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八十八章 谁是大明的金主

大明嫡子 第四百八十八章 谁是大明的金主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留守司封锁凤阳城九门十八水关,不可能擅自做出此等决定。」

「尤其是在太孙殿下就在城中的时候。」

「所以此事必是殿下之令。」

「……」

「如果是这样,殿下为的是什么?杀人?杀谁?」

「中都皇城那张太监和吴太监都被杀了,皇城里头还有多少人受到牵连被杀?」

满是素缟的信国公府,灵前的偏厅里,信国夫人胡氏坐在上手,汤燮、汤醴以及公府的嫡庶男丁,尽数在场。

凤阳城里的消息来的很散乱,各处消息一并送回来,这让汤家众人不免需要抽丝剥茧,将事情一样样的梳理清楚。

汤醴看了眼上方的信国夫人胡氏,又看了看汤燮。

最后看向门外,见不着还有人回来送信。

他沉声开口道:「中都皇城有情蔽,必然时日不断。今日殿下入居皇城之内,想必是有所发现,所以才会严惩那些太监内侍。

如此,自是会要求中都各司衙门,封锁凤阳城,清查各处藏匿着的宵小之徒。

若是孩儿揣测无错,接下来殿下就会遣人,示意我等人家稍安勿躁,莫要紧张。一切,皆有朝廷秉公执法。」

汤醴久在应天,如今又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深受皇室信赖,与朝堂之上的众多功勋共同执掌京军。

虽然他只是汤家庶子,亦没有机会袭爵,但他的话早就早汤家有着一席之地了。

信国夫人胡氏看了过来,没有说话。

汤燮就坐在汤醴上手位置,当即开口道:「如此,信国公府便什么都不需要做?」

汤醴点点头,又摇摇头。

在汤燮不解和急切的目光指示下。

他开口道:「按照殿下的性格,我等人家自是不动就好。但为臣者,却要忠心,我等乃是武勋传家,闻听此事,秉承本能去做便好。」

汤醴没有说该怎么去做,只是目光看向了汤燮。

胡氏望向门外。

只见有汤府在外面的管事赶了回来。

汤家有部分管事,早些年都是随着汤和上阵杀敌的,只是这些年老了,便留在府上做起了管事的事情。

这管事想来也是如此。

从府外赶回,径直就入了偏厅:「老夫人。」

信国夫人胡氏点点头:「外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管事也不拖沓卖关子,言简意赅的便将先前所发生的事情依着顺序一一道来。

厅内众人不禁沉默了片刻。

汤醴说的没有错。

信国夫人胡氏看向汤醴,脸上露出笑容:「老五,你说说,我们家如今应该怎么做。」

汤醴却是推辞道:「想来四哥也是有了定计的,不如便叫四哥来说吧。」

将汤燮推到了前头,汤醴便不再说话。

凤阳汤和应天汤,往后恐怕还是要有区分的。

信国夫人有些迟疑,却还是顺从的看向了汤燮:「老四,你想好该如何做了?」

【稳定运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

中有伤,有无去处,便都落在信国公府。

大明朝往后战功赫赫的家将,便是如此来的。

汤醴在汤燮的下手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亦是自己所想的,此刻汤家该做的事情。

不论今日凤阳城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淮右功勋里的各家,都该旗帜鲜明的站出来,站在皇太孙的身边。

哪怕这是毫无作用的举动。

信国夫人胡氏目光有些凝重,看向在场的汤家儿郎们。

最后,胡氏还是将目光看向汤燮和汤醴两人。

「去吧。」

「莫要丢了信国公府的脸面。」

不管同不同意,随着汤和的薨逝,信国公府一系如今已经是到了二代,说话的人也该是二代的儿郎们。

汤燮和汤醴当即起身,看向厅里成年了的家中兄弟们。

汤燮眼神示意汤醴开口说话。

而汤醴这时候也不推辞,看向在场的兄弟们,沉声道:「十四以上的,随我与四哥出府。余下的,在家中守着。」

等汤醴说完话,汤燮方才开口:「出发!」

不大的功夫,信国公府外就已经集结了近百名手持刀枪的家丁仆役。

朝廷禁武,但刀枪却从来就不在此列。

当刀枪握入手中,信国公府里,往日那些对谁都和颜悦色的仆役,人人眼色大变,露出生人勿近的清冷和萧杀。

汤燮和汤醴两人,带着家中十四岁以上的兄弟,朝着这帮追随汤和一辈子的老卒拱了拱手,随后方才带领着整支队伍往中都皇城外赶去。

而于此同时。

整个凤阳城里还屹立未倒的淮右功勋人家,亦是纷纷出动人马。

几十人,上百人。

每家几乎都是尽数出动,在当家男丁的带领下往皇城而去。

而在城中,由锦衣卫和暗卫主导的清剿和厮杀,还在继续。

得益于锦衣卫诏狱百户张辉的培养,锦衣卫如今有着一支掌握最成熟的拷问技巧的队伍。

每当凤阳城中一处暗桩被敲起,这些人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上上下下涉及的人给揪出来,如同藤蔓一样向着四周张开,令凤阳城内潜藏着的那群硕鼠无路可逃。

城中各司衙门,人人惊叹于锦衣卫的效率,更是对中都城内潜藏如此多的硕鼠歹人而感到后怕。

今日所幸是太孙殿下揪出此事,方才有如此雷霆清扫中都。若是长此以往不曾被纠察出来,谁也不知道日后中都凤阳城会发生什么样的动乱。

皇城内的清查和杀戮,已经渐渐地停了下来。

右顺门后的殿前广场上,即便此时秋高气爽,但凤阳知府丘凤珍早已是汗流浃背。

那帮锦衣卫没有说半句罪名,凡是被捉拿的皇城内侍,在核对过身份之后,便是引颈一刀,血撒当场。

广场上的尸骸越来越多,活着的人越来越少。

丘凤珍浑身冒着冷汗,一阵阵的胆颤着。

终于。

有人为太孙搬来了桌椅,撑起了遮盖。

朱允熥坐定,转动着拇指上的白玉扳指,目光澹澹的望着跪在地上的凤阳知府。

「丘知府,知道这些人做错什么了吗?」

丘凤珍一抖,双手在地上扒拉着转动脑袋,朝向太孙:「微臣……微臣……」

朱允熥呵呵冷笑一声:「丘知府在凤阳履任多年,身为地方官,尽然能让中都皇城被贼子如此蚕食,难道还要等那些人将我朱家的祖宅给搬空吗?」

「微臣不敢!」

丘凤珍五体投地,莫敢为自己开释。

远处,一名官兵挥舞着手中的绣春刀,将最后一名清查出来的皇城内侍送走。

朱允熥叹息一声,向后靠在椅背上,眼神下沉俯视着丘凤珍:「孤有一样东西,今日方才得到,还未曾打开来看,不知丘知府可否代劳,为孤看一看那些东西都是个什么?」

他说完话,孙成已经叫人抬着从炆废人那里搬来的木箱子,落在了丘凤珍的面前。

箱子落子,哐当一声。

丘凤珍的肩头又是一抖。

他缓缓的抬起头,望着眼前这只漆面大红的木箱子,就好似是看见了一口能够吞人的深渊一般,眼睛里充满了畏惧。

丘凤珍抬头,看向坐在椅子上的朱允熥,又看向一旁的高阁老和那位年轻的白主事。

朱允熥没有说话,他只是在静静的等待着这位凤阳知府的选择。

而白玉秀却是有些好奇,他同样想知道,炆废人拿出来的这口箱子里,究竟都藏了什么秘密。

高仰止轻咳一声,眼睑下沉:「丘知府,太孙当前,何以迟疑?」

帝国最年轻的内阁大臣也发话了。

丘凤珍心中愈发惶恐起来。

「臣领命!」

他低呼了一声,缓缓的挺起胸膛,双手颤颤的伸出,靠近那口藏着大秘密的木箱子。

箱子上的锁早就被人打开,只是箱子一直都未曾被打开。

丘凤珍的手已经捏在了木箱上沿上。

他深吸了一口气,双臂高高托着木箱盖。

咯吱一声。

木箱终于被打开。

一旁的白玉秀当即默默的伸长了脖子,踮脚看向箱内。

周围众人的视线,也都投向了箱子上。

丘凤珍处于正中,跪在地上的双膝向前挪动了几下,到了箱子边上,低头看向箱子里。

引入眼帘的,是一锭锭的金砖,以及放出去便是价值连城的珠宝奇物。

然而在这成堆的珍宝上面,却是一叠叠纹样复杂,上面清晰标注着,最低都是千两纹银的青墨纸张。

仅仅只是粗看了一眼,丘凤珍估算着,这一叠纸张便价值远超十万两白银。

然而,这些却非是最让他惊讶的。

在这些东西的最上面,还有一直小木匣子,吸引着丘凤珍的注意。

他抬头看了眼四周,见无人开口,嘴巴小心的吞咽了一下,捏着手将那木匣子打开。

一封封的书信,顿时暴露在众人眼前。

敬大明广陵郡王书!

丘凤珍双手一颤,急忙将那一封封书信摊开。

入目,书信题名皆为广陵郡王。

这些都是写给炆废人的书信!

一瞬间,丘凤珍终于明白为何今日凤阳城会有如此动荡了。

只是,炆废人现在如何?

丘凤珍心中划过一缕猜想,但很快便将其压下。

「丘知府可为我等审阅一番这些书信。」

一直不曾开口的朱允熥澹澹发话,目光幽幽的盯着那些书信。

白玉扳指已经是悄然的藏在了袖中。

有关于大明国号的由来,这些年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议流传于民间。

以朝廷公开的表明而言。

明之国号,自然是源自于《易经》。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此乃《易经》乾卦中文,以此对应元朝国号,同为乾卦的「大哉乾元」,寓意大明取而代之的意思。

而在此基础之上,还有取自「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明大宋天

」的含义在其中,表明了大明乃是中原正统血脉的含义。

而在这样的官方解释之外,却还充斥着另一种充满戏剧性,更引人注目和热议的说法。

明教。

明教自域外而来,唐代之后被迫转为地下教社,随后在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原本土地下教社融合,成为了地方上长期制造起义、造反的动乱根源。

国初,前元暴行,天下大乱。

人人皆知,大明开国洪武皇帝,初年乃是投奔郭子兴名下的红巾军。

而红巾军又是出自何处?

有记: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谋起兵,以红巾为号。

这便是红巾军的由来,说的是韩林儿的事情。

而韩林儿当初手底下的兵马又是从何而来?

要知道这韩林儿乃是造反世家出身,他家干的就是造反的事情。

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一面务农,一面在河南及江淮一带散布「天下当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的传言。

当时元朝上下**,朝堂动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韩山童放出的传言,自然是一时间引得百姓欢迎。

再随后,刘福通、罗文素等人聚集在韩山童身边,伺机谋划发送起义。一时间各地起义军云起响应。

诸如徐寿辉、郭子兴、孙德崖、张士诚等人,便都是那时候兴起的。

但是众多的起义军,皆以明王出世为大义,聚集百姓,组建军马,对抗元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教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群众基础。

于是,百姓们更愿意相信,大明是有着明教这个金主的支持,才能够打下中原江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只是当大明创立之后,似乎朝廷对明教这个昔日的金主,做出了过河拆桥的举动。

洪武初年,朝廷便下诏禁止一切地下教社。

尤其是明教下的白莲教、大明教、弥勒教,甚至是以律法禁令的形式确定。

朝廷数年之年,颁布有《大明律·礼律》、《昭代王章条例》、《招判枢机定师巫邪术罪款》等诸多律法,打击禁止明教及其相关地下教社的存在。

总之,大明的国号到底如何而来,大明和明教又有何关系,除了皇帝自己能解释,没人能说的清。

只是如今不可改变的是,朝廷对白莲教等存在的严厉打击。

丘凤珍拆开了一封封的书信,不断地翻阅着书信中的内容,额头上的汗水如雨一般的渗出滴下。

半响之后,丘凤珍只觉得自己口干舌燥,喉咙好似是着火了一般。

他心惊胆战的抬起头,看向脸色莫名的皇太孙。

「殿下……」

「这些……这些……都是白莲教贼子写的!」

「不!」

「不至白莲教乱贼!」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