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12章 争抢冷猪肉

宋时明月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12章 争抢冷猪肉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呀,老师那里的礼物送了吗?”赵兴一边爬起来穿衣服,一边焦急的问。

程阿珠没有回答,陈伊伊咯的一声笑了:“啥事都等兴哥做主,黄花菜也凉了。”

啥?黄花菜都凉了,这词出自苏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怎么只眨眼功夫,越南人也知道“黄花菜”的典故?

程阿珠马上以主母的身份接续:“眼看快正旦了,官人今天也把年礼准备一下……还有,明天要宴请学生。官人也要做好答问准备……我们今天还要冬腊风腌,就不陪官人了。快快,官人快点起来,府尊那里还等着释菜先师呢!”

赵兴赶紧披衣而起。

按规矩,今天的新袜子新鞋子,他只能穿程阿珠亲手做得。原本他还想说几句,譬如“以俺现在的身家,老婆你无需亲手做鞋袜了,咱有钱,街上去买,不成吗?”……

然而,冬至节里,穿老婆亲手做得鞋袜,终归是一种民族传统礼节,他感激的捏捏程阿珠的手,翻过来看看那双小手有没有被针线磨出茧子,而后放心的拍了拍后者的肩膀。

这一习俗,现代连日本人都不遵守了。日本妇女在这天,常送给丈夫巧克力,寓意:感谢丈夫赐给自己一年的甜蜜生活。它已经失去了那种“中华味”。当此时刻,赵兴能感受到老婆亲手做的鞋袜,心里说不出的温暖。

陈伊伊与廖小小没闲着,紧跟着阿珠给丈夫献上新鞋袜。伊伊边递上去,边恭敬地说:“老师那里我们也送了一份礼。当时官人不在家。我们就替你做主了。请官人恕罪。今年的年礼已经备下,相公回来点看一下,若无不当,该赶紧送往京城,免得误了时辰。”

“好的。不能误了时辰”,赵兴边答应着边穿起全套官服,整了整官帽,在衣服外头加披一件短裘,他提着程阿珠递上地食盒,老实地向府门外走去。

冬至日地“释菜先师”是祭典将文字传授给平民的孔圣人。因为有了孔圣人的广收门徒,知识才从贵族阶层向平民传播。在这一天。全天下的读人都要在地方官的带领下。拜祭这位至圣先师。

夫子不是嫌贫爱富地人,祭奠他的东西无需昂贵武士,两碟小菜而已。一碟是芹菜,一碟是豆腐。豆腐寓意着“福”,是期望至圣先师在天国里能够永享安福。

芹菜的寓意则深了点。据说,古时候,芹菜刚传入中国,人们都认为芹菜有毒。有一位人勇敢的尝试了芹菜,觉得很美味。于是就向自己最尊敬的人献上一束芹菜,由此诞生了一个词叫“芹献”。意思是:一点小东西,自己觉得很好,但不知对方是否能够满意。

“释菜先师”的祭礼是芹菜与豆腐,由此也诞生了一个词。就是韦小宝的口头禅:阿弥陀佛。芹菜豆腐。

意思是说:自己很尊敬佛,将自己心目中最珍贵地东西献上。希望对方喜欢。

宋代文人”释菜先师“时,不能由仆人提着菜盒,为表示虔敬,身为读人,必须亲手提着菜盒步行前往孔庙。宋代之后,这规矩乱了,一般地文人坐轿子去,菜由仆人提着,也是被允许的。

赵兴快走到孔庙时,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只见眼前人山人海,个个都做读人打扮,这些生们大冷着天还摇着一柄折扇,在这神圣的时刻,他们忘不了与人拉关系谈交情,上万人前后左右找熟人交流共同,一时之间,整个孔庙广场全是巨大的嗡嗡声。

按规矩,张用他们属于武官,没资格参加“释菜先师”。所以赵兴找了半天,找不见半个熟人。他想了想,一晃庞大的身躯硬朝里面挤去,被他挤开的文人恼怒的望着他的背影,见到张兴短裘下露出地官服,再比较一下自己的小身板……那些人终究将谩骂咽回了肚里赵兴好不容易穿越了人群,来到孔庙大门,邓御夫正守在门边四处张望,见到赵兴他长长地松了口气,赶紧招呼:“签判,快去进去,学谕大人催过几次了。”

赵兴回头望着广场上的人头,低声问:“这有多少人,天哪,黑压压一片。密州学子有多少?”

邓御夫低声回答:“按今年学宫典籍,大致有八万人……这孔庙门外还都是些没进学的村秀才,贡士才能入庙,待在第一进院落,他们大约有六千余人;进士在二进,大约有一千余人。有官身的在大殿,不过五百余人。”

天哪,八万人。密州一个地方就有八万名大学生。难怪后来不允许祭孔了,这可是八万人地“群体**件”……然而,奇怪地是,在宋代,这么多人聚集,现场竟然没有一名衙役。

赵兴闷头跟着邓御夫一路往庙里走……嗯嗯,原本邓御夫也没资格进入大殿,但托赵兴的福,他现在也是“官人”了,所以便“登堂入室”。最近这厮也发了,身上披着件珍贵地白虎皮,脚下穿的靴子也升级换代,换上纯正的鹿皮,用一种黑色染料染的锃光发亮。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句话:我很有钱。

此际,天上飘着鹅毛大雪。这是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大雪里,人的视线变的只有十数米。大殿里因此有点昏暗。密州学谕正板着脸坐在首席,阴阴的看着赵兴进来。王子韶与索问道陪着笑脸坐在其下首,一见赵兴进来,连忙热情的招呼。

学谕的品级比赵兴还低,但今天,他是场中老大,连知州都要听他的摆布。赵兴来晚了。那两人热情打招呼就是不想让学谕在孔圣人大殿训斥赵兴。

赵兴啥人。那学谕板着脸才说了一句“赵离人,你今日……”,赵兴已经窜到对方跟前,热情的握住对方地双手连连摇晃,嘴里还喊:“学谕大人。辛苦了,我代表密州学子、代表密州庶民,代表密州团练,感谢学谕大人一年辛苦,教育人……”

其实,他说地那些都是废话,手中的东西才是现实。在赵兴握上学谕的手时。学谕感觉手中一凉,左手、右手均给被塞进了一件东西。

左手的东西冰凉,学谕腾出食指,食指一摸,知道那是一方光润圆滑的密石砚;右手地东西则成八棱柱形,木质坚硬。

这比十个代表更有用——学谕立马脸上化了冻,他满意的点点头。

自密州石发现以来,密州团练牢牢的把持着石材的制作,做好的成品大都作为贡物上交给皇宫。仅从王子韶那里流传出来的几方砚台看。其构思可算是奇思妙想,雕工简直是鬼斧神工。每一方那都是艺术品,里面透着浓厚的文化味,现如今,身为密州人家里没有一方密州砚。彼此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这位学谕早想跟赵兴凑凑近乎。也弄几方砚台回家赏鉴,以显示自己“密州文化第一”地资格。但赵兴几乎整日不在家,让他无从下手……终于,今日能了结心愿,想起来他可是俩把泪呀。

至于他右手被塞入地那个八棱柱体,也不简单。传说它是赵兴特地替苏东坡制作的。苏轼这厮喜欢漫步乡间,在黄州时,经常寄情于山水,为了方便老师在野外写诗画画,赵兴便召集能工巧匠制作了这个野外写生笔,命名为“八卦笔”。

八卦笔很八卦,这个八棱柱体,裂开八棱盒,每一个柱面都是一个小匣,匣内挂着长长短短的八支笔。八瓣合起来,则成为通体没有缝隙的八棱木柱。

这种八卦笔选用高档的越南红木、或者非洲黑檀制作的,比较罕见的则用绿檀木。据说这种木头坚逾钢铁,危急时刻可以当武器抵挡刀剑砍击。因为它制作的精巧,现在成为北宋高层次文人赏玩的必需品。目前成为文人身份地象征。没有这玩意,说明你的诗歌不行,无人赏识。学谕只听说过少数几个诗名卓著的大文人拥有这个东西,所以,当学谕得到密石砚并不觉得喜出望外,但摸索袖中发现获得一套八卦笔,喜出望外。想到此后也可以拿着这套笔向人炫耀,他的脸上如沐春风,紧着说:“既然人都来齐了,那我们就开始。离人贤弟,站我身边来,我们一同拜祭。”

论理,站在学谕身边的应该是王子韶,可王子韶早知道赵兴地手段,他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这厮定是又抡起了糖衣炮弹,打倒了学谕……罢了,原谅这厮,嗯,只是不知这厮又拿什么东西诱动学谕。回头得问问,不能便宜了这小子。

索问道也有类似想法,他警惕的盯着学谕,只见学谕大人借赵兴地身材掩饰,一个转身,袖子在腰边一拂,两只手露出了袖外,接过了别人递上的食盒。

大殿内的官员们纷乱一阵,自发地按品级大小依次排班站定,现任知州王子韶终究还是与学谕并肩而站,他俩身后,第二排站的则是退职官员,他们依据封号、品位,从右往左按序排列。第三排才轮到现职官员。现职官身后,则是有进士身份,领了个闲官的读人的位子。

学谕领先念诵祭文……赵兴听不懂这种“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的句子,他站在第三排,跟着大家嘴唇蠕动,仔细听,嗓中却没不发出半丝声音。

祭文念诵完了,主持祭礼的人献上祭礼,分别是一个猪头,一束新麦,一个羊头……底下的学生们则纷纷从食盒里拿出自己带来的芹菜、豆腐,传递给主祭官——祭酒。祭酒将学生们的菜一个个摆上祭桌。这时,二进外的进士也纷纷取出自己的菜肴,但他们的菜没资格传进大殿,只能摆在地上。

除了这些外,知州大人还必须代表州衙地官吏献上几盘四时水果。九瓮酒。几只猪头,几只猪蹄……在知州献酒地时候,赵兴乖乖地夹在学生队伍,按次上香。

祭奠直进行到中午,正午时分。祭典结束。祭酒亲手持刀,在献祭的猪头上面割下了三块肉,这三块肉就是“禁脔”,只有知州大人、学谕大人与祭酒大人三人有资格品尝。祭礼期间,这三块肉别人不能触碰,要等到第二天祭礼完毕,由庙人送到那三家门上。三家才能尽情品尝——传说这肉能令人长智慧。还能帮助人中举,所以三家多用来赏赐得意门徒。

祭礼进行到这儿,待在孔庙一进二进的人开始涌进大殿,赵兴这伙人向殿外退去,涌进殿里的人直奔祭桌上的猪头,很多人已经挽起了袖子赤膊上阵,还有人手里捏着雪亮地小刀——他们现在表演的是“抢冷猪肉”。

传说,祭台上献祭的那个猪头沾染了圣人的慧气,能吃上一块这样的肉。隔年准能金榜高中……由于祭奠实在冬至进行,祭台上摆了半天的猪肉常被冻得又冷又硬又肥腻,所以被称为“冷猪肉”。

进士们是没份参与冷猪肉的抢夺,他们已经是进士了,所以只能站在大殿外。眼瞧着那些一进二进地村秀才、贡士。争夺那份渴望。

贡士们抢夺完了,也退场了。轮到那八万人涌进殿中,他们将分食献祭地芹菜豆腐。

这些人都是斯文人,在孔庙外头又冷又饿的站到了中午,虽然是盘冻得跟石头一样的芹菜与豆腐,还有猪蹄——寓意“生花妙手”……他们也吃得很开心。因为有学谕在现场,八万文化人很有秩序的依次上前,每人吃一小口,饮一杯府尊献上的美酒——如果这时他们敢越班抢夺,要被学谕除名的。

十年寒窗不容易,所以八万人虽然人头涌涌,但他们进入孔庙时,连呼吸都放轻了很多,整个庙里只剩下一片咀嚼声,外加大殿外进士们的相互寒暄声。

进士们这时相互寒暄,谓之拜冬。

整个大殿里人头此起彼伏,人人都在相互点头行礼。因为在场的都是读人,都算是彼此的学兄、学弟、学长、前辈,相互拱手寒暄,混个脸熟,以便今后官场相互提携,认识不认识都彼此拱拱手,结果你把头点过来,我把头点过去,满大庙全是摇晃脑袋。

到午饭过后,约莫是下午上班时间,学生们自发地聚集在老师身边,开始“拜烧字纸”。

古代文人爱惜字纸,不许乱用有字的纸擦东西。在民间、尤其在士子文人阶层非常看重这点,他们认为爱惜字纸是对圣人所授文化的尊重,如果乱用有字的纸揩抹脏东西,那就是对先师的亵渎与不恭。所以他们把写过字地字都不丢,每年等到这时候讲起带入孔庙,在祭孔时一齐烧掉,烧字纸时也要师生一齐跪拜,这叫“授业有知”。

烧完纸,同学相互约好与次日去老师家拜访,这就是“隆师礼”……

赵兴忘了:冬至日,朝廷官员又放假了,还是个宋代四大小长假之一,前后放三天。原本赵兴因为今天放假,想睡个懒觉,结果,这一天比上班还累。

王子韶身边也围了几个自称是学生地人,他们谦逊地向老师致谢——邓御夫也该在那行列中,但他却立在赵兴身边。王子韶似乎没邀请学生去家里的意思,见赵兴还在那里冲人乱拱手乱点头,他眼珠一转,招手唤过赵兴,亲切地说:“离人,我看你的学生都没来,索性明天去你府上,一块,也请我的学生。”

这什么道理?

赵兴还没来得及反驳,王子韶的学生已经一片叫好声……啊,他还能拒绝么?

赵兴,密州人谁不知道,大财主一位,而且是会给别人带来财富的大财主,刚才那么多人上前与他拉关系,就是想在团练走私活动中凑上一股。可惜赵兴从不给陌生人机会,而王子韶的学生都是趋炎附势的人,现在能够贴上赵兴这位大金主,见识一下传说中那奢华至极的碧霞阁寓所。能让赵兴拒绝吗?

王子韶这么一做。就从弟子拜师的“隆师礼”,转为拥炉会饮地“扶阳礼”,虽然这两者都是冬至节地宴请礼节,但性质变了……

师生们约好了宴客时间后,王子韶开始带着现任官员向门庙外走去。至此,现任官员参与的祭孔活动结束,剩下的就是那群秀才继续瓜分芹菜、豆腐、水果、美酒。

赵兴走到府门口的时候,发现张用正坐在他家门口的石兽上,闷闷地望着天空。看情形他已经坐了很久,身上的黑色皮裘落了一层厚厚雪花,见赵兴走近。他愣愣的点点头。随口问:“祭孔完了?今日天色黑的早,眼瞧着就快天黑了。”宋代门口立什么石兽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石虎、石羊是立在帝王墓前的。而虎是尊严与高贵的标志。羊个性柔顺,形态淑美。我们祖先造字地时候,有羊面从美之说。所以自汉晋以来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为祛邪之物。

此外,宋代门前立仗马与控马官石雕,则表示将门世家;武将门前还立角端石雕——狮形有翼,头有双角者一般称为“天禄”;单角称为麒麟;无角者为辟邪,立于一品文武官员门前。

政事堂官员可在门前再加一对瑞禽。而石象与驯象人则寓意“象生百态。沧桑何在?”,常立于宗室子弟门前……嗯,如果你在宋代看到谁家门前有没翅膀地石狮子,可以肯定:他是穿越人士,而且是明代永乐年以后穿越来的。因为石狮是明代以后的产品。

赵兴就欺负古人。他将门口的“上马石”雕成礼仪规定中不存在的物种,比如第一排左面第一只为鸵鸟。右面第一只是温顺的狸猫;第二排则左蟾蜍、右孔雀……无形中避开了品级规定。

这几只石兽高高低低,张用正跨坐在那只仰头撒娇,一脸媚态的狸猫身上。

赵兴憋住笑,问:“怎么不进去,坐着干嘛。”

张用摇摇头:“我浑家在里头,你这主人不在,我浑家不让我随意来你家串门,尤其不许我来你家洗澡。”

赵兴乐了,原来这又是一位宋代怕老婆的“陈季常”。

嗯,人在宋代,似乎不合适把怕老婆的男人叫做“陈季常”,因为宋代怕老婆地人太多,比如李清照他爹。

“走”,赵兴招呼张用:“你不冷吗。”

张用抖了抖身上的皮裘:“熊皮呀,很暖和。”

虎熊这样的皮,似乎武将都喜欢。但这类皮裘比较厚重,穿起来沉重。赵兴喜欢轻软的狐裘、貂裘。他没理会张用的炫耀,边向府里走边嘲讽:“原来你这厮坐在我家地石兽身上,是在炫耀你这身熊皮……女人都在忙,我俩现去那里舒服一下,这大冷地天,个热水澡如何?”

张用连忙摆手:“我听说了,你的浴堂里有倭女贴身搓背,可温柔、可舒服了——我可不敢。我浑家就是听说了这事,坚决不许我登你门。”

“那就去浴室楼上——栖霞阁听音乐,喝酒……冬至日,我记得要吃啥?”

“饺子、馄饨!”

饺子据说是三国时代张仲景发明地,他在冬至日做了一碗“去寒娇耳汤”,里面的面食包馅,形似耳朵,便被叫做“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

冬至日是阳气初生的日子,吃“饺子”意味着“一阳出生”;吃“馄饨”是庆贺“混沌初开”。

到了后院,赵兴发现满院变成了妇女大集会,厚厚的大雪中,那些妇女每人跪坐在一张竹席上,正在热火朝天的——腌咸菜。赵兴这才想起来程阿珠临走时说的:冬腊风腌。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腌咸菜?”赵兴惊愕的问。他这才看清,张用的浑家徐氏也在其中。

“是晚了点,可是小雪的时候相公不在,所以我等准备好了腌菜,拖到冬至才弄出来”,廖小小咯咯笑着说。

“大冷着天,赶快进来,别冻坏了身子”,赵兴话说一半,看到几个倭女也在其中,他猛然感觉到这个场面有点熟悉,记忆里好像见过。

是了,是在电视里见到的。每年小雪的时候,韩国人都穿着这样的唐装,几万个人汇集在大广场上,场面壮观的摆开腌菜台,制作越冬的腌菜。原来这就叫:“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原来,这不是韩国人的传统,原来它是一种中国礼俗,是宋人的传统。

除了腌大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外,现场的人还在“风”,场边立着很多木架,上面挂满了风制好了的蔬菜,还有风鸡、风肉等,这就是“风腊”。现在各种制作已经进入了尾声。

赵兴看到几名倭女,想到倭女从不怕冻,她们在数九寒天只穿一个丝袜,敢上街扫雪,还从不得风湿病,这才想起。也许宋人的体质跟韩国人、日本人一样,自有抵抗风湿的体质……在看到妇女们已经干到了尾声,他索性不再劝解。

妇女们都在干活,碧霞阁上无人伺候,赵兴只好自己动手,他除去了大衣,跟张用盘腿坐在热烘烘的地板上,旁边点着一座酒精炉烧着热茶烫着美酒,吃着鲜鱼块,果脯,闲聊着今后的年景。不一会,楼下传来妇女的欢声笑语,她们开始洗浴了。

宋代的洗浴风格类似现代日本,据说现在荷兰一地还有男女同浴的风俗。所以在楼下洗浴的妇女一点不避讳,她们大声笑着,催促仆人们将火烧的再旺点。不一会,喀丝丽穿着一身轻装,走上楼来,她出生于热带,没有宋人那么耐寒,所以程阿珠没有勉强她去参与腌咸菜。喀丝丽不耐寒,到了冬天最喜欢蜷缩在被窝里,她此时出现在这里,一定是程阿珠想起赵兴无人伺候,所以才通知了她。

一上楼来,喀丝丽迈着舞蹈般的步伐,脚铃叮当的走到赵兴身边,紧蹭着赵兴坐下,斟了几杯酒,她用胡语询问赵兴:“主人,姐妹们都去了南方,为什么不让我去?主人,我如果哪里不好,请您惩罚我,但不要这样。”

赵兴笑了笑,敲打着她那不规矩乱摸的手,笑着说:“你想去,我明天就送你走。”

喀丝丽身子扭了扭,马上回答:“主人,奴婢不在意走不走,但我想知道,让姐妹们去南方是惩罚还是奖励?如果是奖励,我也要,否则,我宁愿留在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