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国士 > 第五百二十三章 棺椁入陵

大明国士 第五百二十三章 棺椁入陵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2: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草民拜见尚书大人。”

震耳欲聋的拜见声响起,方孝孺已经伸出的手僵在了原地,脸色更是肉眼可见的变得萧索起来。

陈堪见状,急忙叫着方氏兄弟上前将村民们扶起来。

村民们起身,尽皆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方孝孺,一边看一边窃窃私语。

“元生!”

方孝孺的声音传来,陈堪急忙退到方孝孺身后,应道:“老师有何吩咐?”

方孝孺张了张嘴,摇头道:“去配合一下礼部的大人,尽快把你师娘葬下,咱们便回京吧,这村子老夫就不进去了。”

此言一出,方氏兄弟顿时面面相觑。

方中宪凑到方孝孺耳边,轻声问道:“父亲,咱们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不多留些时日吗?”

方孝孺环视一圈或打量,或拘谨的目光,摇头暗叹口气,也没多说什么。

眼见方中宪还欲再问,陈堪轻轻扯扯他的袖子,拉着他便朝灵车旁的礼部官员走去。

方中宪挣脱陈堪的手,低声问道:“元生,母亲的棺椁回乡了,我怎么觉得父亲反而不太高兴?”

陈堪脚步一顿,看着方中宪脸上的疑惑之色,沉吟片刻,摇头道:“衣锦还乡,老师自然是高兴的,只是现在的溪上方村已经变成了方家村,不再是老师的家乡了。”

方中宪皱了皱眉,有些不太理解陈堪的意思。

陈堪想了想,继续说道:“你看看现在的方家村,哪里有半点村子的样子?”

方中宪顺着陈堪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排排青砖瓦房。

大明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以土坯加茅草铺盖而成,家中有三间土屋,那就是富裕人家。

像北方一些地方,更是挖个窑洞就住进去。

一个村子全是青砖白墙的瓦房,这样的地方在大明不能说没有,但也绝不可能出现在宁海这样一个小地方。

偏偏这样的村子现在在宁海出现了。

这意味着什么,其实已经非常清晰明了。

片刻后,方中宪收回目光,似有所悟的微微点头,而后也不再纠结此事。

有些事情,不用说透,大家都有眼睛。

真正的大人物为什么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愿返乡?

因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是他们对家乡最大的善意。

方孝孺也是一样。

从方家村的村民们给他跪下行礼称呼他为尚书大人之时,这里已经不再是他的家乡。

他为官清廉,但一部尚书的威势是不可能隐藏的。

方家村之人借着他的名声,让县令大人都要忌惮几分,这就是中央之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

方孝孺选择视而不见,过门不入,便是给官场上的人留余地。

不然方氏族人犯下国法,地方官府是处理呢,还是不处理?

处理,怎么跟方孝孺交代?

不处理,怎么和国法国规交代?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暂时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的难题。

正如陈堪,这些年他从未回过淮西凤阳祖地,便是因为如此。

陈堪带着方氏兄弟来到灵车旁,礼部的官员正在小声和几个匠人小声商议着什么,看见陈堪带着方氏兄弟过来,郑声急忙行礼。

“见过侯爷。”

“郑大人不必多礼,我就是来问问,宁国夫人的棺椁现在可以下葬了吗?”

闻言,郑声迟疑道:“正午时分乃是吉时,宁国夫人的棺椁自可下葬,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宁海县地处沿海之地,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封石,且方大人那边,下官等人也不确定,待他百年之后可否要与宁国夫人合葬。”

陈堪皱了皱眉,问道:“什么意思?”

郑声打量了方氏兄弟一眼,随即凑到陈堪的耳边低声耳语道:“若是方大人要与宁国夫人合葬,这封石就不能封,否则墓门便打不开了。”

“原来如此!”

陈堪脸上露出了然之色。

简单来说,这封石和帝王陵寝之中的断龙石该是一个道理,就是用来防盗墓贼的,合上之后就打不开。

方孝孺若是要和郑氏合葬,那现在就不能封墓,须得等到方孝孺百年之后。

“有劳郑大人等候片刻,本侯者就去问问。”

闻言,郑声和几个匠人模样的汉子都下意识的松了口气。

陈堪去问,那再好不过了。

毕竟这个时代是很忌讳死这个字的。

更何况他们都是外人,身份地位比之方孝孺更是低了太多太多,他们要是直接去问,难免落得个不敬上官的罪名。

很快,陈堪去而复返。

带来的消息也让他们再度松了口气。

方孝孺不与郑氏合葬,不管是对于礼部还是工部来说都是一件省力的事情。

不然工部的人还得提前在郑氏的墓室旁边开凿一个更大的墓室,礼宾部还得再次勘定方孝孺墓室的规格。

更关键的是,人手都得从京师调取。

开凿一位尚书和一位一品夫人的合葬墓,要花费的人力物力,绝对不是重新选址再开凿一个墓室可以比拟的。

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之后,礼部的官员也不再继续浪费时间,抬头看了看天色,算好了吉时,便大声开口道:“吉时已到,下葬!”

郑声开始调配送葬的官员和匠人,陈堪和方氏兄弟便退到了一旁。

现在法事已经做完,送葬的各项礼仪规格也已经到位。

只需要力士将郑氏的棺椁从灵车上抬下来,送入早就开凿好的墓室,布置好封石和塞石,郑氏这为期两个多月的葬礼便算是郑氏完成了。

“预备,起!”

不多时,灵车旁便响起震耳欲聋的号子声,那是力士们在移动棺椁。

与此同时,太常寺的乐仆和乐师们也再度奏响了丧乐。

号子声与丧乐相结合,僧录司遣来的法师也开始诵念晦涩难懂的经文。

礼官开始对孝子们发号施令,要求孝子们跪在郑氏的棺椁前引路。

经过这么久的折腾,所有人早就已经是精疲力竭,包括陈堪也是如此。

现在郑氏的棺椁终于要进入墓室,一群孝子心里面既有不舍和悲伤,也有茫然和轻松。

“棺椁入宅,阴官接引,孝子跪......”

以方氏兄弟和陈堪为首的一群孝子像是提线木偶一般,跟着礼官的指引,走几步又下跪,走几步又下跪,且每一次跪的对象还不一样。

跪死者,跪阴官,跪巡游,跪司长,跪菩萨。

一直折腾到了日头正中,棺椁终于穿过村子,来到后山方氏祖坟的坟堂所在。

郑氏的墓地,除了主墓室之外,还有几个摆放陪葬品的耳室。

一群匠人们开始将各类陪葬品放进耳室,至于棺椁,则是还需要在甬道前停留一会儿。

陪葬品搬完,接下来就轮到了郑氏的棺椁。

孝子们分列两侧,方氏兄弟一左一右搀扶着眼眶通红的方孝孺,就这么静静的看着郑氏的棺椁被抬进了甬道。

陈堪目送郑氏的棺椁进了甬道,心里面忽然有些空落落的,说不出来是个什么心情。

郑声安排匠人们开始封土,他自己则是小跑到方孝孺面前,解释道:“方大人,这塞石暂时没有找到合用的,只能安排人从京师运过来,下官只能先将宁国夫人的封土先添置好,待封石到达之后,再回填甬道,树立碑文。”

方孝孺抿了抿嘴,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背影更加佝偻了一些。

陈堪走到方孝孺面前,低声问道:“老师,真不去见见族人了吗?”

方孝孺摇摇头,挣脱方氏兄弟的搀扶,背着手慢慢的朝村口走去。

陈堪打量了一下缩在坟堂前面不敢靠近的方氏族人一眼,不由得摇摇头,小跑着追上了方孝孺。

墓室这边有朝廷的人在,一定会将郑氏的墓修得很大很漂亮,所以陈堪继续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义。

而方孝孺,这个刚硬了一辈子的老人,此刻更需要安抚与陪伴。

无需多说什么节哀安慰之言,只要跟在他的身后,让他知道他这一生所坚持的东西有人看在眼里即可。

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回到了送葬的车队里。

“元生,老夫睡会儿,要回程了叫我一声。”

方孝孺钻进马车留下一句话,也不管陈堪应不应,便合上了帘子。

陈堪也爬上了一架马车,靠在车辕上发起了呆。

郑氏的葬礼结束了,方孝孺势必要回归朝堂,他也要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也不知道现在朱家两兄弟成长到什么程度了,常宁他们又到了哪里,云南那边,刘观有没有把黑锅从李彤头上接过去。

思索许久,陈堪只觉得脑袋一片混乱,干脆也靠在车辕上闭目养神。

养着养着,就睡了过去。

直到谢忠将他推醒,将一封信件递到他的面前,他依旧睡眼惺忪。

“侯爷,这是辽东来的信。”

陈堪揉揉眼睛,接过了信件拆开看了起来。

只是看着看着,陈堪的脸色便有些凝重起来。

信是辽东来的,信上只传递了一个消息,徐肃死了。

就是陈堪安排陈洽去替代的那个徐肃,他死在了草原上,死亡原因,不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