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181章 鲍鱼的价值

重返1977 第181章 鲍鱼的价值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这一顿饭吃得爽利,酒也喝得痛快,后来又上了八瓶白酒,一直喝到六点才撤桌子。

于是当天,除了没人灌酒的“老刀鱼”,和“小百子”、“海狗子”这两个年纪最小的半大孩子以外,其余的“海碰子”们全都喝多了。结果谁都没走成,集体在“老刀鱼”家过了一夜。

要说喝酒这事其实和潜水一样,差不多也是遵循着身体素质的准则。所以别看“大将”和“洪衍武”、“陈力泉”都是挨灌的首要目标,但洪衍武却是第一个趴下的,大将紧随其后。

所幸的是陈力泉总算坚持到了最后,光荣地与几个灌酒的小子“同归于尽”了,终究也没让他们落着好。

这一晚上,“三戗子”和“巴蛸”醉得连床都待不住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彼此都滚落在了地上。

“飞蟹”更是抱着一棵院里的泡桐树不肯撒手,一边狂吐还一边猴儿一样地往树上爬,非说自己是神仙要上天去会嫦娥。

就连自控力最强的“虾爬子”都完蛋了,他半夜醒来就要回家,结果自己绕着院子爬了一个小时也没找着院门,最后还是被半夜出来撒尿的“小百子”发现,叫醒了“海狗子”,俩人一起才给他重新架回了屋。

总之,第二天一早起来,几乎人人都宿醉未醒,头痛得厉害。

不过尽管是身体不适,“老刀鱼”两口子也是盛情挽留,但由于大伙儿想妈的想妈,想家的想家,还是在吃过早饭后就各奔东西了。

走之前,洪衍武也没忘了给住在附近渔村的“海碰子”们,人人垫付了一份“工资”,以作为他们收海参的先期费用。

这可把那几个小子都高兴坏了,拍胸脯保证会多收些好参干带去。

而洪衍武、陈力泉和“小百子”,也与大将”、“三戗子”、“虾爬子”这三个住在城里的人,一起分担了那六百斤的鲍鱼壳,带上了“老刀鱼”上次“碰海”得来的劳动果实,踏上了返回滨城的路。

至于“老刀鱼”,因为他还要留下来继续照管晾晒海参,这次就没跟着进城。

不用说,洪衍武他们这次的主要任务,自然是要把这些鲍鱼壳和“大将”手里“海碰子”们的存货海参先给卖掉,以换取炒卖海参的启动资金。

而谈到鲍鱼的价值,那还得先多说两句。

鲍鱼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了。谁都清楚,这玩意不是鱼,其实是贝类,是能与鱼翅比肩的海珍品。

可现在的人却并不清楚,鲍鱼之所以如此闻名遐迩,名气如此之大,主要还是因为在建国以后,它曾随着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出过一次天大的风头,这才是他能获得今天如此地位的起因。

那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冷战以来中美两国第一次打开坚冰的超级外交。我们的总理亲自布置交办给******的任务,就是要求招待外宾的国宴上要用辽东半岛的鲍鱼。因为北纬39度的海水不冷也不热,最适于鲍鱼的生长。

任务下达到黄海的獐子岛后,当地人们备感光荣和自豪,尽管鲍鱼在冬季都深藏到礁石深处“冬眠”,很难寻找足迹,但年轻的潜水员王天勇鼓起勇气,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潜进砭骨的海水里寻找和捕捉质量高档的鲍鱼。

每一次浮出水面,他的潜水衣就被冻成一层玻璃状的明盔亮甲,用棍子一敲,就咔嚓咔嚓地往下掉冰碴儿。就这样,他先后奋战多天,下潜一百多次,终于捕捉到一千多公斤高质量的鲍鱼,火速送到京城。

于是《华美联合公报》发表之后,总理为此致电,特别表扬为这次重大外交成功奋战过的劳动者是“幕后英雄”。至今,王天勇的照片还高挂在獐子岛英雄谱上。同时,全国人民也就都知道了海里的这种玩意。

之后,随着经济浪潮的腾飞,人们的口袋里有钱了,饿怕了的国人第一件事就把钱花在了吃上,来弥补长期亏欠的脾胃。而一旦大鱼大肉腻味了以后,顺理成章,“生猛海鲜”的热潮便随之涌起。

会挣大钱的商人索性趁热打铁,大力鼓吹炒作,宣扬上过国宴的鲍鱼有极大的营养。说鲍鱼富含丰富的球蛋白,营养价值是核桃的七八倍。鲍鱼的肉中还有一种神奇的“鲍素”,能够破坏癌细胞生成。

他们还说鲍鱼具有滋阴补阳功效,平肝,固肾,调整肾上腺素分泌,具有双向性调节血压的作用。补阴补阳的食物一般是有着严格区分的,如果你阴虚吃人参,更会升腾燥火甚至大流鼻血,而鲍鱼却阴阳并用,补而不燥,绝无副作用。

于是鲍鱼的身价便节节攀升,没多久就俨然成了各种宴席上的大菜。什么清蒸鲍鱼、红烧鲍鱼、酱焖鲍鱼、龙井鲍鱼、一品鲍鱼、鲍鱼裙边……总之,只要有了名字带“鲍鱼”的菜品,请客的或被请的人,都会感到一种高档的品位。

然而,鲍鱼鼎盛辉煌的时候毕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八十年代之前,虽然它已经有幸担任了国宴的主菜,但以实际情形来讲,它的真正地位一直距离这种官方赋予的“高大上”定义相差甚远。

因为一是价钱没有放开,属于完全的计划经济,没有商业利益,就没有人主动挖掘其价值。而滨城本地人又素有“棒面肚子,料子裤子”之称,老百姓根本舍不得在吃上“奢侈”,所以鲍鱼肉尽管只卖两毛钱一斤,在水产商店完全属于难销的货,基本无人问津。

二来当时物资流通性太差,后期加工也跟不上,以至于这种玩意一直只限于本地消耗,不是海滨城市难以觅其踪迹,在全国范围便很难获得恒久、持续的价值认知。

三来渔业生产因为“运动”也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当时在辽东半岛沿岸的任何一个海湾,只要憋一口气扎进半个多人深的水里,多少就可以找到些鲍鱼,它并不像后来那样一百倍地稀有和珍贵。

因此,这个年代的海滨渔民几乎人人可以轻易吃到鲍鱼,在本地老百姓的眼里,鲍鱼甚至还没有海螺珍贵。“海碰子”们更是可以随意把鲍肉剜出来,放在火堆上烤得滋啦啦冒油汤,然后就胡乱地嚼着,稀里糊涂地咽下肚去,那完全是单纯地用以果腹,毫无珍惜之意。

要说滨城的老百姓们对鲍鱼公认的认知,并没有什么华丽的形容词,最高的评价莫过于“鲍鱼不塞牙”。

可他们却不知道,这已经是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极致表扬了。因为什么高级的鱼呀肉呀,吃了都得塞牙,而既富有弹性又有咬劲儿的鲍鱼肉,却不塞牙,这是绝对妙不可言。

因此,事实上得着最大好处的就是洪衍武了。他一边在心里感叹“海碰子”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一边牟足劲儿地大吃大嚼鲍鱼。

从到了“云雾崖”,他在海边的每一餐,向来都短不了要烤上几十个鲍鱼,来和陈力泉、“小百子”一起分享。他还专挑大个儿的,至少也是“六头鲍”以上,弄得人人都知道他对鲍鱼情有独钟。

特别是“飞蟹”,见他们有粮食有烤鸟肉不吃,直说他们傻,笑话他们京城人没见过世面。

可洪衍武却不在乎这个,实惠已经全落他们自己肚子里了。滨城的“紫皱盘鲍”可是鲍鱼家族中的上品,以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哪一顿饭他吃着鲍鱼喝着小酒,不是上千块的东西入肚?落个傻名,也比错失这种饕餮良机强。

可话说回来,在这个年代鲍鱼肉既然这么不值钱,那它为什么又是“海碰子”们千辛万苦也要捞出来的海货呢?

事实上,在1977年,鲍鱼真正值钱在于它那闪着七彩光的鲍壳。

此时,我们的国家正以鲍鱼壳制作贝雕工艺品出口换取来外汇,迫切需要大批原料。同时鲍壳还是着名的药材“石决明”,因为有明目的功效,有个别称叫做“千里光”,所以水产公司的收购点专门为此开出了一斤鲍鱼壳四毛八的高价。

这可是一个诱人的价钱。像一个“碰海”好手一潮水就能戗鲍鱼二十多斤,光鲍鱼壳就能卖出差不多十块钱,还白落个肉吃。

具体到洪衍武他们当中,“大将”和“陈力泉”都是西北岸目前最高记录的保持者,俩人全有过一次潮水捞出近百斤鲍鱼的惊人战绩,但因具体数目相差不远,才难以分出高下罢了。

总之,鲍鱼和海参,是这个绝对禁止私人买卖交易的革命年代唯一能卖钱的两样海物。而且鲍鱼还有一点比海参强。那就是它能被“海碰子”们光明正大地送到国家收购点里卖钱,不用怕被打成投机倒把坏分子。

不过,在此也要说明一点的是,潮涨潮落,星转斗移是自然规律。随着社会发展,当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当鲍鱼肉价格崛起的时候,情况便会发生天壤之别的变化。

鲍鱼壳很快就没有人收购了,甚至宾馆、酒店的后厨,都会把鲍鱼壳当做垃圾倒掉。金州区是滨城最后一个收购点,那时侯市内市外的“海碰子”全把鲍鱼壳往那里送,虽然价格已是每公斤54元,但已经再没有什么人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活计了。

而金州收购点面对全滨城的“海碰子”也觉得不堪重负,也没坚持多久,便也跟着关闭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