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工程代号521 > 第35章 人才培养

工程代号521 第35章 人才培养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9:03: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521工程在圆满完成了工业化试验之后,作为项目本身,确实可以结题了,但结题只是一个科研项目需要经过的程序之一,如果要让项目达到预期目的并取得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陈耀华作为T**研究室主任和521工程副总指挥,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跟手下的几位课题组长完全不同,组长们只顾完成本组的科研课题,陈耀华则要统筹考虑整个521工程的各个方面,组长们关心项目总结和成果鉴定,因为这是他们将来晋职称涨工资的筹码,陈耀华当然也不会忽视科研成果对他的作用,但这只是他要考虑的诸多问题之一。

几位同事的表情,让陈耀华意识到各位组长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就已经处于放松状态,他告诫道:“521工程从科研项目的运作程序上讲,现在是可以结题了,但各位即使从本组从事的实际工作分析,是不是觉得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

“需要完善的地方确实有,但也不存在多大的工作量,不就是做些补充试验嘛。”马学远不以为然地说。

“看来大家还是对问题不够重视,你们也听说了,在收集用户意见时,除了提到缺乏抗老化性能数据,现有的几家用户都认为我们的T**材料在品种规格方面太单一,很难满足实际需要。抗老化数据现在已经在着手解决了,多品种多规格问题,下一步是不是也需要认真对待?”

“问题是这跟我们这些做原料研制的有什么关系?T**的品种规格应该是你们做材料合成的事。”

“学远不要健忘,小试和工业化试验已经证明,T**材料除了跟合成工艺有关,原料纯度对T**材料性能也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不要急于把自己排除在外。”

二组的孙良才一向看不惯老马这种凡事都要搅三分的做派,“没啥可争辩的,主任你就直接布置各组下一阶段的任务吧。”

“是啊,人闲下来容易变懒,你就说接下来我们应该干什么就行了。”老钱是个直性子,从来不喜欢在细节上纠缠。

陈耀华点点头,他知道马学远不受其他人待见,老马那些胡搅蛮缠的话,即使他不在意,孙良才和老钱看不惯,“实际上接下来的工作任务不仅繁杂,而且一点也不轻松,对于你们三个试验组而言,各组一方面要组织人手编写试验报告,准备鉴定资料;另外就是完善原料制备方法,比如试验三组如何增强催化剂的强度,在探索高效环保的原料制备工艺方面,每个组都有很多事情可做;第三,为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

“在原料制备方面,我也觉得现在离高效环保的要求还差得很远,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提高原料纯度和收率,做到环保化生产,其技术难度跟当初开发现有的生产方法相比,我认为一点也不差,要想开发出产品纯度更高,收率更好的环保化生产工艺,需要的科研经费不会比前期少。主任,你光想着让我们做这方面工作,经费来源怎么办?”孙良才理性地提出问题。

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方面,陈耀华喜欢跟同事们讨论问题,他从来不搞一言堂,孙良才提出的问题,他已经考虑过了,毕竟没有经费,什么科研项目也没法开展。

“良才提到的经费问题,我做过一些打算,一方面工业化试验还剩了一些经费,如果现在开始进行探索实验,经费暂时没有问题;另外,各组还可以根据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把项目提出来报请上级机构单独立项,并以此申请经费支持;第三,即使得不到上级机构的经费支持,521工程在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效益产出,将来还要搞工业化生产,就凭这个有利条件,负担几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应该不算什么大事。”

院里的梅院长就曾说过,陈耀华考虑问题一向稳妥,他如果提出问题,一般都想好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听了他的分析,几位组长认为,接下来的经费确实不成问题。

按照陈耀华的设想,他认为应该把每个试验组的技术人员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从事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准备成果鉴定材料,另一部分人员进行技术探索,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原材料和T**生产方法,其余技术人员为工业化大生产做准备工作。

“总得有个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吧,你不能让我们同时开展这些工作呀!”马学远的思维,似乎永远都跟陈耀华不合拍。

“如果非要排个先后顺序,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你们也许认为是521工程包括小试和工业化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因为这涉及到尽早实现成果鉴定的问题。但是,我认为T**材料的多品种多规格,几种原料纯度的提高和环保化生产工艺的探索,还有将521工程尽早实现产业化,这些是比成果鉴定更加重要的工作。所以,我认为这几项工作应该同时开展,没有孰先孰后之分。”

虽然愿意跟同事们讨论工作,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陈耀华很有主见,从来不会被同事牵着鼻子走。

“老陈,你这想法倒是不错,几件事情都不耽误,就怕每个组的技术力量不够用啊!”钱章良不无担忧地说。

“现在每个试验组都有十五六名技术人员,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抽出两三名技术人员编写试验总结报告,四五名技术人员做产业化大生产的准备工作,剩余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用来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技术人员怎么不够用呢?”

“主任,你知道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三方面工作都需要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每个试验组有几个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人员?把工作交给他们能放心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呀!”孙良才也觉得为难。

在科研工作上,老陈也只具体负责一个试验组的工作,在这方面他跟另外几位组长其实没啥区别,但在管理和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方面,老钱等其他几位组长就差远了。

在陈耀华负责的材料合成试验组,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周玉明、许巍、田海涛和唐建林培养成了业务骨干,几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他们早就具备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管陈耀华在不在组里,只要他把工作交代清楚,这几名助手就可以各司其职,带领全组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反观其他几个试验组,不管是自视甚高的马学远,还是喜欢亲力亲为的钱章良,或者善于钻研的孙良才,至今没有在组里培养出自己的得力助手,所以,除了他们自己,孙良才等人觉得自己组里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可用之人。

陈耀华早就看出了这个问题,也在各种场合多次提醒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引起其他组长的足够重视,现在需要用人了,才感到无人可用,这是他们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

趁此机会,陈耀华正好再一次向几位组长强调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咱们在座的几位,虽然现在都是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长,想想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要是没有领导和师傅往咱们肩上压担子,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样呢。没有担负过重任的肩膀,当然难当大任,这对谁都一样。所以,我建议各位组长这次大胆地把工作交给你们认为有潜力的年轻人,有你们最后把关,不要怕他们犯错。”

孙良才跟老钱相互看了看,他们似乎接受了陈耀华的观点,大概觉得也只能这样,才不至于无人可用。

如果按照几位组长的传统思维,在他们的亲自带领下,首先编写各自小组的试验总结报告,然后等待召开成果鉴定会,随后再慢慢为产业化大生产做准备,最后才进一步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效率太低,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无视各行各业对T**材料的迫切需求,违背521工程的立项初衷,对国家和迫切需要T**材料的用户都是不负责任的。

陈耀华要求各组按照他的布置开展下一步工作,通常情况下,一个科研项目结题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科技人员要懒散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把心收回来,但陈耀华不允许那种情况发生。至于各组究竟是不是无人可用,那原本就是个伪命题,你平时不注重人才培养,到了关键时候哪有人才可用?现在工作任务繁重,正是各组培养锻炼年轻人的好时机。

......

为了让年轻人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在材料合成课题组,陈耀华虽然也把任务分解到几位年轻助手肩上,但在分工的同时,他更强调合作。比如,他让周玉明主要负责T**材料合成阶段的产业化准备,但另外几位年轻人也要参与其中,只是他们都有各自负责的其他任务,参与深度根据各人的精力和时间自行决定,而周玉明在主持产业化准备工作的同时,也要抽出精力参与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和先进生产工艺的探索实验。

不可否认,这样的安排增加了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但也让他们得到了全面锻炼的机会,增长了见识,对快速提高年轻人的工作能力有益无害,除了感觉业余时间有点少,他们都没有其他怨言。

一个多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陈耀华当然没有忘记留在青海值守的许巍,决定尽快派人去接替他的工作。

当陈耀华向周玉明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心领神会,“主任,不用往下说了,你就直接告诉我,让我哪天启程去青海吧。”

“你忙什么呀?我跟你谈这件事,不是让你这次就去接替许巍,而是商量组里几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你现在不适合出差,以后会轮到你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