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 第591章 生存之道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第591章 生存之道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14:4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客人们不时点头赞赏昌达集团灵活而具有前瞻性的决策机制,关云天则显得低调而内敛,“处在我们这样的环境,谁都会这样做,居安思危,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关总,昌达集团能通过猎头公司将我们的张主管挖到你们这里,说明你们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在形形色色的企业中,甚至包括那些所谓的体制内企业,都很少有单位能做到这一点。”凯源公司的李总插话道,这位李总也许分管人力资源。

关云天笑了笑,“张助理的确是我们通过猎头公司招聘过来的,说到这里,我想告诉几位同行,我们董事会现有的九名成员中,有七名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从全国各地选聘的,其中就包括在座的叶总和丁总。顺便介绍一下,我们的叶总是毕业于大洋彼岸杜克大学的MBA,到昌达集团之前,曾做过数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部门高管;丁总是985大学七八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文凭含金量非常高,他是高级会计师,曾做过大型国企的财务处长。”

“哎哟,怪不得昌达集团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你们在人才上真是下了一番工夫!”

“除了叶总和丁总,我们董事会成员中,负责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位专家,也都曾经供职于大型国企或央企的中高管理层,还有现在的昌达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明天大家会跟他见面,是毕业于985大学的材料学博士,此前曾供职于一家国家级大型科研单位。”

这算不得显摆,谈到这方面问题,关云天只是如实相告,对方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昌达集团的情况,这些事实也的确应该让客人们知道。

“不得了,昌达集团简直是藏龙卧虎!”一位客人感叹道。

“藏龙卧虎有点夸张,但昌达集团的大门,永远向各类人才敞开着。”关云天道。

“关总,根据你介绍的昌达集团的产值和员工数量,你们这个规模即使放到全国,也算是比较大的企业了。”一直说话很少的凯源公司董事长老朱插话道,看来他更关心这方面问题。

“全国不知道,放到全省的话,昌达集团确实是我们省的知名企业。”关云天直言道。

从开始至今,一直谈论的都是关于昌达集团的事,叶佳怡怕关云天不好直接向对方提问,她插话道:“朱总,你们凯源公司的主业有几项?公司是哪年上市的?”

老朱如梦初醒般笑了笑,“对,我介绍一下凯源公司的情况吧,”他用了近半个小时,把凯源公司从初创到被监管机构停牌的经历,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根据老朱的说法,这家凯源公司是西部一个地级市的地方国有企业,其建厂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是基础建材,而且近六十年来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本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准备改制,但突如其来的城市发展和道路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基础建材,面对如此好的市场局面,当地政府放弃了改制的念头,让企业得以沿袭原来的衣钵。

但是,九十年代的确是企业发展的极佳时期,当时的凯源建材厂,到他们几座大仓库提货的卡车排着长队,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而且这些用户都是提前交了定金的,否则,销售科根本不予接洽。

九十年代鼎盛时期的凯源建材厂,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了整整三倍,职工数量接近万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企业效益好,加上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西部企业,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凯源建材厂这辆车况并不太好的卡车,被推上了上市的快车道。

因为跟上市公司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差距,企业出钱请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包装,再经过一番运作,企业更名为凯源公司,并在第二年成功上市。

企业上市后的头几年,基础建材市场仍然比较稳定,业绩还说得过去,但他们从股市筹集的资金,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管理层只好指示财务部门,将大笔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

“不得不说,凯源公司错过了最好的发展壮大机遇,如果我们有前瞻性,事先把新项目确定下来,企业从股市的融资,恰好可以用来发展新项目,现在就不会是这个局面了!”

因为听到关云天介绍昌达集团的情况,与之对比,老朱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其实,那个时候老朱只是凯源公司总经理,虽然他跟当时的董事长和其他董事会成员,都是地方政府下派的干部,但董事长是法人代表,行政职务比他们都高,在那样的氛围下,尽管名义上董事会也是公司的民主决策机构,实际上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多少发言权。除了董事长的一票否决,地方政府有时候还要指手画脚,对公司事务横加干涉。

当然,以老朱为首的其他董事会成员也乐得个清闲,即使他们知道上市公司有大笔闲散资金趴在银行,宁愿让那些资金沉淀下来,也没有人提出拓展公司业务的新想法,因为一方面得不到主要领导的支持,还给领导添麻烦,另外,公司好坏跟自己没啥关系,既省心又轻松,工资一分不少挣,何乐不为呢?

但是,那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不是没有道理的,迟早会得到应验。

虽然基建市场直到现在一直火爆,但凯源公司上市五六年后,建材行业的情况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因为这个行业门槛不高,不出几年,全国各地不知从何时冒出了大大小小无以计数的建材企业,而且以民营企业居多,他们经营灵活,企业负担很轻,即使在凯源公司所在的当地,也对其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凭借地方国有企业在土地使用和股市融资的便利条件,凯源公司在开始阶段尚有部分竞争优势,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两年,在民营企业灵活多变的机制面前,凯源公司被多家企业围攻,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原来拥有的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从最初在当地建材市场的垄断者,变成了后来的苟延残喘。

因为连续多年业绩下滑,企业年报惨不忍睹,在监管机构数次警告无果的情况下,凯源公司终于被勒令停牌。

自那以后,不仅当初在股市融得的大笔资金早已作为工资发放给了职工,而且维持凯源公司日常支出的资金都需银行贷款。

三四年以前,原任董事长因到了退休年龄而离职,作为凯源公司总经理的老朱,顺理成章地接任了董事长。老朱接手后,公司状况他比谁都清楚,因为公司主业基础建材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老朱跟新班子成员也想过改变现状,他们跟外界接触过一些新项目,且不说新项目是否可行,即使想做新项目,被监管机构停牌后,凯源公司根本筹集不到资金。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董事会有人提出建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改换思路,避免一条道走到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被监管机构带上ST帽子,凯源公司作为上市企业,上市公司这个外壳也有一定的价值。

老朱比较开明,他接受了同事们的建议,于是便有了对外寻求重组的想法。

听到这里,关云天插话道:“朱总,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凯源公司以前是地方国有企业,请问公司上市后,当地政府持股比例是多少?”

“最高时持股百分之四十,自从公司业绩开始下滑,地方政府逐渐减持,到停牌的时候,当地政府持股不到百分之十。”

“恕我直言,如果你们寻求对外重组,这百分之十的国有股怎么办?你要知道,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愿跟地方所持的国有股参合在一起。”关云天道。

“对于关总担心的事,我们也想到了,所以,在提出对外重组这个想法后,我们跟地方国资部门商量,为了凯源公司的未来,请求他们放弃这点股权。”

“哦,国资部门的人还是很开明嘛,股权说放弃几放弃了。”

“哪有那么容易哦!”老朱感叹道,“因为凯源公司身处如此窘境,地方部门从这里早就捞不到任何油水了,而且有些事还要麻烦他们出面协调,所以,知道我们的请求后,他们倒是愿意放弃股权,恨不能马上扔掉这个烫手山芋,但也明确表示,股权不会无偿出让。”

“他们不是知道企业现状吗?不无偿出让,还想怎么样?就凯源公司目前这种状况,即便他们想有偿出让,也很难找到买家呀!”叶佳怡插话道。

“是啊,这个时候他们想出让股权,根本找不到买家,所以,我们几位董事会成员联合出资,把那百分之十的股权收了回来。”

“为了企业的未来,你们真是尽心竭力了。”

“没办法,这就算自救吧,否则凯源公司就完了。好在那百分之十的股权如果按照发行价,其价值高达五千万,但到停牌的时候,股价跌到了不足原来的五分之一,我们当然只能以停牌时的价格收购那些股权,结果我们七个人东拉西借凑了将近一千万,总算把那点啰嗦事解决了。”老朱解释道。

“也就是说,凯源公司现在的股权结构很清晰。”老丁道。

“没错,我们的股权结构非常清晰,没有乱七八糟的机构参与其中。”侯总经理解释道。

关云天点了点头,“朱总,如果重组成功,你们还有信心把原来的老本行做好吗?”

老朱略一思忖,“根据我们分析,至少在未来十年,基础建材行业在国内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正如前面说到的那样,这个行业面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尽管如此,在面对众多中小企业的围攻时,我们也并非没有还手之力,如果较真,凯源公司的产品质量在方圆二三百公里范围内,没有哪家建材企业能跟我们比肩,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好!”关云天马上赞赏道,“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主攻那些对建材质量要求极高的建设项目,放弃中低端市场的竞争,这就是凯源公司在未来的生存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