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214章 好事连连

重返1977 第214章 好事连连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或许是真应了那句话,“暗中害人灾殃伏,行善积德神明帮”。

洪衍武他们替几个有实际困难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之后,他们这伙“海碰子”的扶危济贫之举,似乎也真的把好运气接二连三地引到自己身上来了。

首先是9月27日“中秋节”当天,随着新一批的秋季海货按期补充进了水产公司的库房,全滨城的水产商店,迎来了多年来规模最大、幅度最大的一次降价。

那位周副总大概是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他竟然把五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七块,定价为十八块一斤,八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五块,定价为十五块一斤。

同时,四头、八头、十二头的“对虾”分别下调了六元,五元,四元不等。

鲜扇贝和干贝也跟着降了两元,四元不等。

就连新上市的“海蜇”也比往年,每斤便宜了一块钱。

等于越是贵的东西调价越狠,像“虾爬子”、“鲅鱼”、“刀鱼”这类的廉价海鲜则维持原价未动。

这自然让全滨城的民众乐得嗷嗷直叫,“海碰子”们则气得想要跳崖自杀。

于是周副总很快就在民间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普通老百姓人人称颂的“万家生佛”,成为了“懂得民间疾苦的青天大老爷”。

但同时,他也就成了“海碰子”们口中“不得好死”、“生孩子没腚眼儿”的诅咒对象。

只是骂归骂,恨归恨,另一方面,“海碰子”们也是为此真的惊慌失措了。

谁也不知道,明天水产商店还会不会再降价。又一想到“中秋”、“国庆”马上就要过去,入秋以后“小市场”要海参的人就更少了,好多人甚至连婚宴的钱都顾不上赚了,本能地把家里的存货拿到市场上抛售。

这么一来,才不过一两天的功夫,全城的“小市场”就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特别多扛着麻袋的“海碰子”。

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海参私下交易的价格也跟跳水似的下去了。不但突破了洪衍武界定的七块标准,还眼瞅着要往六块以下走。

当这个消息穿到洪衍武耳朵里,他的眼睛当时就亮了。

他深知周副总这一步昏招,彻底挑动了“海碰子”们的敏感神经,等于是把滨城所有的存量海货都给硬逼出来了。

而像这样的特殊时机绝不可失!一旦失去,将不再来!

所以他当机立断,让所有的“海碰子”马上停止“碰海”,哪怕去水产商店高价购买,赔钱把人家订的海货补足,也不能自己再捞了。

跟着他就是公然宣布,“发财的机会到了!全部人手,一律回滨城收海货!”

在这一声令下之后,若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1977年滨城的海参市场上,一场空前的“爆买”行动开始了。

两天之内,这个小集团的所有人,摩拳擦掌地分头扑向了滨城最大的七个“小市场”。

除了洪衍武为保险起见,用自己的钱为大家留出了一千块做备用资金。其他人都几乎花光了他们能动用的每一分钱。

最后连公帐带私人,一共收上来四千二百八十五斤的海参,均价是五块六毛钱。

至此,他们已经拥有了整个滨城海参年产量百分之二左右的份额了。

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尽管其他的“海碰子”还并不了解,可洪衍武心里却清楚,在这么无序且脆弱的市场里,这个数字已经完全可以掀起一场如龙卷风一样的价格风暴了。

果然,后面的情况演变一下就变得让人乐观起来。才刚过完“十一”,这个昙花一现的低价钱就马上消失不见了。

并且仅在五天之内,“小市场”的海参价格就反弹了近三块,最后停在八块五毛钱左右不动缓了,让这几天没管住手,低价抛售的那些人后悔不已,捶胸顿足。

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恐慌情绪逐渐褪去,“海碰子”们恢复了一定的理智,产生了惜售心理。

另一方面,那些每年旺季固定到滨城收海参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最先明白过来,忍不住也出了手。

再加上现货海参又被洪衍武他们一口气吃下了一大批,市场上的现货量已经大大不足,才会产生这种让大多数人出乎意料的结果。

这也就是说,洪衍武他们现在如果在“小市场”原地不动把收来的货卖掉,已经妥妥赚了近万元了。就这一件事,就把大伙儿都乐坏了。

有了好处,自然也不能忘了朋友。

洪衍武想起了杨卫帆前段时间的慷慨馈赠,他就和陈力泉带着用他们自己的钱收来的一百斤海参跑到“老铁山”,想把这些海参作为对杨卫帆回礼,让他跟着发笔小财。

即使杨卫帆不缺钱,那还可以馈赠亲友呢。

或许还真的是“好人有好报”。这次见面,洪衍武和陈力泉“不忘朋友”之举,不但换了杨卫帆一句“够意思”的夸赞,而且竟然又白落了个天大的好处。

杨卫帆居然告诉他们,“国庆”之前,上头那个副司令已经正式提拔自己成连长了,而且还下令把他手下的几个刺儿头下属都给调走了。

现在的他,已经是拿六十二块钱工资的连级干部了,和山上那位连长职位相当,从此井水不犯河水,只有相互配合的名份,再谈不上谁领导谁了。

而且他目前的手下,无论副指导员,三个排长,还是司务长,全听他的。所以“老铁山”下的军事管制区里,已经完全成了他自己的“诸侯国”,可以任意横行了。

既然这样,那么他也不想白拿洪衍武的海参。他觉着反正这片海闲着也是闲着。干脆,也别浪费了,就让洪衍武带着“海碰子”们来捕捞得了。

至于他开出的条件,只要洪衍武他们在“碰海”过程里不能影响战士执勤巡逻,每天再给他的战士们供给一些鲜海货打牙祭就行了。

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一听,那还有不乐意的?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不,是金条!

就这样,他们当天高高兴兴在军营蹭了顿饭,然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去召集人手,第二天一大早就乐呵呵带着“海碰子”们回到了“老铁山”,迫不及待地来“碰海”了。其效率之高,让杨卫帆乍舌不已。

而对此,洪衍武仅用一句话就充分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这叫“省得夜长梦多”。又让杨卫帆为之大笑不已。

别看同样都是“碰海”,可在军管区里却和野海滩上的滋味完全不同。那简直太舒服,太自在了!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对荷枪实弹,一丝不苟巡视的士兵还是很畏惧的,多少有些束手束脚的紧张。

可等到中午一顿饭过后,这种别扭就全消失了,因为他们一早上捞出的海味让士兵们大大的感激,每个人再见到他们都是笑脸相迎。

特别是司务长为了感谢,还代表士兵们跟每个人都干了一杯酒,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的荣誉感。

除此之外,再说其他的,那可就全都是好事了!

首先,前面说过,“老铁山”因为有军人看守,这里实在是一块无人触碰,让人垂涎欲滴的“富海”。

这里的海物多得数不清,象黄瓜那么大的海参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海底。“鲍鱼”根本藏不进礁石缝,完全像海螺“上床”,附着得跟小山一样。这实在是叫人神往。

“海碰子”们捞起来那叫一个过瘾啊!

无论是谁,一个“猛子”扎下去,闭着眼睛都可以抓到透肥肉胖,周身的花刺儿硬挺挺地向上竖着大个海参。

随便“戗“几下子,就能捧上来一堆个儿大炫目,宛如盘子大小的七彩鲍鱼。

真是喜煞人!

当然,全部的“海碰子”里,对这种愉悦是感触最深的一个肯定是“死尸”。他绝没想到,自己还有光明正大来出过事儿的禁区“碰海”的一天。

其次,就是在军营里,“海碰子”们丝毫不用为物资补给发愁。

生火有汽油,下海有橡皮筏,吃饭有食堂,就连晚上睡觉,都住进了有电灯、有床铺、有蚊帐的大瓦房,再不用饱受砂石、潮气和蚊虫叮咬之苦。

更别忘了,军管区里还有个大大的操练空场呢,那中间抹平的水泥地面,用来晾海参在合适不过了。

最关键的,是这里还有人陪伴。

除了杨卫帆以外,他们很快也和其他的官兵混的精熟。在休息业余时间,彼此之间也常常来点下棋、扑克、篮球之类的文娱节目。

有一次甚至还组织了一次摔跤大赛。当然,洪衍武和陈力泉那是必须要放水的,否则也就成一边倒,忒没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借此机会,洪衍武和陈力泉倒是都和“大将”实实在在地交了一次手。比赛过程势均力敌,精彩绝伦,引得以杨卫帆为首的围观官兵对仨人都大起崇拜之感。

但因为彼此都留了手,并没有真的分出胜负,最后以平局告终。

不过表面如此,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大将”,自己却不是这么想。

他心知肚明自己是****勤练不已,但洪衍武生性懒散却从未见练过功,因此要实打实的说,他实际上还是略逊了一筹。

更何况,真正的生死搏杀依靠的是头脑冷静,判断准确。这一点上,他更没信心比得过洪衍武。

至与那同样练功勤奋,洪衍武都自认不如的陈力泉,他更是能清楚地感到对方是刻意相让了。所以不用怀疑,他打心里就甘拜下风了。

就这样,在舒心与快乐中,七天时间一晃而过,整个“老铁山”海域下的海参也都被采光了。

若论成绩,着实斐然,这里的繁盛的物产都顶得上别处十几片海了,而且还是“细耕”。计算起来,又是八百斤的淡干参,和两千余斤的鲍鱼壳进账。

而洪衍武也不是不懂事的人,他绝不会自己都吞了,临走前主动又许给杨卫帆三百斤的淡干参。

甚至杨卫帆真心的谢绝推辞,他也坚持要给。

他的理由是,“当兵可是个苦差事,谁都不容易!知道你‘杨大少爷’财大气粗,可你自己不缺肉吃,可也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这些话,杨卫帆一转眼珠就明白过来了。更是对其刮目相看,连连称谢不已。

没错,这些军人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里不但谈不上富裕,很多人都是绝对的贫困家庭。

就是和普通士兵相比,排长、司务长、副指导员这些干部有工资拿,可他们还都有一大家子人呢。

要想让人家打心里和自己一条心,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