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工程代号521 > 第113章 奋起直追

工程代号521 第113章 奋起直追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9:03: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魏建学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试验三组了,因为老钱有言在先,这一点陈耀华非常清楚,但老陈没有必要跟他说这些,让魏建学直接去问老钱岂不更好?毕竟老钱才是试验三组的负责人。

对于马学远来说,陈耀华的话已经堵死了他回试验一组的路,老马垂头丧气地说:“老陈,就算我不回试验一组,你总得给我安排个地方吧?”

虽然陈耀华早就想撤销老马在试验一组组长的职务,并希望他离开521工程,真到了这个时候,陈耀华却觉得老马很可怜,他跟魏建学混到没有基层单位愿意收留的地步,他们做人确实很失败。

实在不知道应该把马学远安排在521工程所属的哪个基层单位,陈耀华真想把他退回院里的干部处,但面对这个处处跟自己过不去的老同事,陈耀华动了恻隐之心,毕竟一个五十年代初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如果被闲置起来,也是对人才的浪费。

考虑了半天,陈耀华想到一个主意,“学远,多年来你疏远自己的专业,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你是不能当了,521工程指挥部有几家外协企业,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协调办公室,要不你到这个办公室当协调员吧?”

“可这就跟我的专业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了。”老马似乎有些不舍。

“那些外协企业都是为521工程生产基地进行原料配套的,你对他们的情况也算比较熟悉,不能说跟你的专业知识没有关系,只是关系不大。另外,近十年来,你整天泡在督导委员会,早就离开了自己的专业,即使让你当组长和项目负责人,我看你也未必能胜任。”

“好吧,我服从安排。”老马想了想,到了这个地步,陈耀华肯收留自己,已经算是开恩了,哪还敢挑肥选瘦啊!

从此以后,马学远被置于521工程指挥部的直接监管之下,再也没有当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那么自由了。

魏建学对实验室的三班倒都很抗拒,生产基地的环境更艰苦,工作更累,以他的意愿,是绝对不愿去生产基地工作的,但陈耀华把他推到老钱那里,让三组组长做决定。

钱章良是个直性子,魏建学刚进门,他就毫不客气地问:“你来干什么?”

“钱师傅,老陈让我问问你,是否让我回三组?”

“这个老陈,我早就跟他表过态,他没告诉你吗?三组已经没有你的岗位,你就不要回来了。”老钱直截了当地说。

“可是,如果我不能回三组,就得去生产基地。”

“反正三组已经没有你的岗位了,究竟去哪儿,那是你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我原来是三组的人,院里规定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建学,你都快十年不在试验三组了,我总不能把岗位一直给你留着吧?这里早就没有你的岗位,你回来能干什么?”老钱待答不理地说。

遭到明确拒绝后,魏建学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陈耀华办公室。

“建学,这么快就回来了?跟老钱谈的怎么样?他同意你回去吗?”陈耀华明知故问。

“同意什么呀,老钱说试验三组没有我的岗位了。”魏建学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说。

“怎么办呢?你自己还能想到别的办法吗?”

“主任,我要是能想到别的办法,就不麻烦你了。”

老陈点了点头,“建学,此前我已经说过了,如果三组回不去,你就只能去生产基地了。”

虽然魏建学知道事情的结局,但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便故伎重演,“我倒不是害怕去生产基地,但我这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怕自己吃不消啊!”

陈耀华笑着摇了摇头,“建学,一说到干活,你身体状况就不好,并屡次以此为借口逃避工作。在督导委员会那么多年,谁也没见你身体状况不好,你整天蹦跶的多欢啊!”

谎言被当场戳穿,并受到奚落,要是换做其他人,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魏建学脸皮厚,竟嬉皮笑脸地说:“主任,我也算老职工了,你跟许巍打个招呼,在分配岗位时,能不能让他对我关照一点?”

“我这就给许巍打电话,要不他凭什么给你安排岗位?不过关照就免了,因为你又不是什么特殊人物。”

“老陈,你......”

“怎么,我说的不对吗?魏建学,你不会认为自己还是督导委员会成员吧?如果还想回来,就赶紧去生产基地报到,并无条件服从分配,否则,你请另谋高就!”

......

人事问题理顺后,陈耀华和T**研究室的技术骨干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立新的研究方向。

自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外封锁逐渐解除,从各种渠道陆续获得的关于T**材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陈耀华和521工程指挥部的技术专家们认为,此前进行的T**材料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思路,跟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差别在于这种材料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产品,而国内的521工程研究开发的T**T系列衍生产品,才相当于国外的第二代产品。

对过往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老陈和其他专家普遍认为,在T**材料开始研制的起步阶段,国内技术水平跟发达国家的代差也就一到两代,但近十年国外在这方面发展太快了,平均三年左右就开发出新一代产品,而国内因为种种原因,在T**材料的升级换代方面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在对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后,结合国内的实际需求,陈耀华和同事们决定奋起直追,他首先向梅院长汇报了这方面情况和国内各行业的需求,还有他们的设想。

“耀华同志,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你是国内T**材料方面的顶级专家,我相信你们的分析判断,你把你们的设想和计划打个报告,在部里备个案,然后你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展工作了。你说得对,耽误了十年,咱们要有紧迫感,要奋起直追,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作为一名老领导,梅院长对老陈寄予了厚望。

陈耀华在521工程指挥部组建了一个技术专家组,由他出任组长,专家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周玉明、许巍、田海涛、黄哲明及何鸣等人组成,主要负责收集国外有关T**材料的最新信息,另一部分由老钱、孙良才和高建生等人组成,他们负责新材料开发所需原料的研制。

科研工作者都很务实,认识到落后的现状,他们既不气馁,又敢于坦然面对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或迎头赶上,夸夸其谈或坐以论道都毫无意义,唯有立即行动起来,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从此以后,技术专家们在各自的自行车把上总是挂着一个兜子,里面装着有关书籍和技术资料,不分上下班,一有时间就研读分析。不得不说,国外的先进技术令他们大开眼界,无论合成工艺,条件控制,仪器设备,还是原料精制和检测方法,都让他们耳目一新。

通过对国外新技术的分析,他们发现第三、四、五代T**材料的功能和性能都在不断扩展和提高,在讨论技术跟踪方案时,专家们的两种观点出现了分歧,一种是循序渐进,从第三代产品做起,另一种观点是跳过第三、第四代,直接研发第五代T**材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到了陈耀华拿主意的时候,他决定整合现有资源,在T**研究室成立两个材料合成课题组,分别命名为试验四组和试验五组,四组负责第三、第四代材料的开发研制,五组直接探索第五代T**材料的合成技术。

这显然是个两头兼顾的方案,有人认为通过这些年的磨难,老陈变得圆滑了,他不愿得罪人,在技术方案上搞平衡。

陈耀华对此不以为然,他承认这是两头兼顾的方案,但他认为两头兼顾很有必要,因为一方面T**的第三和第四代衍生产品在国内还是空白,国内相关行业有这方面需求,而且研究开发这两代产品,还能为第五代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一部分技术支撑;另外,直接研究第五代产品,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藉此追踪该领域的世界前沿,所以,这方面的探索也很有必要。老陈认为两种方案都有道理,都应得到支持。

几位专家对陈耀华的想法由衷佩服,在研究方向和科研选题方面,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

无论第三、四代产品的研发,还是第五代T**材料的探索,都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光靠试验四组组长田海涛和五组组长黄哲明,显然无法解决这些难题。陈耀华决定发挥集体智慧,继续保留521工程指挥部专家小组这一机构,以便对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咨询。

虽然不知道国外先进技术的具体细节,但通过多渠道交流和借鉴,对第三第四代T**材料的技术方案有了大致了解,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少走弯路,起码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试验四组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跟国外第三代产品性能相当的T**材料,陈耀华要求四组的技术人员和职工们一鼓作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第四代产品搞出来。

田海涛是个慢性子,搞出第三代产品后,他想利用整理数据和编写试验报告的机会休整一段时间,便以此为借口,消极应对陈耀华提出的要求。

一次到班组检查工作,陈耀华发现除了田海涛和几名技术人员在伏案工作,四组的其他职工都比较悠闲,经打听得知,田海涛让职工们放松一段时间,过一阵子再开展新的试验。

老陈感到纳闷,已经安排下去的工作,到这里怎么就停下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