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刘辩,雄主 > 第一百二十章:荐官制小议(二)

“以臣之见,科举代替举荐,不可谓不好,但……影响太大,尤其是对地方各州以及天下士族,臣以为当从长计议。”

在一阵寂静过后,卢植委婉而凝重地说出了他的看法。

“太师误会了。”刘辩笑着解释道:“我只是见聊到这,说说我的想法,顺便想听听几位卿的看法。”

听到这话,卢植与羊续几人稍稍松了口气,旋即,他们陷入了沉思。

以科举取代举孝廉,毫无疑问是彻底颠覆了当前荐官体系,剥夺了天下士族的特权,相当于是在皇权与士族的抗衡中来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把士族与皇权对峙的底气给瓦解了,由此不难想象这是一件足以令天下震动的大事,比杀袁绍还要严重。

毕竟杀袁绍充其量只是削弱袁氏,而科举制却是掘了天下士族的根基,两者岂可同日而语?

但卢植与羊续作为朝中重臣,优先考虑的并非此事对士族阶级的损害,而是是否有利于国家。

因此,羊续率先提出了一个较有针对性的提问:“孝廉荐官,首重德行,而臣闻陛下所言科举选才,似乎是偏重才学,先不说天下士族是否赞同,陛下颁布此令,臣恐日后天下士人重才而不怀德……”

不愧是羊续!

刘辩心中暗赞,赞叹羊续一眼就看出了科举制的弊端。

你说当前汉朝的孝廉制不好吧,但正是因为孝廉制,天下才形成了‘先养名、再做官’的风气,除了一小撮人,大部分人做官倒也确实是为了施展抱负、造福天下,而等到科举制出现时,士族失去了荐官的特权,各种各样的人削尖了脑袋往官场里钻,且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丑态,比如贿赂考官、考场舞弊,甚至于有人做官就是为了敛财,贪官污吏相较汉朝不知翻了几倍。

但无奈,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势必要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廷,以便从国家层面制定各项国策,而收回各地方士族荐官的特权,无疑是中央官庭的极大加强,是对皇权的极大加强。

“这就需要朝廷的引导与监督。”刘辩回答道。

听到这话,羊续也就猜到刘辩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遂不再开口,只是皱着眉头权衡利害。

从旁,卢植在权衡利弊后亦说道:“孝廉荐官,与陛下所言科举制,在臣看来皆有利弊,就臣所持立处而言,臣赞同科举制,但臣还是那句话,此事需徐徐图之,决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恐引起天下大乱。”

刘辩笑着说道:“我明白,是故我才说只有这么一个想法,倒也没想过立刻推行科举制,几位卿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为国考虑,我深感欣慰。”

“陛下过赞了。”卢植、羊续几人谦逊道。

待君臣几人又交换了一番意见后,卢植几人便起身告辞。

离开前,刘辩特地嘱咐他们道:“此事事关重大,几位卿切莫声张。”

卢植、羊续、曹嵩、崔烈几人自然知晓利害,连声答应。

目视着几人离开,刘辩仍坐在位上,思忖着推动科举制的想法。

想要推动科举制,终结士族、豪族垄断做官之路的现象,光靠天子强行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国情,这所谓的国情,即是使百姓开智,使寒门、小地主阶级积极参与到做官的途径中。

要促成这一点,那就势必要先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令大多数天下人都有接触到知识的机会。

问题是,现如今的知识——或者说充当知识载体的书籍,那是非常昂贵的,毕竟那些书籍、书册都是人工抄录、刻写的嘛,别说普通平民,哪怕是家境稍微差一点的寒门子弟,也未必能接触地到。

印刷!

刘辩脑海中顿时浮现一个词汇。

不错,印刷,把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变成白菜价,天下士族就无法再垄断知识,而汉宫内的东观,有着整个天下最齐全的书籍与书册,欠缺的只是印刷技术。

不过,这难得倒少府么?

问题是,当前朝中的少府,刘辩记得似乎是个士人。

叫什么来着?

“名叫阴修。”

见刘辩问及,张让恭声回答。

可能是见新君仍没什么印象,他又补充了一句:“此人之前任颍川太守,与颍川荀氏交往甚密。”

“哦。”刘辩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举荐了钟繇、荀彧、荀攸、郭图几人的那位颍川太守。

想到这里,他又问道:“少府下属,有宫内宦官擅长打造器物的么?”

张让心中微动,低声说道:“掖庭令毕岚、钩盾令宋典,皆深谙打造器物。”

刘辩思忖一下道:“叫毕岚来见我。”

“是。”

张让领命,立刻吩咐小宦官去招毕岚。

不多时,毕岚匆匆至崇德殿,朝着刘辩躬身大拜:“臣毕岚拜见陛下。”

刘辩点点头道:“毕岚,我要你打造一物。”

“请陛下吩咐。”

见此,刘辩便将印刷之事跟毕岚说了,而且还是直接跳过雕版印刷,采用活字印刷,毕竟就算是活字印刷术,也不是什么太有技术含量的事,仅看裕帝在世前叫毕岚打造的禄蛤蟆、洒水车,尤其是那奢侈至极的四出文钱,就知道活字印刷术难不倒毕岚,只要有人为他指点一番即可。

这不,在经过刘辩的简单解释后,毕岚很快就明白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以及它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睁大眼睛惊呼道:“此乃奇术也!陛下真乃神人!”

在旁的张让、赵淳、渠穆三人暗骂毕岚狡猾,见机献媚,连忙也附和赞颂:“陛下英明!”

这几人夸张的赞颂让刘辩稍感尴尬,咳嗽一声道:“行了。……毕岚,此事关系甚大,我交由你去办,你一来要办好,二来先不可透露出去,否则唯你是问,明白么?”

毕岚连忙匍匐于地,恭敬拜道:“承蒙陛下相护,臣等残缺之人才幸免于难,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见此,刘辩满意地点点头,也不忙勉励几句,画一个大饼:“办成此事,少不了你功劳。”

毕岚闻言大喜,又拜了三下这才告辞而去。

见此,刘辩也带着张让、赵淳等人离开了崇德殿,只留下渠穆带着一干小宦官在殿内做清理打扫。

随后刘辩先是去玉堂殿探望弟弟刘协,顺便再拜祭裕帝的灵柩,足足与弟弟刘协聊了一个时辰,这才回到东宫。

此时蔡琰也已从长秋宫回到东宫,见刘辩归殿,带着一干宫女上前相迎。

见到蔡琰,刘辩才感觉心中放松许多,拉着蔡琰在殿内桌旁坐下,蔡琰也顺从地坐在他腿上,反倒是刘辩的双腿被美人压得生疼,龇着牙问道:“爱姬是不是又胖了?”

蔡琰又羞又气,没好气地白了一眼刘辩,同时又有些心虚,毕竟最近她确实没少偷偷吃甜点,忙垫了几分力,这个小举动让刘辩忍不住又要逗逗她。

就在二人温存之际,赵淳匆匆走入,看到这一幕,眨眨眼歉意道:“打搅陛下与皇后……”

如今的蔡琰已不像当初那样羞涩,面不改色,很自然地就坐到了旁边的凳子上。

“有事?”刘辩问赵淳。

赵淳点点头,走近几步压低声音道:“渠穆来了。”

刘辩恍然,点头道:“让他进来。”

听到这话,蔡琰十分乖巧地到内殿去了。

少顷,渠穆便来到了殿内,在参拜过后,压低声音对刘辩道:“适才陛下与张常侍、赵黄门离开后,董重去而复返,借与我交谈将一封密信塞于我,叫臣今夜混到北宫,与其相见。”

“通过在玉堂殿的董承?”刘辩轻笑道。

严格来说,董重也好、董承也好,都已失去了对南宫的管辖,但因为弘农王刘协在玉堂殿为裕帝守孝,董太后不放心这个小孙子,这才命董重率人护卫左右,对此刘辩也没有拒绝,反正如今除了玉堂殿,整个南宫都是他的人,也不怕闹出什么事来。

“是。”渠穆欠身道。

“欠收拾。”

轻哼一声,刘辩吩咐渠穆道:“赵淳,待会去跟曹纯打声招呼,放渠穆到北宫去。渠穆,你去看看董重到底想做什么。”

“可需要臣挑唆一番?”渠穆阴笑道:“若臣能骗董重留下疑似谋反的罪证,陛下就能顺理成章杀了他兄弟二人,董太后也无可奈何。”

刘辩思忖一下,摇摇头道:“杀就算了,两个有心无胆的家伙,充其量也就惹人嫌,闹不出什么大事,杀了他俩,不止董太后会恨我,我弟刘协也会生疑。再者,万一老太太受到惊吓,发生什么不测,到时候我还要背骂名,这岂非因小失大?索性就将北宫划作老人家的保留地,叫董重、董承伴随其左右,使她安心。至于你说的挑唆……呵呵,你看着办吧,拿来吓唬他一番也好,趁早叫他收了那些不该有的心思,老老实实做他的卫尉。”

“遵命。”渠穆躬身而退。

当夜,就当刘辩搂着蔡琰入眠之际,渠穆独自一人来到了玉堂殿。

此时董重早已经与董承打过招呼,一见渠穆,董承便叫后者传上卫士的衣甲,带着他从玄武门、经复道前往北宫。

如今守卫玄武门的北屯司马,乃是曹纯从羽林右骑提拔的部下,自然不会任由董承自由出入,当即拦下董承。

董承也不惧,瞪着眼睛喝道:“某赴北宫取弘农王所需之物,你敢阻拦,不怕太皇太后怪罪?!”

还别说,新上任的北屯司马还真不惧,不过鉴于曹纯事先已打过招呼,他装模作样了一番,最终还是放行了,任由董承带人过了玄武掖门。

而渠穆也混在董承的队伍中,出了玄武掖门,在走过一段约一里多长的狭长复道后,路经朱爵司马把守的北宫南门,抵达北宫境内。

旋即,一路来到永乐宫附近一座小殿。

等到董承与渠穆赶到时,董重、孙璋、段珪、夏恽几人早已等候多时。

只见董重环视一眼众人,低声道:“刘辩小儿欺我太甚,削我权柄,奈何太皇太后不愿相助,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见孙璋、董承几人皆皱眉不语,渠穆心下冷笑一声,挑唆道:“不知骠骑可想过率军逼宫,扶立弘农王?”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神色大骇,目瞪口呆,久久不能言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