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22章 变革的契机

宋时明月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22章 变革的契机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修建胶西城,不是景教在为赵兴做事,相反,是赵兴照顾景教,因为赵兴可以找任何人完成修建。

安思达接受了这份恩惠,自然想询问一下赵兴的底价。

“我不认为你们能为我做什么,据我所知,你们在晋朝时期进入中原,已经孤立于诸教之外近千年了,我向来认为,文明要想展,就必须交流——流动的河水才能新鲜活泼,一团死水只会出腐烂的臭气,可你们已经有近千年的时间没有活水流入了,你们能做什么?当然,如果你们什么也不做,我看,景教消亡的时间到了。”

安思达望着周围的景象,迷茫的说:“灭亡的时间到了,是的,我已经听到了它的脚步,我们该怎样挽回灭亡的命运呢?”

景教在唐代曾经辉煌过,唐朝有数个皇帝信仰景教,但随后,一团死水的景教传播面越来越小,到了宋代,已经只局限于泉州与汴梁两个地方。

赵兴似乎记得,宋代以后,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景教的传闻不知道,他不知道,在正常的历史上,有一只信仰景教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死后动叛乱,为了报复,胜利的蒙古人屠杀了所有景教的人员,焚烧了教堂与宗教典籍,他们做得如此彻底,以至于景教在中国的历史都笼罩在一团迷雾中……目前,景教人员已感觉到他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活动范围越来越狭小。于是,教中几位野心家集合在一起,商议向外伸出试探触角,图谋变革。真实的历史上,副主祭安思达带领地人一直走入西域,才在陕甘一带扎下根来。但现在,由于赵兴的介入,历史改变了。

景教现在蜷缩泉州,而泉州在宋代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由于居住的藩商太多。当地官府采取了灵活的手段治理该城。历任官员允许一些大豪商雇用大批外国人从事对外贸易,以至于到了后来,阿拉伯巨商崛起,把持了泉州城所有事务。成了一个类似“国中之国”的藩政。

泉州城势力最大的是阿拉伯商人,他们财大气粗,自然愿意为了信仰花更多的钱,其中大豪商蒲易安就是代表。安思达等人隐约听说这位大豪商最近联系上了一位神秘宋商,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上至倭国,下至交趾。安思达又听说:从去年始。蒲易安带着家族最得力弟子,在该宋商的支持下移居耽罗岛,开始全力经营“自己的国”。景教地人也想寻找这位宋商支持。几经辗转打听,现了赵兴的存在。

赵兴身边的人很杂,各种信仰的人都有,这让景教人员心中涌起一份希望,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但他们没有想到地是,赵兴从头到尾没有听他们的煽动演讲,自动许给他们一座城池让他们传教。这做法既给他们了一份希望。又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对方到底需要什么?

看着对方那清澈的眼睛。安思达觉得自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确实无法向对方空口许诺。沉默片刻,他突然想到赵兴的暗示,心中陡然一喜:“变革,他说的是变革。我们是同路人,我们都想变革这个世界!”

“我这就回泉州”,安思达斩钉截铁地说:“这座城市既然是我赢得的,它就该由我来当主祭,我回去要求调往密州担任祭酒,正好就近向赵大人日日请教。”

赵兴含笑不语,伸手与对方相握……

送走安思达,赵兴回到家中询问自己的岳丈:“岳丈大人,你是怎么遇到这位大师地?”

程老七面对这个女婿,不敢隐瞒,他立刻一五一十交代俩人相识地经过——古人对信仰向来秉承夫子的教诲,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这位安思达顺着赵兴的船队摸上了杭州庄园,事先做足了调查功夫,而后找程老七搭话,程老七一见对方那副法力高深的模样,不敢得罪,听到对方要来拜访自己的女婿,正好他也接到女儿怀孕的消息,便带着安思达来到密州,而僧佛印反而是闻讯后临时加入地。

程老七介绍完前后经过,赵兴从对方地话里推测出真相,这位岳丈又从身上掏出几件金银饰,项链挂锁,还有一副莲花十字架,哼哼唧唧的说:“这位大师法力高深,在这个项链上施加了*力,说是孩子戴上了能够驱鬼拔祟,珠姐戴上了,就能保母子平安,姐夫,这神物我一直不敢给阿珠,你见多识广,瞧一瞧,这玩意可能戴?”

赵兴哈哈一笑:“没问题,去拿给阿珠吧。”

程老七脚没动,又哼哼唧唧地补充:“姐夫,萧家兄弟一个月前回来了,带了百十号人,住进了堡里的房子,听说你让他都住下,有这事吧?”

赵兴点点头:“有点事牵扯到他兄弟俩,我让他们出国避一避,然后回杭州庄园,等过段时间,再让他们从杭州庄园动身来密州。”

程老七已经把杭州庄园看做自己的家,萧氏兄弟几百号人住进去,让他感到有点不自在,听说他们只是借寓,他松了口气,一边叨叨着一边去找程阿珠。赵兴望着岳丈的背影,背起了手,慢慢地仰起头,仰视着天空,心里自语:“该怎么做才能打破历史的惯性?变革的种子还不够多么?但愿……”

思索了一会儿,赵兴慢悠悠地走回书房,提起笔来记录自己刚才的一些灵感……

宋朝官员每年最忙碌的事就是春耕秋收。春耕秋收过后,生活节奏就悠闲下来了。

这时代,官员每年放一百多天假。平均每工作两天就能轮到一天假期。春耕忙完后,先将遇到的是小长假——寒食节,这一天是熄灭旧火,燃起新火地时候……

古代没有火柴,点着一个火堆很麻烦,所以古人家中的火堆一旦燃起,必须整年不熄,直到寒食节这一天才换上新的火堆,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但赵兴现了宋代的火柴——法烛后,已经常划火柴点燃新火。

不过。宋代法烛属于硫磺火柴,既价格高昂又极不安全。赵兴作为一个Zippo爱好,知道打火石的一些原理,他记得其主要成分就是一些稀土元素。将其与铅锡等金属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优质打火石,而稀土元素在宋代被称为“独居石”,福建、湖北一地出产很多,它也是古代火镰中常采用的燧石成分。

如今,赵兴这一闲下来。便想在寒食节前将新式火镰“明”出来。于是,在迎来送往的酒宴间歇,他召集一帮都作院工匠。开始断断续续地“研制”宋代打火机……

离开京城后。赵兴便命乡人收罗“独居石”,他让工匠们粉碎独居石后,用酸碱反复冲洗,剩下的既不溶于酸又不容于碱的沉淀物,经过灼烧除去灰分,然后用铅锡混合在一起,就成了新式火镰。

再进一步。他又让人找来一些军用猛火油——不久。比现代打火机要傻大笨粗地宋代打火机诞生了。它随后被交给工匠继续研究,并制作出更精细的样本。从最常见的火镰式到水壶造型、动物造型等等……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寒食节到了,赵兴有了这种先进的取火工具,家中地灶火就不再需要小心保管,即使偶尔不小心弄灭了,重新敲出一堆新火就行,所以寒食节对他失去意义。

古人在寒食节这天还能干什么?似乎寒食节也是宋代四大“举国赌博日”之一,但赵兴家中除了廖小小赌性强烈点,其他人没有太多的赌博*。这也使得他们一家在别人忙着更换新火的日子里,有点无所事事。

无聊的赵兴不知道该怎么度过这没电视、没麻将扑克的三天小长假,闲着闷,他干脆约上相熟的官员朋友,一同去游览五莲山地景色。

九仙山主峰海拔697米,方圆55平方公里,为山东临海最大的山群,山上有著名的“孙膑书院”,传说孙膑功成身退后,就选择在此山开设书院,教导学生。这座秀美地山峰是苏轼在密州做知州时,最喜欢游览地,他曾以“奇秀不减雁荡”赞誉此山。

宋代崇文抑武,这座战国时期的书院如今已不教授兵法,成了一个类似庙宇似的荒废小院,院中的守护人穿着不僧不道,让人摸不清身份。原本这座小庙也早该荒废了,但络绎不绝的朝觐让它勉强维持下去,不过,也就是勉强维持而已。

小庙已经很破败了,草屋漏雨,正堂里没有雕像,只是墙壁上画了一副孙膑像,两侧墙壁则绘制了一些战国时代的交战场面……但在赵兴看来,这些绘画的手法似乎是五代地产品,远远没有达到战国时代地那么久远。

孙膑书院的大树底下,文官们聚成一团,一边喝茶一边感怀,但肯参拜孙膑像地唯有赵兴、源业平与张用。邓御夫与林积,以及胶西县的佐官则宁肯在树下乘凉。

赏了孙膑庙的守护几贯香火钱,赵兴与张用走到院中,源业平还在庙里喃喃祷告,并坐在一张草席上,保养自己的随身宝刀,他似乎向这位古代兵神展示自己的佩剑,动作一板一眼的,虔诚的宛若那孙膑真的坐在他面前。

出了小庙,赵兴与张用都没有前去与文官嬉闹的兴趣,赵兴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问了一个他长存心中的疑问:“我听说古时候都有将门的说法,到了唐代还有人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可见将、相是两种培养方法……你听说过杨文广吗?杨氏家族现在怎么样了?”

张用一拍手:“这话你问我,算是问对了。吾祖张廷翰乃开国名将,两世为三衙管军……嗯。也就是你说的将门吧。我家比不上曹家、石家,但也绵延数代。神宗时,我家还有太祖张昭远为阖门使——杨家嘛,到了杨文广这一代,也是三代将门了,可惜他们的后代弃武从文。听说他们这一代那孩子名叫杨祖仁,三四年前入京考科举,还来拜访过我家。”

赵兴点点头,不经意地说:“朝廷邸报上说,杨祖仁新任杭州通判。刚好在我家担任通判……可惜了,其祖杨无敌那般武功,后人竟然舍弃了……”

张用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杨无敌,这名字有趣……你是说杨业吧。他也叫杨无敌,可笑!谁给他起的这名字?”

赵兴惊讶的扬起脸:“不是说他对契丹百战百胜吗……”

“别逗了!他跟契丹交手百余次,每战必败,曾经有一次他躺在城下死尸堆里装死,全靠城墙上的人扔下绳索,他才免于一死。这人跟我大宋军队交手三十余次。无一胜绩,他平生的胜利还是投靠我大宋以后取得的,那次他斩了契丹驸马。但接下来那场战斗他把自己的命送掉了。不过,他被俘不屈,不食而死,倒让人钦佩他的气节。朝廷为此大大表彰了他家,也算是荫及子弟……”

明白了,原来杨家将的始祖平生打了一百仗,前九十八次全是战败。第九十九次胜利了。第一百次依旧战败,那次他将命送掉了。

这样的人怎么是杨无敌呢?谁说他绰号杨无敌?

“天波……我听说他家在汴梁地府邸很气派。叫什么天波府,是杨业家庙改造的,有这事吗?”赵兴不死心地问。

张用纳闷极了:“家庙?你这说法就不对!立家庙的习俗似乎是唐人习俗,但我皇宋设立之初并不流行。还是到了神宗陛下下诏,准功臣子弟立家庙后,才有了家庙的说法,不过,神宗陛下可不能跑到杨业活着地时候颁诏书,所以,杨氏要有家庙,一定是后来建的。

但杨业怎会在汴梁建府呢,他是在知代州任上与辽人战死的,他不在前线打仗,跑汴梁建什么府邸?他儿子也不在汴梁任职,弟弟在太原,孙子也不曾在京城——他家不可能在汴梁建府。

我记得杨文广的儿子杨畋科举出身,曾经也领军打过一仗,是在皇佑四年,广西那边造反,杨畋还在家中守丧,当时杨文广刚刚过世,范仲淹与文广相厚,举荐杨畋去平反。但杨畋这厮有点问题,他几十岁了走路都走不稳,领军进入广西,他压不住军队,自己一不留神走进沟里了,跌在一块大岩石上——幸好石头上有厚厚的草,没有跌死。

事后,朝廷指责他不能压服手下的将士,以战败贬谪,永不再用。但范仲淹极力为其脱罪,朝廷只以贬谪了事。不久,杨畋抑郁而死,其母带杨祖仁去杭州居住……”

张用说杨畋走路有点问题,如果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第四代杨家将传人杨畋小脑不达,甚至近乎于小脑残废,走起路来没有方向感、平衡感,他带领大军出征,把自己带到沟里了,结果导致大军战败。

但杨畋是谁,他是科举出生,透过作主、门生、同年、同僚地关系,与宋廷一众文臣建立了密切的交谊,加上杨氏将门与武臣之渊源,令他拥有一张很广泛的交际网络。他太祖父百战百败不要紧,文臣们会给他太祖创造一个外号,名叫“杨无敌”。他本人脑残不要紧,但文人会把这位脑残描绘为”大宋第一高手“,谁地武功都没他厉害,比他厉害就把他写成没他厉害。

然而,大宋将门比杨业显赫地太多了,比如面前这位张用,其家世都比杨门显赫,但他们跟文人都不熟,文人不屑将他们描绘的光辉高大。

历史的真相充满了幽默感。

幸运的是,张用也认识赵兴这个文人啊!赵兴眼珠一转,已经决定捧出“张门女将”来恶心一下历史,他爽快地建议:“如今禁军们正在训练暴雨梨花枪,不如我把这个梨花枪法说成是张氏秘传,以后就叫它张氏梨花枪,你看如何?”

张用眯着眼睛,摇头回答:“最近我一直在琢磨,军器监怎么回事,竟把这么重要的事送到密州来做……这事,我看得小心伺候,张氏梨花枪,名字虽好,但谁知道这里面水有多

赵兴看了看左右,低声说:“章枢相曾经告诉我,军器监案还有更深的内幕,他们不仅涉及了贪渎,还涉及到盗卖——盗卖军器去敌国。”

张用打了个哆嗦:“罢了,这事水太深,我们最好什么都不知道。”

张用居然无师自通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让赵兴微微觉得诧异,他停了一下,感觉最好接受张用地建议,迅抛开这个话题,转脸招呼林积、邓御夫一同上山。

共同上山地还有诸家女眷,女眷们逢庙烧香,一行人走的很慢。尤其程阿珠,刚刚怀孕自然要感谢佛祖保佑,更是见了佛像就布施,让行程慢了又慢。

假日地最后一天,官员们在和尚的礼送下,心满意足的走下五莲山,女眷们身上多了许多祈福的符咒,官员们身上多了些和尚送的玉石挂件,据说这些玉石都在佛前供奉过了,深有灵性,以至于一个铜板的成本需要官员们花一千个铜板够买……

官员们一路摇摇回到县城,各自分手回府,赵兴才进府门,仆人来报告:“大郎,杭州又来了一拨人,说是您的亲眷,正在屋内侯着,您是先见见,还是饭后见。”

赵兴点点头,答:“是萧氏兄弟吧,我估摸着他们也该到了,请他们来,我刚好有事吩咐。”

不一会儿,萧峰带着兄弟恭敬的走进客厅,他先郑重的向赵兴叩头,感谢赵兴对亲眷的照料,而后小心的问:“主人,锦州的事了结了吗,我们接到大官人的信立刻赶来,现在现身,已不妨事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