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大美宝鸡 > 第六十六篇 张载祠

大美宝鸡 第六十六篇 张载祠

作者:勤静忍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8:46: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载祠

(一)横渠书院

我的面前是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的上方镌刻着“横渠书院”四个大字,走过牌楼我看见了两座拱桥,拱桥的下方是流动的河水,我踏上拱桥沿着大道一路前行,大道的两侧栽满了树木和花卉,我边走边看来到了张载的雕像前,张载眼神坚定望着远方似乎在勾勒着祖国的山河,在张载雕像的旁边是两个阙楼,高耸的阙楼犹如两座灯塔照亮黑暗迎接着血红的黎明,在张载雕像的后面是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书写着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个文化广场上,文化广场的两边是笔直的长廊,我坐在长廊里小憩了一会儿,走过来休息的人也越来越多,离开长廊我来到了一座碑亭前,凉亭的石碑上篆刻着“郿伯”的字样,我欣赏完石碑走上文化广场看见了一栋高大的楼阁,这栋楼阁是张载国学思想展陈馆,闪耀的思想承袭着儒家的精髓在迷茫的路途中打开了一条希望之光。

(二)张载祠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张载祠,在张载祠的庭院里伫立着两块石碑,两块石碑分别是东铭和西铭,之后我来到了一座大殿前,大殿内端坐着张载的雕像,张载满腹经纶为贫弱的北宋描绘着新的蓝图,接着我又来到了正蒙殿,正蒙殿曾经是张载办学时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在正蒙殿的旁边是书院楼,一部部书籍凝聚了灿烂的文化也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之后我来到了横渠讲堂,讲堂内有三尺讲台还有排列整齐的桌椅,离开横渠讲堂我看见了一条碑廊,碑廊里伫立着各个朝代文人墨客撰写的石碑,看完石碑上的文字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四五棵千年古柏上,古柏苍翠挺拔好像随时待命的将士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我抚摸着千年古柏感受着历史的记忆在指尖来回流动,之后我走到了第一展室——张载生平事迹展,在展室里我看到了张载一生行迹图,张载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见识了官场的黑暗也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在山墙上我还看到了张载简谱,这张简谱讲述了张载从出生到离世之间58年的春秋,看完了张载简谱我看到了地上的展柜,展柜里有砚台和印章还有泛黄的张子全书,离开第一展室我进入了第二展室——张载思想文化展,在四周的山墙上张贴着张载关学的主要思想导览图,从这张导览图上我知道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而在地上的展柜里放置着《关学文库》全集,十几本全集记录了关学的启蒙、发展和繁荣,我急忙取出手机拍下了全集上的文字和图片,之后我来到了第三展室——关学文化传承展,在展室的中央是一座张载伏案读书的雕像,张载手执书卷从儒学、佛学和道家思想中悟出了兴衰的真理,在后边的山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关学传承人的画像,一个个传承人忍受住了孤独和落寞收获了智慧的宝藏,我看着他们的画像从心底里佩服他们的勤学和坚守,文化的传承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生命长河中的一道曙光,我低下头在展柜里看到了理宗皇帝的圣旨,张载两次进京完成了他的政治抱负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三)张载墓

我吃过午饭之后前往了张载墓,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至公元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次,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目前,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我手捧一束菊花来到了张载的墓前,静寂的墓园看不到一个人影却回响着鸟儿的啼唱,我望着墓冢有很多话想对张载说,是他的无私付出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从他的思想里读出了为人处事的智慧从他的践行里找到了大江大河的光与热,渐渐地,我回忆起了张载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

1.张载安家眉县横渠

“母亲,我们已经没有多少盘缠了,不如就把父亲安葬在这里吧!”张载望着他的母亲,伤心地说。“我听说河南汴京还发生了战乱,我们如果再往前走,肯定是凶多吉少。”张戬停下脚步,抱怨道。“你们的父亲说过要把他葬在河南汴京的祖坟里,我不能不遵从他的遗言啊!”母亲陆氏咬着嘴唇,为难地说。“母亲,葬在何处不是安葬呢,你要顾全大局为我和张戬以后的仕途考虑啊!”张载抹着眼泪,痛苦地说。“好吧,我们就把你父亲安葬在横渠的大镇谷迷狐岭吧!”母亲陆氏呜咽着,抽泣着说。张载和弟弟张戬以及母亲陆氏走在前面,仆从们拉着灵柩走在后面,他们在大镇谷迷狐岭选了一处荒地便准备埋葬自己的至亲张迪,仆从们从农家借来了铁锹和灰线,五六个人相互配合挖出了一座墓穴,之后仆从们将灵柩从马车上抬了下来,他们前呼后拥将灵柩放入了墓穴中,接着他们用铁锹取土堆起了一个高高的坟丘,张载和他的弟弟张戬趴在坟墓前哭得昏天抢地,母亲陆氏啜泣着将纸钱、纸马和纸人烧了起来,之后在祭祀台上点亮了冥烛、放上了祭品。“母亲,我们就在前面的村子里安家吧!”张载搀扶起母亲,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母亲陆氏点了点头,她招呼大家向山下走去,来到村子后,她用剩余不多的钱买了土坯、木材、砖瓦和石灰砂浆等,之后街坊邻居都来给他们盖房子,有的人砸土坯、有的人运木材、有的人搬砖瓦还有的人拌石灰砂浆,街坊邻居们相互配合干得热火朝天,他们给街坊邻居做好香喷喷的饭菜端来热腾腾的茶水,一天又一天,从最开始的开挖槽基到筑基砌筑再到放置柱顶石,又从包砌台明到望椽安置再到毡背铺瓦,四五间房屋就在昼夜交替的日子里盖了起来,就这样张载和弟弟张戬以及母亲陆氏在横渠安了家,他们与这里的街坊邻居一块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张载上书范仲淹

张载吃完饭后正坐在书桌前奋笔读书,他聚精会神地读着书卷丝毫没有察觉仆从的到来,仆从急匆匆地走进来说:“西夏又来侵扰我们西部边境,我们的朝廷不仅不派兵攻打,反而向西夏赠送丝绸、金银和茶叶来换取和平,我们的国家就那么不堪一击吗?”“我们不能再这样忍下去了,西夏那个弹丸小国都来欺负我们,我们必须用武力来攻打他们。” 张载将毛笔摔在书桌上,愤懑地说。“我们的朝廷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退让,那邻近的国家也会来欺负我们,到时候我们可就亡国了。”仆从叹了口气,惋惜地说。“我要立马写《边议九条》,然后上书给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冲淹,让他想办法夺回我们的失地。”张载握紧拳头,斗志昂扬地说。几天之后,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了张载,他对张载独到的见解和无畏的勇气大加赞赏,但他说:“作为一个儒生,应该把精力用在传道受业上而不是用在谈兵用兵上。” 张载觉得范仲淹的教诲很受用,他告别范仲淹回到横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专研学问上。

3.张载科考

“我要去河南汴京参加科考,你们在家照顾好自己。”张载背起行囊,走出了屋子。“哥哥,几年之后我也要像你一样考取功名!”张戬走了出来,坚定地说。“会的,只要你用功读书,将来肯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张载拍了拍张戬的肩膀,笑着说。“你一定要沉着应考,我和你弟弟张戬等着你的好消息。” 母亲陆氏朝他挥着手,大声说道。张载背着行囊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汴京,和他一起应考的还有苏轼、苏辙、程颢、程颐和曾巩等,而考官则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张载胸有成竹工工整整地写完了试卷,他对这次的科考之路充满了信心,几天之后黄榜出来了,张载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在侯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汴京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经》,期间他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他对听讲的人说自己对《易经》的理解还不够,让他们多向程颢、程颐兄弟讨教学习。听讲的人被他的谦卑所折服,纷纷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之后不久,他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京城。

4.张载婉拒王安石变法

“子厚,我们现在国力衰微,怨声四起,你有什么好的治国为政的方法吗?”宋神宗赵顼坐在皇位上,询问道。“陛下,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夏商周时期的那些国策,然后制定出一套新的变革政策。”张载站在大殿之上,恭敬地说。“你说的很对,我想把你派到中书省枢密院做事,你觉得如何?”宋神宗赵顼扶着龙椅,镇静地说。“我刚调入京都,对王安石的变法还不甚了解,等过一段时候后再作计议。”张载有些犹豫,谨慎地说。“那我任命你为崇文院校书,你意下如何?”宋神宗赵顼捋着胡须,低声说。“谢谢陛下抬爱,任职崇文院校书我觉得挺好。”张载躬着身子,退出了大殿。有一天,王安石在路上遇见了张载,便对他说:“子厚,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我一个人恐怕难以胜任,你能帮助我一起推行新法吗?”“推行新法的事我也无能为力,我才疏学浅,事务繁忙,你还是另找他人吧!” 张载低头思忖着,无奈地说。张载的婉拒使王安石怀恨在心,他开始处处刁难张载,之后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宋神宗赵顼派他去浙东明州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完后回朝。此时,张载的弟弟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贬知公安县,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牵连,便辞去官职回到了横渠。

5.张载回到横渠教书育人

“先生,现在我们的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我们怎样才能强大起来呢?”学生们坐在书桌前,质问道。“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要恢复古礼和井田制。”张载把手放在身后,告诉他的学生。“先生,你的著作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我们都等着传阅呢?”学生们拿着毛笔,继续询问道。“《东铭》和《西铭》快写好了,等我修改完了再给你们传阅。”张载踱着步,细声说道。几天之后,张载把修改好的著作交给了他的学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传阅着《东铭》和《西铭》,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东铭》和《西铭》,他将这两篇著作镌刻在石碑上立于院中。“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的《井田议》呢?”学生们抬起头,虚心地说道。“《井田议》就是把土地交给国家,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男成年受田,老死还田。”张载给学生们讲解着自己的理论,自豪地说。“有了土地我们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我们的国家也会强大起来。”学生们拍着手,兴奋地说。“这只是我的理论构想,要想落到实处并不简单,”张载抓了抓头发,苦恼地说,“不过我准备先买下一块土地做实验,如果方法可行,我再奏请陛下颁布施行。”之后他与学生们买来一块土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张载身患肺病去世

“子厚,我这次召你入京是想让你复兴古礼,矫正风化。”宋神宗赵顼走上前来,热情地说。“虽然我近来身体欠安,但为了国家的安危我还是愿意回京。”张载咳嗽了两声,虚弱地说。自从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后,他便没日没夜的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之后他便遭到了孤立,而此时他的肺病也愈发严重。“陛下,我的身子已大不如前,我想辞官回乡,望陛下恩准。”张载走上大殿,喘着气说道。“子厚,身子要紧,既然你想归乡,我恩准你。”宋神宗赵顼摆了摆手,恳切地说。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至陕西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陪在他身边。

(完)                        完稿于:2024.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