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宋时明月 > 第四部 逆天的疯狂 第4380章 扩编

宋时明月 第四部 逆天的疯狂 第4380章 扩编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四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骂的刻薄,但此人张口就是“赵T :种称呼法让两名军官毛骨悚然,他们不敢张口辩驳,慌慌张张的拱了拱手,钻进舱里继续密议。*提供

稍停,一艘海军引导船驶进那个中年文官的身边,高声招呼:“北洋事务局的侯大人可在船上?”

对面船上的文官高声回答:“老夫在!”

军舰上一个洪亮的嗓门响应:“老夫面前也敢称老夫,侯小子好无尊卑!”

侯蒙赶紧起身,拱手回答:“不敢劳明叟亲自迎接,小子冒犯了。”

军舰上抛下一根缆索,船夫将缆索系在自己的舟上,将小船拖进了战船身边,侯蒙爬上战船,王明叟冲他大笑:“老夫可不是特意迎接你的,老夫刚刚去昌国巡视,顺便接回昌国县主,路经此地,看你船上挂的旗帆,我猜又是你,估摸时间,你也该又来伸手了。”

侯蒙苦笑了一下:“南洋事务局一气要扩编十一支舰队,你们还让不让人活了。我北洋事务局辛辛苦苦才建立起两支船队,你们却要新增八支舰队,太欺负人了。”

侯蒙登舟后,陈步庭与孙和胆寒的看着侯蒙远去,窃窃私语:“天,竟是北洋事务局的二号人物侯蒙,我听说韩相最近身体不好,这北洋事务局都由侯大人主持,这位大人看上去好凶。”

旁边小舟一个懒洋洋的声音插话:“凶什么凶,不过是一个挨门乞讨的赖汉。”

插话的是几个年轻人,对方船上也亮着官旗,不过旗帜好杂,插了五六杆,其中一杆旗是主旗,上书一个大字:郭。

陈步庭眯着眼睛查看旗上地小字。孙和从怀中摸出一副袖珍望远镜。唰地打开。一边查看。嘴里还念叨:“秦风路会州统制郭……咦。还有种。折可军旗。陕西地种家、折家也派了人?!看来这次参谋本部地组建。来地人真是藏龙卧虎。”

陈步庭羡慕地看着孙和手中地小望远镜。感慨:“南洋事务局可真是富裕。像你这样地军官都能领上一副望眼镜。在我们那里。这种望眼镜只配到转运使一级地三品四品大官。”

孙和笑笑。爱惜地收起望眼镜。答:“其实咱福建路在南洋衙门里也是地后娘养地。各项配给减等再减等。唉。我听说在杭州本部。这样地千里眼都配到小兵了。现在人军官拿地是双筒千里镜。咦。人跟人比。气死人啊。”

稍停。孙和扬声呼喊:“对面几位仁兄是秦风路来地吧。也是前去参谋本部作训地吗?兄弟我、南洋事务局辖下福建路漳州辖。也是去参谋本部作训地。旁边是荆湖北路潭州马步军指挥陈步庭。几位仁兄何不过船来。彼此认识一下。”

几人当中。似乎那位姓郭地官品最大。他阴着脸。纵身跳过战船。厉声喝斥:“两位。码头之上大声谈论勾栏瓦舍。败坏官声。万一被人听到岂不好看!”

陈步庭连忙辩解。孙和嘿嘿一笑。答:“我等已经小声了。可这嗓子是吆喝操练声练出来地。没想到竟然嚷嚷到兄台也知道了。恕罪恕罪。这个。其实南洋衙门本不禁风花雪月。因为……太师大人。太师几位师兄弟才是风月行里地大浪子。他能管吗?”

随着姓郭的青年过来,小舟上其他军员也跟着爬上了这艘船,他们彼此相互介绍过后,果然,种家折家外加陕西一些小将门,都派出了作训的弟子。

那名姓郭的名叫郭广生,他原是一名贡士,数年前西夏人攻破镇戎军的时候,他组织厢兵坚守抵抗,事后便莫名其妙被编入陕西禁军,成了一名军汉。现在被折殿帅任命为会州统制。此后,连绵的战争使他无法放下会州的防御脱离军人身份,也便无可奈何的继续做一名武夫。

这几个人在相互寒暄,战船上,王明叟漫不经心的回答侯蒙:“侯大人无需担心,南洋事务局虽然有扩军计划,但资金并不宽裕,多余的钱都拿去支应朝廷了,先期只打算扩编三支舰队,而后建立一些海岸守卫舰队。

南洋事务局现在有三支舰队,可这三支舰队却不够用,现在陈督帅去了非洲,第二舰队正在注辇国海域保证陈督帅的后勤,我们第三舰队要留在港口,保持随时待命状态,自杭州以下直至交趾的洋面,再没有一艘宋军战船巡逻,这很不好。所以我支持赵离人扩军计划。

参谋本部的计划是再扩建三支舰队,一支常驻广州,保持广州洋面的武力;一支常驻泉州,保障泉州市舶交易的正常,另外再增添一支,巡视狮子城,保障我们通向南洋的咽喉。除此之外,港口至少保持一支轮休舰队,一支待命舰队,这样算起来,我们先期只能扩编三到四支舰队。

这个计划我支持,海军养起来花钱少,收益大,我大宋赋税这块,海贸越来越重,不能不向海贸进行武力倾斜。何况赵离人素有擅于训练人的名气,海军士兵退役后,也可以充实民间商船,加大我们的海外贸易量,此举有数利,所以即使目前资金紧张,也要先把舰队建起来。”

侯蒙马上又问:“那6军呢?你们现在已经有八军了,我听说这八支军队虽然正兵只有五万,但辅兵已经到了二十万之众,你们还要扩军,能养的起吗?”

稍停,侯蒙又嘟囓:“新式快枪的产量不是不高吗,我好不容易才要到五百杆快枪,你们这里却要把新军扩编到二十万,二十万,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能够用么?”

王明叟咧嘴一笑:“所谓扩编,那其实都是哄人的,实际上却是裁军。我广南各路厢兵数量庞大,战斗力却低下的令人齿冷,这次我们打算把大多数厢兵全部裁撤,而从铁骑军抽调部分骑兵官员进入各路,组建骑巡队,今后地方治安将由这些骑巡队

主要装备刀枪弓箭,称之为‘一级厢军’。

骑巡队之下是弓手队,为二级厢军。此后,县级武装全部取消,今后我们只在路一级的单位设立射击营,外加一个指挥的骑巡队。这样算下来,我南洋事务局地方厢军大约有一万余人就够了。今后,我们的主要力量就在新军上。

如今新军只有八个,大理要驻扎两军以镇住吐蕃,而广南也要留两支军队以便随时向海外调遣。如此一来,整个北方只剩下了四军,海外则完全空缺。今后我们要保持海外驻扎军队的习惯,离人打算在海外至少保有三支军队以威慑诸藩,所以6军也要扩编。

而各军裁撤下来的军官正好可以去海外服役,等他们服役期满,则直接退役。一个服役期下来,南洋事务局的主要武力全部能换成新式军队,新式军官。”

王明叟一指身后的几只小船,陈步庭他们的官船正尾随在军舰身后,借助军舰清理出来的航道驶向码头,王明叟指点着船上的几个身影,一一介绍:“那些军官多数都是从陕西调来的,这是我的建议,太师闲不住,磨刀之心切切。

故此我建议太师先对西夏下手。我们与辽国有百年盟誓,但跟西夏只是休战而已,我们从西夏动手,先解决了侧翼,而后……而后就是你北洋事务局的事了,你们也需要做好准备,以针对辽国巨变。”

侯蒙找到了话头,赶紧问:“帅子连哪去了,我记得除夕夜帅子连领兵出征,但此后却没有消息。如今北方却生了巨变,渤海国已经崛起,正跟辽人打的不可开交,我听说辽人动员了二十万大军,正在跟渤海人苦战,渤海人使用了一种威力很大的武器,辽国人猜测这是我们的火器,已经到了我们北洋事务局来投诉了。”

王明叟摇头:“军事调遣上的事情,我这个文官插不上手,要问你去问雅言,他或许能知道渤海有没有子连插手……元功,近日我听说有人在北方现了新的航道,现了一片常年结冰的冰封大6,不知道这片大6收益如何?若是收益好,北洋事务局是否也要扩军?”

侯蒙听到这,点头微笑:“论起来,这片大6的现还要拜太师所赐,太师常年资助船队探险,有一支商队一直往北航,现了那片冰封大6。大片大6常年结冰,一年只有四五个月的化冻期,但产鱼量极其丰富,附近现成的就是冰,捕鱼完后就手用冰块冻上,运回登州,一艘船获利丰厚,不下于跟辽国的贸易。

哦,他们在极北之地捕捞的都是海牛(宋代对鲸鱼的称呼),这种海牛肉质鲜嫩,一船海牛肉能卖数万贯,渔夫跑一趟,来回需要四个月,比在近海捕鱼要强的多,如今商人们已经逐步建立补给点,北洋事务局打算好好开这项产业。

赵离人不是新公布了债券法吗,我们打算拿这项收益作抵押,行北洋债券,而后用这笔钱扩编两支舰队,只是不知道你们的造船能力能否跟得上?”

王明叟笑的不见眼睛:“跟得上,跟得上,如今泉州造船局、广州造船局、琼州造船局正在开足马力,三地产能已经扩大了三倍,每年能造出三千艘船来,每天都有十艘船下水。你们要多少,我们都能供给,只是火炮铸造跟不上,我也为这个愁。”

侯蒙一咧嘴:“放眼天下,除了我大宋还有谁会玩火炮,我们的船上装上两门火炮就可以横行北方,装上十门火炮简直所向无敌,赵离人偏偏搞那个百炮舰船,大而无当。我北洋事务局所要的船,每艘船上装备十门火炮就够了,辅助船能有一两门炮已经很满意了,至于次级战船,装上三五门充充样子便好,何必浪费钱财,浪费吨位?”

王明叟深有同感的叹了一口气,冲船舱内指点一下,说:“这次我陪昌国在海上检阅了赵离人的百炮战舰,爷啊,那百炮舰船起威来,简直像一座炮山,浑身喷火,我都在想,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抗住这种毁灭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存在的必要吗?”

侯蒙看了看左右,低声说:“我听说辽国方面也开始铸炮,现在他们已经把炮搬上了城墙,估计下一步将搬上战船,也许,在十年后会出现百炮船对轰的场面,赵离人有钱,让他预先储备这种技术,我北洋事务局预计十年之内,辽人尚不是对手,十年之后,现在购买的船也该报废了,换装新船,也许有这个必要。”

王明叟叹了口气,手指一指尾随在船后的军官,叹息说:“战争,越打越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了,大炮之威,不是人力可以抵抗,今后的战争,人多势众没有用了,靠的还是火器。但愿赵离人培养的这批新式军官,能让我大宋越走越强。”

战舰此时已靠向码头,侯蒙突然想起,问:“怎么,我听说赵离人又跑路了,去巡视各地,他不在,南洋事务局能正常运转吗?”

王明叟点点头:“政务上面没问题,我们这个月还要颁布十条法令,你来这里,无非是想在杭州行债券,这是民间事务,我们不参与。此外,你所要调拨的军械,按正常途径走,各项审批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你雇船装运的事情,我南洋事务局也不插手。

赵离人这次出巡的地方,是审核这一年乡老会的成果,本月我们要公布乡老议会的职权,推举规则,赵离人这次去就是评鉴乡老会的成效的……关学弟子可高兴了,从陕西来了一群吕门弟子,都叫嚷着将蓝田公约推行天下,还打算具体观察一下蓝田公约在各地的推行。

我听说,如今关派官员在地方也很得意,因为有我们的支持,他们竭力在各地推行公约,很受地方士绅的欢迎。甚至逼得其他学派的官员也不得不推行乡老会……”

两人正闲聊着

推开,昌国县主在郑居中的陪同下出现在甲板上,郑)3叟招手,问:“明叟,我们什么时候登岸?”

王明叟躬身回答:“跳板搭好后,立即登岸,很快的事情。”

郑居中皱着眉头问:“为什么选在运河码头,我们前几次往来,不是都在赵离人私家码头登岸的吗,这运河码头离苿莉园很远,现在登岸,县主回到住所,岂不要天黑了?”

王明叟躬身回答:“太师家私人码头正在调遣战船,准备护送吕宋王就藩,唯有运河码头空闲。”

郑居中点点头:“吕宋王(简王)今天走不了吧?”

王明叟答:“第一舰队、第二舰队都在海外,我们本部还要留守部分船只,所以护送简王南下的战船不多,只好调遣了部分武装商船,整编这些商船很麻烦,估计需要一个月。”

郑居中点头:“那就好。”

侯蒙低低的凑近王明叟耳边,讶然问:“简王就藩了?”

王明叟低声回答:“马上琼王,琉球王都要出京,6续南下就藩。”

侯蒙低低的问:“商人们有谣传,说是赵离人二子赵海是占城王,可有此事?”

王明叟摇头:“此话怎可乱说,我知道,赵海封管了金兰城贸易领,可那座城市是赵离人在海外建立的私家贸易港,相当于海外自家庄园,这怎能算占城王呢,顶多算一名大宋的庄主而已。”

侯蒙冲昌国努嘴,轻声说:“传言琉球王出京将带着赐婚的使命,主持赵离人嫡子赵风的婚礼,可有此事?”

王明叟低声说出一个名字:“赵云!”

侯蒙讶然:“怎么是那个浑小子?”

宋代,《三国志平话》渐渐流行,赵云这个名字也有点家喻户晓,但赵兴的儿子赵云在士大夫眼中却是一个异类,相比范锷,人家已经有三个儿子进士及第了,赵兴名下的五个儿子(加廖小小的寄子赵天),都是恩荫得官。其他几个儿子还上进一点,知道跟父亲学习治理地方的技术,至少也学习经营家业的技术,只有这个小三最不出息,经常撬家不说,喜好舞刀弄棒的他最不喜欢钻研兵法,貌似赵兴一身的家传兵法,就此断了继承,这让将门子弟心中窃喜,却令士大夫们顿足扼腕。

在士大夫们看来,赵风是赵氏宗族合格的继承人,他处事稳重,做事循规蹈矩,他的表现让皇室大大松了口气,也让士大夫在赵兴的阴影下感到心中窃喜。而赵海有着金兰城领主的头衔,注定不在国内展,所以士大夫们不介意赵海继承了赵兴治理地方的本领——一个海外小城,即使治理到天上去,又能怎样,还不是做大宋的属国吗?所以士大夫们对明明存在的事实都在装糊涂。正如他们对赵海母亲陈伊伊的身份装糊涂一样。

赵山母亲是胡人,宋代胡人虽然也能做大官,但毕竟有一层华夷区分,士大夫们不惧赵山出头,况且有隐隐的传闻说赵山这个小孩长大后也将待在国外,所以赵山这小孩虽然继承了赵兴的狡猾与智谋,士大夫们是乐意见到的,因为宋人赵山越狡猾,他在海外对大宋越有利。

眼看着赵天在跟赵兴学习经营之术,士大夫们对于这名寄子也是乐见其成的,因为他寄子的身份在那里,今后恐怕终身要为家族护卫,对于这样一位没有威胁的经商人士,士大夫们渴望的是从他那里学到点滴经营本领,令自己家业兴旺。

如此看来,数来数去,貌似赵云最合适继承赵兴的兵法成就,但这个孩子最喜欢的是离家出走,在大马路上管一些不该他管的闲事,虽然没有欺压良善的事情,但他这样不羁令士大夫们很不舒服,于是,他就成了士大夫们教育孩子的反面榜样。士大夫们常常拿着他教育自己的子弟——瞧瞧太师家的小三,将门子弟在太师家中学上几个月,都能独挡一面,指挥灭国之战,那小子有这么好的条件,却喜欢到外面打架,做人不能像小三那样。

因这些原因,王明叟提出这个名字令侯蒙大为惊讶,他质疑过后,见王明叟微微点头,又难以置信的寻求确认:“官家肯吗,太师诸子当中,唯这小子不成器,昌国嫁谁,也不应该嫁小三吧?”

此时,众人议论的对象、昌国公主眺望着码头,码头上程阿珠正牵着赵云在岸上迎候,这个不成器的小孩耗费了程阿珠的心力,而赵兴的纵容令程阿珠管教乏力,如今,与皇家议亲让她多少放下心来,所以便凡事亲历亲为,专门来迎接自己的准儿媳。

昌国看到程阿珠在岸上,她盈盈一拜,腼腆的回答:“哪敢劳阿婆亲迎,昌国惭愧了。”

昌国说罢,迈步走上跳板,立刻有几个妇人过来搀扶,在她身后,王明叟低声答复侯蒙:“赵云无论怎么说,也是长支嫡母,太宰议亲,嫡子赵风的媳妇名气太大,皇家也不敢勉强。退而求其次,只能是赵云了。”

侯蒙略一沉思,点头:“论起来,赵云也不错,好歹是嫡次子,今后担任阖门使也算恰当。”

郑居中迎前迎候,将昌国送上岸去,这才走到两人身边,长叹说:“两位大人今晚可有空?我如今总算完成了使命,不妨今晚我们去西湖泛舟,买醉湖上。”

侯蒙一咧嘴,答:“我可没有太宰大人那般清闲,拜会太师后,我将即刻返回——北方事态一日三变,我这里忙的焦头烂额,哪有闲心游览西湖。”

郑居中一听,稍稍变了脸,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貌似无关紧要的话:“刘仲武败了,高永年轻敌败死,刘仲武不得不率军败退,朝廷有意将其流放岭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