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五百三十章 忠心耿耿晋王爷

大明嫡子 第五百三十章 忠心耿耿晋王爷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原城晋王府。

王宫王座上,朱棡的思绪回到了数十年前。

前元至正十八年的冬天,朱棡出生。

那时候天下仍是大乱,前元内部矛盾激化,地方上起义军不断攻取前元的地盘。

这一年,朱元章已经投身起义军,参与起义事业六年之久,且已经入主集庆,改名应天。彻底控制江左、浙右等地。

一直到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章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灭张士诚。

江南之地,终于是尽数进入到朱元章的统治之下,随即改为吴元年。

朱棡的脸上有些唏嘘。

那些年,自己出生不久,记忆颇是久远。

在自己的记忆中,父皇总是和文武大臣们在外面商议军国之事,家里面都是母后主持,太子作为兄长便承担起了照顾下面兄弟们的事情。

那时候天下尚未平定,但对朱棡来说,却是最安心和惬意的时候。

因为自己年幼,父皇所经历的那些生死纷争,自己并没有参与到。又因为有兄长在上面,自己并不需要去顾及兄弟们的情绪。

等大明建国,家里面所有人的称呼都改了。

洪武三年自己被封为晋王,十一年离开应天就藩太原。

这些年下来,朱棡始终都记得父皇的严厉,以及太子兄长的爱护。

晋商终将会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这一点,朝廷或许知道,也或许并不知道。

但自己就藩太原十多年,却是清清楚楚。

天下不该再有大乱的。

朱棡眼神逐渐的锋利起来,最后从回忆中苏醒过来,睁眼看向面前的王府长史和朱济烨。

“父王。”

“王爷。”

朱济烨和王府长史同时开口。

朱棡摇摇头,低声道:“你们莫要再劝,本王心意已决,绝不离开太原城半步。”

王府长史低沉开口:“王爷忠君爱国,此心属下知晓。只是,一来这是太孙殿下教令,王爷若是不尊,恐被朝廷弹劾。二来,一旦太原生乱,山西动荡,属下担心贼子会觊觎王爷,胁王爷以逼朝廷。”

朱棡脸上平静:“本王身为晋藩,岂可闻危而逃?本王身为宗亲,自当以身作则,守土有责。本王走,王府余下人等何以应对?贼子若要作乱,亦可擒王府余人。

本王若将王府一应人等尽都带往大同,置于大军营中,自当一家安宁。可若如此行事,贼子必然生疑,朝廷筹谋之布置,必将延误。

本王岂能做此等危及国家之事?本王又岂能做那愧对宗族、愧对黎庶之人?”

朱棡长吁短叹,脸色凝重。

王府长史还想劝阻,却发现自己已然找不到理由。

朱济烨在一旁沉吟深思良久,轻声开口道:“依今日所知之事,太孙殿下大抵是要在山西道关门打狗。凉国公既然要往大同坐镇,其麾下大军势必屯驻山西道以南。

太孙殿下只消往陕西道、河北道行文,要求两道都司屯兵严防山西道东西两侧,届时山西道便是生乱,有贼子起事,也走不出山西道,也不可能危及朝廷其他地方。”

王府长史亦是说道:“河北有燕王殿下,陕西有秦王殿下。贼子一旦起事,只能往北出关,或是南下入蜀。北边有大同兵马驻防,南边看样子太孙已有布置。二公子所言关门打狗,倒是颇为贴切。”

朱济烨笑笑,拱手抬头看向王座上的朱棡:“父王,王府该以年关将至,调晋王府三护卫入城,以备城中安定为由,护卫王府安危。”

“不!”

朱棡当即双目一凝,断然出声拒绝,沉眉道:“王府三护卫不但不能进城,还要调离太原城!”

朱棡言辞肯定,眉宇深沉。

只是他如此一句,却是让王府长史和朱济烨两人顿时一惊,面露惊讶。

“父王,没了忘了三护卫,王府在太原城里便再没了防守能力,还请父王三思!”

朱济烨面上紧张,出口劝阻。

凡是就藩的亲王,皆由三卫兵马护卫,这是朝廷给予藩王们的护卫,也是能让这些坐镇地方的藩王有节制地方的底气。

晋王府藩国太原,坐镇陕西,身处九边,三护卫的兵马更是战力强悍。

这些年,每每有旨意要求晋王出关征讨关外元贼,便都是以晋王府三护卫为中军,朱棡统御诸军征讨大漠。

王府长史亦是劝说道:“还请王爷三思。一旦三护卫离开太原,届时贼子起事作乱,王府毫无反手余地,王爷安危事关重大,王府上下也将置于险地。”

面对朱济烨和长史的劝说,朱棡却是默默的摇头。

“三卫兵马必须离开太原。若三卫兵马留在太原,等到贼子起事,必然会投鼠忌器。三卫离开,这些贼子才能更放心行事。”

朱棡目光微微闪动着。

既然晋商要祸乱山西,自己倒是可以帮这些人一把。

多少年来,朱棡时常领兵出关,征讨大漠,早就养出了一身的胆气。

王府长史却是忧心忡忡:“王爷智勇双全,临危不惧。可是三卫兵马乃王府护卫之力,若是尽数调离,晋王府到时候又该如何自保?”

朱棡转目看向长史身边的朱济烨,笑道:“烨儿以为,贼子当于何时起事?”

这是考校。

王府长史静声站在一旁,侧目看向二公子朱济烨。

朱济烨未曾想,父王竟然会询问自己这等问题。

他低下眼睑,沉眉深思。

朱棡也不急切。

他在思考着山西道的未来,在这一次即将发生的大乱之后,山西道的前路将要走往何处。

良久之后。

朱济烨也思虑的差不多,将方才所想又在脑中梳理了一遍。

他才缓缓开口:“晋商有粮无人,往来皆以财帛勾动人心。儿子以为,晋商若要起事,必然对外有所勾连。

前番朝廷邸报,言明太孙殿下北巡途中,入凤阳祭奠已故信国公,时查中都有白莲教潜藏,后又炆废人失踪。

儿子近来对算,深觉这件事,很可能正是白莲教在暗中下手。加之近来,河道上出事,河南道地方上生出了不少谣传。

而白莲教平素最是擅长与地方百姓打交道,昼伏夜出,往来密切,这让儿子很难不去想,这其中也是白莲教的手笔。

白莲教蛊惑地方百姓,勾连、威逼地方商贾、缙绅,上下盘根错节。晋商若要有所作为,必然会与白莲教勾结。

晋商出钱粮,白莲教出人,两相合谋,则有钱有人,可图谋大事。”

王府长史瞪大了双眼,低呼道:“白莲教!”

长史面色紧张,不由转头看向王宫四周。

世人皆知,白莲教最是会走那低层路线,民间百姓、商贾、走卒等等,都可能成为其教众。

长史望着空荡荡的王宫,心中已然决定,今日就要好生的查一查王府里的各色人等,看看可否有被白莲教将手伸进王府里来。

王座上,朱棡瞧出长史的打算,开口道:“清查王府的事情,长史要费心,该查的查,该处理的要尽快处理干净了。”

长史拱手:“属下领命。”

朱棡又转头看向朱济烨:“烨儿此番推算分析,倒是不错,见识颇是深广。只是,你却还没有回答为父的问题。”

贼子们会选在什么时候起事。

朱济烨点点头:“今冬,太原城自是安然无事。若儿子推算无错,白莲教必然会与晋商串联。若儿子为主谋,当先以白莲教散播谣言于天下,蛊惑天下百姓,动摇人心,剥离朝廷民心。

而后晋商出钱,诱使各地强盗、怀有异心之辈起事制造混乱,令朝廷手忙脚乱,中枢混乱。”

“等到这个时候,便是贼子们起事的时候?”朱棡双眼微微眯起,脸上带着笑容询问。

朱济烨摇头道:“时机未到,尚不足以起事。”

“何时时机才到?”朱棡也有些好奇了起来,希望能从儿子嘴里得到一个在设想之外的回答。

朱济烨神色一振,抬头看向王座上的朱棡,沉声道:“边关出现大乱之时,便是贼子起事之日!”

“边关?”

朱棡的双眼不由眯成了一条缝。

这是他没有设想过的回答。

如今的大明九边如何,身为九边藩王之一的朱棡最是清楚。

朝廷自山海关一路西去至雁门关,数十万边军常年戍守长城内外,长城后各地卫所,也皆可随时听调前往长城参与守边。

各处重镇囤积大军,随时策应支援遭遇敌袭之地,边关重镇囤积粮草军械,在朝廷的计划里,随便一座重镇被兵围半年,也可自保不会出现粮草军械短缺的情况。

边关出事?

朱棡心中有些不太相信,那些只敢偷偷摸摸集会的贼子,还能让边关出现乱子。

除非现在晋商就断了九边的军粮补给。

那也得等上三五个月,边军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风险。

朱济烨则是解释道:“父王是将关外的元贼余孽给遗落了吗?晋商这些年仗着手握开中制之权,为边军输送粮草物资,私下里可是走了不少的关口,与关外有那生意往来。

虽然朝廷严苛,这些年晋商们不敢将朝廷禁绝的东西卖出去,可谁敢保证这些人不曾与关外有过僭越的密谋。”

王府长史深感不安,低声道:“贼子勾结关外,诱动关外元贼余孽叩关?”

朱济烨点头道:“我只能想到这一处。也唯有边关遭遇敌袭,才能将朝廷的目光再分走一些。等到那个时候,边关内外的卫所军马,必然会受到牵扯,而无法南下。等到那个时候,内忧外患一并而生,贼子们便可在山西道大行其事。”

朱棡目光深邃,沉吟片刻后,看向长史:“奏疏应天,奏请晋王府王妃、孩子们去应天面圣尽孝。奏疏发出,便让王妃带着孩子们南下。本王与烨儿同守太原城!”

王府长史颔首点头:“属下这就去安排。”

“慢!”朱济烨却是当即开口,叫住长史,而后看向朱棡:“父王,该往太孙那边呈送奏章的。如此,应天的旨意要太久才能送到太原城。太孙现在河南道,教令过来的更快一些。母妃和弟弟妹妹们也不必如此匆忙启程,有了太孙教令再行出发,也未尝不可,更不会叫太原城内的贼子生出疑心。”

朱棡不曾多想,便点头道:“就按烨儿说的去办。王府三卫兵马以操练之名,北上宁武驻扎。”

王府长史躬身抱拳:“属下领命,这就去办。”

朱棡点点头,坐视长史退下。

等到王宫里只剩下了朱棡父子二人。

这时候朱棡方才忧心忡忡的长叹一声。

朱济烨面色变了变,亦是低声幽叹道:“父王却还是在担心了。”

朱棡看向眼前这位沉稳的儿子,挤出笑脸:“贼子将欲作乱,为父何以不担心。”

朱济烨双手兜在一起,摇头道:“但父王还是选择留在太原城,更要三卫兵马尽数离开太原城。”

朱棡目光深邃的盯着朱济烨,深沉道:“烨儿,你是为父第二子,虽非晋王府世子,却亦是我大明皇室宗亲,更是皇孙。

当知,我等自出生,便非是寻常百姓人家。如何做才可对得起皇家,才能对得起百姓,方才是我等要做的事情。”

朱济烨沉默了一下,点点头:“儿子明白父王的意思。王府三卫留在太原城,晋商之流贼子必然会有所顾及。父王是要以我家之安危,诱动贼子全力而出,届时朝廷方可一举拿下。”

朱棡脸上露出欣慰:“你能如此想,为父已然心满意足,只是却未曾说全。”

朱济烨的脸上露出一抹疑惑。

朱棡笑道:“你也说晋商以财帛动人心,可我们知道这山西道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受过晋商的财帛吗?唯有让所有人都看到,晋王府不足为虑,才能让这些人都跳出来。

本王身为宗亲,受父皇信任,太子器重。以自身之安危,试山西道之忠心,又何尝不可?

山西道三司府县衙门,各地卫所,本王就是要看看,这里面都有哪些人是敢行大逆之事的!”

王座上,朱棡再一次站起身。

他双手叉腰,目光长长的望向王宫外。

自己戎马一生,贼子便是想要拿下自己,也得问一问自己手中的刀。

自己倒是要好生的看一看,这山西道到底有多少人心怀叛逆。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