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军工子弟 > 第1326章 引进安-22不仅为飞机技术

重生军工子弟 第1326章 引进安-22不仅为飞机技术

作者:葫芦村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6 00:11:48 来源:小说旗

谢凯知道白彦军不会相信。

如果不是他从后世而来,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的。

完全是在瞎几把扯淡嘛。

“当初美国人搞出C-130后,又搞了个货仓、高宽都没怎么变化,只是载重量跟航程增加的所谓战略投送运输机C-141。这种战略运输机,货仓又矮又窄,对于咱们这种缺乏大型飞机平台的国家来说,倒是可以作为空中加油机以及预警机等大型特种机平台。对苏联跟美国来说,根本就没有多大作用。”

既然白彦军不相信,谢凯自然要说服他。

至少,要告诉他为什么苏联人被美国人坑了。

当即就向白彦军介绍苏联跟美国航空工业中大型运输机的发展过程。

“美国人搞出了C-141,苏联人争锋相对,跟着搞出了伊尔-76,在性能方面伊尔-76完全超越C-141。美国人不服输,搞出了货仓又高又宽,机体非常粗犷,不过在起降性能方面差得要命的C-5,苏联直接就上了安-124这种更强悍的大型运输机。”

这些情况,白彦军他们都是知道的。

何况,白彦军负责基地航空项目,更了解。

“比不过苏联人,所以美国人不得不搞了个两级运送,由C-5运送到机场,再由C-130转运到前线。”

谢凯清楚地知道,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搞。

安-124的野外起降能力同样强悍,就连安-225也是一样。

“两国都是强国,科技实力也比咱们强得多,咱们去凑什么热闹?安安心心地发展就好了。你小子整天尽想些高屋建瓴的事情,怎么能行呢?咱们无论技术储备,还是工业基础,甚至资金都没办法跟他们比,空军也没有经费……何况,空军对于运程战略运输机,并没有什么需求。”

白彦军警告着谢凯。

对于谢凯来说,他的观点并不正确。

空军确实连中程的运-8都没有装备多少,空军同样想装备大型运输机,却因为没钱,建设战略投送部队的想法也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

没有能力去向着实施方向发展不是?

谢凯看着白彦军,还是希望说服他,他知道,如果说安-124,白彦军绝对不会反对。

安-22这种涡轮螺旋桨飞机,确实被当成技术落后的代表。

“白叔,国内其实不需要引进安-22后直接生产,完全可以引进后作一些修改。比如,机身缩短几米,最大载重量略为降低到75吨甚至70吨,这样一来,安全性跟经济性都会大幅度提高的。”

谢凯说出了自己曾经在网上看到的设想。

对于缺钱,又急需换装的中国空军来说,节省经费是最重要的。

任何运输机,都必须节省各种经费。

谢凯也清楚,在九十年代,空军也因为发展建设需要,会从俄罗斯采购伊尔-76军用运输机。

那玩意儿价格不仅高,运行成本也高,维护更是高的不行。

“如果使用涡轮螺旋桨的安-22,对空军来说,虽然速度慢一些,运载量远比伊尔-76大,野外起降能力、投送能力都强得多。咱们搞到这款安-22进行改型,不仅可以直接投送重型装备到前线野战机场,成本也会降低很多。适合空军的未来发展需求。”

359坦克,战斗全重才38吨。

一架安-22完全可以一次运输2辆359坦克。

白彦军听起来,感觉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却认为这玩意儿国内空军并不需要。

目前一旦再一次引进大型运输机,运-15的研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他如何能同意?

即使帮秦飞引进,也不行。

秦飞是没钱的,引进这飞机生产技术,又得让他们404掏钱。

“你想没想过,秦飞没有钱引进,依然得我们垫付。空军不可能投资,而国家财政拨款更是指望不上,经费被挤占,基地所有开支都得压缩。”

白彦军苦口婆心地劝说谢凯。

奈何,谢凯根本就不听劝。

“不需要空军的投资,也不需要财政拨款,可以直接从苏联贷款引进安-22的全套生产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性能落后而被放弃的运输机在引进过程中,不会有任何难度。甚至对苏联来说,会非常乐于见到我们引进这种飞机。”

一个技术强大的中国,苏联跟美国都是不愿意看到。

中国技术越先进,对他们形成的竞争压力就越大。

中国在消化了这些技术后,完全可能会向国际市场出口。

国际上喷气式军用运输机本来就竞争激烈,市场上再增加一个强劲的对手,哪个国家不愿看到?

安-22这种被认为是落后的涡轮螺旋桨飞机,对中国的好处不仅只是运营成本低,可以作为军用运输机,也可以改为民航客机。

如同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总设计师说的那样,这对中国航空制造技术,可以起到完美的升级作用。

中国航空工业系统都是学习苏联发展起来的。

安东诺夫在开发出安-124这样的大型运输机之前,精力都是放在涡轮螺旋桨飞机上。

安-22这款世界上最大的涡轮螺旋桨飞机,那是涡桨飞机的巅峰之作。

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技术一脉相承,工业标准相同,安-22一旦引进,已经消化了的安-12技术的运-8,技术跟性能可以很快升级到安-22的级别。

白彦军真心无法说服谢凯放弃引进的想法。

谢凯都说了可以从苏联贷款,他还怎么反对?

“你真的想搞?目前空军真没有这样的需求啊!”

“不是我们想搞,是安东诺夫非得把这款运输机的技术卖给我们。也许他们只想卖飞机,安东诺夫的制造工厂,已经没有什么订单,工人被分成几班干活……”

谢凯把安东诺夫的情况做了介绍。

“咱们技术人才储备不够。”白彦军继续找理由。

他不同意谢凯引进这款被苏联放弃了十多年的安-22涡轮螺旋桨飞机。

苏联人放弃了十多年的,绝对不会没有原因。

真像谢凯说的那样,苏联人完全可以捡起来继续开发。

谢凯在安东诺夫的人提出来时候就动心了,哪里这么容易就放弃了?

“人才储备不够,不是问题。一边消化一边培养人才,等到苏联不行了,再从安东诺夫设计局挖人。在苏联倒下前,我们必须跟安东诺夫达成合作。只有在合作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到他们技术团队的情况,接触到各种核心技术人员。”

谢凯之所以一直想扩大跟苏联的合作,甚至连安-22这样的飞机都想要,不仅是安-22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有着很大好处。

在合作过程中,中方人员可以通过正常的官方渠道接触到安东诺夫的设计师跟技术骨干。

这才是谢凯热衷于跟苏联人各种合作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最不能放弃的。

一旦苏联解体,跟西方国家抢苏联人才,经济不行,基础落后的中国,确实没有多大优势。

只能靠着提前布局。

柳东胜在乌克兰经营了这么长的时间,以他一个人的能力,也没办法跟不同类型工厂的技术骨干接触。

那样的话,目的就太明显了。

谢凯希望在苏联解体前的两年时间内,不断扩大跟苏联的技术合作。

无论是战机还是大型运输机,只要合作,就能接触到苏联的核心技术人员,在了解过程中,就可以确定要哪些人。

只挖最核心的技术骨干,回国后以老带新,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为国内航空工业培养大量的人才。

苏联解体后几十年,国内航空制造业一直因为人才培养的速度太慢而发展缓慢。

虽然说运-20已经搞出来了,可运-20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20吨,最大载重量只有66吨左右。

最大起飞重量只是220吨级别,而安-22最大起飞重量是250吨……

现在是一个好机会,安东诺夫快要活不下去了。

主动向谢凯推销安-22的技术,其实就已经开始想要靠着卖技术救命,后面他们什么技术都会卖的。

如果从引进安-22技术开始,不断发展,等到原本那个世界运-20出来的时候,中国的技术发展虽然不足以搞出安-225那样的,至少起飞重量400吨级别的安-124,应该问题不大。

为了说服白彦军,谢凯同样是各种理由。

“白叔,安东诺夫设计局曾经想要把安-22改成双层客舱的民用飞机,可以载七百名乘员。不过技术难道比较大,没有适合的发动机,加上没钱,以及苏联放弃了这款飞机,最后才不得不放弃。安-124重型运输机就是用来代替安-22的,两者有不少相同技术……”

安东诺夫忽悠谢凯的话,被谢凯拿来忽悠白彦军了。

谢凯还没说,这玩意儿起飞距离只要1300米,着陆距离也只要800米,对跑道的要求更是不严格,继承了苏联人飞机的一贯风格——狂野起降。

“如果我说反对会有用吗?”白彦军放弃了说服谢凯放弃。

谢凯摇了摇头。

白彦军看着谢凯,只是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了。

谢凯安慰着白彦军,“白叔,这真对我们有着很大好处……现在应该尽快跟秦飞的人沟通一下,汪主任跟老郑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