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275章 邮市

重返1977 第275章 邮市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所谓“国泰民安,盛世收藏”。

毫无疑问,1978年一样是收藏热的起始之年。

只要对收藏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其实最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的收藏品种,并非古董或字画,也不是古籍或翡翠,而是邮票。

集邮在京城是有百年历史的,京城也正是我国邮票的发源地。从光绪四年(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开始,直至今日,京城其实一直都是我国邮票交易的主流市场。

即使“运动”中,许多过去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被认为是“封、资、修的货色”而停止销售。集邮被看作是属于“资产阶级情趣的活动”遭到批判。甚至于官方的集邮业务于1969 年2 月3 日被迫停办。京城也仍然活跃着不少民间藏家。

这些人彼此间藏品私下交换与购买从未中断,只是以更隐秘的形式转入地下进行。因而“运动”才刚一结束。京城的民间邮票交易便如死灰复燃一样,最先得到了恢复。甚至很快掀起了一波长时间的炒作热潮。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京城集邮者们心目中的“圣地”了。这就是1955 年1 月,邮电部在故宫东翼的东华门77号成立的国家集邮公司。

从建国起,这里就是民间藏家私下交易最频繁的场所。“运动”中一度关门后,于1972年又重新开始营业。

当然,重张后,这里只对外国人营业,其业务范围仅以办理邮票批发出口为主。当时可供出售的邮票,也只有“红党成立50 周年纪念”、“样板戏”和“运动”前发行的21套和63 套邮票。

但至少,国人毕竟可以步入集邮公司观赏在售票了。这就意味着,集邮又是一种可以半见光的行为了。

于是这座典雅的小楼内外,也就重新成为了各路集邮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以半公开的方式进行私下交流交易的场所。

1978年3月3日,早上九点,洪衍武和陈力泉第四次来到这里。他们身带五千元钱,主要目的是为寻找“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稍有集邮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张票面价值三元的《贵妃醉酒》,是深受集邮爱好者追捧的高档“劲票”,从发行之初价格就一路走高。时值今日此票已经成为邮政小型张的价值标杆,价格成功达到了六位数,较三元面值上涨超过了三万倍

不过洪衍武可不是因为知道它蕴藏的增值潜力才来找它的。也不是想伸手到邮市来,多开拓一种“黄牛业务”。主要还是因为常显璋父亲“平反”的事儿,希望就系于这张特殊的票上。

敢情就在开拓“电影票市场”的同时,洪衍武也没忘记继续去何介夫家搞“公关”。

不但元宵节的时候,他特意送去了五斤元宵,每逢礼拜天,他也要买点紧俏商品登门示好。

只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何介夫不在家的时候居多,他的夫人门户把得也挺紧,老太太每次都是拒收礼物。哪怕是被他缠得没辙了,至少也要坚持用原价购买。

所以说洪衍武顶多也就混了个面儿熟,弄不好还挺招人家烦的。

真让他找到空子,完全是因为一次偶然。

上个礼拜天,何家厕所的水管爆裂。他当时碰巧再次登门,结果就紧急充当了一次义务水管工。

幸好只是更换阀门的小事儿,难度不算大。才让他及时且成功地制止了何家漫延的水势。

而这样一来,何介夫的老伴儿自然心生感谢,就招待他喝了杯茶。于是他便借着聊天,打听起何介夫的日常生活和喜好来。

在这方面,何介夫老伴的警惕性可没那么强。没聊几句就透露出何介夫喜欢集邮的信息。

据老太太称,何介夫早在“******”时期,就开始积攒这些信封上的小纸片了,哪怕“运动”中也没中断过。而且他的工作一直很忙,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也就只有这个占据时间不多的爱好,还能保持下来了。

但这位何夫人也对此颇有怨言,说对这玩意何介夫是越来越入迷,集邮册已经买了四五本,多年来花在买邮票上的钱那就海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更是昏了头,差点花一百七十五块买了一张票面只值三块钱的“梅什么芳”。幸亏人家最后反悔了,才没吃这个亏。

可没想到,事情过去好些日子,何介夫还在为此叹息呢。非说当年不知怎么搞的,漏收了。今后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寻访出一枚来,哪怕用更多的钱去买也行。

照她看,这分明就是败家嘛。她实在理解不了,怎么老伴儿会这么傻,明明知道是只值三块的东西,却非花这么高的价格去买……

这位部长夫人的话完全是一种家庭妇女似的唠叨。但洪衍武却眼睛一亮,从中抓住了重点。

不用说,送礼当然要投其所好才是,而且东西越是难得、越是让人惦记,效果才越好。

他深信,如果能搞到这张让何介夫朝思暮想的《贵妃醉酒》,何介夫一定无法再拒绝他的“好意”。

甚至如果要能再搞到几张更难得的邮票,弄不好常显璋父亲的事儿,就能着落在何介夫的身上了。

于是自打发现了这个契机,他就开始出入东华门的国家集邮公司。想从这里“淘”到那张足以突破人情防线的《贵妃醉酒》。

只是这件事儿也不是那么好办的。有一种情况洪衍武确实没有预料到。

这个年代,汇聚在此地的收藏者们都是些中年人和老年人,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较高。他们对邮票的喜爱,更多停留在文化需求上。

只藏不卖是主流,以藏养藏的人只占少数。甚至没有知识,只有财富的人,往往还会在这个圈子里遭遇鄙夷。

所以尽管他在钱上不差数,经打听,不少藏家的也确实拥有他在寻找的目标物。可就凭他只知道几张知名值钱邮票的专业素养,并不为众多藏家所欢迎。

况且多数人手中也仅有一张,都当作心肝宝贝似的,没人原为贪钱割爱,一时还真难找到出手相让的卖主儿。而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尽量多来几次,把希望放在碰运气的概率上了。

当然,这件事办不成,也不表示他就白来。

比较幸运的是,像“大龙票”、“华邮四宝”和“民国五珍”这些老票尽管同样宝贵,但因图样简单而且拥有明确的“封建反动”属性,这个年代还并未得到邮票藏家足够的重视和喜爱,远不如“老纪特”邮票吃香(老纪特邮票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到‘运动’期间开始发行‘运动’邮票为止,其间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统称)。甚至有一些藏家还有点不敢留在手里,有不少人愿意逢高价把手里多余的转让。

因此在这个时期,这些建国前的邮票反倒是性价比最合适的时候,

识货的洪衍武当然不会错失良机。每次来都搂草打兔子,专门针对这些票高价购买,已经弄了几十张了,总算是他为手里资金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去处吧。

别忘了,他家里还有十几万块现金让他头疼呢。这么些日子了,他抽空就和陈力泉四处找银行存钱,也不过刚存进去两三万。就更别提今后还有“电影票”上源源不断的进项呢。

还真别说,风水轮流转,明朝到我家。这一次再来,洪衍武就感到运气明显比头几好得多。

这个时期,集邮者们交流的潜规则,是来集邮公司要带着两本“机动”邮册。一本插着显示鉴赏水平的邮票,另一本插着可以与别人交换或转让的邮票。

洪衍武和陈力泉照旧在集邮公司门口好一通搭讪,先后翻阅了十几本各路集邮者带来的集邮册。

没多久,就看到了几张品相不错的“大龙票”,接着又发现了一件“红印花”四方连,他自然不会放过,谈妥价格统统都买了下来。

可随后,真正的好运气来了!

他竟然在一个戴眼镜的老头儿带来的“转让”的邮册中,发现了一件《全国山河一片红》直双连。

有人肯出售这个宝贝可是相当稀奇的。所以尽管老头儿开价高达一千五,死活不往下落价,他也答应了。跟着就愈加兴致勃勃翻起后面的内容来。

果然,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特点。老头儿的邮册里既没有什么建国前的“老票”,也没有什么“运动”票,几乎全是清一色“老纪特”的邮票,而且“硬货”不少。

以他刚刚粗通的邮票知识,就接连发现了市面上不少人在热求的《建国十五周年》小型张,《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还有只差一两张就能凑齐整套的《黄山》、《金鱼》和一些军邮贴票,由此可见,老头儿应该是专门收集“老纪特”邮票的专项集邮大家。

他顿时大生希望,继续翻阅下去,没想到最大的惊喜果然在后面。

就在老头儿邮册的最后一页,真的看到了那张蓝色贵气,让他苦寻多日的《贵妃醉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