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隋炀帝:打造史上第一帝国 > 第二百六十九章 欠账还钱,天经地义

“想要修好路,固然不难,只要肯花银子,肯花时间就行,可路修好了之后,我们又不能长期派人驻守。”

“对于我们自然是方便了,但对敌人,也同样方便……”

薛燕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闻言,其他众多臣子立刻感觉如梦初醒,这位大隋唯一的一位女官,想的可比他们多的多,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杨广沉吟少许,耐心解释道:“你说的,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我们要修的,是通往江南的路,这只会对我们有好处。”

“凡事往长远一点想,总没坏处。”薛燕又道:“万一我们以后离开了江都,那不是把这条路,拱手让人,为他人做嫁衣吗?”

杨广挑眉:“江都是朕的,哪怕朕不在这了,也照样没人能夺走!”

“同理,朕只会收复失地,但却不会把到手的失地在拱手让出去,这不光是朕应该有的自信,你们也应该拥有此等自信,否则,大隋岂有明日可言?”

“不如今日就宣告灭国吧。”

薛燕眼皮一颤,从杨广的话语中,她感受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霸气与自信,当然,也有对自己的不满。

这让薛燕很快羞愧起来。

自己身为杨广的师妹,是他顶着压力扶持起来的女官,自己在朝堂上对他缺乏信心也就罢了,现在还要站出来反对他。

这算什么?恩将仇报?

“抱歉陛下,刚刚是我缺乏自信,身为大隋官员,我不该这么做。”

杨广这才收敛了眼中的不满,接着语重心长的道:“薛燕啊,安心准备你的监管机构。”

“是,我一定抓紧时间。”此言一出,薛燕更无地自容,在监管机构这件事上,杨广可谓处处给她亮红灯,走后门,可时间已过去这么久了,她却依旧没能将监管机构给设立起来。此事,无论如何都有些愧对杨广的栽培。

“好了,其他人,对于修路一事,还有什么意见吗?”杨广扫了众臣一眼。

一时间,大殿上鸦雀无声。

此事本就是杨广提出来的,以杨广那强硬的作风,他们很难反对成功。再说了,徐茂公之前讲述的那番事迹,确实对他们有一定的触动,毕竟谁也不想刚刚才发展起来的大隋,再次遭受毁灭性的灾难。

虽然或许要花很多银子,但,只要能让大隋越来越好,银子算什么?大不了以后再赚嘛!

“行,既然各位爱卿没什么要说的了,那此事,就这么定了。”

杨广笑眯眯的:“户部尚书,接下来朕要花费大量的银子,你最好提前做好准备,别事到临头了,又跟朕说没钱,那朕可就要找你麻烦了。”

“臣遵旨……”

户部尚书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只不过这笑容,比哭还要难看。

他心中苦啊。

这才刚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啊,又要开始精打细算了。而且,一旦开始修路了,那花银子的速度,肯定“哗哗”的,估计要不了多久,又会把国库给搬空。

想到这,户部尚书真是连死的心都有了。

“对了,各位爱卿,还有一事。”

临退朝之前,杨广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嘱咐道:“朝廷要修路,靠国库里的那点银子肯定不够,回头你们借的那些银子,赶快想办法还回来,否则,朕就要派人家家户户去讨债了。”

丢下这句话,杨广这才心满意足的扬长而去。

走的远了,耳边还能听到从大殿中传来的喧闹之声。

即便没有亲眼见到,但杨广也可以想象,现在那些臣子们,肯定各个都气的直跺脚,更甚者,说不定正在心中暗自咒骂自己。

不过嘛,这些都无所谓,只要能见到钱就好……

杨广嘴角掀起一抹憨厚的笑容。

“杨公公,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对不对?”他向身后跟着的杨公公随口问了句。

杨公公身子一颤:“是是是,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看你的样子,好像在为那些大臣们喊冤啊?”杨广细细打量他一番。

杨公公苦笑:“老奴不敢。”

可实际上,杨公公那点心思,早就被杨广看透了。

此事他确实做的有点不地道,毕竟那些银子,都是文武百官的俸禄,就算那些人不还,亦站得住脚。

这一点,杨广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只是,清楚归清楚,为了能把路给修起来,他并不介意耍无赖。

反正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隋,他心中才不会有罪恶感呢。

修路一事,于三天后正式拉开序幕。

大隋这边在杨广的督促下,所要做的的一件事,那便是从江都之中招募劳工。

江都距离江南足有几百里,光赶路,都至少得十天半个月,至于修路的话,那所需要的时间,就更多了,而一旦要开凿隧道的话,这其中的时间成本,无疑会更加恐怖。

因此,要想尽快完成这一伟大工程,在劳工的数量上,必须得不设上限,有多少要多少。

这个时代的劳工成本,可以说是最廉价的,具体开多少工钱,全看雇佣他们的老板是否良心,遇到黑心一点的老板,工钱一天最多几文钱。

除此之外,吃的是猪食,住的也是牛棚,简直一言难尽。

然而,如今是杨广亲自招募劳工,给他们的待遇,自然就不一样了。

杨广给的并非是银子,而是粮食。

这是杨广在一番衡量之后,给出的一个看似十分可行的方案。

他先计算出一个普通江都百姓,每日所需求的粮食总量。然后在按照这个数字,给他们发放足量的粮食。

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两年来,全国大旱,粮食产量锐减,包括江都这边,粮食的储备量也远远不足,甚至一度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

久而久之,就算你手里有银子,都不一定能买到足够的粮食。

劳工们不辞辛苦的出来做工,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能赚到银子去买粮食。杨广如此举动,无疑替他们省略了这个繁琐的过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