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又是一年丰收

三国之关平当老大 第一百八十七章 又是一年丰收

作者:三七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2:18:01 来源:小说旗

建安十年,九月。

去年冬天,关平率领所部人马为先锋,以典农部八千余男女为后援,以甘宁为中军,先攻克房陵,之后夺取四县,而后占据上庸,平定三郡九县。

一年功夫都没有到。

但是在这一年内,关平在房陵所做之事,何其之多。人口增加,军队增加,繁荣增加,威信随之增加。

关平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因为关平是个穿越者,知道民心不可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又能任用贤才,整顿吏治。

搞搞小发明,创收的同时,也是富裕了房陵百姓。

但在这个时代,关平所做的是实事,但也是空中楼阁,真正考验关平的,其实是秋收。

尤其是关平进入房陵之后,第一个年头的秋收。

民以食为天,在这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更是如此。房陵本地百姓还好一点,去年丰收,家家户户都有存粮。

就算今年年景不好,也能勉强度日。

今年下山的山民,则情况不好。他们几乎每家都没有存粮了,全靠今年秋收得来粮食,以维持生计。

除了百姓之外,今年如果秋收不好,房陵官府就会乏粮,官府乏粮就发不出去士卒的口粮。

军队就会立刻溃败。

当然也有解救之道,新野储谷足可供给二十万大军吃用三年之久,糜氏酒也源源不断提供财帛,也可以前往巴蜀,汉中,荆州,江东购买粮食。

但总归都是外力。

房陵郡需要今年的秋收是一个大丰收,征收田税之后不仅维持目前的兵力,士气,郡内的繁荣度,也顺势可以扩张军队,将士卒扩张到三四万人,为明年或后年攻打汉中做准备。

秋收,秋收,秋收。

老天保佑,今年是个大秋收。

下午,房陵城。

天空阴暗,秋雨落下。滴滴答答,滴滴答答。雨滴撞击瓦片,汇聚从屋顶上落下,仿佛水帘洞一般。

这场秋雨已经持续三天。

不过不用担心,秋雨不会下的太久,不会耽搁秋收的。

太守府后院,关平立在屋檐下,右手放在柱子上,抬头望天,却是有些紧张。

却说关平听闻马谡的建议之后,便立即与老爸关羽商议,然后雷厉风行的执行了马谡的计策。

出兵房陵,绝无拖泥带水。

米粮山一战,关平因为军中没有大将,不得已身披双甲,在李飞,周雄保护之下,冲锋陷阵。

乃是初次临阵,却也没有太紧张。

但此刻却是有些紧张。

因为关平在那时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谁,申家兄弟,蒯祺,还有王威,知道对手,便不需要紧张。

但此刻秋收至关重要,百姓具体收成如何,却是要看天。

这时候,张雨娉婷而至,这妇人关平初见她的时候,才十余岁,而今将近双十,愈发丰满动人了。

张雨身后跟着两个女婢,手中端着盘子,盘子上盛着一碗豆腐汤,一点切好的熟肉。

关平乃是练武之人,下午又是漫长,需得加餐。

有一段时间房陵财政借据,关平下令节流,使得郡守府中每天青菜豆腐,而此刻随着布匹大卖,财政好转。

关平又有肉吃了。

关平闻到豆腐汤的香味,不自觉有些饿了。便转头回去书房内坐下,张雨弯下腰将盘子放在案几上,又捏起筷子递给关平。

这角度非常好。

关平抬眼一看,便看到伟岸。

不过老夫老妻久了,关平的抵抗力要增强了许多,看了一眼后便收回了眸光,专心对付熟肉和豆腐汤。

这豆腐汤还是好喝。

真的天天都喝不厌。

关平喝着豆腐汤,吃着熟肉,祭了五脏庙之后,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不由自主的处在酒足饭饱之后的满足感之中。

双手捧肚,肚皮微凸。关平干脆伸直了腿,背靠在墙壁上,做懒汉状。

张雨笑了笑,伸手取出帕子,给关平擦了擦嘴,细心温柔。

“张雨,你也是农家出身,打小就跟在父母身后干农活的。以你看今年天气如何?可是风调雨顺?”满足了片刻后,关平回到了当前,抬眼问张雨道。

其实这个问题,关平问过很多人。关平问过亲兵之中农家出身的人,问过孙乾,问过郡守府内的诸曹小吏,问过很多人,答案都是一样的。

但关平还是忍不住问问。

诸般事情关平都可以面不改色,但在粮食面前,终究气短。

秋收在即,关太守,关房陵,关明府,有点神经质了。

“今年风调雨顺,阳光与雨量都是恰到好处,必然是个丰年,小君侯可安心。”张雨坐到关平的身边,伸手握住关平的手,柔声说道。

有点神经质的关太守,关小君侯,晚上都有点辗转反侧,张雨是枕边人,自然清楚,女子可摧刚化柔,张雨乃是如水一般的女子,自然柔声以对。

关平闻言心下安定,满足。

不过关平是个混蛋,安心之后,又是酒足饭饱,关平怪笑一声,然后扑到在了张雨伟大的怀抱之中,使劲蹭蹭。

那跟在张雨前来书房的两个女婢立刻羞红了脸颊,连忙退了出去。

...........

关太守却是头一次执掌一方,做一方父母官,一方诸侯,今年秋收又至关重要,所以难免紧张。

但其实房陵百姓,官吏,士人,商人,房陵有将近三十万成年男女,这三十万成年男女有九成九都知道,今年必然是一个丰年。

必然是家家户户粮仓充盈,不仅不用担心明年吃用,更可以卖了粮食,多买布匹,制作新衣裳。

也可多买一点肉,过的好一点。

风调雨顺。

太守仁德,境界安宁,没有兵革。

天在助我,官在助我。

如何不能过上好日子?

房陵上下,洋溢着一股肉眼可以看见的喜悦气氛,人人带笑,沉浸在秋收之前的喜悦之中。

必然是大丰年。

关平初为太守的时候,曾经去山上打猎,遇到了一伙张氏山民,那一次的相遇,乃是关平对于黑户山民招揽行动的开端。

这伙山民经过关平的劝说,终于带着山中的族群下来了。为首之人,便是张邦。后来组成了张家里,张邦是里长。

张邦家是个大家族,三个儿子,许多孙辈,曾孙辈,成年人口足有二三十位。

张邦也是德高望重,关平下令征召徭役,修葺道路的时候,张家里也分到了名额,张邦把自己两个孙子给派了出去,后来还得到了工钱,张邦不由感慨太守仁德。

后来关平派人寻访郡中的孤寡老人,带子寡妇,以及七十岁以上老人,供给米肉。张邦年七十有余,自然榜上有名。

张邦德高望重,家里边又有三子,多名成年孙子,儿孙也是孝顺,不需要,也不愿意官府供养,但张邦还是接受了这每月的米肉。

为何?

这便是子贡赎人。

所谓子贡赎人。

起因是鲁国的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遇到了给外国人做奴婢的鲁国人,可以赎回,所花销的钱,官府会负责。

这是一条善政。

子贡有一次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便赎回了一个奴隶,但他拒绝了官府给的赎金。子贡的师父孔子就责怪子贡。

鲁国的这条法律,是善政。因为这条法律,所以人们可以不顾忌的赎回鲁国在外做了奴婢的国人。

但子贡拒绝了官府给的赎金。人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迟疑,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有钱人。

如果这个鲁国人赎回了在外国做奴婢的本国人,去官府领赎金,别人会不会嘲笑这个鲁国人?

如果不去领赎金,那又舍不得钱。

久而久之,鲁国的这条善政恐怕就要荒废了。

这便是子贡赎人。

官府的善政,必须全力支持。张邦德高望重,又孝子贤孙众多,不需要官府供养,不愿意官府供养。

但是张邦却还是接受了每月米肉。

正因为这是善政,张邦不会因为自己的道德水平高,就拒绝米肉,而毁坏善政。

张邦是真正德高望重的老人。

张邦为里长,但张家里这么小,又没有多大的事情,有事情也会由民众自己商量解决。所以张邦日常很闲,以教育孙子,曾孙,张家里内小孩读书识字打发时间。

这几天秋雨绵绵雨势不小,孩子们都在家中,张邦也难得清闲,便坐在床边看雨。

张邦也不担心这秋雨,因为雨很快就会停了,耽搁不了今年的秋收。

而想起今年在山下的生活,张邦感慨万分啊。山上太苦,太苦了。所以他才决定下山为民,重新入了户籍。

而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真的是英明神武啊。

太守明府,境界安宁没有兵革,今年又是风调雨顺,秋收之后,必然粮仓充盈。

这日子,可要比山上好多了。

反正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而所谓的丰收,就是每亩至少产二百斤粮食,这个标准,便是丰收了。

而现在肯定是大丰收了,就是产粮是多是少的区别了。

张邦虽然年轻的时候读书识字,但自从做了隐士之后,每年便与土地打交道,种了几十年的地,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