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国之大政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一百五十五章 国之大政

作者:晓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0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明朝文官,俨然就是一个集体,只是在对抗皇权时是抱成一团,平时彼此是互相内斗不休,基本上没有消停的时候。

不过杨嗣昌和薛国观总体来说是一派的人,都是讲究实务,能做实事并且敢于任事的人。

哪怕是谤满天下,这两人也是不大在乎的。

他们这一派,与东林才是生死大敌,一边是实干家,一边是嘴炮党,当然是天生的彼此不相容,一见面就咬。

不过此时杨嗣昌和薛国观也是在别苗头,皇帝对两人都很倚重,但此前杨嗣昌只是兵部尚书,并未入阁,威胁不大。

现在却是加东阁大学士,还管了两个部,尽管是不如薛国观的吏部,但由此观圣心,恐怕薛国观心里也就不那么稳当了。

更为关键的,还是在大政上的分歧。

国用不足,崇祯当然是十分着急,频频问计于下。

杨嗣昌在军务上还是十分来得,所任用的洪承畴和孙传庭几个都是十分能干的人才,流贼现在几乎被全灭,就是这几人立的大功。

至于熊文灿,也是杨嗣昌举荐,虽然此人有贪财好货的名声,不过好歹是招安了张献忠和罗汝才,立的功劳可就算不小了。

如此这般,杨嗣昌自是春风得意,入阁为相,也是有崇祯酬其功劳的意思。

现在国用不足,杨嗣昌又从兵部专任到入阁为相,此人又是世家子弟,敢于任事,当然也就敢于献计。

薛国观听说,此人提议是再一次加派田赋。

国朝用度不足,根子是太祖设计的赋税制度先天有缺陷,田赋开始定的太低,而且一碗水端平,无视东南和西北的收成差距,这就是一大弊端。

当然,原因也是明朝的文官制度和吏员制度太烂,根本没有办法搞精细操作,只能一刀切。

商税收取不足,现在民间富裕到极处,朝廷却穷的当裤子,根子在哪里,也是不言自明。

此时到处烽火,国用肯定是不足了,皇帝也是窘迫万分,这个时候,谁能献上什么来钱的计谋,多半都会被采纳,更何况是日渐被信用的杨嗣昌提出!

此人也算是敢于任事了,要知道,当今掌天下文脉的是东林,而对加赋加税始终持反对态度,甚至是破口大骂的,也是东林一脉。

当然,东林最反对的是加商税和海税,江南一地,这些年来对海外贸易大为发展,人人都赚的盆满钵满,个个都肥的流油,除了对外贸易,还有开矿,办丝厂,大财东有万亩良田,百万身家的,实在都不是稀奇的事。

所以万历年间,皇帝派税监和矿监于江南各地,收矿税和商税,而由此引发的和反弹,也是实在不小。

数万人罢市,打死矿税监的事,在万历年间有好多次记录,这其中,谁敢说没有东林党人的影子在其中?

一国之君,派出收税的部下被人鼓动打死,万历因为此事,好多次绝食抗议,明末时节,在这税上头的争执,也可以说是天下奇观了。

神宗死后到崇祯,东林用事,商税和矿税征收的事彻底宣告结束,原本一年还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现在全告终结。

海上收入,尽归郑芝龙这样的投降招安的大海盗。

陆上商税,则尽数为民间豪绅分润,皇帝和朝廷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隆万大开海,除了带来通货膨胀,使得政府支出更加支拙外,居然一点好处也没给政府,这也算是天下最奇的奇事了。

相比于明政府的窘迫,同时期的西方却是君主自己投资,开海贸易,甚至是私掠所得,君主都要分一份子,反正要钱不要脸,而且欧洲国家可也没有儒学和东林党,这二百年下来,欧洲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归于王室和政府,民间当然也是好处多多,整个西欧,都是如烈火烹油一般,逐渐变的繁富无比,国力自也是蒸蒸日上,就算是小国,也是有本事组建水师,到明朝家门口来争胜逞雄了。

商税和海税断不能收,杨嗣昌虽是自视甚高,可也不会去捅这蜂窝。相比抱成一团的士大夫们,给老百姓的土地再加几厘银子的田赋,想来就容易的多了。

当然做这样的事还会遭骂,加税始终是被诟病的,不过相比较而言,已经算是最省事的办法。

大明有一亿多亩土地,每亩加几厘,就是数百万之多。

根据有人透露出来的消息,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年中,一定就会推行天下,加赋的名义就是练兵用的练饷,全天下加赋的额度是增加七百三十多万两白银,有这么一笔银子,朝廷用度就要轻松很多。

对崇祯来说,杨嗣昌这是勇于任事,可薛国观却是深知,国家大政绝不能这么搞法!

从万历年间,北方就是连连受灾,当时的人虽不知道小冰河时期带来的这种灾害,却也是深知,北方人民已经困苦不堪,绝不能再受摧折。

自崇祯即位,在崇祯四年时已经加过一次剿饷,而北方的原因,却正是因为加派了辽饷,然后在天灾之后,朝廷不仅不赈济,反而在辽饷之外,又加了剿饷。

加剿饷是为了剿灭流贼,而流贼之起,却是因为加派和天灾,这样的循环,原本就是一个切不断的死结!

如今好歹是有了一个天下初定的样子,犹如人重病之后,刚刚有痊愈的希望,此时再下一剂猛药,病人身体未经调理,非暴疾而亡不可!

事实也正是如此,杨嗣昌主持的加派练饷,不仅没有练成兵马,反而又逼反了大批破产农民,整个北方,原本就已经是一锅烧热的热油,此人的加饷一事一出,犹如冷水入锅,立刻就是炸响起来。

加派的额度,相对于明朝的税赋负担来说,其实不算太重。对江南和湖广来说,加的几厘银子,也是在百姓可负担的范围之内。

就算是清初时,清朝统治者为了收拢人心,号称要废除三饷,但清之征收额度,就是按三饷之后的额度来征收的,所谓废三饷,只是一句空话。

但清初之时,小冰河时期已经过去,北方生产恢复,而绝不象此时,北方连年受灾,政府不仅不赈济,不帮百姓度过时艰,反而是一再加饷,这样一来,除了把百姓逼反,又有何意义可言?

崇祯十二年的加饷,直接使得李自成咸鱼翻身,千骑入河南,一年时间膨胀到五十万之巨的人数,此后破洛阳,围开封,终于不可复制。

明之亡国,这一次加征练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比于自负的杨嗣昌,薛国观就更加清醒和谨慎的多。对国用不足,他自然也是在设法,但今天在文华殿召对,天子显然对他的徐徐调治,革除冗官,节省用度,裁撤冗将冗兵的办法都不大有兴趣,问对之时,虽未明言,但倾向加赋的意思也是很明显了。

“天子年少即位,于国政不大通晓明白,偏又有这么多幸进之辈,妄言惑乱!”

尽管是满脸春风,笑容可掬的样子,但薛国观看向杨嗣昌的眼神,却是十分冰冷。

若有机会,他一定会将此人打下去,因为这姓杨的虽然也是敢于胆当,勇于任事,但世家子出身,看人看事都太轻易,而且擅作威福,长久用事,一定会坏事。

但有没有这个机会,就实在难说的很了……

“卢九台报宣大镇今年增收二十万石,难得,实在难得。”

在薛国观与杨嗣昌等人互相致意见礼的时候,刘宇亮却是捧着一份奏折,大加赞赏。

听着这话,薛国观也是点头,脸上露出笑容来:“能臣到哪里都能做出实绩来,卢九台剿贼厉害,也不虚耗粮饷,好大喜功,屯田也能有这般成效,实在是能臣典范。”

这个评价,就比刘宇亮的说法更进一步,原本也没有什么,不过隐隐然是刺了杨嗣昌几句。因为这个公子哥出身的兵部尚书,下头的评价就是耗费钱粮,好大喜功。

“宣大得此人爬理清梳,也确实是不小的功劳,不过说只是卢九台一人能做这般事情,学生看也未必见得。”

杨嗣昌心胸狭隘,根本不是容人的事。不过薛国观地位身份在他之上,他公然反击是不成的,不过叫他隐忍下来,也是绝无可能。

当下在案上一通乱翻,找着几封奏书,然后便大声道:“山东的登州兵备道刘景曜奏,浮山海防全部重修完毕,绵延二百余里,有六堡,三十一墩,一百一十七个烽火台,浮山守御所也是重新编练成功,可以立营。嗯,这个事全部是新授浮山游击张守仁所为,年方二十许,能有如此实绩,学生看来,也不在卢九台之下嘛。”

“对了!”杨嗣昌既然说话,而且也是在他份内职掌的话,就是更加理直气壮起来:“又有一封新的奏报,浮山所修成海防,群盗二千余来犯,张守仁整军迎敌,一阵斩首过千级,国朝这数十年来,对海盗有此大胜者,此特例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