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97章 墙里开花墙外香

第3297章墙里开花墙外香

曹煜嘴上说的是不管哪个孩子做女婿都行,可继续说下去,终究还是露出了本来面目:“我听说赵大人的嫡子赵风为人老诚,不如我把女儿嫁给你,如何?”

曹煜是驸马,将门世家是大宋的专业驸马,而大宋文臣是很少去当驸马的,那位著名的小王驸马王诜其实也是将门子弟,先祖王全斌乃赵宋开国勋臣。

宋皇室屡屡与将门通婚,那些将门驸马与文臣的驸马不一样,文臣当了驸马,一辈子只能做个散官,而武将当驸马才有了“皇宫守门人”的资格,专门统御皇宫羽林军,官名称之为“驸马都尉”。

曹煜的女儿是公主生下来的,赵兴的孩子如果娶了曹煜的女儿,等于一步就跨入了皇亲国戚的行列,也与将门达成了通婚之桥。

赵兴稍稍沉默,拒绝得很干脆,甚至有点很不客气:“嘿嘿嘿,我向来以为:做男人最失败的事情,就是做了驸马。曹兄休怪,我这里没有冒犯你的意思。只是一提驸马这个词,让我想到了王诜,想到了秦汉唐历代驸马,如今,青史中有名有姓者有几人?

但他们都是一世精英,当世俊杰啊。想想也可以理解,皇家看中的人物,能是平凡人物吗?当年看到王诜时,我就常常想,古往今来。那些驸马如果不做驸马,又会怎么样?凭他们地才学,难道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浓一笔吗?

可惜他们做了驸马,甚至连历代史都不屑记录他们,或在记录帝姬(宋代对公主的称呼)大婚时,顺带写上他们一笔。

人生得意事不过有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小别胜新婚。以我贫乏的想象力。想象不出有比做驸马进洞房更倒霉的事情。这人生三大美景,顿时因为娶了帝姬。就失去其中之一,且今后连风花雪月都不能----身为一个男人,这还不叫失败,怎算失败?

曹兄也是驸马,张兄也是。但我认为曹兄能出京做到大名府兵马钤辖,已经算难得了。若非你出身曹氏将门,若非前任大名府留守高公猝卒,若非我突然与辽兵交手……若非这诸般巧合凑齐,恐怕你也得不到这个位置。

至于在下,在下此生以文臣自居。虽然也谋划过几场战事,但平心而论,我只适合做谋主,具体的战事还是帅梅州他们干的。而我本身还不打算位列簪缨世家,更不打算侧身皇亲。目前来说,我与簪缨世家关系良好,其中张氏三杰----张田、张立、张诚都与我有密切交往,但我不打算更进一步,我们何不把这种友谊保留下来。彼此相敬如宾,相待如友。”

赵兴这话是拒绝了曹煜地联姻要求,然而,这话却非常符合这个时代。

宋代是个崇文抑武的时代,文官们十分鄙视武官,以狄青立下地灭国功劳,尚且让文臣迫害死。赵兴进士及第出身,不愿以武将自诩,也是文官基本的心态。

像他这样的文官还有与他并列“圆二将”的章,他一生都在与西夏人战斗。军事上的成就远大于其他方面。光是”深垒浅攻“地战略就给他赢得”大宋第一战略家“称号,但他平生最自鸣得意的成却是那首柳花词。听到人称其为“柳花先生”,便笑的见牙不见眉。

章一生仅以柳花词出名,此后他公务缠身,没有心思吟诗弄月,更没有佳作现世。在这方面,与章并称为“北章南赵”的赵兴名气显然要响亮一些,他以“人生若只如初见”赢得“赵初见”的绰号,又因“送别诗”赢得“赵送别”、“赵长亭”的称号。现如今,在文人初次相遇地宴会上若不高唱“人生若只如初见”,在送别的宴会上若不唱“送别歌”,读人都觉得你这人很没有品味。

这样一位以诗名自称,侧身苏门弟子,还是公认的词曲大家的赵兴,若肯轻易同意身入将门,曹煜与张敦礼反而不信了。

稍停,曹煜退而求其次:“你那嫡庶子赵海怎么样?我听说他还没娶亲,不如我们两家定下这份亲事,如何?”

赵兴有口没心的哈哈笑,随口招呼从人,把话题岔了过去:“儿郎们,赶紧收拾,贼来了,把东西看紧点!”

曹煜抬头一望,发现稍远处,蒋之奇正领着王师儒,摇摇摆摆的向这里走。他再一回头,赵兴手下的士兵已开始忙乱地收拾现场,把该隐藏的东西隐藏起来,收拾到雷火鞭时,赵兴微微摇头,士兵一愣,马上明白过来,唯独留下雷火鞭在地上,其余的则干干净净。

宋人没有保密意识,也许是听到这里地爆炸声,误当作庆贺的爆竹,王师儒一好奇,蒋之奇便领着他来看热闹。

见到王师儒走近,帅范不露神色的走向前几步,横过身子,隐蔽的挡住整理爆炸点的士兵,曹煜与张敦礼赶紧背后身去,将赵兴给的手铳掖在腰中,赵兴反示意他们拿出来,虚情假意地教他们怎么填装火药,安装弹丸。

一时之间,场面冷清下来。

王师儒是作为“辽国遣送使”踏上大宋朝土地的,这个“遣送”与现代意义不同,它是古代礼仪“有来有往”的具体体现。大宋派来使节,事后辽国方面派遣送使一路护送,并至宋朝庭问候。它的任务是还包括向宋朝庭递交双方签署的协议,以获得宋朝廷地背、送达岁贡地回执等等。

王师儒一路东张西望。走到赵兴面前,抱拳行了个礼,态度恭顺了许多,口称:“我才听说,原来赵大人是苏学士门下弟子,久仰久仰。大苏学士最近好吗?”

据说。辽人也曾用这样地相同问题询问过苏辙,令苏辙颇为郁闷地写道:何事纷纷问大苏?

当时。许多辽人听到苏学士出使辽国,都以为是苏轼来了,他们热情的慕名而来,但听到苏辙不是苏学士,只是苏学士的弟弟。他们立刻翻脸,转身不顾而去,让苏辙郁闷的吐血。

这是苏轼的时代,辽人问这话语气恭敬,幸好他问地是赵兴,赵兴从不以为自己在作诗方面能与宋人比肩。而他最自豪地就是身为苏轼门下走狗,所以他拱手回答:“家师甚安,多谢王大人挂念!”

王师儒马上问了一个令在场的宋人都颇为尴尬地问题:“我听说苏学士目前还是宋国罪臣,正在岭南苦地,我辽人久不闻苏学士新诗夷,有传闻学士受朝廷陷害,已死在岭南,令我辽人扼腕,赵大人。学士安否?”

王师儒满脸饥渴的神情,在场的宋官无言以对。

毕竟,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竟以诗获罪,被当作国家罪犯,整个大宋都在后面羞愧。

此时,正是建中靖国圆年正月。遇赦北返的苏轼在潘大临陪伴下来到京口,与表弟程之圆会晤,三人相与登妙高台,游览金山寺。寺里,那幅李公麟所画地东坡画像还在----那是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保存下来的。苏轼看着自己的这幅坐像。心里百感交集。

画是十年前的画,画中地苏轼是十年前意气风发的苏轼。那是西园雅集集会时,画家李公麟留下的苏轼形象。

这是一幅苏轼非常满意的作品,地点是在驸马都尉王诜王晋卿的西园,当时,全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几乎都来了。

苏轼就坐在这座王家花园的一块石头上,头上戴着他标志性的“子瞻帽”,手里拿着弯曲的竹杖,穿着宽大地道袍,神情严肃地望着花园的尽头。^^^^書^^首發^^他的眼睛细长而又明亮,还是那样纯粹没有遮拦,眼睛上面的双眉细而挑,直插鬓际,使一张脸显得方正均匀。

他有着一个规整的嘴,上下嘴唇均匀,修整得体精致的髭须显得细而略长。

画中,苏轼的表情严肃,他的右手自然而然的下垂,放在一块黑色的石头上。

十年之后,苏轼死里逃生、万里北还,再见到这幅画时,禁不住悲从中来,想到他在黄州地四十五岁到五十岁地五年,想到他在惠州的五十九岁到六十二岁地三年,想到他名义上在儋州贬谪的六十三岁到六十六岁的四年!

他用颤抖的手,在画像的旁边留下了以下的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时新年,辽国新皇任命乌古部节度使陈家奴为南院大王,南院宣徽使、汉人行宫都部署萧常哥随后出使宋国,向宋国告哀,并宣告辽国新皇登基……这位使者刚刚上路,正在向顺保寨赶去。

历史稍稍有变化的是,陪同苏轼北返的人群中,除了苏轼在海南教导的一群弟子外,增加了一群广东学生,还有潘大临这位宋朝狂热“追星族”的存在。而潘大临出现在苏轼身边,也有了新身份,这位昔日酒店老板现在头上多了个官衔:广南东路客司使。这官职相当于现代“省委接待办主任”。

身处顺保寨的赵兴不知道潘大临未经赵兴同意便随同苏轼北返,他眺望南方,悠然神往的回答:“啊,值得欣慰的是:文字狱时代过去了。我老师在广东写的诗词也可以刊发了。这些诗词,当初曾在倭国高丽引起大轰动,但在中原反而不得予闻……且等我回去,定将老师的诗作刊发天下。”

王师儒理了理衣襟,作出正冠的动作----这是古人的礼节,表示自己的崇敬。

赵兴马上注意到王师儒的衣襟是左衽的,他微微皱了皱眉头,王师儒很快发现了赵兴地关注。尴尬的一笑,转移话题说:“吾国学子每常听苏公大作,最佩服的还是那首大江去,浪淘,千古风流人物……做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数风流人物。唯坡仙而已。

我常听说贵国大臣攻击苏公喜好奇淫技巧,我每每不信。但今日见了广东官军。果不信然。连你这个苏门弟子都好摆弄奇技淫巧,想必坡公的造诣更加深厚。

我大辽也常传说广南是妖魔之地,服饰妖,行为妖,说话腔调妖。^^^^書^^首發^^现在看来,连使用的武器也仿如妖魔临世----刚才你们就在玩火药?我原先听说这武器是禁军用来表演地,没想到它威力如此骇人,有此神器后,宋军装神弄鬼的功夫大涨。”

王师儒说“宋军装神弄鬼地功夫大涨”,实际上。他隐含的意思是:宋军保密功夫做的够足,一直忽悠辽国人说火药仅仅用于戏剧表演,为此保密了80余年,没想到它仆一亮相,就克制了辽人引以自傲的骑兵。

赵兴没有解释他的火器与朝廷火器地区别,他表情很谦逊,很老实的回答:“王大人客套了,本官自从领兵以来,百战百胜。唯独在辽国打了一个平手,说起来是本官能力不足,当不起王大人的夸奖。”

赵兴这话貌似谦逊到了极致,但骨子里也是骄傲到了极致。

王师儒嘲笑苏轼喜欢摆弄秧马、龙骨水车、显影液等等“奇技淫巧”,嘲笑宋军装神弄鬼隐藏火器威力。赵兴则“谦逊”的表示:自己自从领兵上阵以来,所向无敌,与他交手过的人不是灭国,就是被他折腾的叫苦连天,但他在黄河岸上“偶然”遭到了辽国正规军地“国家抢劫”,“仓促”之下草草应战……

然而。在这种难以想象的险境下。赵兴却以一支建制不完整的军队,外加几名家丁家将。挡住了辽国数量超出一倍的骑兵,在整个战斗中,他先是展示了阵地战手法,而后又展现了野战、反击战,攻城战。

他所谓的打个平手,是反过来打劫了辽国一个县城,并把这一个县城的百姓都迁往黄河入海

这样的战争,对方认为是个平手之战!

这话听的王师儒直想吐,他冷汗淋漓,带着难以置信的目光,似乎无法想象赵兴地无耻,颤颤巍巍的问:“赵大人,以三千散兵游勇,抵御我信安军、崇义军、广顺军三军精锐,相持不下----还以为这是不胜不负,那么,大人想象中的胜利是什么?蒋之奇觉得很得意,曹煜张敦礼偷笑。帅范笑得很恶心。蒋之奇看到赵兴调转头,一副“我不告诉你”的模样,他强拉着王师儒岔开话题:“王大人,我初来辽国时,原想不到辽国也有师儒之人,只是辽国的经义解释与我大宋不同……

王大人,我们再讨论一下,你刚才说广东妖,广东之妖,莫过于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以为,圣人之学包罗万象,广东虽然有胡乱解释圣人之学的嫌疑,但有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文明的力量在于创造,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体现文明进步,否则,就是野蛮与蒙昧。王大人,你以为这个说法如何?”

蒋之奇这个说法实际上在鄙视辽国,因为赵兴在冬至日的三篇讲话中,其中一篇隐隐约约提到:草原游牧民族以破坏与抢劫为主,他们以为“破坏与抢劫”就是文明,而他们的知识总是一代传一代,就像是飞禽走兽那样,将知识“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只有退化没有进化。

赵兴在冬至日“释菜先师”演讲中,对于“破坏者”以及亦步亦规的“学习者”给予了极大地鄙视,他认为草原落后民族进入中原,就是一群蝗虫,他们是来学习地,学习中原文明的文化。然而,在他们没有学会“创造”之前,他们禁止别人“创造”,并把这个当作传统,谁胆敢进行创造,就是触犯了他们地大忌,他们会聚集起来谩骂对方说“违反传统”----当然,在这里他们采用省略**,真正想说的是“违反了草原民族一贯破坏不建设地传统”。简称“违反传统”。

他们不允许任何革新与改造----这就是赵兴所说的“自己要当禽兽,还不允许别人不做禽兽”。

赵兴的新儒学观念在大宋提出的时候,曾引起轩然大波。最初,读人对广南“指射之地”兴起的学术不屑一顾,但朝廷大臣对这片“国家财赋根本”是极度重视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态度。章在任期间,极力压制反对意见。淡化广南学术的影响,借助新党排斥异己地残酷手段,当时,整个大宋境内无人敢跳出来攻击。

然而,任谁都没有想到这种学术的强大生命力。大宋刚好处于商业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时候,与商业文明配套的理论却一片空白。赵兴的新理论披着儒学地壳,谈得是文人最感兴趣的“立身立德立言”,并很具体的讲出了做法----这恰好填补了商业理论的空白。

随着广南商贸的发展,这一理论迅速传播至全国各地。不过,目前似乎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兆头。对苏轼最崇拜地高丽与倭国获得这一理论如获珍宝,奉行不误。而大宋内部的文人学子则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暗自对赵兴的主张做出评价----有辱骂者,也有立即身体力行,开始通过耕读、经商“立身”。

但这套理论中,无论何人,都对赵兴辱骂夷狄的言论深表赞同,一副“我心戚戚焉”的感觉。

宋代是讲究传承的,宋代在军事上薄弱。武力上比不过拥有百万战马的辽国,连弱小的西夏都来欺负大宋。因此宋王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朔,格外推崇正统。现代地三国演义中,视弱小的刘备为正义象征的概念就是在宋朝形成的----刘备是汉室正统,他虽然弱小,仿佛与宋代的军事窘迫相似,但他代表华夏的正统,所以汉人推崇他。

夫子曾曰:“夷狄之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之入夷狄。则夷狄之。”王师儒就是一个深入夷狄的华夏。按照圣人的说法,他也是一个左衽的夷狄。这样的人物谈论儒学,那是对儒学地侮辱。蒋之奇说辽人对儒学地解释不同,又说“唯有创造才能体现文明”,实际上是赞同了赵兴对辽国儒学的否定。

蒋之奇这厮不愧是个“专业言论攻击者”,他拐弯抹角一通谩骂,王师儒身为辽国学问大家,竟然全无察觉其中地语言陷阱。他生气的反驳:“宋国出的《五经新义》,我辽国都已经搜集到了,细究起来,其中的观点与我辽国没什么不同。

在下以为,我辽国唯独没有王安石,也不会把苏学士贬往岭南,除此之外,你宋国有的学术,我大辽也都有相似之处,只广东儒学……嘿嘿,有苏学士在,有刘挚相公参谋,还有刘安世、范祖禹勘定……这些昔日贤者埋头学问,创造出广南新儒学术,譬如司马相公当日做《资治通鉴》,我大辽倒不便评价。

嗯,我听说《资治通鉴》查禁了,唯独没想到,宋国竟然也对广东儒学另有看法,不知蒋大人能否与我说说新意?”

王师儒说广南新儒是那些贬谪贤者创造,只字不提赵兴。这点赵兴倒不计较,他名气不如那些贬谪高官显赫,远不到开宗立派创新学术的地步,自然很满意能躲在前辈大贤的阴影下乘凉。所以他听了不仅不解释,反而一阵欣慰。

但他没想到,反而是王师儒对广南新儒一副推崇的神态,本国同胞蒋之奇则语含讥讽。

王师儒这段话是采用儒生那种吞吞吐吐,含而不露的说话方式解说的,这种说话方式在当时称之为“文雅”,实际上,这话要用现代语言解释,其中隐含着几个对宋朝庭隐隐的不服与指责。王师儒的反击主要在几点上,第一是指责王安石,他认为辽国没有这样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上却利用改革作为名义排斥异己,以攫取最大权力的祸国之臣;其二,他自认辽国再不济,也不会将一位卓有才华的人贬谪到一块必死之地,心怀恶毒的等待该人的死讯。

最后,他点出了广东新学背后那些前辈大臣们,隐隐指出,以蒋之奇的名望,尚没有资格臧否那些前辈名臣的行为。

而他这番话另一层意思也是暗示蒋之奇:广南有今日的兴盛,是因为那些前辈贤能都汇聚在一地,是他们的才华造就了广南,原本这些人的才能都是丞相之才,现在这些人合力治理广东一地,其中所呈现的能量可想而知。因此,南京道败于广南之手,不是自己无能,实在是敌人过于强大。

与之相对的是,宋朝庭将这样的治国之才贬往南方,使他们一个个横死在岭南荒蛮之地,这说明大宋朝依旧不值得辽国君臣正眼看待,说明大宋读人所秉承的儒学原则不见得正确,反而在广南一地新兴起的那种儒学有一定看头。

王师儒处身辽国,未免沾染上辽人崇拜强者,屈服于强者的心态。广东南路以一路之力,在一场遭遇战中与南京道打了个平手,所以辽国人是不容贬低广东南路的,因为广东南路越是强悍,南京道败的越有面子。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王师儒竭力推崇广东南路的学问,认为正是这些前代大贤都贬谪到了广东南路,使得广南的实力膨胀,并以自己的人文荟萃抗衡辽国南京道。而南京道以一路之力,对抗隐藏在广东南路的背后的那些前任丞相、宰辅,外加一个才华横世的苏学士,竟然能打个平手,这说明,南京道实力并不弱,败得也不冤。

出于自己的立场,王师儒也不愿大宋君臣醒悟,所以他并不希望大宋在全国推行广南的理政策略,所以他对广南的夸奖含而不露,偏重点在于讽刺大宋君臣的昏聩,言语之中,只是轻轻点出苏轼等人的身份,对蒋之奇稍加讽刺而已。

蒋之奇听懂了,在擅长语言斗争的蒋之奇面前,王师儒那套学自草原的政坛斗争术,在蒋之奇面前是小儿科,他哈哈一笑,反击犀利:“广东新学认为,人也分三六九种,其中人上人是创造者,他们因创造而居于人上,而其他人只是学习者,他们主管复述与记录。还有一种被称之为祸害,人形病毒。

王大人不知广东新学的究竟,不如本官来给你讲解一下……”

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师儒隐约有抬高广东学问的企图,蒋之奇就让他知道这学问中对胡人的鄙视……这两人的争执正中赵兴下怀,他全无劝阻,使劲怂恿蒋之奇寻找专业辩论场所。结果,蒋之奇立刻拖着王师儒离开了武器试验场,两人一路走,一路神色激动,风中还隐隐传来两人争论的声音。

ps:求票,月初疯狂求票,呼吁、恳请读者投票支持,多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