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25章 弃官而走

宋时明月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25章 弃官而走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东坡这次出京外任,没耽误多少工夫。原本处理京城产业要花一个月功夫,再找到合适的车马行一路慢慢南下,前后左右怎么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但苏轼却只用了十来天的功夫,就赶到杭州上任了。

四月末,一接到新任命,苏轼直接把自己的房子扔给马梦得,连房子里的家具都没要,只把不忍舍弃的心爱物卷了几个包裹,一家老少在大相国寺的码头上登上了直达杭州的快舟,向杭州飞奔而去。

经过一年的建设,赵兴的鳅栈已经全部完善起来,犹太人开的飞票行遍布各鳅栈所在城市,一般的货物运输连结算都不需大量铜钱,直接用犹太人开出的飞票就行。苏东坡在京城的产业由马梦得处理之后,也将开成一叠叠飞票,苏轼南下之前,马梦得给他预支了几张飞票,而鳅栈又是自家人开的,连载客费都不用付,所以,苏轼放心地带上几张飞票,加上一些舍不得抛弃的随身物品,一路轻飘飘的南下了。

赵兴的海鳅船以快捷闻名,如今沿线的鳅栈人手充足,鳅夫们用接力的方式日夜不停的从汴梁往杭州前进,这条路原本需要四十天左右,但现在只需要七天就能完成。离京的第七天傍晚,苏轼已经在杭州登岸,来接他的马车停在码头上,因为是自家人开的运输行,加上赵兴的产业素以管理严格,做事精细著称。苏轼下了船,连清点行李地事都没做,直接坐到迎接他的马车上,连夜向赵兴的庄园进发。

春天里,杭州的气候有点闷热,苏轼一家人坐在马车里昏昏欲睡。

这次,苏轼南下只带了王夫人与朝云,那些小妾果然都被他遣散了,据说事后赵兴曾派人搜寻,将她们养在一处别院。不过,苏轼现在顾不上关心这些了。

杭州运河码头至赵兴家的路是特意整修过的青石板路,马车走在上面很平稳,马蹄清脆。这时却有催眠作用苏轼家人都在这种规律的蹄声下打瞌睡。半夜时分,苏轼听到一声巨大的开门声,他从朦胧中清醒,撩开车帘问车夫:“怎么,到地方了吗?”

“到了!恩师,我已把洗澡水烧好。晚饭也准备好了,你看是先吃饭还是先洗浴?”,马车边出现的是赵兴的笑脸。他举着一盏大马灯。微笑地笑着苏轼,继续说:“房间也收拾妥当,不想出来吃饭的,房间里也有点心充饥。”

苏轼又惊又喜,他赶紧跳下马车,问:“离人,怎么是你?你不是在密州做团练判官吗?你怎么会在这里?”

赵兴笑的很开心。他还没回答。被他的声音惊动地苏遁已从马车里一跃而起,跳着扑向他:“阿大。你在这里,可想死我了,我的猫呢,我的大狗呢?”

赵兴也喜出望外的抱起他,一边回答“都在都在”,一边转向苏轼,回答:“老师,还是先洗洗旅尘。”

苏轼赶紧回答:“孩子们都累了,先洗把脸,饭也无需太复杂,一人先来碗肉丝羹,足够了。”

一边向城堡里走,苏轼一边又重复刚才的问题:“离人,你怎么在这里,密州那里……”

赵兴马上接过话题,补充:“老师,阿珠有喜了,密州那里实在条件恶劣,所以我把阿珠送来杭州安胎……嗯,刚好家里也有点事,所以我递了个表章,希望能够退下来养养病。”

苏轼有些哭笑不得:“我还以为多大的事,送阿珠回乡,一个老仆就能做到地事情,需要你亲自做吗?休病假?你知道多少人为求一个差遣而反复钻营吗?李之仪你知道,你在密州年夜宴上演唱他的曲子,使其名声大噪,然而他回京后,也不是闲居无聊,日日求官吗?你竟然……!”

苏轼说到这,嘎然而止,他疑惑的望了一眼赵兴,没有继续说下去。

你还别说,苏轼当初到杭州来,一方面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杭州通判,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心中未尝没有求得赵兴援手地想法。

杭州现在形势比较严峻,今年到了五月,依旧没有下一场春雨,去年地灾荒已经使杭州户口减少了三成,今年这场灾荒也不怎么乐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选择杭州出任地方官,一方面是他勇于担当的性格,另一方面是想着,赵兴曾带着部分程族人移居杭州,这些人总能给他帮点忙……当然,如今赵兴本人在此,那就更不用愁了。

苏轼素来知道赵兴对人实诚,但他从来没想到赵兴能为他舍弃官职,他担心对方真是为他辞官,那他欠的人情就太大了,所以,话到半截,说不下去了。

赵兴耸耸肩,一边领着马车队向堡里走,一边跟苏轼闲聊:“其实,我家中还有点别的事,这才让我下决心辞官的。这些事情不大不小,但别人实在无法上手处理,只好我亲自来。老师也不用担心,都是些小事,三五个月就能处理好。”

苏轼低头想了想,安慰赵兴:“无妨,离人无需忧心,安心把家里的事处理好,我来杭州刚好缺人手。朝廷那方面若许你辞了密州官职,你就在我那里当个押司,或者掌记。回头我给朝廷解释一下,嗯,我这里确实需要你。”

赵兴这座庄园足够大了,随着院内土建工作地结束,大多数工人已经转到密州临海村,在那里修建码头城堡。这座能够容纳几千人地建筑群,现在显得有点空空荡荡,而主人长期不在家。又让这里显出一种被忽视的萧索。等苏轼一家安顿下来后,顿时让城堡多了点人气。

与苏轼同来地还有小史高俅,此次随苏轼来杭州,他将出任掌记职务,为此,他便正式起了个官名:高俅。除了高俅外,苏轼还带来一个闲官的任命:推官秦观。这厮还在京城风花雪月着,想等到苏轼安顿了,再慢慢南下。

苏轼旅途劳顿,一家子洗浴完。喝了一碗粥,便各自安歇,高俅忙着将苏轼的行李整理好,把自家也安顿了。他捧着一杯热茶。向赵兴歉意的表示:“苏公是有点冒犯了,押司这个官职从九品,比判官低了好几级,赵兄出任这个官职,委屈了。”

赵兴摇头:“我若在乎官品,何必从密州辞官——那里的局面我已经打开。剩下的就是喝喝小酒,听听小曲,熬完任期而已。所以。你别跟我提这事。咱自己人,何必说这些!”

话题一转,高俅诚恳的说:“不过,此次我等确实需要离人的帮助,杭州大旱,去年收成又不好,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斗米五十六文。可谓饥馑遍地,路有遗尸。上任的路上。苏公还在说:此刻唯有赵兄的船队,能从海陆运来粮食。还望赵兄鼎力相助。”

赵兴点点头,回答:“杭州是我定居地地方,左右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原本我还有顾忌,不敢私下里赈济,既然老师来了,我就捐献个二十万石粮,帮乡亲们度过饥荒。”

高俅笑着摇摇头:“二十万石,这个数目过于骇人了,官府还是需要出钱平兑的,赵兄,做事不能如此张扬。”

赵兴惊讶的看了一眼高俅,在京城汴梁地时候,这个小厮还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但现在已经心眼活泛的像个积年老吏。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屁股决定脑袋”。高俅现在是个官啊,掌记,九品官,坐在这个位子上,他开始显露出那种固有的精明与狡猾。

赵兴对高俅的话深表赞同,但是官府出钱平兑,还有个问题:“杭州灾民数万,如果不靠富商捐献,朝廷哪来地钱购粮呢?”

高俅晃晃茶杯,答:“路上,苏公跟我谈起这事,说他打算上朝廷,请求朝廷允许在杭州售卖度牒,每份度牒卖到三百贯到五百贯,卖上一千份度牒,几十万贯到手了,足够赈济杭州灾民了。”

赵兴同意对方的说法:“岂止,要真有几十万贯,可以干大事了。”密州椎易物去年一年的税收是八十六万贯,如果每份度牒按五百贯售卖地话,杭州多了一千个僧人,官府就会多出五十万贯可支配地救灾款,这笔钱足够干很多事了。

高俅指指汴梁方向,补充说:“太后那里,估计这事难度不大。杭州上百座寺院,多一千个僧人,也就是每个庙多十个人而已。关键是怎么运粮来,要用最少的钱运来尽可能多的粮食,这点就需要赵兄帮忙了。”

赵兴点点头:“高兄,我已经决定辞去密州官职了,今后你我二人共事,你就称呼我离人,我可以称呼你炎师。海运粮食的事我亲自去办,你放心,保证运回来最便宜的稻谷。”

高俅从善如流:“离人兄,关键是要量大,如果一船一船的运,杯水车薪呀,杭州十几万人,每人一升米能吃几天?若一次连一升都发放不了,那百姓老处于饥饿当中,运粮船来回跑趟子,总是疲于应付——要一次运足,让百姓家有余粮,能支撑到下次放粮,这才妥当。”

“这个不成问题”,赵兴笑着回答。

不知是不是错觉,高俅发觉赵兴的笑容里有一种狰狞地味道。

苏轼在赵兴地庄园里休息了两三天,等旅途的疲劳全部消除后,他递出官帖邀请杭州通判杨祖仁,以及杭州乡绅来赵兴府上议事,并开始正式接管杭州事务。按说苏轼上任后,该住进官衙,可赵兴这座城堡里实在太舒适,苏轼就借着官衙尚未整修完毕地理由,继续待在赵兴这里,赵兴这里的房子也多。苏轼干脆将公事房也设立在赵兴城堡,开始在城堡里办公。

随后地几天,赵兴这几天也做好了出发准备,他不停的将巨型海船调集到杭州附近,等苏轼正式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得出售度牒赈灾的许可后,赵兴这里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也直到这时,苏轼才隐约一窥赵兴的实力——不,应该说是他家小妾陈氏的实力。几天的功夫,赵兴调至杭州码头的巨型海舟有一十四艘。每艘船都变态的庞大。

一般来说,海商能拥有两三艘这样的巨舟,已经跨入豪商行列,但赵兴地潜力似乎远没有罗掘殆尽。他还在不停发出命令,要求身在密州、广州、泉州的海船,卸完货后在杭州集结。

等巨舟数目达到21艘时,赵兴等不及了。他与苏轼关系特殊,所以他决定不等朝廷的批复抵达,马上动身出发。苏轼虽觉得“救命如救火”。但若让赵兴自己先垫上购买粮草的钱,恐怕会引起御史弹劾。哪怕朝廷批复下来后,再让杭州州府付款。也会引起物议——冒赈可是灭族大罪。所以苏轼坚决阻止了赵兴地冲动。

终于等到朝廷的批复下来,看到赵兴已经筹备好了,打算马上动身,苏轼叫来赵兴商议:“离人,南洋那一块,每石谷子价值几何?装满一船需要多少贯?十船粮食,一万贯到三万贯够吗?”

赵兴睁大眼睛。一个劲的笑——苏轼是真不知道海贸的利润?跑一趟船。没有七十倍的利润,大宋商人是不愿意辛苦出海的。三万贯。赵兴一艘船带回来地利润都不止这些。习惯用现金流来衡量产出的赵兴,这几天看着他的海船趴在港口,心里绞痛地睡不着觉。

都是钱啊,每耽误一天是几万贯上下地收入,怎么苏轼就不急呢?他不急赵兴急?

“既然打算出售度牒,总得有个数额,我听说灵隐寺主持僧佛印是我原先的熟人,离人,你陪我到金山寺走一趟,我们去问问,杭州寺庙到底缺多少僧人?”

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出门,可不是件轻松活,赵兴汗流雨下的驱赶着轻车,一边走一边跟苏轼抱怨:“这条路……老师,既然你想用尽可能少的钱赈济灾民,不如我们换种方式:以工代赈!让杭州灾民都去修路,把这路好好整修一下。杭州劳力不足,还可从附近郡县调一些厢军来,把四县八乡的道路都修整一下。”

苏轼一边擦汗,一边点头:“不仅要修道路,最重要的是疏浚河流,杭州每雨必涝,此皆出于地势不平。此外,每年潮水入运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若是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后,令运河水深皆八尺以上,再有暴雨,雨水可以直接入河。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如此这般,杭州可保千年无涝矣。”

苏轼这是想一劳永逸解决杭州水患,如此做法便太不厚道了。按官场潜规则,历任地方官员就指着这样地大工程吃回扣收红包,苏轼一下子,竟要把一千年后历任地方官吃回扣地机会都堵死……嗯,估计他要被骂一千年。

如果苏轼干的工程部是豆腐渣,那么此后一千年间,地方官员连修缮地借口都找不到,想来,随后的一千年,每个官员只要到杭州,就会满腹委屈地骂这苏老头不会当官,连“官场传统”都不讲。这不是害人吗?!

赵兴眼珠转了转,轻轻摇摇头。

此刻,马车驶入山中,气候阴凉下来,苏轼坐在车上嘟囔:“天下名山僧占尽……”

灵隐寺僧人确实不多,看来,宋朝廷对这帮好吃懒做不纳税的和尚控制的很好,他们的数量绝对没有危害到大宋的财政。

赵兴进来时,守门的和尚问过访客目的,直接一指山中,由赵兴自己前去,显露出一副人手不足的状况。

从守门和尚的态度看,他似乎早听说过赵兴的大名,对这位破坏了杭州风水,却又深居简出的庄主很是好奇。赵兴在前面走,都能感觉到那和尚在背后打量的目光,那目光灼热,充满好奇。

山坡上,一个小和尚正在茶林里忙碌,他一边摘着新茶地嫩尖,一边哼着歌,神情专注而恬静,这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可惜闯进来的两人却不欣赏。苏东坡摸着下巴上的胡子。理直气壮的问:“秃驴何在?”

小和尚头也不抬,顺手一指山坡,答:“东坡吃草。”

苏东坡神情有点尴尬,赵兴乐不可支。见到苏东坡这位大才子哼哼唧唧的说不下去,赵兴上前,昂然说:“速去牵来?”

小和尚抬起眼,看着赵兴那高大的身影,嘴里喃喃说:“速对慢,去对来。牵对推……慢来推去——不妥不妥?”

赵兴突然插入,问:“背了多久?”

小和尚脱口而出:“一个时辰。”

说完,小和尚才发现自己说漏嘴了。

苏东坡哈哈大笑。刚才的尴尬一扫而空。

原来。苏东坡爱取笑和尚,那是人所共知。寺里的和尚担心苏轼再来找茬,不知熬了几个夜,想出一些精彩对联,让小和尚背诵,而赵兴的突然掺入打断了小和尚预先设定地对话情景。小和尚本身虽然有点急智,但还不足以应付赵兴的花招。所以露馅了。他老实的承认自己曾把对话背了“一个时辰”。

戳穿真相的小和尚也不管这俩人了,他背着茶篓直往山坡上跑。不一会,僧佛印一副飘飘出尘地模样,淡定而至,他单手做什行了个礼,向两人问候:“人都说赵施主智慧,小孩子们一点玩闹瞒不过您的法眼,见笑了,不知东坡居士来此何干?”

赵兴笑的冷冷的。

这位僧佛印不愧是著名公关人士,骗局被猜穿了,居然轻描淡写一句小玩闹遮掩过去。而苏东坡似乎很吃这一套,他那里哈哈一笑,接过话题:“大师,我今日来访,是为度牒一事来的。”

僧佛印眼珠陡然瞪大了一下,又恢复那副飘飘欲仙的神态,似乎凡尘俗世根本无法影响他那颗不动禅心:“施主,请往里面请!童子,上茶,上香茶……这是今年产地雨前新茶。今年天旱,大多数茶树都被旱死了,老衲一点珍藏,请施主品尝一下。”赵兴没有跟去庙里的意思,他背着手欣赏着湖光山色,不一会,寺里传菜招待苏轼吃素斋,一名小和尚过来招呼赵兴同去,赵兴嗯的一声,告诉小孩:“我就不吃素斋了,告诉你们主持,我到山下农家去喝茶,请他到时候直接送东坡居士回我地屋子。”

当夜,苏东坡被僧人送回赵兴地城堡,一见面,便说了个数字:“1341,杭州一地各寺庙需要这数目度牒,每个可以卖到三百四十贯,这笔钱三日后由各寺院凑好。”

赵兴摇头:“老师卖便宜了,每个度牒至少应该五百贯。杭州僧人富,你就是说到一千贯,他们也是肯的……再说,一千多个度牒也太黑了点,不如卖341个,给他们留点想头。”

“不多”,苏轼回答:“我粗算了一下,大约要雇用20万民夫,还要赈济灾民,这点钱刚刚好。我需他们1000个度牒,恰好筹集30万贯.

赵兴皱了一下眉头:“好,既然老师肯了,那我明天就出发,等他们把钱凑上来,我第一批粮食也就运到了。”

苏东坡点头答应:“既如此,还需把你那群学生用一下,让他们给我做个规划,看一看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疏浚西湖需要花多少钱,各处修路要花多少……”

“我去南洋不带他们,全交给恩师”,赵兴已经急不可耐了。

第二天,赵兴带着人手匆匆登船出发,送别的高俅望着赵兴的船队扬帆出港,嘴里不自觉的说:“苏公,我怎么觉得,这支船队有点杀气重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