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54章 沈括又告密了

第254章沈括又告密了

军队走入福建的时候,赵兴一路显得非常得意。嘴里哼着歌,一路走一路甩着马鞭。随行的朱雀军士兵感受到赵兴的快乐,知道这位曾经的环庆安抚使没什么架,偶尔还蹲在他们田头与他们聊庄稼,故此那些士兵在赵兴下令漫步行军、可以喧哗后,也开始无所顾忌地跟赵兴开玩笑。

“大官人,听说胡姬要生了,好,好,难怪大官人如此快活,只是不知道胡姬生下的,眼睛是蓝色的还是黑色,大官人,你觉得该是什么颜色?”

“去去去”,有士兵不满意地训斥:“胡姬客氏也是你这厮能说的吗?那胡姬客氏在环庆的时候教百姓种苹婆果,教人酿酒,活人无数,俺家如今还在用客氏教导的法,日越过越有奔头,你这厮敢亵渎客氏,信不信我打你个满脸桃花开!”

赵兴摇晃着马鞭,悠然自得地回答:“这孩眼珠是什么颜色我不关心……哈哈,我的快乐,你们不懂!”

“怎不懂,大官人开枝散叶,多多孙,那是福!别的俺不懂,大官人在环庆打仗,伤亡最少,缴获最大,俺们跟大官人出战放心,这就是福,大官人的福气旺,走一路活人无数,俺们跟着大官人,也沾点福,这日甭提多快活了!”

“哈哈哈哈”,赵兴仰天大笑起来。

快乐就是这样,一份快乐多人分享,于是成了许多份快乐。

士兵们虽然不知道赵兴为什么而乐,但他们受赵兴的感染,不自觉的快乐起来,随即,这份快乐就像流感病毒一样。传遍了全军。军队的快乐又传递回来,令赵兴越发欣然。

原本,这样派兵助剿邻县的事情不该由赵兴亲自出马,但因为赵兴打算挟持福建路,所以决定赤膊上阵。福建路的使者不知究竟。还感觉受宠若惊。而赵兴诡计成功还享受别人的恭维与赞美奉承,情不自禁地在偷乐,没想到士兵们误会了,竟齐齐为胡姬的临产而祝福,这让赵兴深为自己地人品而自豪,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真正融入到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美丽令人无法呼吸。

当月,章在好水川修筑平夏城成功。

虽然在筑城过程中,西夏人屡次骚扰,但章这位白发苍苍的七十岁老头,还是以坚强的毅力顶住了西夏人地连番进攻,将城池修建在西夏人的嗓眼。随后,宋兵在沿边地带相继筑堡。夏人为此愤怒哭嚎:“唱歌作乐地。都被汉家占却,以后该怎么办。”

章修筑平夏城成功后,使他的声誉上升到顶点,全大宋都在谈论章的功绩,由此以来,宋朝南方的大胜也更加引人注目。

原广西经略安抚使张田自南方大胜,占领大理后回到京城,做事非常低调。以至于人们常常把他的胜利忽略。而章地连番大胜使人们想起了原先与章左右配合的赵兴,所以赵兴虽然竭力低调行事,但民间人士还是把他与章并列称之为“绍圣二将,北章南赵”。

其中,章已经七十了,章之后就要看赵兴的风骚了,而赵兴的崛起。同样意味着大宋军事力量后继有人。这不禁令人畅想的更多……

福建路原以为能请到赵兴名下的帅范领兵助剿,就已经是最佳方案了。现在赵兴亲自出马。他们自然为此大喜过望,全没有注意到赵兴背后的险恶用心----当然,没准福建官员还期待赵兴对他们的用心不善呐,因为这几年里,赵兴光是从福建雇用水手,就雇用了三万之多,连带着,让福建许多失地贫民生活变地宽裕起来。

而赵兴名下官员,那更是有名地福利好、待遇高、娱乐多多……即使赵兴真没意思插手福建,没准福建官员要糖衣炮弹一起上,哭着喊着让赵兴接受他们,以便享受广南待遇。至于那位福建转运使,这会儿,已被福建官员抛弃了。

福建使者沿路讨好,紧随着广南大军出了福建,此后道路艰难起来,福建使者已经心中有底,暗自派出数波人马统治福建官员接应,自己则尽力安排好广南军队的行宿,争取在赵兴面前的个好印象。百度:看最新^^^^

广东火枪兵虽然是步兵,但每个人都配有一匹马,这样的步骑混同的军队,它的行军路线只能沿着水边走,九龙水(漳水)两岸山壁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有时候河边没有路,只有陡峭的山崖,队伍忽上忽下,走惯官道的赵兴一直皱着眉头,福建使者难堪地笑着,一个劲的解释:“大人,我福建多山,道路最是难修,诸兵辛苦了,前面是龙岩县,我们可以在那里歇息一阵。”

两人正说着,对面悬崖站起几个人影,他们挥着刀冲这里大吼,吼声在群山之间引起一阵阵回音,福建使者眯着眼睛打量着那几个吼叫的人一番,摇了摇头,向赵兴解释:“这是钻天鼠匪伙儿,这群匪徒啸聚山里,字号钻天,没想到他竟然在这里露面。”

赵兴比量了一下河岸,轻轻摇了摇头。河岸太宽,这个时代的火炮威力有限,炮弹可能打不过这样的距离。他目光转向旁边的炮兵指挥,那炮兵指挥也轻轻摇头。

随军前进的是三磅小炮,这样地小炮,加上这时代黑火药地威力,开起炮来吓唬人的成分居多,赵兴也清楚这点,他摆一摆手,命令军队继续前进。旁边地福建使者诧异了,他惊咦一声,感慨说:“赵大人治军可真严,这大队人马行进,竟然没有一声喧哗。对面钻天鼠叫的那么响,队伍里连抬头看的士兵都没有。”

福建使者如此说是有点夸张,赵兴却对使者的变相恭维感觉很受用,他半是自豪。半是得意的说:“我的军队向来以军法严苛著称,他们训练的时候,站在队列里,督战队要不停的向他们扔石头,甚至射箭。在这当中,如果有人乱说乱动,或者惊恐逃散,是要受到严惩地。

也幸亏这些人都是百战老兵,所以只是训练了几个月,但纪律方面已经不成问题……对了。我们让士兵们来此实战射击----传令下去:今天轮到第一营进行实战射击,让第一营的士兵开始装弹,别管能不能打到对岸,只管给我把火枪放响了。”

随着赵兴的传令,不一会儿,一队火枪兵来到赵兴身边,按照三横队排好,沿着山坡梯队展开。\\\\\随着指挥官小旗挥动。他们冲对岸整齐的放了三通排枪。

这时代的火枪射程不远,但巨大地爆炸声完全盖住了对岸的喊叫,枪声余音袅袅,在群山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回音,仿佛台风季节的雷雨,一声一声响个不同对面的人也估摸不出火枪的射程,因为弹地速度过快,肉眼根本无法追踪弹。他们看到火枪兵举枪向这里瞄准,自然以为火枪确实能打到这么远,只是士兵们的射击技术并不娴熟,所以没有打到他们。

惊恐之下,对岸的匪徒悄然隐去……

在火枪兵轮射期间,队伍没有停下行军脚步,继续默默的向前进发。等枪声停息。赵兴观察了一下效果。晃了晃脑袋,遗憾地说:“不好。射击不齐整,频率过慢……罢了,反正我们还有时间,命令士兵唱首军歌,我们边走边唱,踏歌入福建。”

生在宋代的士兵免不了沾染了一点追求风雅的习性,听到赵兴的建议,他们轰然叫好,惹得山中群鸟惊飞,随即,士兵们声嘶力竭地唱了起来:“奏捷淮,

勒功燕石,

鼓吹凯旋。

正归班玉笋,

花袍方卸,

彩衣亟著,

忠孝双全。

清德独高,

皇心简注,

燕寝凝香朱两。

王问,

录屏风姓字,

趣对金銮。”

嘹亮的歌声让惊起地飞鸟盘旋不下。婉约地宋军歌让陕西人唱得拖腔拐调,赵兴情不自禁吼起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歌声迎来一片响应,歌声中中广南军队过了龙岩,赵兴在一处平缓的地方停下脚步,转头问福建使者:“千山之中,为此最平。这地方叫什么名字?”

福建使者赶紧回答:“此地无名,它原属龙岩县管辖,附近有七个寨,都是三国时代,为躲避战祸从河洛一带迁居过来的百姓,他们说的语言古朴难懂,人都称之为河洛语。*****”

赵兴点头:“这里应该是漳平。我听说河洛(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但后来,真正的华夏人已经在河洛不存在了,他们都在三国时代逃亡了南方,也就是晋史中记载的白衣渡江,是?那些人是真正地河南人,他们说的话是华夏先明最原始的语言,遗憾的是,现在依旧生活在河洛一带的人却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我知道他们当中有些事改姓冒充汉人的胡人。”

“河洛语”在现代不算是民族语言之一,现代称它们为“客家话”之一,所谓“客家人”就是指为躲避战祸,客居江南地纯种华夏人。现代基因研究认为,他们体内地炎黄基因最为纯正。但遗憾的是,在宋代,纯正地炎黄语言已经没人听懂了。

赵兴晃了晃脑袋,似乎要将什么东西晃去,他又问福建使者:“这附近都有什么地方?”

福建使者回答:“左近有青阳铁场。”

赵兴点头:“这倒是一个养兵的好地方,位处千山之中,气候适宜,附近还有一座铁场,九龙水直通大海,若是筑上几个水坝,修建几个铸铁场,有兵有枪,什么也不怕。”

福建使者面色尴尬,他请广东派兵来是保卫福州城的。只要福州城不被盗匪骚扰,福建转运使才不会管别处盗匪重生。可赵兴却只想着哪里可以藏兵。

咽了几口吐沫,福建使者强笑着说:“此地虽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但处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万一外面有事,恐怕一时半时响应不及……”

赵兴说的是事实,漳平这块地方,隐居在此的河洛人躲过了随后的金人大屠杀、蒙古人大屠杀、满清人大屠杀,一直逍遥自在的生活到现代。在乱世中,此地不愧是生存的好地方,但它显然不适合发展,因为群山之中的漳平与外界交流实在不方便。===而文明要想发展,在于交流,在于接受大量信息。

正午时分,接受了河洛七寨人地款待,赵兴满头雾水的走出寨。一边站在路边看着士兵行军。一边询问福建使者:“他们说的什么话?你听懂了吗?”

福建使者摇着头,回答:“赵大人,福建三里不同音,这地方的方言不下上千种,下官怎么可能一一都清楚,不过,这群福建人肯定听懂了我们的话,这就是了。”

停了一下。福建使者感慨地说:“都说大人治军严,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官军行军,征发民役,从来无需付钱,只需要跟地方官说一声,而后从徭役中扣除就行了。但大人的士兵一路走来。却要按价付款,而且支付的是广东好钱……其实。大人是按照广东的价格支付劳役的。大人不知道,广东好钱在我福建价值较高,一枚换福建铁钱五到七枚。而我福建地少人多,劳役价格低廉,大人原本无需付那么多的。”

在宋代,福建人地名声并不好,吕惠卿这个“福建”及其同党已经在士绅当中把福建人的名声搞臭了,而宋代许多文人笔纪都记载了福建人喜欢钻空的习性。比如看到铜价贵、铜钱廉,许多福建人便将铜钱融化铸成铜器,以此“获五倍收益”。

赵兴到了广东后,也发现广州每年有大批铜钱流向福建,而后沉淀下来不再流通,使得福建钱荒现象一直没有解决。为此,赵兴不得不加大了对福建的铜钱供应量,同时从海外调入大量铜币,以平易铜价,这种现象直到他拿下云南大理,才得以解决。宋朝廷拥有了采用新工业开采的大理铜矿,使广东的铜锭流入量立刻增加了三倍有余,此后,福建铜器的价格渐渐回落,开始回归理性价值。

福建本地也是一个造价钱非常猖獗的地区,不少宋人都在自己地笔记里谈到福建人将朝廷地钱重新融化后,掺入大量的铅,另行铸造伪币,这种钱由于掺入大量的铅,颜色发白,所以被称为“白钱”。相较于“白钱”来说,广东铸造的铜币由于含铜量高,铸造精美,钱文清晰,所以一般一枚广州钱能当五六枚福建“白钱”使用。而赵兴刚才接受河洛七寨的款待,竟然用广东钱在寨中购买食物和水,而且是按照“白钱”的价格付款的,想必他前脚出门,后脚已被寨中的人笑话为傻瓜。

可是,谁更傻?

赵兴就是来收买人心地,他的目的是控制整个福建,如果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流血与流汗,他宁愿对方开价再高点。

福建使者在那里感慨,赵兴嘴角浮着一丝笑容,淡淡的站在路边,目睹着他的军队鱼贯而行。

广东军队一直行进到水口镇。这里是岷江的上游,沿河而下就是福州,当赵兴抵达水口镇地时候,广东第二舰队护送地陆战队也抵达了福州。两路同时抵达的大军立刻给福建路转运使充足地信心,他红着眼睛四处张望:“哪有匪徒,那些匪徒哪里去了?怎么他们不来攻打我福州了?”

这句话,大概是福建转运使在任上的最后语言。旋即,福建士绅与朝廷察访使联合弹劾原福建转运使纵匪作乱,应对失措……这位转运使黯然下台,后继者是赵兴与福建当地乡绅妥协的结果。

福建多山,想要把每个山洞、每块石头都搜遍,那是不可能的,赵兴也没打算如此干,他的军队从陆路来,一路放着空枪,一路大洒金钱,等到他穿过半个福建抵达水口镇时,他走过的路,那些匪徒竟然奇迹般的消失了,剩下的个个都是“良民”。

感激不尽的新任福建转运使准备来水口镇致谢,但赵兴已经动身赶回广东----在赵兴来福建的路上,刚好错过了交趾国的谢罪使。交趾国的谢罪使是由陈公川领头的,这人在赵兴的府上见到了苏轼、黄庭坚等人,立刻忘了自己姓啥,连忙将谢罪使的职位转让给自己的副使,由副使带队继续前往汴梁,而他留在苏轼身后,活像一条摇尾巴的小狗。

然而,交趾的事不是赵兴匆匆回去的原因。

这月,朝廷设立了为元佑时被贬官员平反、同时打击反变法派官员的专门机构“诉理所”,当年重新清算的官员就达80家之多。新党决定,凡元年间被贬谪的官员,无论贬谪理由是什么,一律予以平反并委以重任。此时,身在香港的沈括听到这消息,耐不住寂寞,也开始偷偷活动。

沈括学识渊博,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也笼络了几名崇拜他的童,赵兴监视虽严,沈括还是利用学生投递出几封信件。不过,沈括也在广州待久了,知道广东被赵兴把持的铁板一块,他的信没敢投递到王颖、文勋那里,直接走海路投递到杭州,打算通过杭州官员转呈章。

但沈括没想到,赵兴对杭州的把持更严,杭州的主官虽然由朝廷委派,但所有的小吏都出自他门下,很多衙役还是他当初与苏轼在杭州屯垦时所招纳的屯垦厢军。

沈括的信件直接被小吏截获,这名小吏把信件送到了广州,广州留守的万俟咏大惊,立刻送信给赵兴,要求赵兴回去亲自处理。于是,赵兴不得不中途转回。不过,他来福建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剩下的手脚,他不在场更佳。

沈括知道的秘密太多了,赵兴的所有机械发明,经手人都是沈括。不仅如此,沈括还知道赵兴火药配方的秘密,这让赵兴赶回广州的时候,心急如焚,因为他不知道沈括究竟送出了多少封信,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沈括蛊惑。

“看来我还是心软了”,赵兴赶回广州府邸内,面对万俟咏吐露心扉:“当年梦溪先生跟我的时候,他几次想投水自尽,若不是我,估计他早已经抑郁而终,现在他活蹦乱跳的,竟然还有能力背后搞手脚……我该怎么办?”

万俟咏笑着说:“属下有两策供大人选择,一策稍缓,一策稍急,不过,这两策使用出来,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大人知道,梦溪先生性格孤僻,他的病其实也未曾全好,大人只要把他身边的人全部换走,再以言语撩拨,打击梦溪先生的自信心,估计他会旧病重发---梦溪先生曾经有三次投水自尽的历史,估计他再投水,人们也不会责备大人。属下这第二策就是针对梦溪先生的病症的,只要梦溪先生投水,一了百了。”

ps:求票,感谢各位读者投票支持,多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