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 第665章 人往高处走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第665章 人往高处走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14:4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从知道叶佳怡和童伟的履历后,史晓东心里就一直非常好奇,他不明白如此优秀的两个人,怎么到了昌达集团这种民营企业就职?他本想问个究竟,但此前跟童博士和叶佳怡毕竟不是十分熟悉,好多次话到嘴边,他都咽了回去。

这段时间史晓东每天都要跟童伟见几次面,除了交流工作方面的事,剩下的时间就是闲聊,一来二去,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已经聊过不知多少次,相互之间不仅非常熟悉,而且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

因为相互了解,两人又都是理工科出身,说话比较直率,也没有太多的顾忌,史晓东终于忍不住问道:“童博士,你不是一直在昌达集团工作吧?原来在什么单位供职?”

“是的,我到昌达集团才五年时间,”童伟还报出了他以前的工作单位。

“哟,你从前供职的单位很厉害呀!那是国内非常著名的材料学研究机构。”史晓东感到吃惊。

“还可以吧,当时院里的总工程师就是工程院院士。”

“叶总从国外留学回来,在国内的其他机构工作过吗?”既然是闲聊,史晓东当然要尽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

“她呀,更厉害!人家是全国有名的制造业管理专家,到昌达集团工作之前,她曾在世界五百强的一家跨国企业做部门高管。不过她到昌达集团比较早,快有二十年了吧。”

“你们的履历都够亮眼!不过童博士,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因为涉及到对方的**,史晓东还是小心翼翼。

“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但问无妨,闲聊嘛,没那么严肃。”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你以前供职的研究机构那么有名,请问你为什么要到这种民营企业工作?”

童伟似乎已经预料到对方要问的问题,他淡然一笑,“以前的单位再有名,跟我有多大关系?同样的道理,你现在供职的健华医药研究院名气也不小,跟你有关系吗?”

史晓东点点头,“是啊,跟我没啥关系。我们那些同学的感受是,名气越大的科研机构,竞争越激烈,论资排辈的现象越严重,对科研人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你说的很对!作为科技人员,拿不到项目,大多数资源都把持在那些所谓德高望重的人手里,你是什么感受?”

“那还用说,当然很郁闷!不过你这样的学历也遇到过这些问题吗?”

“我有什么奇特的?当年跟我同期进入新材料研究院的就有六七名博士,在我们那批人当中,我的情况还算不错的呢,有几个连项目负责人都没当上,据说现在还有两人没能解决正高职称问题,原因是他们这些年一直没有做过有影响力的项目,也就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这是晋升正高职称的硬杠杠。”提起往事,童伟记忆犹新。

“因为不喜欢那种环境,便跳槽到了昌达集团?”

“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童伟把当时的情况向对方做了简要介绍,“应该说正好有那种机会,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那么有名的科研机构,跳槽到民营企业,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还要有开放的观念,否则是做不出那种决定的,我觉得你当时应该经历了一番复杂的权衡。”

“权衡当然少不了,但也没有想象那么复杂,因为项目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合作的原因,当时我对昌达集团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是一家非常正规的股份制企业,管理规范,企业构架清晰,经营目标既宏伟,又现实,老板素质很高,用实际行动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而且值得信赖。这些原因,最终促成了我到这里工作。”童伟不失时机,向史晓东宣扬昌达集团的优势。

“到了这里以后,你觉得企业的科研环境跟原单位有什么不同?”

“我的感受是,只要企业支持科研开发活动,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科研环境完全靠科技人员自己去营造,因为企业招聘研发人员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做这项工作。在我看来,经过我们的努力,昌达集团现在的科研环境,一点也不比我原来的单位差,在硬件方面,甚至比原单位更好。”

“是啊,你说的这些,我已经有所感受了,在最初的YHM放大实验中,对于需要的仪器设备,只要提出采购清单,叶总从来都是一路绿灯。反观我们单位,实验室要购置一件仪器设备,往往需要多位领导审批,层层把关,卡得很严,对一线科研人员完全缺乏信任。”这是史晓东第一次在外人面前抱怨单位领导。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单位的科研经费有限,一般项目争取经费很难,政府拨款主要用于保证所谓重点项目的科研经费,轮到年轻科技人员这里,就所剩无几了,所以,科研院所的每一笔支出都卡得很严。”童博士深有体会。

“这样看来,只要企业经济效益不错,研发经费方面就会比科研院所更加宽松。”

“事情也不尽然,还是要看企业文化和老板的理念。现实中有为数不少的民营或私营企业,经济效益很好,老板也挣了很多钱,但他们只顾把钱往自己兜里揣,对企业的发展没有长远打算,别说投入巨资搞科研开发,他们连外聘科技人员的报酬都要想方设法克扣,更遑论什么科研环境和氛围。当然,那种目光短浅的企业,生命力注定不会持久,自然也不会走得太远。”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长远打算,意识到科研开发对公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企业,才能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围。”

“对,昌达集团在这方面做的就很不错,这个企业的高管们早就意识到技术对实体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在企业发展的前十几年,他们以引进技术为主,后来认识到,要想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科技开发中心。为了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他们创造条件,在资金上全力支持科研开发活动,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为科技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致志搞科研,这样的企业很少见。”童博士娓娓道来。

“童博士,从体制内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来到这民营企业,薪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应该增加不少吧?抱歉,这是个人**,我就是随便一问,你可以不用回答。”说完,史晓东狡黠地一笑。

童伟打了个哑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遵循的人生准则。”

“童博士,你认为在民营企业工作,跟在原来那种体制内的大型科研机构有什么不一样?”

“你指的哪一方面?”

“自我感觉,或者社会地位。”

童伟想了想,非常犀利地反问道:“史工现在就是健华医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属于正儿八经的体制内人士,跟我坐在一起,你觉得比我高人一等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你在健华医药研究院有什么社会地位?担任了什么职务?”

史晓东意识到自己的话也许冒犯到对方了,他赶忙解释道:“童博士,你千万别多心,我没有那个意思,刚才的话很冒失,我向你道歉。”

“史工多虑了,你的话没有什么不恰当,我也没必要多心,只是用具体事例回答你的问题,你别想太多。本来嘛,现在这屋里只有咱们俩,我在民营企业,你在体制内,你有没有优越感我不知道,但我没有任何低人一等的感觉!至于社会地位,只要我想要,什么委员代表之类的荣誉头衔,我早就有了,但昌达集团的关总就不热衷于那些表面上的东西,所以,我们根本不在乎。”

......

通过半年多的接触交流,史晓东对昌达集团的内部情况已经有了大致了解,这家企业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

过了两个月,工业化试验彻底结束了,史晓东又花了半个月时间,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交了试验报告。

按照双方约定,接下来就要准备进行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建设。为了稳妥起见,叶佳怡建议组织一次市场调研,目的是搞清楚市场的真实需求量,以便决定工业生产装置的建设规模。

根据合作协议的规定,市场调研应该由昌达集团跟健华医药研究院共同出面实施,也许不愿承担这部分费用,或者怕麻烦,健华医药研究院对外合作处的彭处长,把市场调研的任务全推给了昌达集团,“叶总,这件事我们就不参与了,你们单独进行吧。”

“为什么?合作协议中规定,大事必须双方共同参与,莫非彭处长认为市场调研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老彭连连否认道:“不不不,市场调研非常重要,但我们作为科研单位,并不擅长这项工作,恰恰是你们,经常跟市场打交道,搞市场调研可谓驾轻就熟,所以,我们就不派人参与了。”

因为对方不愿参与,叶佳怡只好组织昌达集团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国内几大片区的医药市场,对YHM的市场需求进行实地考察。倒是正如老彭所言,昌达集团早已打下良好基础,市场调研对他们来说,确实不算什么难事。

不到一个星期,各方面得到的信息便反馈回来了,信息汇总后,叶佳怡决定召开一次双方有关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

接到通知后,健华医药研究院决定指派史晓东和彭处长与会。在会上,叶佳怡通报了市场调研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YHM工业生产装置的建设规模,还商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会期只有一天,由于还有其他事务,老彭第二天便离开了昌达集团,史晓东则留了下来,因为设计部门有些技术问题需要跟他详细沟通。

在此期间,除了跟设计部门交流,一旦有空,史晓东就往童博士办公室跑。童伟是全公司的技术总监,还兼任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带头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见史晓东来的过于频繁,也就不拿他当客人看待,往往打过招呼之后,便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

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旁边的一本材料学杂志翻了翻,史晓东站起身来,走近童博士旁边,好像有什么话要跟他说。

“史工,你有事吗?”童伟抬头问道。

“童博士,你觉得昌达集团在医药研发这一块,将来会有什么打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