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274章 悄然之间

重返1977 第274章 悄然之间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二月末的最后一天,洪衍武盘了一下总帐,居然成绩斐然。

别看才刚起步,先后占据的八家影院所创造的财富就已达八千余元。刨去前期交际费、维持费八百余元,得利七千三百元。

这笔钱再刨去“小奶酪”个人拿下三家影院“票源”的奖金三百元,手下们介绍关系和奖金一千二百元,以及三十多人的基本“工资”一千三百元。实际得利四千伍佰元。

不过这四千多,洪衍武也没全塞进自己的腰包。他坚持着一个道理。生意的利益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方各面的平衡。

因此他随后又按照拿出百分之四十,给八个“管面儿的”和“小奶酪”每人发了二百块分红,剩下的钱还让“小媳妇儿”给小雷子送去了五百块,算是“缴地租”。最后的两千二百块才是他和陈力泉的真正所得。

总之,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丰厚的收获。就连团伙最底层的兄弟们,半个月的收入也超过了五十块。

而拿到了分红的内部“领导阶层”,甚至都可以估计出来,洪衍武和陈力泉拿的钱,比例远比他们当“把子”应得的份额少得多。

于是,大家伙儿都领略到了洪衍武的慷慨大度和为人的义气。交口称赞,满心敬仰下,自然更加努力地创造收入。

特别是那几个头目,甚至建议干脆把手伸到区外面去,把西城和东城的影院一股脑儿占下来的好。

不过对此,洪衍武拒绝了。他的理由是还不到时候,目前先以站稳脚跟为主。

但他也说可以先准备着,并给大家放了招募人手的权利。

而在待遇上,他的意思是新来的人不能和“老人儿”等同,“管线儿”的只给三十。“管眼的”可以给五十。

这种新旧有别的政策,自然是符合底下人心理的,获得拥护不在话下。但更重要的,是这还意味着更多的“升迁”机会和更多的“分红”,就在不远处。

所以从上至下,每个人都欢喜不尽地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其凝聚力完全超过京城江湖的任何一个团伙,任何一个集体,任何一个单位。

完全可以说,在洪衍武的领导下,这伙儿“票贩子”的心气儿,已经遥遥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其他人,提前进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了。

在这半个月里,还有两件事不能不提。通过这两件事,足以说明洪衍武带来的影响,已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扩散,开始改变周围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第一件事,有关边建功和苏锦的前程。

这俩小子的探亲假结束了,将要再次回到茫茫草原,去放马去牧羊,与“虱子”、“跳蚤”同眠。

而洪衍武由于一直在忙,根本没顾得上给他们买什么东西,更没空去送他们。但临别前,他和陈力泉还是请俩人在外面吃了顿饭,特意深谈了一次。

席间基本没聊别的,就是专门分析全国形势了,劝他们找着机会尽早“办返城”。

不过由于此时云南知青尚未行动,那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没发生,国家上层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倾向,边建功和苏锦听了虽感动心,却显得既犹豫又无处着手。

洪衍武自然不好说得太明白,以免弄得自己跟算命先生似的。因此最后,他只能是给他们每人提供了两瓶茅台和五十元的经济资助,让他们带回去疏通关系用。

边建功和苏锦谁都没想到洪衍武和陈力泉会有这么一出,感动是必然的。但也因为钱物价值太高十分惶然,谁都不敢真收下。

对此,洪衍武又是费了不少口舌。最后撂下一句话,说“你们要过意不去,就等办回来再说。反正咱们以后日子还长远着呢。先把眼前问题解决了比什么都强。”这样才算做通俩人的工作。

这还不算,之后,洪衍武又特别嘱咐了几句。

一是让他们别把此事告诉家里,免得因此多生是非。他们家里再把东西送回来。二也提醒他们,牧民普遍嗜酒如命,当地又缺少粮食。走之前不妨多买些二锅头和挂面。总之一定要想尽办法,尽早回到京城。否则工作就会不好安排。

至此,边建功和苏锦都被说得心里亮堂堂的,也多少都有了些盘算。俩人无以为报,便借花献佛,连敬了洪衍武和陈力泉好几杯酒,借此表达心中的感激。

当然,这时谁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从这一刻起,边建功和苏锦两个人的命运已经注定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边建功将不会主动留在内蒙结婚了,更不会年纪未满五十,就因嗜酒如命患上的肝病去世。

而苏锦也不会在五年之后才回到京城,最后只能靠父亲的关系,在北方昆曲剧团当个拉幕打杂的临时工,白白蹉跎掉大好年华了……

至于第二件事儿,是洪衍武通过自身的行动,促使东院全体四户改变了观念,都用上了液化石油气。由此大大提高了观音院东院四家人的生活质量。

1978年,正值京城液化石油气发展的加速时段,全市用户覆盖率在这一年年底会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相较传统的煤炉子,使用液化气罐来做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

既没有煤灰四溢、烟雾弥漫的肮脏,也不会在炒菜时为火力不旺发愁,更不用人们一下班,就因为着急生火做饭赶时间往家跑。

而且最关键的是价格还便宜。当时一罐十五公斤钢瓶的气,由于国家实行补贴,购买价格只有两块七毛钱,基本够一户人家一月使用。

相反,烧蜂窝煤的用户,四口之家每月燃料费却要三块左右,如果要烧煤球,那就耗费更高,至少得四块。

洪衍武在春节期间就惦记着要让家里用上液化石油气,于是一过了春节就去劝说母亲,别再每天靠折腾小煤炉子做一日三餐了。既费力又费钱。

对此王蕴琳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同意,她怕换了新家什使不惯,可架不住洪衍武理由充足又三番四次地劝说。老太太也是明白人,知道儿子是为了家里好,最终还是点头了。

就这样,得了母亲的话,洪衍武便和陈力泉抽空就去了南横街煤厂,为陈家和洪家申请了燃气证。

此时赵丰年正是主管液化石油气这一块的副厂长,所以老仇人胡二奎即使再想使坏也没法刁难。手续不但办理的相当顺利,而且人家就连烟酒都不肯收。

可洪衍武和脾气也是这样,别人对他越好,他就对别人越好。他好说歹说非把赵丰年拉着出去喝了酒。

最后席间又劝说了半天,说过前几天邻居们恐怕还得办证,少不了麻烦。总算是硬逼着赵丰年把礼物给收了。

还真别说,洪衍武确有前瞻性。等他把气灶在小厨房安置好之后,整个东院儿的邻居们都感到新鲜,纷纷来看是怎样用气儿把饭做熟的。

自然,现代化的设备绝不会让洪衍武丢人。蓝旺旺的火苗一烧起来,不但下灶的王蕴琳大感满意,直说方便好用。邻居们也都开了眼,心眼儿都开始活动。

不过大家除了价钱上存有疑惑以外,最大的顾虑还是安全性。照老丁的话说,怎么看钢瓶怎么像个炸弹,搁在家里实在不踏实。

可洪衍武一听这话却笑了,他说罐装的液化石油气本身就是国家考虑平房用气才发展的。而且没有比在临时性的小厨房里,使用它再安全的了。

这一点陈力泉也能作证,他说北城那边十年前就开始用这个了,没听说谁家爆炸过。这样一来,就把大家的安全顾虑基本消除了。

价格上的事儿更好说,陈力泉是煤厂干过的人,他最熟悉煤火费,对比着解释了一番,很容易就能把帐算清楚。

而且最后,洪衍武还补充了两条自己对今后的预测与判断。

他说的第一条,是现在液化气站对钢瓶和灶具实行的是租赁政策。

原本二十三块五的设备费,液化站不收取,先由用户拿回家无偿使用,每月只缴两毛的租赁费,待累计缴够灶具售价,灶具便归用户所有。

这一条对老百姓来说可太合适了,但这只是暂行的办法,意味随时可能取消。

而他说的第二条,是液化燃气站这一年来,一改旧日冷清少人的状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东西的好处,成为新用户。

可什么东西都是有数的,要错过了现在,等到人人要都想办的时候,肯定就难了。备不住还得请客送礼。

不用说,这个年头的人过日子可都是精打细算,人们又早习惯了限价限购政策。这最后这两条的份量到底有多么重,谁心里都有自己的掂量。

因此,大家终于下定了决心。没几天,洪衍武和陈力泉就帮着三户人家,都领了燃气证,装好了全套的灶具。

而一旦用上,每家人也真的离不开了,甚至还各自跟认识的人大肆宣扬液化石油气好用,都庆幸听了洪衍武和陈力泉的劝告。

可事情到这儿还没结束,有个情况说起来挺有意思。谁都没想到,老丁家很快就在安全上出了事儿。

那一天,老丁媳妇不在家,而他这个平时不下厨房的主儿,因为着急喝茶就自己去了小厨房烧水。

他首先打开燃气,然后才把火柴凑到灶眼去划,而且老半天才引燃火柴。所以当火柴刚一引燃时,“砰”的一声响,就把老丁吓了一跳,脸上也火辣辣地疼。

他立刻关掉燃气灶,就去胡撸脸,顿时发现脸上直掉渣儿。再回屋一照镜子可好,眉毛胡子都燎没了。

等到老丁媳妇回到家中,看见他这副样子当场大惊失色,然后一弄清怎么回事,老太太就闹着要把液化石油气换回煤炉子

可这会儿老丁自己却不干了,直说,“不行啊!煤炉子脏不说,做饭又慢,整天还烟熏火燎的。要说还是液化石油气好。所以这事你就别管了,全怪我自己不会用,以后我多学着点就是了……”

结果这一席话,竟把老伴儿给逗乐了。

尽管都是细微之处,尽管都是潜移默化,可观音院东院各家人的日子,确实因了洪衍武的存在,在悄然之间一点点发生着新的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