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工程代号521 > 第31章 放大效应

工程代号521 第31章 放大效应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9:03: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解决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理论固然重要,但经验也很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理论和经验集合起来,才能成为专家,陈耀华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当遇到棘手的工程问题,他总能找到解决办法,虽然有些办法可能是临时性的,却保证了工作进度不被耽误。

面对材料合成反应釜的密封问题,陈耀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几位助手听了后觉得豁然开朗,纷纷表示方案可行。陈耀华告诫他们,该方案仅仅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大方向,具体如何实施,还希望助手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三方面问题,其一,T**材料如何熔化;第二,涂布方法;第三,对单片石棉垫圈涂布,还是数层垫圈叠在一起涂布?哪种形式密封性能更好?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个得到解决。

几位助手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陈耀华没有评论孰优孰劣,他强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关键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这就是陈耀华培养锻炼年轻人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设想,大胆实践,不怕犯错,勇于探索。这一过程也许会耗费一点原材料,或者耽误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年轻人得到锻炼成长,而且也在探索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事实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综合效益很显著。

谁都知道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T**材料融化,但实践过程中发现,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T**材料在熔化时,颜色逐渐加深,陈耀华跟助手们分析判断,这是T**材料被高温氧化的结果,这样的材料涂布于石棉垫圈表面,不仅没有弹性,失去了密封作用,而且性能变脆,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高温氧化,看来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T**作为密封材料,将来在加工成型过程中,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助手们相互看着,自言自语道。

陈耀华若有所思地说:“高温氧化,在材料合成过程中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嗯,对了,材料合成时,反应釜内除了各种原料液体,就是各种原料的蒸汽,整个体系实际上处于跟空气隔绝的状态,如果在熔化过程中,也让体系跟空气隔绝呢?”

“还真是这个原因。可是,熔化T**的过程,怎么才能使体系跟空气处于隔绝状态?”助手们纷纷问道。

“用惰性气体保护,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陈耀华显得胸有成竹。

“惰性气体保护,好主意!还是主任有办法。但是采用哪种惰性气体呢?氮气还是二氧化碳?”对于这位领导和老师,助手们从内心佩服。

“我认为氮气的保护效果更好,毕竟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其活泼性也在增加,虽然氮气的成本更高一些。”

在接下来的熔化过程中,采用了氮气保护工艺,出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T**熔化的难题迎刃而解。正是陈耀华想到的这套方案,成了T**材料多个型号在将来加工成型工艺中的标准方法。

至于涂布方式,虽然陈耀华和他的助手们想出了多种方案,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都一一作罢,最终选择了非常原始的手工刷涂方法。尽管这种操作方式速度慢,涂布厚度不好掌握,但却简单实用,随着操作工人的经验积累,速度和涂布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为了增加密封垫圈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他们决定先对单层石棉垫片进行涂布,再将数层垫片摞在一起进行整体涂布,这样处理后,既能保证密封垫圈的强度,又可以增强垫圈的密封性能。

不要小看这一系列临时举措,这些突发奇想似的暂时性方法,都是T**材料实际应用的雏形,为T**材料的加工和向各应用领域大规模推广打下了方向性基础。

因为设备的密封垫圈事关试验操作的安全风险,在头几批试验中,从上午八点开始投料,到晚上十一点左右合成反应结束,一连数天,陈耀华全程不离现场,试验过程中他密切关注设备垫圈在高温高压下的表现情况。

结果出人意料,试验过程中密封垫圈不仅经受住了高温高压的考验,没有出现泄露现象,而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这不仅证明了这种涂布密封方式的可行性,更说明了T**材料具有优异的耐温耐压性能。

但是,这种密封方式毕竟没有经过有关专业部门的正式检验,陈耀华告诫助手们,为了保险起见,一旦发现密封垫圈的表面涂层失去弹性,就要毫不犹豫地更换新垫圈。

解决了密封问题,陈耀华和助手们在工业化试验设备上,一一验证了小试期间的各种试验条件,并对其进行修正。总体而言,工业化试验取得的结果,跟实验室的结果在趋势上是基本吻合的,但也有几方面问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用试验确认最终的工艺条件。

首先,如果按照小试过程中引发剂的用量,在工业化试验装置中得到的试验结果,不仅产品收率有所减少,而且几项性能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另外,材料合成时间普遍延长,如果按照小试所用的反应时间,原料的转化根本到不了终点。

陈耀华认为,在工业化实验装置中出现这些现象不难理解,因为装置体积扩大数倍,引发剂跟其他原料的混合程度不可能像小设备里面那么均匀,如果增加一定的引发剂用量,也许可以克服引发剂局部不均的问题。

合成反应时间延长,也跟装置体积扩大有关,其根源还是因为原料浓度局部不均。

这就是所谓的放大效应,如果将实验室成果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几乎都会因为放大效应出现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工业化试验的目的,就是要在介于小试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之间进行试验验证,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设备和工艺上提出更接近于工业化大生产的条件。

助手们按照陈耀华的建议,将引发剂用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三十,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产品收率倒是有所提升,但得到的样品色泽却有所加深,检测结果显示,性能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其柔韧性(弹性)甚至还有所下降。

“这是什么原因呢?”面对很不理想的实验结果,陈耀华也非常困惑。

“主任,样品颜色加深和弹性降低,可能跟引发剂用量增加,发生局部过度聚合有关。”周玉明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他从专业角度分析道。

521工程汇聚了多个专业的技术精英,陈耀华的原则就是广泛听取各种意见,最大限度吸收集体智慧,所以,他历来鼓励和重视助手们的观点和建议。

“嗯,有可能发生了局部过度聚合。”陈耀华赞同周玉明的分析。

“增加引发剂用量,容易发生过度聚合,问题是不增加引发剂用量,怎么保证原料的全部转化呢?”田海涛也是陈耀华的得力助手,他学的是有机专业,很重视原料转化率。

“是啊,既要关注原料转化率,更要重视产品质量。”陈耀华认为助手们提出的问题都很重要,他思索一番后继续说道:“也许,小试过程中的引发剂用量原本没有问题,只不过咱们在工业化试验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存在不当之处。”

“哦,主任,能详细解释一下你的观点吗?”几位助手一起看向陈耀华,就像在大学课堂跟老师讨论问题一样,异口同声地问道。

“从理论上讲,引发剂用量跟设备大小应该没有关系,所以,小试期间经过反复试验,确定的引发剂用量是合适的,否则,当时就会发现问题。为什么我说咱们现在有可能存在操作不当呢?既然按照小试确定的引发剂用量没有问题,而试验结果却不尽人意,我觉得还是因为设备体积放大后,存在引发剂跟原料混合不均匀的弊端。”陈耀华分析道。

“归根到底,还是放大效应引起的问题。随着合成反应的开始,生成物浓度越来越高,设备内物料的粘度将越来越大,如果混合不均匀,即使按照小试确定的引发剂用量,也有可能出现局部过度聚合的现象。”周玉明提醒道。

“现在看来,在工业化试验中,原料混合倒成了一个难题,这有点出乎预料,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道要在合成反应器中增加搅拌设备?”这是许巍的一种建议。

“加装搅拌设备,倒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搅拌轴在高温高压下的密封问题怎么解决呢?”唐建林虽然学的是无机专业,但作为陈耀华的助手,同样喜欢分析问题。

“在现有设备上加装搅拌装置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搅拌轴的密封无法解决,另外现有设备的结构也不允许那么做。”陈耀华思虑片刻,继续说道:“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如果各种原料在进入合成釜之前,让他们先在另一台设备里混合均匀,一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主任的意思,加装一台预混合设备?”许巍反应很快。

“对,就是这个意思,加装一台预混合设备,先把包括引发剂在内的各种原料全部加入预混合设备,在常温常压下混合均匀,然后再进入合成釜。”陈耀华解释道。

“这是个好办法!对现有设备和管路不进行任何改动,只在旁边增加一台带搅拌的容器即可。”助手们纷纷赞同。

陈耀华跟几名助手一致认为,一旦解决了原料混合问题,出现在工业化试验中的两种不利情况,都能得到克服。他当即对下一步工作做了详细部署,试验暂停,由他亲自联系预混合设备,周玉明负责联系具体施工事宜。

“主任,负责521工程工业化试验项目安装施工的单位早就撤走了,就这么点小事,也没法把他们再找回来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