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五百八十六章 洪武遗诏

大明嫡子 第五百八十六章 洪武遗诏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乾清宫里,气氛徒然一变。

朱元璋目光深邃的盯着眼前的太子。

任亨泰等人顿时心忧,天下人皆知太子仁厚,不论是对朝臣还是百姓,乃至于那帮宗亲兄弟,向来都是能宽仁便宽仁的。

且太子是个能兼听则明之人,而非独断专行,常因国事而与大臣商议许久。

朱标脸色平静,带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抱拳躬身,面朝朱元璋拜了一下。

“父皇,弟弟们年少时或有顽劣,只是我大明业已立国近三十载,弟弟们这些年早已痛改前非,虽无贤王名声传出,却也知思国家之难,社稷不易。

父皇,儿臣相信,若当真有一日,弟弟们会亲率兵马围于这应天城外,儿臣也坚信那定然是有奸佞生于京师,弟弟们乃是为了我这不过痴长几岁的哥哥讨要说法,以正朝堂本源,天下清明的。”

“太子仁厚,乃我大明之福也!”

任亨泰情感动容,高举双臂,抱起双拳,朝着朱标毕恭毕敬的一拜到底。

解缙、翟善等人亦是无话可说,只随着首辅一同礼拜太子。

这样的太子,这样的大明储君,谁都不觉得能让天下动乱,天家兄弟离心离德。

朱元璋的脸上已经冰冷,甚至于是略显不满的冷哼了两声。

这非是君王该说的话,该做的事情。

执掌天下,坐在龙椅上,就该了断那不必要的儿女情长、优柔寡断。

至尊的位子只有一个,天下人人向往。

然而,朱元璋的心中却是有着一丝温暖。

老大如此纯良仁厚,假以时日,若是到了自己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也不怕看到老大骤然提起天子剑,砍向自己的兄弟。

少年时读不起书,投义从军后又忙于军务,建国之初更是百废俱兴。

等到过了好些年,朱元璋才开始真的认真读书起来。

每每读到前唐,他便深感不安,唯恐自己若是有朝一日不在人世,他朱家也会如李家一样。

兄弟相残。

他学前汉,分封儿子于边疆,镇守国门。习前唐,禁止两王相见,防备不测。

眼下里。

大明似乎不会再如前汉、前唐一般。

朱元璋心中感慨,轻叹一声。

“允熥此番奏请诸般事,有思量少,却也有谋国之言。新政之下,当行新策。却也亦有故人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国家每时都在焕新颜,后人赶前人,天下岂有千年之法,更遑论百年之政。”

皇帝的声音回响在乾清宫里。

无论是朱标这位大明皇太子,还是任亨泰、解缙等内阁大学士,皆是知晓,皇帝将要有重大决断要发出了。

几人作洗耳恭听状。

“孙狗儿。”

“奴婢在。”

随着皇帝的呼唤,内宫大总管孙狗儿踱步上前,出现在众人面前。

朱元璋手拍桌案,脸色庄重。

“取朱笔,圣旨。”

“朕要留遗诏。”

乾清宫里,好似一道惊鸿之声响起。

噗通。

朱标和任亨泰等人,齐齐跪下,面露震惊。

“父皇,此举万万不可!”

“陛下正值壮年,圣体康健,国家正兴,遗诏为时稍早,今立此诏,恐涉陛下圣体,臣等请陛下绝此圣意!”

任亨泰心中狂跳。

且不说眼看着洪武新政初见成效,天下将兴,盛世将至。便说皇帝本人的圣体,也不见老矣,仍是龙马精神。

这时候突然要立下遗诏,怎么看怎么听,都有些不好。

令人心中徒增忌讳。

他们都有如此感受,若是遗诏当真写下,且昭告天下,到时候谁能知晓满朝上下,天下黎庶,又会有何感想。

然而朱元璋的念头却分外坚定。

他沉眉道:“狗奴还不快快取了朱笔圣旨来!”

孙狗儿这时候满脸哀容,却不敢抗旨不遵,三步一回首的去取皇帝要的东西。

朱元璋则是看向首辅任亨泰:“古雍为首辅,二十一年进士第一,文学翘楚,笔墨亦有故人之风,今次朕之遗诏,还望古雍能代朕执笔,留于宫廷,诏示于天下黎庶及朕后世子孙。”

皇帝的目光很真挚,且更是难得以天子之声,做出请求。

任亨泰心中万千挣扎,却也只能是颔首低头,拱手之时微微侧目。

“臣,领旨。”

少顷。

孙狗儿亦是取来了朱笔圣旨,且依着皇帝的意思,为任亨泰搬来了一方桌案。

众人肃穆,面色紧绷。

朱元璋坐于上,任亨泰屈膝于下。

“朕说,古雍你执笔写下。”

朱元璋的脸上带着一抹微笑,看向他在洪武二十一年钦点的状元。

任亨泰侧身抱手:“臣何敢不从。”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乾清宫里已然响起皇帝的遗诏之言。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乃洪武二十八年。朕忧危积心,克勤不怠,耑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博志,好善恶恶,过不及多矣。”

“今昔有感,筋力衰微,朝夕危惧,惟恐不终,新政荒废,社稷板荡。深思国续,留此遗诏。”

“国有太子标,仁明孝友,圣王之姿,朕若龙驭,宜登大位,天下归心,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我民。”

“国有太孙允熥,英武类朕,朕之后当为中宫国本。”

“天下臣民苦劳,朕若龙驭,凡丧葬之仪,一应从简,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嫁娶、饮酒、食肉皆无禁,万不可荒废国事、农事。”

“……”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孝陵山川,一由其故,无有所改。”

朱元璋的声音,久久的回荡在乾清宫里。

手持朱笔,奋笔疾书的任亨泰,早已是满头大汗。

当最后一个字从他的笔下落定,任亨泰像是被抽去了所有的气力,整个人软绵绵的撑在桌子上。

朱元璋却是始终面不改色。

他瞧着任亨泰已经将遗诏都记下,面露笑容:“用印吧。”

朱元璋轻声出口,神色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朱标握紧双拳,脸色涨红。

他很清楚,老爷子之所以如此急匆匆的就要立下遗诏,为的就是要保住自己,为的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将所有的皇室后患都给根除掉。

当任亨泰将诏书写成之时,这大明江山也就算是真正的落在了自己的肩头上。

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大明朝的皇位上坐着的不是自己,不是允熥,那便都是乱臣贼子。

老爷子没有对私自出兵南下入晋东的老四做出任何的惩处。

却以遗诏的方式,变相的警告了他所有的儿子。

这大明江山,只会由一人继承。

孙狗儿两手颤抖的从皇帝面前,取出玉玺,粘上红泥,重重的压在诏书上。

“陛下……”

孙狗儿双手捧着诏书,躬身到了朱元璋的身边。

朱元璋只是扫了一遍,便随意的挥挥手:“抄发朝堂,原本放进匣子里,等朕龙驭那一天,再拿出来。”

孙狗儿心中惶惶不安,却只能遵旨行事。

朱元璋看向眼前众人,脸上的笑容自然流露。

“都不必哭丧着脸,俺还没到龙驭那一天,新政当下,俺还要看着那个工部尚书张二工,给俺弄出来火车和铁甲船。”

朱元璋目光长长的望向宫门外,低声呢喃着:“俺还想坐着铁甲船出海看一看呢。”

朱标重重的跪在地上,声音变得有些哽咽起来:“儿臣惶恐。”

“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面露疑惑,看着跪在面前的老大,拍着桌案道:“起来吧,这么多年的太子了,遇事还是如此的不沉稳。”

朱标却是不听,皱紧眉头。

解缙轻叹一声,上前走到朱标身后,伸手搀扶住朱标的手臂,俯身低语道:“殿下,起来吧。陛下今日此举,亦是为了国家社稷。您若是太过忧心,恐叫身体牵累。”

任亨泰则是一抖衣袍,面朝着朱元璋跪了下来。

“陛下起于市野,却心系天下黎庶,此诚可感召上苍,降下福泽。臣等微末,不才无学,得陛下信重,委以重任,执掌内阁。

臣此生当报君上之恩遇,抚天下之黎庶,唯我大明盛世而至,无论时日,臣绝不忘。”

朱元璋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笑着摆摆手,看着太子已经被解缙搀扶起来。

朱元璋便指着朱标,笑着对几人说道:“太子仁厚,太孙英武。大明盛世当内修民生,外扩疆域。尔等当与朕同勉,朕若不在,尔等当尽心辅佐太子、太孙。朕不见,然朕之子民亦可见盛世临大明。”

任亨泰等人立马齐声应是。

朱元璋站起身挥了挥手:“都去吧,朝中大臣还需你们安抚好,国事也不可有一日耽搁。”

“臣等告退。”

任亨泰等人,心中百感交集,缓缓退出乾清宫。

殿内,立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

朱标这时候仍是皱紧眉头。

朱元璋瞧了愁容满面的老大两眼,便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还在担心你爹?”

朱标摇摇头,眼睛有些涨红:“父亲为大明做的太多了……”

朱元璋笑了笑:“你爹这辈子就是个忙碌的命,早年操劳着让一家能吃饱肚子,后来忙着要将士们能吃饱肚子,有了大明便想着要让天下人都吃饱肚子。”

“总有一天,天天人人都能吃饱肚子。”

朱标语气坚定的说着。

朱元璋感叹了一声:“是啊,终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

他看向了虚掩着门的偏殿。

在门后,是太孙妃和女儿茯苓,母女两岁月静好的场面。旁边则是朱文圣那道有些孤独的婴儿肥背影,也不知道他尝着自己的脚丫子,觉得味道到底是咸了还是淡了。

朱元璋这时便回头看向朱标:“爹可能看不到那一日,你可能也看不到,但爹相信,他们总有一天是能看到的。”

朱标面露笑容。

如今望着朱文圣和朱茯苓两个小小人儿,初为祖父的他,也终于是明白了当初老爷子为何会对熥哥儿那般的喜爱了。

朱元璋伸手拍拍朱标的后背:“所以你我父子二人,就该再多做些事情,好让他们往后啊,能过的更轻松一些。”

朱标点点头。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上前,推门走进偏殿。

“圣儿,太爷爷抱!”

一阵笑声,没能参与进母亲和妹妹的日常亲自游戏里,只好沉浸在品味自己脚丫子味道里的朱文圣,忽然只觉得自己临空而起。

眼前,露出那个很眼熟的老头子的面孔。

原本心中的紧张瞬间消失不见。

紧接着,乾清宫里便响起了孩童独有的那银铃般咯咯的笑声。

邹学玉真的要哭了。

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是什么。

按照太孙的话来说,自己就是一个重度强迫症患者。

这是当初殿下在交趾道的时候,就对自己说的。

可难道,四四方方的街道,规规矩矩的治安,不是一件好事吗。

邹学玉私下里偷偷问过太医院的人,对于太孙所说的强迫症,太医院的人直截了当的说,这个病无药可救。

随后他又找上来殿下。

得到的答案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但他也知道,这个病不会让自己突然死亡。

于是,邹学玉便乐观的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喜好。

可是自从回到应天,邹学玉就没有一天是开心的。

脏乱差的应天街头,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给稍稍扭转过来。

为了缓解西城码头的混乱局面,他更是厚着脸找到当时已是内阁大学士的学长高仰止,才弄来了钱粮和批文,开工建造上元门码头及附带的仓储集散地。

但是!

那时不时就在应天街头纵马的朝廷急递,却始终困扰着邹学玉。

这等不顾前路,横冲直撞的行为。

不说哪一天撞到了城中百姓,就是撞烂了应天府最近才在城中路边布置的花花草草,也是很不好的事情。

努力将应天成打造成为海内外闻名,却让每个人都认为是人间仙境的地方,是邹学玉目前最大的心愿。

所以,他再也不能容忍那些在城中纵马疾驰的急递,继续下去。

可是光是让通政使司为他向宫中请旨准允面圣,便让邹学玉足足等了两个时辰。

直到一名宫中大太监,带着四名小内侍,捧着一道抄录的旨意,走进通政使司,当众宣读皇帝刚刚在宫中立下的遗诏。

邹学玉彻底傻了眼。

自己今天又不能面圣了!

通政使司里的官员们,被皇帝突然而来的遗诏给弄得满头雾水,心中生惑。

只是很快,便按照口谕开始为昭告天下而忙碌起来。

一名无所事事的通政使司官员,则是悄悄的走到了邹学玉身边。

“邹知府,正午了,要不要在我们通政使司吃个午饭再回去?”

邹学玉脸上涨红,双眼阴沉。

他重重的挥动衣袖。

“不吃!”

说完,带着腹中忽然响起的一阵咕噜声,他满是不甘心的拂袖而去。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