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雪视角 > 第51章 集中投资

雪视角 第51章 集中投资

作者:离月上雪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3: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的核心方法就是四个字:集中投资。

集中投资说的是将选择为数不多的、可以在长期提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金集中投在这些股票上。无视股市短期的涨跌波动,坚毅忍耐,持股不动。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如下问题:

1、我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

2、“为数不多”到底是多少?

3、你说的“集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4、我应该持有多久?

5、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上雪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投资的方法。

市面上的投资的方法看似有千万种,说到天荒地老都说不完,但如果我们做的不是量化交易,把决定权教给一套算法和机器,我们是主动型“纯手动”投资者,那么我们的投资方法无非三种:

第一种:无脑购买指数。

第二种:不屑于只赚指数收益,自己瞎操作一翻看到啥好就买啥,比较分散,比较短期。

第三种:看准好的公司,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巴菲特推荐普通人的投资方法是第一种:购买指数。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那种不会选股,不会估值也没时间深入研究企业的人,也就是普通大众。

既然我不懂,那我们就把大盘里的股票都买了,赚平均收益。

上雪认为这种方法确实非常适用于绝大部分的小白投资者,尤其是在美股那种比较有效且成熟的市场里,投资指数几乎可以不用择时,毕竟人家熊短牛长。

巴菲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说道:“通过指数基金定投,一个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实际上能够超越大多数专业投资者。”

我国的资本市场太年轻了,各个方面规范程度还不够,所以指数跟过山车一样,如果你不幸买在了短期的高点,很可能七八年回不了本,但如果你是非常厉害的投资者,你肯定会更偏爱A股,因为波动大才意味着机会多,全部都像美股那样如此平滑基本就相当于养老了,就算是高手在美股也很难跑赢指数。

原本我们只要听巴菲特的,定投宽基指数,三年下来收益率都会不错,但很多人投了一两年就开始不想赚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钱了,就开始学着市场上的基金经理开始自己选股,频繁操作,最后风风火火搞一轮,收益不仅没超过指数,还跌得一塌糊涂。

这种心理非常常见,因为只要我们是个努力上进的人,都不甘平庸。

我们每天刻苦努力学习,结果拿个市场平均回报,跟那些书也不看股票也不了解的大爷大妈获得一样的收益,凭什么啊?

基本上只要我们稍微有点野心,在资本市场也待了一段时间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超越指数。

年底了大家晒收益率,谁的收益率超过了沪深300的涨幅,就好像考试成绩超过了班里平均分一样,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只不过超越沪深300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基金经理业绩基本也都无法战胜宽基指数。

这些基金经理中的很多都是牛校毕业,身后还有很强大的投研团队,也有公司给的资源,但为什么还是业绩不佳呢?

不怪他们,怪就怪目前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激励机制。

无论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还是身后的投研团队,他们赚的就是管理费,管理费只跟基金的规模挂钩,跟投资者有没有赚到钱无关。

比如去年重仓消费和医药的基金经理,明知道成分股都严重高估了,还是迫于KPI的压力给投资者不停画饼,成分股严重高估的时候饼也可以继续画,只要不停跟投资者强调长赛道,长期看涨,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升级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基金经理在直播或者公告的时候强调基金成分股的长期价值,基本就在暗示大家短期已经高估了。

不过很多韭菜不知道,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长的坡和很厚的雪,无脑的就高价买进去,结果或许一开始是赚钱的,但没过多久泡沫就会破裂,就开始亏钱,于是这些人继续买入,说自己奉行的是长期主义。

真的不要再玷污长期主意了,他们那原根不是价值投资,就是高位被套。

基金经理知道你要被套,基金公司也知道,但他们还是要在基金大热的时候不停想办法吸引你进来,银行的投顾也发现给你推荐一个大火的基金比推荐一个喋喋不休的基金来的更容易,因为大火的基金涨得很好,好卖,普通人看的不就是一个收益率么,至于估值是什么,他们根本不关心。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上雪就继续告诉大家基金公司的一些运作模式。

一个基金公司为了打造一个金牛基金经理,年初的时候各个板块都布置几个人下去,不管今年市场如何,只要不是普跌,只要还有板块轮动,就一定有一个赛道能跑出来,比如2020就是消费和医药,2021就是军工、公用事业和新能源。

但不管跑出来的是哪个板块,基金公司都能推出至少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虽然这个基金经理很大概率就是风口上的那只猪),然后基金公司在年底的时候用旗下其他基金尽可能为这个已经跑出来的板块,以及这个已经塑造好的明星基金经理保驾护航,让他的收益能够排进行业前十或者前五。

这样,在同期,基金公司就能用这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名义继续募集更多的资金,你们不见去年医药和消费火的时候,基金公司就在拼命发新基金,用金牛奖基金经理吸引你们进场么?尽管当时医药和消费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

你们进场后赚没赚到钱他们不管的,只要基金规模上去就可以了,这个利益分配机制从一开始就错配了,基金经理和基民的利益根本不在一条战线上,所以为什么即便你是基民,你有一个神级选手帮你管理基金,但大多数人还是七亏二平一赚。

记住上雪一句话,不要去碰热门基金,大热必死。

再说一遍:大热必死。

投资管理的现状:二选一

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这本书里,对主动型基金经理的表述更加不友好,书里说的是基金的另一个弊端,太过于追求短期业绩,原文如下:

【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经理会不断地大量买进、卖出股票,他们的工作是取悦客户,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持续地胜出市场。

假如有一天客人随便使用一个衡量标准,问:“我的投资与股市大盘相比如何?”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正面的,那么客人就会将钱继续留在基金里。

为了保持领先的地位,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经理往往试图预测未来半年的股市走向,并不停地调整投资组合的持仓,以便从其预测中获利。

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们认为,凭借自己高超的选股技巧,他们可以战胜指数型投资策略。

一项追踪跨度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从1977年到1997年,能够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权益类共同基金比例下降得十分显著,从早期的50%下降到最后4年的25%。

自1997年以来,情况更为糟糕。

截至1998年11月,9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没有跑赢市场(平均跑输标准普尔500指数14%),这意味着仅有10%的基金跑赢了指数。

今天普遍流行的主动管理型投资方式,将来跑赢标准普尔500的机会不大,因为机构基金管理人每年都会疯狂地买进卖出数百只股票。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机构基金管理人自己就是市场本身。

他们秉承的基本原理就是:今天就买入预计很快可以抛出获利的股票,不管它是什么股票。

考虑到金融世界极其复杂的特点,这种逻辑的致命缺陷在于: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动摇这个摇摆不定的理论基础的,是活跃的高频交易所带来的内在固有成本,这种成本降低了投资人的净回报。当我们对这些成本进行分解归因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动管理型投资方式自己制造了自己的失败。】

巴菲特正是看透了这点,所以他根本不当基金经理,他是用自己的公司投资,所以他根本不用去完成基金公司给他规定的KPI,管理的资金规模也不受投资者赎回的影响。

如果我们购买了伯克希尔的股票想卖出,我们只能卖给市场上其他投资者,总之别想塞回给巴菲特。

因为没有短期业绩压力,所以巴菲特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去频繁操作。

当然,作为一个非常厉害的投资人,巴菲特也不甘于只买指数拿一个市场平均收益,但他又不想跟其他基金经理一样同流合污,于是他遵循了第三条路:看准好的公司,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