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不过才四天,就已经开始想念起兰溪村来了,日子过的虽然苦,可有秋娘石头爹还有喜子,再怎么也是和乐的,越是想念越是想着要攒钱回家,只她如今已是丫头了,要怎么赚钱呢?
石桂翻了个身,如今发愁也无用,还不知道郑婆子脾气如何,在人手底下讨生活,先站住了脚,再想法子攒钱,她缓缓吐出一口气来,阖上眼儿没一会就睡了过去。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石桂就醒了,转头一看葡萄还在睡,先松一口气,赶紧套上袄子起来,到厨房里先把水烧起来,扫院喂鸡搬柴打水,头一日最要紧,郑婆子想要个勤快的,她就比她想的更勤快些才好。
山上树多,隔着密层层的枝叶透进光来,到天光大亮了,葡萄这才起来,打了哈欠趿着鞋子,见着石桂把事都干完了,扁扁嘴巴:“你这么勤快做甚,这会儿人还没起呢。”慢慢腾腾伸手扒扒头发,洗漱过才去开米缸,拿小米熬粥吃。
除了熬粥,还蒸馒头,这些石桂都会,葡萄干脆搭手看着,石桂新来乍到,顶头一个郑婆子,葡萄还是她干女儿,怎么能不软:“葡萄姐姐歇着去罢,这儿我来就成了。”
村子里办红白事的时候,秋娘也去祠堂帮忙,或多或少总有几个钱拿,没钱就有菜,石桂一起跟着,能做不少活,做十来个人的饭,不过是量多些,工序也还是那几道,没一会儿就把面揉出来了。
她做惯了活的,虽人小还能撑住,等郑婆子起来,粥跟馒头都做好了,取了陶瓮儿捞了小菜出来,切成丁就算一餐了。
石桂这才见着这大宅子里头余下的人,门上离不得人,那的饭是葡萄送过去的,石桂还想跟了一道认认路,叫郑婆子留下来盛粥。
王管事的那一份也是送去的,他起的还更晚些,偶尔也不在府里过,到外头做些小生意,贩些货,用的就是宋家给的钱,葡萄说到他就咬牙,旧年过年时该多发一个月的月钱的,叫他挪了,到将要开春了,这才发下来。
三张桌子坐了人,两笼馒头就空了,馒头一个个蒸得极大,石桂蒸的那一笼还要小些,这些个婆子成日里肚中无油,吃得腰圆身粗,一气儿吃了三个,挟着酱菜吃干净了,最后一口馒头还刮了粥。
石桂收拾了洗碗,那些个婆子就坐着剔牙,说起竹林子里头生了嫩笋,挖了来烧肉吃最好味,石桂听见心里一动,上山的时候确是看见许许多多的竹子,还有乡民上山来挖竹的。
外头她争不过别个,可宋宅里头外人却进不来,这许多竹笋,若是能晒成干卖,能卖多少银子!她赶紧搭话:“我去挖罢,我在家里就常挖笋,晒干了做汤也好,酱过也好,都极鲜的。”
几个人都想吃,可却没人肯动手,郑婆子听见她说,想起酸笋来,总归这时候花还没开,先把酸笋做起来,翻了花样给大夫人送过去。
有这些个竹笋,就得烧大肉才香,几上婆子也凑到一处,各人摸了十来个钱出来,合在一起差了葡萄去买肉。
石桂正想着不带葡萄,能先去问问价,急赶在她前头:“我去罢,只妈妈告诉我肉多少钱一刀,可有熟识的卖主,我识得秤的。”
宋家这别苑建在半山上,往山下去可有好一段路,既有人替葡萄自不想去,总归下山只有一条大道,在这大道上走就不怕迷了路,葡萄眼睛一转:“就叫石桂去罢,我好给娘打下手。”
葡萄再不信石桂能识秤,一大早这么忙乎着露脸出头,就让她现现眼,肚里打了这个算盘,笑眯眯的看着石桂。
新人多跑腿,在哪儿都是一样的,郑婆子把这钱给她装了,几个人凑的,统共一钱银子,正好切上一斤猪肉:“你寻那船上扎了红布头的,姓孔的汉子,他婆娘厚道,不会压你的秤。”
样样都吩咐好了,石桂依样画葫芦全说一回,郑婆子见她伶俐,点头笑了,她走到门边出去,还跟门房招呼一声,一路走一路心口怦怦跳,没想到第二天就能出来。
一路上闻着花草香气,下山的路倒不难走,只行人少些,却有挑了担儿的樵夫,背着山货的山客,看她身上穿着青袄青裙,知道是这山上大户家里的丫头,也不来招惹,行得片刻就到了渡头。
早市的时候船更多些,这会儿俱是些收货的船只,石桂没费多少周折就找着那孔家的船,依言切了猪肉来,却只有半斤,孔娘子还陪笑:“昨儿府上没说要的,今儿便没带来,只这半斤斤,再没多的了。”
这却是郑婆子葡萄不曾说过的,石桂借着问半斤猪肉,把这几只小舟都转了个遍,果然见着收竹笋山货的,一篓儿一篓儿摆在舱里,俱是鲜的,她叉了手问一声:“这竹笋怎么卖?”
那船夫笑一声,山上这许多,怎么还来买,只当是府上要用,小丫头偷懒来买:“三十文一篓,要是称斤价便贵些。”
石桂问了一圈,还是孔家价钱最公道,这才转回去叫她拿草绳串了肉,扯闲篇似的道:“我见这许多收笋的,一船船往外头运,真能出手?”
孔娘子把那猪肉皮上的白毛去得干干净净,这才提起来递给她:“怎么不能,这是时鲜货,正卖得好,还有买回去晒干备下的。”
做酸笋做竹脯都得有配料,这些个石桂这会儿也办不到,笑着只作玩乐道:“那收过去多少?我正好换两条帕子用用。”
孔娘子这才打量了她,看她年纪还小,梳着双丫,不过六七岁模样,说帕子是假,馋吃的是真,山上小儿收了山货换零嘴儿也是常有的事:“收进来十二文一斤,不按篓算,且得是嫩尖尖,老的不值这个价。”
石桂心里飞快算了一笔帐,立时点头笑了:“那我捡个几根来,劳了您收货。”
孔娘子是常做宋家生意的,倒问了她两句,知道是宋家才买的丫头,往后怕就是她来跑腿买东西了,赶紧点了头:“这有什么,一样是收货,能带便带些。”
十二文一斤,可比原来在乡下来收竹笋的贩子给的钱多,石桂心里记下,拎了肉一路跑回去,货有了路子也有了,就得看郑婆子答应不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