你最好不要难道。”

“可若不是陛下有逼迫,你们说这场面,还能是因为什么?”

“……”

在经历了最开始的震惊诧异之后,围观在崇礼街上的百姓们,已经联想出了无数种可能。

而因为百官再一次闹出静跪宫门之前的事情,问询姗姗来迟的兵马司官兵们,终于是在一声声训斥下,将洪武门前给围了起来。

洪武门前。

随着第一个人开口乞骸骨。

好似是火星子一样,将所有人都给点燃了。

“臣上奏,乞骸骨,请陛下恩准。”

官员们如同事先演练过一样,齐声呐喊了整整三遍。

便是那巍峨的皇城第一门洪武门城楼,也好似是在百官齐呵声中颤了颤。

洪武门后千步廊,一阵密集的脚步声带动着铁甲阵阵,无数的皇城禁军在小旗官、总旗官、百户官们的带领下,自两侧城门倾巢而出,罗列在洪武门下。

时间到了这里,洪武门东西两侧的六部、五军都督府及各部司衙门里,还在当差的官员,早就已经得了风声,纷纷从衙门里走出,前来洪武门前观望这一出乞骸骨的好戏。

坐落在洪武门东侧,最北边宗人府旁边的吏部衙门里。

小吏慌慌张张的从衙门外冲进去,一路到了尚书公堂之上。

自从在午门前昏厥过去一次,在官员群体之中可以称得上一句年轻的吏部尚书翟善,近来脸色很是不好,一副病恹恹,给人随时都可能会倒下的模样。

翟善这时候正在翻阅朝堂之上的观政进士名单,以及那些不曾参与午门静跪逼宫一事的官员名录。

朝廷不能真的停摆了,天下一十四道每日都会发生千千万万的事情,所有的事情汇聚在一起,最后就会被送到应天城来。

官员们可以罢朝,但天下人却还要有一份生计。

自前唐确定三省六部制以来,吏部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一个衙门。衙门大,责任也就更加的重大。

官员治理天下,吏部便治理天下官员。

朝廷这些年一直官缺不断,近来午门前闹出那么一回事,翟善心知肚明这里面很多人恐怕已经是上了陛下的某个名单。

为天子治理天下百官,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想在前头。

本就在午门前倒下了的翟善,这几日因为这些事,已然是愈发苍老憔悴。

小吏一路疾走进了公堂,到了翟善面前。

不等翟善抬起头,小吏便已经是吞咽着口水,急声道:“部堂……部堂,那些官……官员,他们又静跪在洪武门前了。”

正在提笔整理着官员名单的翟善,闻言之后手掌不由一抖,笔肚压在纸张,晕出一大团黑漆漆的墨渍。

“他们又要做什么!”

翟善嗓音沙哑的低吼着,仅仅是一瞬间双眼便充满了怒气。

小吏缩了缩脑袋,低头道:“他们……部堂……”

彭!

翟善的手掌重重的拍在桌子上,怒声道:“支支吾吾的,将话说清楚了!”

小吏抖了抖,双手带着衣袍重重一抖,跪在了地上,惊惧道:“部堂,他们在乞骸骨!百官穿戴朝服梁冠,手捧笏板、奏章,跪在洪武门前向陛下乞骸骨!”

说完之后,小吏便将脑袋深深的埋下,藏在衣袍下的身子微微的颤抖着。

公堂上,一片寂静。

几名坐在角落里的书吏早已放下手中的墨笔,端着双手,颔首低头坐在角落里默不作声。

官桉上,翟善发出了几声粗重的喘息,愤怒的气氛充斥在整个公堂里。

然而,公堂上众人没有等来部堂大老的愤怒和咆孝。

在一道重重的哐当响声下,本是好端端坐在椅子上的翟善,整个人勐的张开双臂,张着嘴翻着白眼。那椅子就好似是断了腿一样,整张椅子带着翟善人重重的砸倒在了地上。

“部堂!”

一名书吏勐的站起身,惊呼一声。

顿时,众人接连上前。

然而翟善却就是紧闭双眼,脸上没有一丝血色的倒在地上,再一次的昏厥了过去。

“快!去太医院请了水院使过来!”

书吏一声怒吼,那前来公堂通报的小吏浑身颤抖,惊慌失措的从地上爬起来,往公堂外冲了出去。

帝国的吏部尚书,在短短数日之内,第二次昏厥,整个吏部衙门里仅存的官吏们,彻底慌乱了起来。

而在一墙之隔的户部衙门里,户部尚书郁新正与工部尚书王儁两人相对而坐,周围无人,唯有中间一壶清茶。

“他们开始在洪武门外静跪乞骸骨了。”

说话的是工部尚书王儁。

王儁是从工部衙门过来户部的,而工部正好就在洪武门东边。

郁新端起茶壶,为王儁添了一杯茶,开口道:“翟善大抵又要火气上头,烧的满嘴泡了。”

王儁饮了茶,轻笑道:“礼部那位,这一次恐怕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郁新附和着笑了笑,低着头摇了摇,吹动手中的茶盏,却又不曾饮下,而是空悬着开口道:“陛下在观望风向,太子稳坐东宫储君,太孙今日在何处?”

“在讲武堂那边看橄榄球赛。”

“哦?今日哪两支队伍在打?”郁新脸上不由露出好奇,似乎对今天的那场比赛很有兴趣。

王儁哼哼道:“上直亲军卫和后军都督府的人打。”

正当这时候,亦有一名户部小吏带着脚步声到了屋外,轻敲门框。

待郁新发话允了,小吏入内。

“部堂,今日讲武堂上直亲军卫、后军都督府武生橄榄球赛出结果了。”

郁新终于是将手中的茶盏送到了嘴边。

王儁则是面露狐疑,看了眼嘴角带着笑容的郁新,又看向那小吏,开口道:“结果如何?”

小吏颔首道:“回王部堂,今日是上直亲军卫赢了。”

原本还面带笑容饮着茶的郁新,脸上的笑容忽的一收。

王儁亦是脸色愣了一下:“我要是没记错的话,上直亲军卫这两年和后军都督府对打,从无胜绩吧。”

郁新停了半响,方才点了点头。

随后起身,他看向面带疑惑的王儁:“去洪武门看看。”

郁新这时候已经起了身,往外头走去。

只是嘴上却是一阵阵的念道着:“怎就是上直亲军卫赢了?怎就赢了?”

……

“怎么就赢了呢?”

讲武堂外,橄榄球场上,压了后军都督府赢的舳舻侯朱寿嘴里连连念叨。

一旁,压了上直亲军卫胜的徽先伯桑敬,则是满脸的笑容。

而他作为一手制造了今天这场赌局的人,此刻已经被那帮压后军都督府的功勋武将们给盯上了。

朱寿这时候人都麻了,三个月待在讲武堂给武生们讲课,这可是要他的老命了。

“上直亲军卫最近是吃什么了吗,竟然能赢了后军都督府。”

朱寿这时候已经预感到了接下来三个月的疯狂时光,嘴里喋喋不休。

常森轻咳一声,回首侧目看向朱允熥。

朱允熥轻笑开口:“孤可是与你们说过的,这橄榄球赛乃是孤一手操办出来的。”

说着这话的时候,朱允熥幽幽转头,看向还在等着自己对百官静跪洪武门乞骸骨发话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王信陵一眼。

王信陵这时候当真是焦急万分。

洪武门那边可谓是满朝文官乞骸骨,这头皇太孙竟然还在和功勋武将们说着球赛的事情。

而当朱允熥再一次提及这句话的时候,在场不论是压后军都督府还是上直亲军卫的人,纷纷目光一动,面带迟疑的看向站在高处的朱允熥,众人心中闪过一丝后知后觉。

不会,今日这场球是皇太孙定下的结果吧。

朱寿连连轻咳了起来。

朱允熥则是挥动衣袍,顷刻间面色肃穆,眼神深邃:“尔等都是孤的叔伯辈,是为大明打下江山的功勋。既然今日诸位叔伯也有言,定不负我家,那孤也就畅所欲言了。”

所有的点都集中到了最后一刻。

众人这个时候若再不能反应过来,便已经不配站在这里了。

以常森为首,众人纷纷拱手抱拳单膝着地。

“臣等请令。”

朱允熥呼吸也不由的加重了些。

他很清楚,当自己将接下来的话说出口,说与在场这些大明的功勋武将们听,也就表明了大明终于在自己一手推动下走到了真正的转折点。

历史,真正的为他所改变。

年轻的知事官想要逃离这里,作为白玉秀的接任者,行走在通政使司衙门里,王信陵在如今整个心学子弟之中,亦是算得上出类拔萃的。

皇太孙要做举国之策的决定了。

王信陵很怕自己作为满朝第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文官,会被那尚未出口的话吓乱了形色。

然而,年轻的知事官没有逃离此处的机会。

朱允熥也已经是沉声开口道:“大明开国二十八载,时下三载,国家新征开辟两道之地,镇倭大军每岁输入百万之居。

开国公常大将军征战在外,九边将士北征犁庭,国家日益强盛,皆强于外,富与内。此功,皆为国朝有功之士所创。

大明要万年,要有万世的基业,要万年之后依旧是这个世上最强盛的国家。孤思来想去,却是离不开诸位叔伯和我等后人为国家征战在外,与敌人浴血厮杀。”

朱允熥说的很动容。

也是首次公开的肯定了大明的功勋武将们的功绩。

“臣等能为国家效力,乃臣等之幸。”

朱允熥提高声音道:“孤欲复行前秦军功爵法。”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