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 第666章 出乎预料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第666章 出乎预料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14:4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童伟略感诧异,他没想到史晓东会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史工,你这意思......?”

“你不是说昌达集团致力于增强自己的科研实力吗?看起来医药产品也将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昌达集团不会一直满足于从外面引进技术和产品吧?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难道不包括医药科技的创新?”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当然是全方位的,据我所知,凡是昌达集团涉足的实体制造业,都包括在创新范围之内,制药业务更是不可能例外。”童伟解释道。

史晓东点了点头,直言道:“恕我冒昧,就凭昌达集团技术中心现有科技人员的专业实力,我认为不足以满足新药研制和创新的要求,童博士,你认为昌达集团有没有引进人才的计划?”

“这个......,”童伟没想到对方如此主动,这跟原来的预想大相径庭,所以,他故意避开问题,“史工,你问这个干什么?”

“别管我干什么,你就说昌达集团有没有引进医药科技人才的计划?”

“应该有,否则就像你说的那样,医药创新没法开展,技术中心现有科技人员绝大多数的专业背景都跟医药产品无关。”

“那你知道具体情况吗?比如引进计划何时实施?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准备引进多少人?等等等等。”

面对史晓东的直白和坦诚,童伟真诚地说:“史工,我对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你有什么想法,最好找个机会跟叶总或关总面谈,他们才是决策者和计划的实施者。”

也许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有点出格,史晓东尴尬地一笑;“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是随便问问。”

因为童伟知道昌达集团准备招募史晓东,这一决定是关云天跟叶佳怡和童伟共同作出的,但他在史晓东面前故意不露声色。

事后,童博士把史晓东说的那些话向叶佳怡作了汇报,“也许史工最近就会找你和关总谈这件事。”

叶佳怡颇感惊讶,原以为今后招募会费一番周折,没想到这个史晓东竟提前主动说出来了,看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处理不好将会变成一件坏事。

因为昌达集团跟健华医药研究院合作的YHM项目,才刚完成了工业化试验,后续工业生产装置的建设,还在筹备之中,如果史晓东的言论传到健华医药研究院有关领导的耳朵里,不仅会给YHM项目的合作带来麻烦,而且对将来招募史晓东的计划有百害而无一利。

听了叶佳怡谈及史晓东的想法,关云天也是觉得出乎预料,“还没等咱们做工作呢,他却主动提出来了,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方面,咱们起码知道他愿意到昌达集团工作,将来招募他不用费劲;坏的方面,这事儿一旦让他单位的领导知道了,将会带来很多麻烦。”

“可不是嘛,据说他最近有可能找咱们谈这件事,到时候一定要把利害关系跟他讲清楚。”......

自从跟童博士袒露心思后,史晓东就想寻找机会,跟昌达集团的两位领导正式提出自己的请求。

但史晓东也很矛盾,一方面害怕两位领导笑话自己幼稚,另外,他也怕给关云天和叶佳怡留下对原单位不忠诚的印象。

不过转念一想,史晓东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昌达集团不是要加强药物研发的技术力量吗?虽然尚未对外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开披露这一消息,但从童博士那里已经得到证实,既然需要加强技术力量,就必然要招聘人才,凭着跟昌达集团合作YHM项目的这段愉快经历,即使自己的条件达不到招聘要求,两位领导也不会笑话自己。

至于对原单位是否忠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童博士所说,在一个很难得到科研资源的单位,什么事都要论资排辈,大好的年华被白白浪费,如果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抱着忠诚二字不放,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

谁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与其在一个不受重视的环境浪费生命,不如到一个能够施展的平台做点有意义的事。

时间的脚步早已迈入二十一世纪,有些传统思维已经与现实格格不入,如果再不更新观念,就会被时代抛弃。

再说,即使端着体制内的所谓铁饭碗,员工跟单位的劳资关系也属于双向选择,在这种条件下谈忠诚,显然没有实际意义。

通过一番分析权衡,史晓东心里彻底开朗了,他认为自己把事情想的太复杂,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于是,他决定找机会跟昌达集团的领导面谈一次,把自己的想法向他们主动说出来。

记得刚开始合作YHM项目的时候,史晓东跟关云天曾有过一次单独交谈,他觉得这位董事长平易近人,比较容易沟通,所以,他打定主意,决定再跟关云天单独见个面。

打听到董事长这段时间没有外出,史晓东找了个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时间,他来到关云天办公室门外,伸手在门上敲了几下,听到里面传来“请进”的声音后,才推门进去,并先打招呼:“关总,你好!”

关云天抬头看着站在不远处的来人,略感诧异地说道:“史工?你请坐。”

史晓东并未马上找地方坐下,而是问道:“关总现在有空吗?”

“有空,什么事你先坐下再说。”关云天示意对方在茶几旁的沙发就坐,因为叶佳怡前几天跟他谈到过史晓东的想法,他大致知道对方来此的目的。

史晓东在单人沙发坐下后,关云天也过来坐到茶几旁,正好茶几上的自动加热器烧开了一壶水,关云天顺手沏了一杯茶,递到史晓东面前,“你喝茶。”

“谢谢!”毕竟单独跟董事长谈话,史晓东多少还是感觉有点局促,在手足无措的时候,他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稍微平静一点后,他问道:“关总,昌达药业的业务量,在整个昌达集团大约能占到几成?”

“这个----,大概百分之二十吧。”关云天不动声色,看看对方到底要说什么。

“医药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十五年,凡是以药品为主业的企业,如果要想做到长盛不衰,产品的更新换代必须要跟上步伐。”一旦涉及专业话题,史晓东就能放松自己,话也多了起来。

“按你的理解,怎么才能做到让更新换代跟上步伐呢?”

史晓东没有急于回答问题,而是说道:“关总,医药产品在昌达集团的整个业务中,现在才占百分之二十,将来还有继续扩大业务份额的可能吗?”

“不是可能,而是必须扩大医药产品在集团公司的业务份额,这已经在我们的计划之中了。”关云天道。

“既然如此,要让产品的更新换代跟上步伐,除了紧盯国内科研机构的新产品开发动向,还有一项工作是必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可少的,那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新产品研发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就越足。国外的辉瑞、强生和阿斯利康等大型制药企业,都有非常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他们的实验室,甚至诞生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好多大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都难以取得他们那么大的成就。”

关云天点头赞同,“制药行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有了资金保障,技术就是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因素,这一点我们早就意识到了,所以,昌达集团技术中心正在致力于为医药产品的研发创新创造条件。”

“也就是准备组建药品研发创新机构?”

“是的,也许你已经知道,昌达集团实体制造业包括三大板块,第一是汽车零配件,第二是新材料和储能元器件,第三是医药产品。汽车零配件属于整车制造的配套业务,受制于外部因素,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不大。新材料和储能元器件方面,不仅成功开发了高容量蓄电池并实现了产业化,而且还研发了国内领先的废旧蓄电池回收处理技术,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眼下,童博士正在带领他的团队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目前看来,医药研发和创新是昌达集团的短板,我们正在想办法弥补。”

通过耳闻目睹,史晓东对昌达集团的实力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相信只要得到领导重视,在昌达集团做新药研发或创新,资金上就不会有任何障碍,现在最缺的是人才。

“关总,昌达集团弥补医药研发短板有什么具体举措?这方面的科研团队组建起来没有?”史晓东准备一步步接近目标。

“还在计划之中。怎么,史工对此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吗?”

“以昌达集团的实力,加上领导们重视,科研经费应该不是问题,但组建新药研发的科研团队,首要问题是人才,不知企业内部是否拥有这样的科技人员?”

关云天坦承道:“没有。记得咱俩第一次交谈时我曾说过,昌达集团涉足医药领域不过四五年时间,而且还是因为一次对外担保失误,被迫进入这个行业,虽然后来又增加了一个产品,但总体而言,我们还是缺乏医药科技方面的高级人才。对于即将组建的新药研发科技团队,我们打算对外招聘相关人员。”

史晓东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情况,“关总,对外招聘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满足你们的要求?”

关云天一本正经地说道:“相关专业不用说了,起码要有相当的学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另外至少要有副高以上的职称,还要有独立主持完成过较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的经历。”

这些条件,几乎就是给史晓东量身定制的。

“哦----,”史晓东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直接问道:“关总,你觉得我的条件符合你们的要求吗?”

关云天欣赏对方的直率,但显出一副故作惊讶的神情:“你?当然符合要求!不过史工,你是国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属于体制内人士,而昌达集团是民营企业,对你好像不太合适吧?”这有点欲擒故纵的味道。

“先别管其他的,咱们就事论事,如果我来应聘,你说昌达集团能不能接受?”史晓东干脆把话挑明。

关云天显得很为难的样子,“哎哟,你给我出了个难题,要说你这条件,完全符合要求,但以你的身份,我们不能接受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