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雪视角 > 第9章 如何估值

雪视角 第9章 如何估值

作者:离月上雪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3: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本章接上回分析

3、凭借市盈率(PE)、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和市净率(PB)这三大基本的财务指标就能准确地评估股票正处于低估值区间还是高估值区间,从而制定买卖策略。

很不幸的,我们又要开始学指标了,毕竟如果我们要知道一家公司究竟是高估还是低估,需要看的肯定就是数字。

不过万幸的是,本章我们只用学三个。

(1)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简称PE)

我们打开任何一个股票软件,点进某一支股票界面,软件上直接就会告诉我们市盈率PE是多少。

PE代表了这个公司的股价是它每股盈利的多少倍。

换言之,PE是一种倍数概念,这种倍数衡量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究竟是它每股能够产生收益的多少倍。

比如公司A每年给股东每股赚10元,该公司的股价是100元,市盈率PE就是10。

当PE等于10,代表公司A如果按照目前的赚钱能力,得再赚10年才能让公司价值真正等于它目前的价格。

当PE等于60,代表公司A如果按照目前的赚钱能力,得再赚60年才能让公司价值真正等于它目前的价格。

大家发现了么?

PE其实代表的就是按照目前的股价和公司的赚钱能力,市场基于这家公司的估值究竟透支了它未来多少年的业绩。

一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具有泡沫,价值被高估。

如果我们给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生定一个PE,该学生本科毕业,毕业后在二线城市找到了一个年薪10万的工作,这个年轻人的估值如果是100万,那么PE就是10,该年轻人得工作十年,每年收入都得是10万才能让他的实际价值等于我们给予他的估值。

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市场基于它的PE往往不同,有些行业因为稳定且有前景,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多持乐观态度,给出的PE往往就高;反之,对于一些夕阳行业,市场给予的PE相对就低。

大家如果知道了PE的定义,就应该明白PE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一定靠谱。

比如我们刚才给那个年轻人估值100万,但他接下来的每一年赚的都是10万是不是确定的呢?

很显然,不是。

这个年轻人可能因为刻苦努力,勤奋上进,又会做人,获得了领导的赏识,于是升职加薪,第三年就拿到了30万年薪。

但这个年轻人也有可能下个月就发现这份工作不是他喜欢的,觉得做起来没激情,没干劲,于是没过多久便换了一个年薪五万但他喜欢的工作。

再或者这个年轻人没换工作也没升职加薪,但他就是很倒霉地有天被情敌盯上,然后这个情敌还是个混混,本来只是想教训下他,结果一个不小心把这个年轻人给捶死了,于是也就没有后面的收入了。

当然这样的事件发生概率极低,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就像人民广场上突然飞来的黑天鹅一样。

人的命运是不可精准预测的,资本市场亦然。

PE只是在控制了一堆变量以后,告诉我们:目前这家公司值多少钱。

既然是市场给出的价格,那么这个价格自然就会随着市场行情波动,而且不同公司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有些公司护城河很长很宽,竞争对手少,产品又好,市场上的投资者愿意高价买这些公司,故市场给出的PE在30以上。

而有些公司常年受冷落,PE徘徊在10附近,一趴不动就是好多年,只有遇上个大牛市才有可能被吹起来一下。

作为投资者,我们要正确看待PE。

虽然很多书上说高于30倍的PE基本就是高估了,低于10的PE就基本可以买进了,但也不是绝对的,很可能你买了一个PE小于10的公司,你以为捡了一个大便宜,谁知你买入后发现它的股价三四年都不涨,有些不仅不涨,反而还变成ST然后直接退市了。

从历史来看,上证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25.34,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56.67,标普500的平均市盈率为15.95,纳斯达克的平均市盈率为27.32。

我们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的不同板块里上市的公司,市场基于的平均估值往往不一样,但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得足够长,就可以得到一个分板块的PE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可以模糊地告诉我们,某个指数目前究竟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

截至2021年9月24日,沪深300的市盈率为14.06,历史平均市盈率为16.03,差异不是特别大,可以说目前沪深交易所这300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市场估价大体等于历史平均水平,虽然有点低估,但价格也不算特别诱人。

(注:以上的平均市盈率法只是一个粗略估计,本书往后会给大家介绍得更详细,比如教大家什么是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滚动市盈率与PE百分位)

(2)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

PEG是有PE衍生出来的一个比率,由股票的未来市盈率除以每股盈余(EPS)的未来增长率预估值得出。

与市盈率PE的理解一样,PEG越高,公司的股价就越可能被高估。

(注意:PEG的分子与分母均涉及对未来盈利增长的预测,不过既然是对未来的预测,出错的概率自然也就大)

刚才说的PE其实更适用于看整体,比如上文提到的宽基指数,但用于做个股研究没那么有效了,毕竟每个公司发展速度不一样,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单独看个PE或者把PE搞个平均数意义不大。

有些公司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周期更迭,基本面恶化,对于公司PE造成的影响很大,有些公司股价越跌PE反而越大,所以PE这个数值也就能判断个整体走势,个别公司我们重点看的就是PEG。

我们看一家公司到底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只要记住一个结论:

第一,把这家公司最近一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找出来;

第二,用这家公司目前的市盈率PE除以这个净利润增长率,得到PEG的数值。

第三,如果PEG小于1,说明股价低估,越小就越是被低估;如果PEG大于1,说明股价被高估,且越大就越是被高估。

我们如果把这个模型套用到某新能源龙头企业中,发现该企业目前市盈率PE是190.92,但最新季报显示的净利润增长率只有116.83%,用前者除以后者,得到的PEG是1.63,大于1,得出结果:该股票被高估。

注意,这里的PEG里的G上雪没用预估值,用的是公司已经实现的净利润增长率,因为这个增长率已经很高了,超过了100%,明年后年还能不能100%真的不好说,反正截至目前还没有哪家上市公司可以实现净利润增长率连续三年超100%的,190.92这个PE已经透支了这家公司未来190年的业绩,也就是按照目前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它还要再赚190年的钱才配得上它目前的估值。

上雪算到这里只能默默叹息一声,成长股一如既往被市场高估,希望这家公司可以不断创造奇迹消化高估值吧!

其实新能源是个非常好的行业,上雪也相信这个行业在未来可以诞生出非常多的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

在精神上,我会鼎立支持国家发展新能源。

在资金上,我同样也支持在新能源行业里不断突破自己,实现产品和服务升级的公司。

但上雪我的支持方式是直接购买或者间接使用这些新能源公司所打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些公司的股票被市场低估的时候,大举买进挽救他们的市值,而不是现在成为一个右侧交易者杀进去捞一笔块钱跑路,这样的行为其实不是投资和给予,而是赌博和索取。

根据上雪的经验,如果我们投资那些PEG低的,长期稳定的大公司,虽然不会一夜暴富,但长期持有下来基本也都能赚钱。

(3)市净率(Price book value ratio,简称PB)

PB中的P是价格price的缩写,而B就是净资产,即每股的股价比上每股净资产。

PB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究竟花了几倍的钱,买下了一家公司的资产。

这个指标适合用了评估那些业务不怎么增长的银行和保险股,其他的那些周期轮动、高速成长或者业绩很好的龙头白马都不适用。

根据历史市场行情来看,银行股的PB跌倒0.4基本就是钟摆最左端了,跌无可跌,相当于我们用4折价格就买了银行牌照和它的所有资产,是个非常有诱惑力的买卖;

券商和保险PB2倍以下诱惑力也很大,最低到1.5倍就可以放心闭眼入场了,2倍以下慢慢开始建仓是比较稳妥的,因为1.5这个数字很多时候不一定会出现钟摆就又摆回去了。

大型国有银行的股价通常不遇到牛市不会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大体都是几年下来股价横着走,持有体验不会很好,这些公司的股票是给大型机构投资者做底仓用的,一般大家都是PB在0.4-0.7的时候杀进去,然后就一直拿着,反正不会再跌了,接下去涨了全都是收益。

4、投资是模糊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是必须精确认识的事实。投资能赚大钱,完全是因为投资者买中了一个最接近准确的未来。只有预测的大方向正确,并且从容提早介入,做左侧交易者,才能分享企业长期带来的丰厚回报,而不是做追高的右侧交易者。

关于左侧和右侧交易者上雪之前已经给大家说得比较清楚了,做左侧交易者赚的是确定性的钱,做右侧交易者赚的是不确定的钱。

上雪在《经城之雁子谷》里提过,“企业家赚的是现在的钱,而投资人赚的是未来的钱”。

我们投资一家企业的理由应该是:它未来一定能给我们赚钱,而且足以赚到让公司的估值比我们当前的买入价更高。

投资就是这样,大方向预测对了,就算是模糊的,也是准确的。

买一个准确的未来并不困难,其实就是套用我们之前讲的六维评价标准选出好的公司,再用PE、PEG、和PB衡量一下这些公司是否被低估,低估了就买入,高估了就卖出,非常简单。

难的是什么呢?

难的是我们买入后的耐心与卖出之前的果决。

上雪的经验是,当我买了一支我认为肯定被低估的股票,我买完之后每个季度会算一下它的估值,如果依旧被低估,我就打死不卖,不仅不卖,反而还越跌越买并一直持有。

大盘的话我大概一周看一次,主要是看看有没有什么重大利好让股价持续发酵到达我计算的高估区间,如果到了,我就开始分批卖出。

如何分批我之前也讲过,只要到达高估区间,股价涨10%,就卖出10%,股价再涨10%,就卖出20%,股价再涨10%,就卖出40%,最后如果股价再涨5%,就全部出货。

这样卖如果股价最后还继续涨我也不会特别心疼,毕竟我也尽可能多地吃了些有风险的肉。

当然,上雪这样的操作策略只是一个模糊的建议,大家可以参照这个制定自己的卖出标准,灵活使用,如果说股价一到达高估区间你就觉得风险很大,拿不准,认为再不卖就要被套,你也可以全部卖出,只要保住收益,你怎么高兴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不要贪心,赚到认知以内的钱即可。

毕竟投资这件事,还是要尽量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如果你买了某支股票后觉得很痛苦,每天都在对抗自己的贪婪和恐惧,那说明你还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你不会估算公司的价值,你对公司的优势依旧不够了解,如果前述这些你都很了解,你买的就是一个接近准确的未来,这时你会气定神闲,逢低加仓,逢高卖出,一切操作如高山流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5、从不满仓,让我永远保存实力可抓住下一个出现在面前的机会。

我们的手里永远都握有一定比例的现金是投资的黄金法则,必须要严格遵循。

动不动就空仓和满仓的人大多数都不是搞投资的,他们不过是激动的小韭菜,或者迟早是激动的小韭菜。

以为自己满仓进场收割别人,出来的时候往往大半个身子都被割没了。

为什么我们必须留有一部分现金,因为这部分现金不仅能应对风险,还能平滑我们的心态。

让上雪记忆深刻的就是2020年的美股四次熔断,当时市场上每一天都是坏消息,好像所有估值体系都失灵了,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但是上雪在家里磕着瓜子一点都不慌,因为那时候上雪银行账户里还躺着两倍于股票账户的现金。

美股熔断第二次的时候,我两眼冒着绿光,把30%的现金扔了进去,因为我知道这种熔断是市场情绪造成的,跟我看好的那些公司的基本面没多大关系,相反,这些公司还是最可能从疫情中获益的。

两次熔断和持续下跌的股市直接把我看好的几家公司都无情拍进了低估区间,于是乎上雪停住了嗑瓜子的动作,因为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来了!

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做投资很像钓鱼,可以坐在湖边很长时间都不动,耐心地等一个机会,有时候等到我自己都怀疑人生,即便如此我也不会等不及直接跳到河里抓鱼,因为就我这技术估计倒腾几周都抓不上来一条。

所以尽管等待的时间及其无聊,我依旧坐着没动,真的是一动不动。

说实话,美股的第三次熔断我也没有想到,我以为熔断两次市场应该冷静了,但是没有,你卖我卖大家卖的连环踩踏发生了,很奇怪,这第三次熔断我倒不急了,这非常明显是从恐慌演变成了流动性挤兑。

流动性挤兑一旦发生,短期之内肯定停不下来,上雪象征性地又扔了10%的现金进去,然后第四次熔断果然毫无意外地发生了,于是上雪又扔了20%。

尽管美股发生了四次熔断,核心资产的估值已经挺低了,但上雪依然没有满仓,手里还有40%的现金,这40%的现金上雪用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美联储疯狂救市,家里的老底都搬出来了,印钞机开足了马力,直到现在2021年9月24日,美联储都像一个医生一样不停在给美国这个病人输血,无休止地输血。

美联储不计代价地疯狂撒钱以及财政政策直接简单粗暴地给居民发钱,美国的经济也因此得以喘息和延续,股市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流动性,上雪自然也在这一波股市上涨中赚到了应有的收益。

回头想来,我得感谢我当时账户上趴着的那些现金,如果没有它们,我得恐慌成什么样?

毕竟巴菲特活了89岁也就见过1次的事情,我在那短短的两周里连续见了4次,我就算是国内顶级投资家也难保不会打个哆嗦,我甚至可能恐慌到不能判断这是系统性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风险,是一次短暂的下跌还是直接演变成金融危机……

我那个时候所有的冷静都来源于我银行账户里的现金,是那些现金让我依然保有从容的分析能力,做到有计划地渐进式加仓。

在熔断的时候加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越加我就越觉得,我蛮英雄的,因为我在与市场中的大多数人做对,但投资这件事往往就是大多数人赚不到钱,所以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几乎是一个优秀投资人不得不做的事情。

上雪自认为我远不是优秀的投资人,我只是一个喜欢做投资,恰巧又是金融科班出身的作家。

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每次我在面对我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恐惧时,我也比较痛苦,为了让我自己不那么痛苦,我学会了持有现金,有了现金,人性的弱点似乎并不是那么难克服。

也正是因为持有现金,我才真正做到了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

彼得·林奇说:“如果你动不动就闻风出逃,就不要碰股票。”

持有现金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别逃跑,至少股价下跌后我们第一时间想的不是逃跑,而是加仓!

偷偷告诉你们,有时候上雪甚至希望我买的好公司股票再跌多一点,让我成为它合伙人的成本再低一些,这样后面涨起来的时候我的升值筹码就更多。

只不过有一些好公司,其实股价长期以来一直被高估,搞得我们想加仓都没法入手。

像这类公司加仓时机有两个,需要耐心的等。

第一种机会:市场遇到像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股市全面下跌,然后这些好公司成了冤大头被杀了一轮估值,这个时候只要股价进入低估区间就赶紧下手,因为等市场反应过来,这类公司的股价立刻又会反弹回高估区间;

第二种机会:公司传出了一些无关与主营业务的负面新闻。比如某公司某中层潜规则女员工,某公司大老板婚内出轨,或者某公司涉及业务垄断被起诉等等,这些负面新闻往往会调动市场短期情绪,让股价跳水,但其实发生的事件对公司基本面和主营业务影响不大,我们完全可以借机上车。

上雪知道让大家手头上永远都留存有足够的现金非常困难,但这就是投资能赚钱的关键所在,留有后手,才能无惧风雨,因为无惧风雨,才能走得长远。

在投资这条路上,上雪发现其实光是持有现金这一条原则就可以让我们甩开市场上大多数人。

作者在书里也说:“投资就是不断犯小错误、做正确的大决策的重复劳动。”

只有持有现金,才能让我们有机会不断纠正自己的小错误,走向最终确定性的成功。

《中国式价值投资》这本书我们就读完了,这本书是2009年6月出版的,书中使用的案例几乎也都是十年以前的,十年前的国情和公司基本面跟现在还是有些差距,不过一些经典的核心论点没有过时。

《中国式价值投资》其他没过时的干货汇总:

1、其实选择优秀的上市公司并不难,辨别买卖的时点也不难。难的是无惧重仓买进后市场继续下跌,难的是果断卖出而不怕错过市场可能继续上涨的获利机会,难的是持股期间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难的是战胜人性固有的弱点,难的是坚持做到知行合一。

2、价值投资理论从来没有讲过蓝筹股不问价格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入并长期持有。

3、慢即快少即多,越不繁越不凡。

4、“听到知更鸟叫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去。”——等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股市的艳阳春来了的时候,股市的春天又即将过去!

5、在价值投资者的眼中,波动绝对不是风险。持续多年为投资人创造价值的美国基金经理布鲁斯·博克维茨(Fairholme基金创始人)曾经说过,只要最终能到达目的地,我并不介意旅途的颠簸。

6、一买即套甚至被深套,可能完全不是投资者买错了股票或错选了时机。有时候可能是市场犯了错,但大多数人都以为错在自己,因而做出错误的买卖决定。而我坚信恐惧过后,经理性分析后所买的便宜股票迟早要涨,所以敢于愈跌愈买。

7、不熟悉的行业绝不投资、了解不透彻的公司绝不投资、高风险的项目绝不投资,这是我的“三不”投资原则。

8、股票的未来价值,才是一切财富的本源,价值投资的公式: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9、正确的投资并不是买到正在上涨和已经上涨的股票,而是要买将要上涨和可以确保以后能上涨的股票。

10、当人们都在为股市欢呼时,你就得果断卖出,别管它还会不会继续涨;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不要管它是否还会再下跌。

看完两本书,大家是不是已经对于价值投资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了?

既然本书一上来研究的是价值投资,就不能浅尝辄止,我们必须把这种长期的投资风格吃透。

故下一章上雪继续带大家研究价值投资系列的另一本书,书名也很简单粗暴,就叫《一本书看透价值投资》,读完能不能真把价值投资看透上雪也不知道,我们且看且珍惜。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仅用于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