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刘辩,雄主 > 第一百一十九章:荐官制小议

我,刘辩,雄主 第一百一十九章:荐官制小议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35: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日,刘辩设拱卫司,命张让为正、赵忠为副,以省内武装宦官为核心,负责保卫省内。

当然,为了防止宦官专权、遗祸子孙,刘辩对新设的拱卫司也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将虎贲军与羽林军也纳入到南宫的保卫中。

比如说,各殿殿令由宦官出任,但值守的卫士却从虎贲军挑选。

再比如南宫四处掖门,苍龙、白虎、北屯三名司马归虎贲军管辖,而守卫朱雀门、朱雀阙、平城门的南屯司马,则归羽林军管辖。

至此,拱卫司、虎贲军、羽林军成为保卫南宫的三股力量,卫尉的势力被彻底剔除,其权利被压缩至北宫一带;而大将军更是彻底失去了对虎贲、羽林二军的控制权以及对整个宫内的影响力。

如此安排的好处,无外乎刘辩彻底控制了南宫,再也不会发生袁绍借何进影响力策反禁军的事态。

平时刘辩可以通过拱卫司控制虎贲、羽林二军,而倘若将来拱卫司的掌权宦官试图控制皇帝,皇帝便可以直接对虎贲军下令,毕竟拱卫司只是权限优先,但兵力依旧没有虎贲军多,也没有虎贲军精锐,自然招架不住虎贲军的进攻;倘若连虎贲军都靠不住,皇帝也可以通过羽林军,直接从平城门、朱雀掖门引外军入宫。

至于有没有可能拱卫司、虎贲军、羽林军三方联合起来架空皇帝,那刘辩只能说,倘若后代儿孙连这三方的其中一方都控制不住,那还是乖乖当个傀儡算了。

事实上,若不是担任卫尉的董重乃董太后的侄子,刘辩不想让老太太心生警惕,他甚至打算彻底断了卫尉在两宫的职权,或者干脆将卫尉与城门校尉合并,叫其负责雒阳城防。

不过因为董太后与董重的关系,这一步只能慢慢来,等董太后寿终正寝再说。

下朝之后,这件事很快传得沸沸扬扬。

大将军失去了对虎贲、羽林二军的控制,为此事懊恼的只有何进,连现任代大将军何苗都浑不在意,朝中大臣真正关注的,还是拱卫司的设立,或者说,是宦官成为了拱卫司的长官。

当晚,司徒崔烈在家中设家宴,其长子、亦是朝中侍郎的崔均对弟弟崔钧玩笑道:“二弟昔日取笑父亲贿赂买官,今屈居于宦官手下,不知又做何想?”

崔钧皱眉道:“陛下只是命我虎贲协助拱卫司护卫南宫,我又非是张让下属,说什么屈居宦官手下?”

事实上,他这个虎贲中郎将,如今与担任拱卫司司监的张让是平级的,张让能对他下令,那只是因为新君授权了张让,离了新君的授权,崔钧完全可以不理会张让,甚至于,他的存在本身就有监督宦官的成分。

同理,新上任的羽林中郎将曹纯亦是如此,配合拱卫司的同时,又暗中监督着拱卫司与虎贲军。

崔均笑道:“我知,不过朝中诸位大人对此事可是忧心忡忡……”

崔钧皱皱眉,刚要说话,就听父亲崔烈说道:“好了好了,朝中之事,在家就莫要再提了,总之我崔氏只要忠于陛下即可,不可参合某些争斗。”

崔均、崔钧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正如崔均所言,拱卫司的设立,委实让朝中一些大臣忧心忡忡,其中包括杨彪、马日磾、蔡邕等人。

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当属又回到太学的郑泰。

他当晚就拜访了杨彪,严肃对杨彪道:“新君亲宦官,远士人,祸至此始也!”

事实上杨彪也担心此事,奈何他被刘辩罢了卫尉一职,现如今在东观修书,虽说仍兼着议郎的官职,但议郎说白了就只是个秩六百石的顾问,连能够弹劾官员的御史都不如,如何能干预此事?

当然,他是可以向新君提意见,可问题是,他此前受苍龙司马牵连被罢官,新君会不会听他建议都是问题,况且就算听了,也未必会听从。

见此,郑泰决定通过蔡郎中,也就是蔡邕对新君施加影响。

还别说,蔡邕倒是很热切,在听完郑泰的讲述后,他也认为新君宠信宦官是一件祸事,遂奏书刘辩,陈述利害,希望刘辩改由士人出任拱卫司的长官。

刘辩看到奏章,暗暗摇头,也不避在旁的张让、赵纯二人,无奈说道:“蔡郎中风月之人,本来就不谙庙堂之事,奈何要卷入其中。”

张让倒也不恨蔡邕,闻言笑着说道:“陛下可以请皇后出面劝劝蔡郎中。”

于是刘辩便叫赵淳将此事告知蔡琰。

蔡琰十五岁入宫,在宫内住了两年余,年已十七岁的她可不再是曾经那个天真无知的小姑娘,相反她对皇权的理解还要在其父蔡邕之上,知道夫君这是要扶持宦官制衡士人,遂将父亲蔡邕请到东宫,委婉地数落了一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下万事万物,无外乎平衡,今陛下即非是亲近宦官,亦不想独用士人,扶持宦官不过是为制衡士人,此乃帝王之术,父亲可苦要干涉?”

年过四旬的蔡邕被年仅十七岁的小女儿数落了一顿,恍然之余,愣是没敢说什么,待回到东观后才对马日磾道:“今日我方知大将军为何惧其妹。”

马日磾哭笑不得,在从蔡邕口中得知蔡琰的说辞后,亦感慨道:“此确实是帝王之术,奈何不利于我士人。”

至此,蔡邕、马日磾、杨彪几人不再干预此事。

但郑泰等人却没有放弃,又求到袁隗处,正好,此前被何进辟为府掾的荀爽,也在得知此事后前来拜访,三人私下商议了一番。

不得不说,连蔡琰都能看得出刘辩这番安排用意,袁隗、荀爽、郑泰等人又岂会看不出来?

但看得懂与接受却是两回事——刘辩要平衡宦官与士人,可身为士人领袖,袁隗、荀爽、郑泰等人又岂能坐视新君搞制衡,削弱他们士人的影响力呢?

但问题是袁隗眼下不宜出面挑动新君的神经,而荀爽与郑泰又是白身,他俩的言论是无法传到官方途径传到新君耳中的,必须假以人手,而这个人选,首先是如今朝中最位高权重的卢植,其次是羊续。

鉴于之前郑泰纵容太学生污蔑卢植、羊续与宦官唯独,双方闹地并不愉快,于是荀爽决定自行去拜访二人。

在见到卢植后,荀爽严肃而诚恳地对卢植说道:“今新君近宦官而远贤士,非天下之福。卢公今贵为太师,又为尚书令,为百官之首,当为天下士人谋利,不可坐视宦官坐大,否则,国将危矣!”

卢植听罢,对荀爽道:“慈明(荀爽表字)兄恐怕是为拱卫司一事而来……事实上陛下对士人并无偏见,否则卢某不过中人之资,又如何能出任太师兼尚书令?”

“太师自谦了。”荀爽拱手道,同时心底也纳闷。

说新君亲宦官吧,士人出身的卢植,党人出身的羊续一个个都得到重用,连张让等人都不敢不敬;可说新君近士人吧,朝中士人多次遭到打压。

就在荀爽猜测之际,就连卢植低声说道:“……归根到底,并非陛下亲近宦官、疏远士人,而是士人之前空谈成风,又喜结党,故为陛下不喜。反之,若士人能抛却空谈,务实对为国效力,势必能得到重用。”

荀爽将信将疑,告辞离去。

次日黄昏前,因被削权而怀恨在心的董重率先离开,在其离开后,卢植对准备离开的刘辩道:“昨日大将军府掾、颍川名士荀爽荀慈明拜访我处,欲说服我劝陛下疏远宦官,亲近士人……”

在张让、赵纯纷纷看向卢植之际,尚未离开的羊续亦开口道:“昨晚他也来过臣处,所言与卢公一般无二。”

刘辩听罢也不意外,坐在主位十指交叉似笑非笑:“荀爽、荀慈明……”

他当然知道荀爽,轻哼一声,摇头道:“我一直觉得,朝廷当前的荐官体制并不好,都是看各地谁谁名气大,便征辟来做官,这些人优劣不齐且不说,还有些人以拒绝仕官为荣,拒绝受朝廷征辟,更可笑的是,这群拒绝征辟为官、拒绝为国家效力的所谓贤士,偏偏还愈发受到天下士人的崇敬,反弄得朝廷倒像是求着这些人来为官,甚至求而不得,诸卿觉得可笑不可笑?”

卢植、羊续、曹嵩、崔烈几人微微色变,倒是张让见机挑拨道:“陛下所言极是,这天底下就是有这些不知好歹、颠倒是非之徒!自诩名士,不思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却反而自诩清高……”

羊续听得不悦,朗声打断道:“这是何人所致也?”

张让畏惧羊续的一身正气,讪讪而笑,不再多说,免得说多了牵扯出一些他们曾经陷害忠良的事。

而卢植也看在刘辩的面上,没有攻击张让,只是委婉说道:“天下士人对朝廷多有误解,认为庙堂昏暗,多为奸臣把持,故不愿入朝为官,与其同流合污,非不愿为国效力也。”

配合羊续目视张让冷笑一声,任谁都听得懂卢植口中的奸臣指的是谁,对此张让虽然懊恼也不敢表露,毕竟他也明白他在新君心目中的分量未必有这两位来的重,故不想得罪。

刘辩自然也听得懂,当然他也没有深究所谓的奸臣,摇摇头叙说自己的看法:“不,在我看来,这只是其一,至于其二,朝廷当前的举荐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滋生结党。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我猜便是由此而来。趁着今日说到这事,我心中有个想法,若以科举代替孝廉荐官,不知孰好孰坏。”

“何谓科举?”卢植好奇道。

刘辩解释道:“便是由朝廷设考试,叫天下士人应考,朝廷择其中成绩优异者为官。”

“……”

卢植、羊续、曹嵩、崔烈四人顿时色变,反倒是张让在一番思索之后,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