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昏君自救记 > 第63章 宋徽宗2

昏君自救记 第63章 宋徽宗2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9:57 来源:小说旗

官家一向都是英明神武的,从来不会犯错的,有问题,那自然也是朝臣们的问题,后宫的问题。

所以,当官家抛出了关于皇后负责建立居养院的议事折子之后,朝臣们不太好过于反对。

可众人也不能眼睁睁地就让此事达成啊,所以,皇后娘娘,对不起了,只能拿您说事了。

若是皇后的能力不足的话,那么大家的反对就能理直气壮了,对不对?

可是这位王皇后并不是那样的人物啊,出身上面也没有什么可以攻讦的,这可是如何是好?

众人涨红了老脸的模样让皇帝很高兴,这些老油子,别以为朕如今年轻就收拾不了你们。

哼哼。

“既然众卿没有反对意见,那么此事就定下吧。”

官家略显醇厚的声音在头顶上响起,大家砸吧砸吧嘴,一时之间倒真是不知该怎么着了。

章惇作为如今的文官第一人,当今宰辅,自然是要站出来表态的,这就是身为大佬们的无奈了。

你任多大的官职,自然就要承担与之匹配的职责。

能成为文官第一人,显然章惇自己也并不是不学无术的草包,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好法子,官家和朝臣之间都可以有个缓和的余地。

“官家,如若不然,先暂时地在京城试行一阵子,若果真皇后娘娘料理得当,再推广全国不迟。”

唔,此言一出,众人果然赞同,

“章大人果然老成持重之言,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杨广倒是也料到了这种情形,天下聪明人不少,比自己聪明的,手段手腕圆滑的也不在少数,不过自己的依仗并不单单如此罢了。

朝堂上甚少有这般意见统一的情形,杨广深觉好玩。

“既然众卿都认为有理,那么便按此照办吧。”

最后的决定下了,这就好,官家若是强硬地在全国的推行的话,朝臣们自然是阻拦不了的,尽管大家可以找各种由子添乱,不过旨意就是旨意,这是违背不得的。

现在还算是有转圜的余地,皇后娘娘能玩得转后宫,料理的清清楚楚的,可并不一定就能运作好居养院,这里头的猫腻可不是一点两点。

至少皇后娘娘不能自己出宫去实地考察吧,总归做事儿的是下面人,大家阴奉阳违也好,之类之类也罢,总能坏事儿的。

可不想,官家竟然准许王皇后便宜行事,实地考察是个什么鬼?

朝臣们一口气憋着差点儿就没上来,面面相觑之后也只能长叹一番。

王皇后也没想到官家是真的一点儿也不插手地让自己去负责京城重地的居养院,只是将钱拨给她之后,便撒手不管了。

王皇后出身世家,管家理事自然是不在话下,之前端王府的产业基本上就是她在打理,所以对于她的能力手腕杨广还算了解,于是便彻底地放手了。

接下来的就是朝臣们的观望时间了,官家有些让人捉摸不透,让一位叫高俅的小书吏去组建一个什么皇家蹴鞠队,真不知道是要干什么。而且高俅还很快地就发现了几个蹴鞠能手,“北宋六贼”之一的李邦彦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

不过官家显然是个蹴鞠爱好者,有点儿自己的消遣倒也不错,这蹴鞠还能强健身体,倒也不错。

至于原主赵佶的另一个好基友王诜(shen)似乎情形又有不同了。按着辈分,王诜算是赵佶的姑父。

不过能和原主成为好基友,可见王诜的品行了,宠妾灭妻的典范。而且高俅就是赵佶从他那儿得来的。

皇家公主都能不当回事儿,宋朝的驸马不能入朝为官,大多数都是挂个虚衔,所以驸马们斗鸡走马,享乐度日,皇家似乎并不大太管这些小事儿,许是弥补之意。

不过现在倒好,杨广先是下旨申斥了王诜对公主不敬,且杖责五十,接着将王诜身边的八位侍妾统统配给了最为低等的兵卒,(宋神宗的作为)官家还发话,若是有人再看到王诜出入楚楼妓馆,可以密告,至于纳妾,那得看他有没有那个胆子了。

若不是宝安公主求情,只怕这位驸马爷就要丧命了。

看别人的笑话,大家自然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幸灾乐祸之情,而且还没有人敢表达同情之意。

朝臣们都觉得官家在用这种方式与过往划清界限,起码半数以上的官员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自己的欢喜之情,至于剩下的少数人,他们的意见不在众人的参考之中。

杨广做这些事,不过是随心所欲罢了,算不上什么正事儿,不过是表达与一下自己的恻隐之心。

不过王皇后却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宝安公主拉到了自己的居养院名下,借助这位公主在皇室和勋贵之中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居于居养院可以达成官家所期待的那种程度来。

比如说募捐工作可以展开了,女人有钱,女人的钱好赚,又是做善事,即便是为了留名,夫人们也会踊跃出头的。

有了宝安公主的加入,又有皇帝的支持,这居养院自然是不能办不好了。

王皇后兴致勃勃,宝安公主在与皇帝侄子聊了一通之后,似乎是想明白了,所以也积极地加入了居养院的大业之中。

这位大长公主的加入果然让居养院的影响力扩大了不少。

杨广的目光自然是无法不能一直放在居养院这小事儿上面的,回到了朝堂,要做点事儿,自然是要和朝臣们交心一二的。

当皇帝,总归是要有点干货拿出来震慑朝臣们的。

官家下诏求贤,广开言路,为的就是让这死气沉沉的朝堂有另一番的新气象。

出乎杨广意料的是,朝野之间,似乎是一片欣喜之态,成百的条陈送到了杨广的案头。

大宋讲究的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是祖宗规矩,所以他也只能赞同,虽然很多的士大夫都是无耻之徒。

可是在这数百条的谏言之中,杨广还是找出了很多的有益之言,让他颇为欣喜,官家一高兴,然后特意地开设了一条民间进言之路。

在京城设立了四个密箱,只要你有什么想和官家说的,都可以去投,此事让朝中的言官心情很不好和京城的府尹很不安。

有了这种危机感,言官们似乎也坐不住了,洋洋洒洒,万言书便来到了官家的案头。

至于府尹,这天子脚下,虽是首善之地,可若说一点儿黑暗都没有,自然是不可能的啊。

官家先是让皇后娘娘弄了个居养院,这是好事儿,鳏寡孤独有地儿可去了,而且还是大宋一直的传统,他意见倒也不是太大。

可是官家设置密箱,还准许百姓随时可以上书,这种事情它影响不好啊。

不过为了表示自己心中坦荡,也只能继续憋着了。

言官可以上疏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作为京都府尹,他自然也行啊,虽然没有当面提出来,不过府尹大人也写了个折子,表示了一下对于官家的敬佩之情,言语之中隐晦地提了两句,百姓们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并不用麻烦官家的。

作为日机万里的官家,别因为这些小事儿再劳累到了。

杨广看着这份折子,觉得颇为有趣儿,他曾经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叫做“民生无小事”,这是粗糙的版本,说的文雅一点儿,那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然不能大意了。

所以提笔写了几个字儿,这折子就可以发下去了。

新帝初继,自然是有恩科的,而且这恩科取士就是从宋朝开始的,为了笼络读书人,为了求取贤才,宋□□便设立了恩科。

如今杨广开设了恩科,发现了很多与隋朝不同之处,比如说甲科、乙科,比如说三年一次的大比,再就是糊名制的应用,社会是真的在进步啊!

感慨了两句之后,他对于这个时期科举的录取率太高又吐槽了起来,要知道,自从有科举之后,都秉承的择优录取,数百人里面选取十分之一,或者更少,可是到了宋朝这会儿,竟然是数百人的录取。

这若是不造成大规模的冗员,那才见鬼了呢。

当然,这也不过是冗员的原因之一,并不能全然地都怪到科举的头上,不过科举取士的录取率也加剧了冗员,这是肯定的。

所以,虽然自己也开恩科,不过他表达的很明显,从严录取,自己只要最拔尖儿的那一批人,至于其他的,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恩科本来就是皇帝自己加恩天下士子的举措,这主观意志强烈一点儿倒也没关系,可是朝臣们就怕,官家这一任性,以后的科举都按着这个标准来了可该如何是好?

要不说,能当官的,能入朝的都是人精子呢,瞧瞧,这官家的旨意刚下,官员们就已经能预见皇帝的下一步动作了。

只不过,现在圣旨已下,众人除了执行之外,还真是没有多少法子,你总不能说,哎哟,官家你的标准太高了,只怕是没有几个人能过关吧?

继位之后的第一次科举,朝野都颇为关注,官家的标准也让很多人心里一沉,只希望以后都不是这般就好。

果然,恩科的结果让人觉得寒酸的同时也骄傲,这次恩科,总共有十九人过关(宋朝第一次科考时的录取人数,宋□□觉得唐朝一次录取三四十人太多了,严格把关,只录取了十九个),和之前动辄上百人相比,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当然,这也说明这十九人是真的有真才实学的。

褒奖了士子之后,当朝宰相章惇总算是迎来了自己的结局,韩忠彥成为了新一任的宰相,至于章惇,迁特进,并封申国公,被任命为山陵使。

这便是他最后的结局了,最后死于任上,临走之前,君臣把手叙别,章惇自然也知道自己的结局,杨广也要安安他的心,两人你来我往,暗示了一番之后,章惇离开了东京汴梁,也算是黯然离开。

不过也有咎由自取的嫌疑,除了对官家人身攻击之外,这位的政敌遍布朝野,有机会搬倒他,简直就是人人落井下石的局面。

不过新任的宰相韩忠彥也是保守派,韩忠彥恩荫出仕,父亲韩琦为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元老,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可见韩忠彥的家世和影响力。韩琦的曾孙便是南宋著名宰相韩侂胄,威名大大。

用他来继任宰相一职,有两点好处,既安抚了温和派,又是在分化温和派,这位和曾布之间大大的不和,同为保守派,可并不一定就赞同对方的观点。

曾布和韩忠彥之间的分歧正好可以加以利用,韩忠彥为人庸懦,用着也放心。

杨广提拔了韩忠彥为相,身为右相的曾布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两人彼此之间看不顺眼,家世又相当,彼此不睦,接下来朝堂上的争斗可想而知。

时间过的不紧不慢,皇后王氏和宝安公主为首的居养院在前前后后折腾了三个月之后,总算是将局面铺开了,整个京城,至少是普通民众对于两位贵人的作为很是感激。

居养院有自己的条例,规矩,这让杨广对于自己的姑姑和皇后大加赞赏,“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日后便有迹可循,后人自然能从这其中汲取经验,这又是大功一件。

例如是居养院下面的“慈幼局”是这样运作的:“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历史上南宋时的真实情形)

王皇后和宝安公主心中本也惴惴,不想皇帝对她们的工作大加赞赏,两人领衔的夫人们顿时觉得更加有信心了。

女人不是只能关在后院里宅斗的,也能做许多有益于家国之事,杨广隐晦的夸赞通过皇后和公主之口传到各夫人耳朵里,自然是大为震动。

官家果然英明神武,而且拥有广阔的胸襟,这种称赞反过来又在影响着杨广的朝臣们,枕头风自古就有,这也许算是意外之喜?

国人如今有些“生而不养”的风气冒头,大宋的人口过亿,这种情况若是在全国蔓延开来,那岂不是大麻烦么?

所以,杨广提议,在全国人数超过二十万的六个城市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不过让杨广觉得可惜的是,这个提议群臣反对,按着官家之意,这六个城市每对夫妇只能有三个孩子,这种事情怎么能推广开来?

尽管人人都知道“生而不养”这种现象,可是在朝堂上的诸位谁会觉得自己养活不了子孙后代呢?多子多孙,那是福气,是家族繁荣的象征啊!

官家的这个提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在是有些荒谬,至于那些乡巴佬,养不起就别生了呗,官家到底是在担忧个什么呢?

最后,为了表示自己虚心纳谏,计划生育的提议不了了之。不过崇宁元年,杨广倒是成功地让朝臣们同意了自己的新科取士方略,总不能皇帝提出来的每个政策都要被朝臣们反对吧?

朝臣们森森地表示,官家手腕上乘,实在是不像少年人,每次都用这种法子逼的朝臣们退让,不经意间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杨广只当这是称赞,才二十岁的皇帝英气勃勃,这一年多的皇帝生涯让官家有一份难以抗拒的魅力,即便是他口露恶言,也能让你觉得魅力非凡,许多年轻的臣子们总是很轻易地就拜服在官家的个人魅力下,成为了官家的脑残粉。

老成持重的官员们对此忧心忡忡,即便是他们自己,似乎都有些难以抵抗官家的魅力,更何况别人呢?

这种事情,总归是有极大的坏处的,只能祈祷官家一直这般英明神武,否则的话,只怕这大宋要被带到沟里去了。

这种顾虑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想想被全民崇拜的希特勒吧,好在杨广头脑清醒,并没有一时发热地就想着要联金灭辽之类的。

不过在有生之年,收回“幽云十六州”这个想法他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不过这一切是要建立在完全的准备之后的。

大宋的精兵强将都聚集在西北地区,这里养马练兵,尽管表面上算是精兵良将,可是能打硬仗的还真没有几个,看不过去的杨广也只能自己培养了。

这俗话说的好,精兵易得,良将难求,自然不是一日之功。目前自己只拥有一个种师道而已,不过这位现如今还在文官的职位上打转儿。

杨广将种师道提拔到了身边,他想通过耳濡目染来影响这位将来的大将,以备大用。

崇宁元年,杨广又颁布了崇宁通宝,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钱文为皇帝亲书,所以又被称为“御书钱”,同时改交子为钱引,通行全国,不仅局限于四川地区。

御书钱的出现也让皇帝的瘦金体开始闻名天下,人人都知道官家之前是个文艺青年,喜好写字画画,可毕竟没有亲眼所见,只以为是外人吹捧而已,不过这御书钱一出,官家在书法界的名气大涨,人人称赞。

杨广成为了皇帝中书法最好的,傲视群皇!

这种吹捧在杨广听来,有些好笑,要知道原主在所谓的艺术上面的才华似乎被自己给浪费了。

不过杨广也没有打算要改正,当皇帝,自然是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才行,如若不然,还当什么皇帝啊。

肩负着天下人的福祉,杨广宁愿少一个所谓的艺术家,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