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331章 兆庆

重返1977 第331章 兆庆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赵庆的身上有表,那是父亲给他的。可他很少用来看时间。

这一因为农村人向来是看天儿过日子的,不大有精确时间的概念。二是他那表掏出来也不太“方便”。

确实的说,是块老旧怀表不说,外观也过于惊世骇俗。

金质表壳布满了机刻雕花,正中间还镶嵌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表壳里面是铜胎珐琅表盘和金质指针。还别说打开看了,真要拿出来一亮,在这日头底下能晃了人眼。

像他这样补丁套补丁的人,又怎能不惹人怀疑?多半会招惹来没必要的麻烦。

因此赵庆出了观音院西院,还是习惯性地凭天光估量时间。

而望着前方观音院的过街楼,他心里更不由欣喜地盘算着,今儿既然多挣了好几块钱,不如给家里买些东西带回去。

说真的,收鸡蛋确实是个好营生。

村里的鸡蛋价钱贱,供销社收购价才五分钱。而他按七分钱一个的价钱收,村里人既不用出门,又多了收入,家家儿的鸡蛋都乐意卖给他。

反过来城里人吃不着,这些新鲜的鸡蛋弄到京城就能卖一毛二一个。每次带上四百个鸡蛋,跑一次,就能挣二十。

这对于苦哈哈干上一年,靠工分才能挣七十块钱的农民来说,无异于陡然而富。

他跑了这多半年,不但把家里的债都还清了,还让父母的生活提高了一大截。现在就是大队书记家,恐怕也没他家吃用的好。

当然,并不是没有村儿里人想着效仿他,自己弄鸡蛋出村儿去卖,想多挣几个钱的。

可山路崎岖颠簸又遥远,这些人,都无一例外地吃够了鸡蛋破损的苦头。

他们都没有他的这份口才和这份头脑,懂得用山货和鲜菜疏通水泥厂的司机,借助公家的汽车来运送鸡蛋做买卖。

再说他们也舍不得下本儿投入,更不敢独身来京城。即使卖,也去只会去县城里卖自家积攒的几个鸡蛋。价钱上不去不说,跑一趟也不划算。

人和人,有时候就差这么一线。

夏日午后的阳光是最热的,把赵庆的脸晒得汗津津、红喷喷的。不堪炎热的他,很快作出了决定,不去西单,不去王府井,而是就近直奔前门大栅栏。

他背着已经空了的大藤筐,轻车熟路地出了胡同口,自去自新路的副食店对面的站牌下等候公共汽车。

那里的“5路”一趟车直达,票价七分钱。等坐到了前门站,下车就是廊坊头条的路口。

赵庆如今可对京城算是熟悉极了。自打他从年底开始收村里的鸡蛋进城卖。很快,他就几乎把整个京城都转悠遍了。

这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对他这样的一个农民。

其实龙口村里的本地人,像他这么大的小伙子,还没进过房山县城的有很多呢。少一部分人算有见识的,也只是去过良乡和长阳。

他可算是除了知青以外,龙口村里年轻人中唯一的一个京城通。

而他之所以这么与众不同,敢独身闯京城,这就得感谢他的父亲了。

他的父亲不但教给了他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为他在语言交流上扫清了方言的障碍。而且更是打小就给他讲述京城的地理和风貌。

像什么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前门楼子大栅栏,北新桥儿的大海眼……

对他来说,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

还有什么“酒满敬人,茶满送人”、“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和“吃面吃面不就蒜,不如来碗饭。吃面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一类描述生活和礼仪方面的京城民谣。

听得多了,他更是如数家珍。

甚至他的父亲在家里还经常这样地开口说话。

“这事要是到了京城呀……”

“这东西要搁到京城去呀……”

“这个理儿要拿到京城去论呀……”

这便使得赵庆在潜意识里不仅觉得京城的人和物非同一般,似乎就是道理也另有一个,显得更神圣,更伟大。自然而然地就对京城萌生了许多向往。

当然了,京城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本该就是这样的。那些京城来的知青一提到京城,不就把鼻子仰得老高吗?

可后来等到他彻底长大成人的时候才知道,他对京城的好感,原来并不完全如他人那样,只是对**、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人民大会堂产生的敬仰。

因为他还从父亲嘴里逐渐知道了家族延绵千年历史,知道祖祖辈辈出过无数的帝王将相。知道了家族的没落衰败江山更迭,知道了京城亮果厂“半亩园”的老宅。知道了九龙山上那十八座荒草横生的皇陵里躺着他的祖先们。知道了龙口村的安、孟、宫三姓本是依附他的家族仰仗旗地庄园生活的坟户包衣。还知道了一直把持着村首之位的安姓大族,居然是原来清室皇帝指派的护卫章京后裔。(章京是满语音译,武官职位,意为将军)

他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是最早定都京城的皇族血脉。而他的整个家族,数十代人,一直就与数十里外的那座城市密不可分、割舍不断。

一度来了,又一度走了,一度走了,又一度来了……八百年来始终与京城纠葛、牵绊在一起。

这也就难免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哪怕如今自己身在这个小山村,也仍与京城,存在着一种血脉相连的奇妙缘分了。

是的,他并非姓赵,而是姓完颜。他的名字发音倒没有错,但还要加上两个字的姓氏才得以完全。他叫完颜兆庆。

没错,他的父亲才是个最地道的老京城人。但也是被时代大潮彻底淹没的封建皇族后裔,是前清的旗族贵胄。

也正因了这个身份,从民国到解放,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他的父亲始终难以获得信任。空有一身的本领和报效国家之心,却难以找到正确的精忠报国之途径,无论从政从军,皆郁郁不得志。

日本人来了之后,他的父亲在外逃反整整八年。等到光复之后,再归京城之时,已经连栖身之所都没有了。所以最终才会来到了龙口村,心灰意冷地落户于此看守祖坟。

也幸而当时龙口村的村首是个极念情分的人,感念完颜家族一向厚待坟户,从未从龙口村手中拿过出息不说,反倒经常予以三家人钱粮赏赐。

所以村首不但对他父亲的生活多加援手和照应,最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父亲。

这才有了他,有了这个从小到大,为他遮风挡雨的温暖小家。

如今他长大了,懂事了,越来越感激他的外公,感到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

尽管他家在龙口村算是半个外人,也是唯一的封建地主。可幸好这个村里全都是过去的旗丁,又有安氏大族的护佑,他们一家人才能得以在“运动”中安然保全。

他也没有像那些混居在汉族村落的旗族后裔那样,打小就要听到“别人骑驴骑马,你偏骑人”之类的讥讽嘲弄……

想到这里,已经站在公共汽车上的兆庆不由叹了口气。

人生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父亲有句话还真没说错,“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大多数时候,一件事永远存在着正反两面性。

所以人得意时既不要张扬,落魄时也不要丧失希望……

可就在他心生感触的时候,身后猛然间有人推了他一把,一个男的大声喝着,“说你哪,多少遍了,装听不见,快把你这破筐挪开!别人都过不去了!”

有个女的也搭茬说,“就是,我们怎么下车啊?什么素质?”

兆庆扭头一看,才发现身边站着个工人和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大概都是想从他身边经过,挤到车门去。

他惶恐不安地赶紧挪开身体和东西,连连解释说自己疏忽了,没注意,对不起。

可男的依旧不依不饶说,“疏忽了,理由还挺充足。村儿里来的是吧?告诉你,来京城得懂规矩,这不是你们乡下的高粱地,得有眼力见儿,知道么?”

那女的也一样刻薄。“切,一个种地的,进城都看傻了。你再跟说他也没用,不懂就是不懂,永远长不了记性。”

谁想这话还一下激起了售票员的共鸣。

那娘们儿不但也对兆庆加以鄙夷的眼神,还附和着那女人的话继续说,“可不是。他们农村人就是这样。没把脑袋伸车窗外头去就不错了。我告诉你们说,还就这趟车农村人多,都是去看**的……”

放屁!这话可绝对是污蔑。兆庆坚决不能认可。

因为农村实在太穷了。农民即使进城,到那儿去也都是走着去,没几个人舍得花钱坐公共汽车的。这售票员说的,只可能是回来探亲的知青。

可听他们的话分明已经结成某种同盟了,兆庆却又不得不强自咽下这口气。

因为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通了。这样贫气的京城人还少么?他要是置气那早就气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