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第一状元郎 >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杨氏新学初显露

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杨氏新学初显露

作者:日日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0 16:04:2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阳光透过月白色的纱窗,洒落在床头。

昭德坊的卧房内,三个垂着双鬟的侍女各自拿着一枝紫竹箫,坐在榻脚轻轻吹奏。

一袭白绫袄的李凝儿坐在一旁,曼声唱道:“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声音又软又腻,令人心荡神动。

杨霖伸了个懒腰,侧卧在床头,按着膝盖轻轻打着节拍。

他的胸襟半开,下面盖着一张绒毯,仗着烧着地龙练习了些道家养生的手法,也不怕冷。

李凝儿一双妙目好像会说话,盈盈似水,脉脉含情。

突然门被推开,李芸娘款款进来,笑道:“大郎,外面来了殷慕鸿先生,说是有要事要见大郎。”

杨霖已经清醒不少,一掀毯子道:“叫人来伺候我洗漱吧。”

一刻钟之后,收拾完的杨霖来到客堂,一边喝着粥一边问道:“难得今日陛下不早朝,什么事一大早赶来?”

殷慕鸿心中暗道,陛下隔三差五就不早朝,有什么难得的,嘴上却笑道:“少宰,今日太学院数十位学生,联名恳请少宰到太学讲课。”

杨霖差点把粥喷出来,咳嗦一声道:“啥?让我讲学?”

“没错,这些都是少宰的倾慕者,仰慕少宰的学识品性,翘首期盼之心,让人难以推辞。”

杨霖低着头想了想,自己花了重金,买了无数酸文人给自己写诗唱赞歌,没想到真的有了成效。

这群水军可比后世的有良心多了,水军多了带来真爱粉,看来是亘古不变的路数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一片殷切之心,反正今日无事,便去一趟太学好了。”

太学,从汉代开始便已经出现,历代都是最高学府。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

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

到了宋徽宗赵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宰相蔡京一力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在如今正式达到极盛时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庙堂上,做官的都是这群人。蔡京的改革,也让太学内涌入大量的平民子弟,这些人家中没有固定先生,多是私塾出身,大多都是杨霖的拥趸。

太学门前,两派学生横眉冷对,互不相让。

其中一些是老太学的学子,他们亲身经历过杨霖凶残的时期,新状元骑殴陈朝老是太学生永远的痛。

另外一些,则是新晋的太学生,他们在汴梁之外就是天天听杨霖的赞歌。

更有甚者,他们的启蒙先生,很多都是收钱办事的主。

殷慕鸿拿到经费之后,左思右想,只有私塾先生缺钱而且穷酸,会写诗难夸人,所以大力招募这些人,利用万岁营的流动性,发展了很多教书先生作为宣传工具。

这些人教出来的学生,天生就对杨少宰抱着几分亲近之意。

新入学的士字,竟然要请杨霖那厮来太学讲课,对老学子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一群人堵在门口抗议,要给杨霖一个下马威,将他拦在门外。

另一派针锋相对,当即组织起来要保护少宰。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不一会几百人衣着大红袍子,纵马而来。

众人到了太学门前,纷纷下马,簇拥着身后的杨霖出来,来到太学门前。

万岁营人马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人命,以前就是群亡命之徒,训练之后气势更甚。

放在一群江洋大盗面前,都要吓得他们瑟瑟发抖,何况是一群读书的士子。

至于杨霖,则是峨冠博带,一袭文士打扮,迈步过来。

这一行人刚一出现,老太学们气势就为之一夺,虽然还是憎恶杨霖,但是敢出来挑头的却一个也无。

另一边的太学子,则脸色发红,神情激动,围在杨霖身边,紧紧跟随。

杨霖笑着进到太学内,一阶阶走上山门,半山腰是一个大的广场,中心立着孔夫子的雕像。

在白玉石的雕像旁,已经搭好了台子,众人簇拥着杨霖上台。

“诸位都是太学子,未来要到庙堂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我不过是先行一步。今日我们暂且不谈治国之道,先说说做人二字。”

底下十分安静,就连不喜欢他的,也都想听听状元公有什么高见。

杨霖看了一眼底下士子们,这些人就代表了大宋的未来,是将来的顶梁柱。

若是能从他们开始,革除一些士大夫的糟粕思想,等到他们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到文官队伍时候,或许能改变大宋死气沉沉而且腐朽不堪的官僚现状。

想到此处,杨霖搜肠刮肚,说出一番肺腑之言:

“我浅陋揣摩,人为万物之灵,而人初将,其时懵懵未开。故善恶无辨,皆生存为先。此为心之体,亦为人之本。

心是何物?用孟子四端为要,即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皆为良知。

圣人说格物致知,便是希望后世人致本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而无人欲之杂。知而不行,为不知。知而行止,为不知。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知行并无先后之分,而我本人更崇尚行。

古来士人治国平天下之夙愿,亦为无上荣光。为众生善,可为大成。

但能力小为小善,能力大则为大善为良知,不是非得强求自己为大善。”

底下众人,被这一番新奇而且蕴含哲理的说教,讲的似懂非懂,若有所悟。

杨霖干脆在铺着蒲团的台上席地而坐,指着下面说道:“今日探讨做人与学问,在场不论官职,我们平辈相称,尽管上台一叙或者发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