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清梦大帝 > 第七篇 西川征伐 碧血丹心 第一百八十九章 杨敏之死

大元历448年,天统四年

自张清梦称帝以来,杨敏逐渐被冷落,当然,他本身也乐得自在,他从始至终都对“大郑”抱有恨意。

“窃国之臣罢了!”他时常如是思想,但见先主安然无恙,自己便不复多言。

赵福里每次得闲,总会飞马前来汉中,向师傅问安。杨敏眼见昔日爱徒成为“窃国贼”的忠犬,气不打一处来:

“小杂种!”

赵福里被吼一征,不知何意。

“你如今出息了!长本事了!不到陛下处请安,反见我做甚!”

“徒儿临行前,早己事先晓明陛下”

“杂种!”俺说的是真定的陛下!”

赵福里心中一颤,怯生生回应:“现在已是大郑天下,徒儿若去,岂非自找麻烦?”

杨敏听罢,一阵哀声叹气。

“师傅,徒儿听闻您与真定有书信往来?”

“怎么?”

“陛下早已对您颇有微词……”话到此处,他便不敢再言。

孰料杨敏猛的一起身,照着赵福里双颊左右掌嘴,边打边骂:“国贼!国贼!忘恩负义!!!”

赵福里被抽的眼冒金星,狼狈后退,只得仓惶逃离。杨敏愤恨地死咬槽牙,发出一阵阵令人不寒而栗的碾声。

京兆府大极殿

却说自建元以来,张清梦励精图治,劝课农桑,与民体息,北方经济长足进步,人口亦缓慢复苏。除去少数遗老遗臣外,几乎所有百姓皆归心于郑,人们四处传唱皇帝圣恩,社会大治。

这日朝会,张清梦在总结功绩后,表达出代蜀意愿。

“如今北方已定,然全国尚未统一。朕已准备四年,粮草果备皆足,正应兴我大郑王师,攘平叛逆!”

“吾皇圣明!”百官躬身山呼,”

“今日朝会,朕想听听众卿之意何如?”

“启禀圣上!”穆鸣锐出列回应:“臣以为,如今讨伐巴蜀,正是时机。蜀主李环昏溃无能,王师入蜀,百姓必然箪食壶浆,以迎军旗。”

施青云答道:“蜀主无能,然其麾下有一人名唤李凉,此人好谋多断,不可不防。臣恐李凉会遣人至江东,共同发难!”

“嗯。”张清梦点头:“依卿之意,我等应安抚江东,与其共同伐蜀?”

“陛下圣明,如此一来,西蜀将承受腹背夹击。我等也可无后顾之忧。”张清梦同意,并任命施青云为使节前往江东,随后,张清梦下令关陇之兵开始军备,剑指巴蜀。

成都府

占据两川之地的军阀李环,其父李江本为京兆尹,自周成之乱后预感天下将乱,便奏请皇帝泰利外放至益州,领益州牧。李江初至蜀中,本实力厚弱,然而,李江以雷霆手段还步荡平蜀中各路军阀,雄据两川。与周成、华浩并称为“世之三雄”。

自统一两川后,李江便封锁剑阁;潜心治理。政治上,李江为立足此地,让渡大量权力于本地贵族祁氏、高氏。

经济方面,李江推行屯田制,闲时耕种,战时出征。并委任义子李凉对以都江堰为首的水利设施重新修缮,清理淤泥,加固堤坝,使小麦,水稻等作物连年丰收。同时,李凉肃清川中盗匪,保障商路安全,大力扶持蜀锦产业,收入巨增。

李江治蜀十年间,蜀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长者不问世事,稚童不知刀兵”无愧为当世“天府之国”。

正当李江励兵秣马,意图出关以争天下之际,突发疾病,不治而亡,至死都在悲叹。

李环继位后,继续潜心治理西川,政事上依赖祁氏兄弟与义兄弟李凉,纵然自身平庸,依旧维持了数十年的安定。

却说关陇军备的消息传至成都后,李环慌忙召来臣子们商议对策。祁氏兄弟的大哥祁连直接断定此为谣言,他认为,巴蜀已向郑朝称臣,不应该会动用兵戈。其弟祁复连声附和。

孰料,李凉站出身来:“大人此言不妥!张清梦志在天下,如今北方安定,必然不肯安居一隅。”

李凉徒弟高柏道:“关陇之兵约有二十五万众,若此事为实,必是抱着一举灭蜀的心态!”

李环吓的大声惨叫,深身都瘫软于王椅上,眼神惊惧的仿若郑军正在眼前。

“殿下!”祁复一声大吼:“何须如此!”

“张清梦不简单……不简单……我斗不过他……斗不过他……”李环说着便想逃离,祁复不耐烦地扯住其衣袖,强行按回去。

“殿下意欲何为?”祁复皱眉质问。

“不如,我上表张清梦,我等奉众归降……何如?”

此话一出,满堂震惊。要知道,如今巴蜀之地坐拥三十一万将士,且地势险峻,粮草充沛,李环如今却想凭几滴墨水,就将其打包送给张清梦。

无法接受,根本无法接受!李凉直接跪伏于地:“殿下何出此言,臣等纵是万死,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先主一生心血付诸流啊!”见此,其徒严从谦、高柏:胡大部也纷纷跪拜:“恩求大王收回成命!

李环被这些人弄的更心乱了,就像刚弄翻餐桌人又摔在菜上的那种混乱。

“哎呀……你们!”他踱来踱去,下阶去扶。怎料李凉执意不起。

“我方才是戏言!戏言!这不是与你等商讨嘛!”如此,李凉等人才起身。

“如今之计,又当如何啊?”李环问向众人。

祁连应答:“大王不必惊慌,在下以为,张清梦不会来犯。”

李凉忙答道:“大王!我等需立即军备,先发制人!”

“军备反而会给张清梦以出兵之口实!”

“纵然不军备,出兵亦是必然!”

祁氏兄弟同李凉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哎呀!”李环一跺脚:“本王早知张清梦觊觎两川,然则我若先出兵,必落人于口实!”

李凉思虑在三,表示他有办法得到名分,同时表示出不出兵,郑军都必然入蜀。于是,在李环的默许下,李凉开始积极谋划,而他的第一步棋,便是横亘于出蜀路上的汉中。

汉中府

自杨敏被封汉中候后,便留于汉中府,他一不执政,二不掌兵,三不得擅自离城,可谓是变相软禁。因此,他心中积怨以久。李凉得悉,便遣谋士杜玄密会杨敏。

“汝是何人?”杨敏狐疑地望着杜玄。

哪知杜玄见了杨敏,当即哭倒在地,边哭边骂:“杨敏!先帝待尔不薄,你为何诛纣为虐,欺辱圣上啊!”

杨敏听此,慌乱辩解:“何从说来?俺不曾欺辱皇上……”

“皇上早已传檄蜀中,求我主发兵,复兴泰威,还言及自受封真定以来,日夜惊惧,遭奴仆嗤笑,尔敢说尔不知?”

“俺实是不知啊……”

杜玄将所谓的檄文拿出,杨敏命一旁的师爷为他读:

“朕承泰威大统,十数载未敢懈怠。张清梦包藏祸心,行篡逆之事,致朕失位,宗庙蒙羞。

朕禅位后封于真定,名为公侯,实同囚虏。往昔君临万方,如今行动受限,饮食服饰粗简不堪,受尽屈辱。幸有忠臣杨敏,身处贼巢仍忠心向朕。

朕闻成都王李环贤名远扬,今望李环能举义旗,率忠义之士共讨张清梦。若能殄灭贼众,复我泰威,朕必不吝封赏。郑贼不除,天下难安,祖宗难息。望公速起,救朕救民,再造乾坤!”

读毕,杨敏泪湿满襟,他跪伏于地,向杜玄明愿共同起兵举事,杜玄都愣住了,他没料到杨敏能好骗到这种程度,枉他还做了多份方案……

当然,泰不染在真定吃好喝好。所谓的檄文不过是李凉伪造的而已。讲真,这种手段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愚蠢,但应付杨敏的话,足够了。

汉中本就是杨敏昔日大本营,军中势力颇大,他凭借自己昔日影响力,暗中说动兴势山营守将郭备及子午谷营守将马殷,秘谋联合蜀军,夺取汉中。

然而,军营换防不经太守同意,难免令人警惕。时任汉中太守尹天良十分敏锐地察觉不对,他私下找到心腹将领康顺商议此事。

“这换防二营将领本是杨敏心腹.……”康顺分析:“如不出我所料,只怕是汉中候要谋反……”

尹天良大惊:“杨敏此人,甚为恐怖,人称“巨灵神”,我若直接派兵,恐怕弄巧成拙。”

恰在此时,尹天良家丁来报,说杨敏邀请其赴酒宴。康顺眼睛一转,开口道:“府君,末将有一计……”

汉中候府

尹天良乘马来赴宴,可他到府门前,却丝毫未见宴会本该有的热闹,有的,只是说不明的肃杀感。

“太守大人,请吧!”

来迎客的人身披甲胄,手持长枪,怎么看都不像招待客人。尹天良暗中思忖:“康将军所言不虚,杨敏果有反意……”

至院内,便见一众士卒围于四周,杨敏则坐于主位,满眼凶狠。

“汉中候这是……”

“尹天良!俺也不卖关子,俺想反了张清梦,复迎陛下!你镇守此城,如不杀你,便难以举事!”

此刻,尹天良虽稍作慌张,但很快便平复心境,继而跪伏而泣:

“实不相瞒,陛下前日也秘书于我,令我协助大人。纵然大人不说,我本也打算今日献上汉中,以助大人。何苦又要加害于我!”

杨敏彻底懵了,他不知尹天良为什么又有密信:

“所言非虚?”

“句句为真!”尹天良又哭:“大人若杀,悉听尊便,只是其余守军一时难以收编,若大人放我一命,与我共到太守府交割,也可免除麻烦啊!”

杨敏知道,杀掉太守并非最优解,更何况尹天良若言为真,杀后还真不好交代。于是饶其一命,与其同往太守府。

却说一众人至太守府前,杨敏命身后于外待命,自己则与尹天良进入府中,尹天良于前引路。

然而,杨敏不知道的是,他每进一间,身后之门便关上一间……

直到尽头,尹天良表示入内取官印,杨敏点头,赤手空拳立于廊中。突然,他听觉身后一阵兵甲之声,他顿觉不妙,一脚踏开隔门,尹天良早已消失不见。

“奶奶的!”杨敏狂吼一声,欲从原路返回,却见康顺领兵杀入。

“杨敏!汝聚兵意图谋反!罪当立诛!”

“小杂种,就凭你们?”

杨敏捏了捏拳,毅然冲上前去。握住一兵的枪,用力一甩,士兵应声而亡。杨敏凭着半截碎枪,同众兵士厮杀,血溅四处。

见此情形,康顺令士兵后撤,故意让出一条路。杨敏不愿过多纠缠,顺着空处便逃,可每一间,四扇门都仅开一处。

士兵于后追杀,杨敏慌不择路,只好从这些存留的出口逃跑。

然而,他刚跑出此间,顿觉脚底一滑,整个人摔了个狗嘴泥。当他再欲起身之际惊恐地发现:全身动弹不得!

他猛地用力,每一次挣扎都扯出一道道黏腻的丝线,将他困得更紧。他双目圆睁,充血通红,双手疯狂地舞动、抓挠,却只搅起一片片松脂的涟漪,绝望在眼底蔓延,发出的嘶吼被松脂无声吞没。

他彻底绝望了,他知道,在这片松脂中,他的一身怪力毫无用处,

“杨敏啊杨敏,想你叱咤天下,勇武过人,最终却死在了我这无名副将手中!岂不令人耻笑?”

康顺一声令下,众兵长枪乱刺,杨敏绝望惨叫,直至气绝。滚烫鲜血如泉水般涌出,溶合在满地的黏稠之上……

很快,尹天良与康顺调兵入城,郭备马殷听闻杨敏一死,立即投降。至此,汉中之乱基本平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